2026 年 烟台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烟台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烟台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烟台大学 940 生物化学(生)考研真题样题

备考烟台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考研的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获取考研及考博真题下载资源。为帮助考生精准掌握生物化学核心考点、梳理答题逻辑,本文整理 2026 年烟台大学 940 生物化学(生)考研真题样题,涵盖填空、判断、名词解释、单项选择、论述题五大题型,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助力考生高效备考、夯实学科基础。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6 分)

  1. 维持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力有
    • 答案:氢键、疏水作用力、范德华力、离子键(盐键)、二硫键(若涉及四级结构,还可包括亚基间的非共价键)
    • 答案解析:蛋白质高级结构(二级、三级、四级)的稳定性依赖多种非共价键及共价键:氢键是二级结构(如 α- 螺旋、β- 折叠)的核心作用力;疏水作用力是三级结构中疏水氨基酸侧链聚集的主要动力;范德华力是分子间弱相互作用,辅助维持结构;离子键存在于带相反电荷的氨基酸侧链之间;二硫键是共价键,可稳定三级或四级结构(如胰岛素的二硫键)。
  2. 糖酵解(EMP)途径中的三个限速酶分别是
    • 答案: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 - 1、丙酮酸激酶
    • 答案解析:限速酶是代谢途径中催化速率最慢的酶,决定整个途径的速率。己糖激酶催化葡萄糖生成葡萄糖 - 6 - 磷酸,是糖酵解起始步骤的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 - 1 催化果糖 - 6 - 磷酸生成果糖 - 1,6 - 二磷酸,是糖酵解中最关键的限速酶,受 ATP、柠檬酸等别构抑制;丙酮酸激酶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生成丙酮酸,是糖酵解最后一步的限速酶。
  3. 人类必需脂肪酸包括
    • 答案:亚油酸(ω-6)、α- 亚麻酸(ω-3)
    • 答案解析:必需脂肪酸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 α- 亚麻酸分别是 ω-6 和 ω-3 脂肪酸家族的前体,可在体内转化为花生四烯酸、DHA 等具有生理功能的脂肪酸,参与细胞膜构成、信号传导等过程,缺乏会导致皮肤干燥、免疫下降等问题。
  4. 糖原降解和合成途径的关键调控酶分别是______;脂肪酸合成和分解途径的关键酶分别是______
    • 答案:糖原磷酸化酶(降解)、糖原合酶(合成);乙酰辅酶 A 羧化酶(合成)、肉碱脂酰转移酶 Ⅰ(分解)
    • 答案解析:糖原代谢中,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糖原生成葡萄糖 - 1 - 磷酸(降解关键),糖原合酶催化葡萄糖 - 6 - 磷酸生成糖原(合成关键),二者受激素(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别构调节,避免代谢途径同时激活;脂肪酸代谢中,乙酰辅酶 A 羧化酶催化乙酰辅酶 A 生成丙二酸单酰辅酶 A(合成起始步骤,关键酶),肉碱脂酰转移酶 Ⅰ 催化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分解起始步骤,关键酶),丙二酸单酰辅酶 A 可抑制该酶,实现合成与分解的互斥调控。
  5. 乙酰 CoA 在生物体内的来源有______和______
    • 答案:糖的有氧氧化、脂肪酸的 β- 氧化、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任选两种即可)
    • 答案解析:乙酰 CoA 是三大营养素(糖、脂、蛋白质)代谢的共同中间产物:糖有氧氧化中,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丙酮酸生成乙酰 CoA;脂肪酸 β- 氧化中,每次循环生成 1 分子乙酰 CoA;氨基酸分解时,部分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可转化为乙酰 CoA。
  6. 脂肪酸的 β- 氧化在细胞的______内进行,它包括______、、、四个连续反应步骤。每次 β- 氧化生成的产物是______和
    • 答案:线粒体基质;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1 分子乙酰 CoA、1 分子比原来少 2 个碳原子的脂酰 CoA
    • 答案解析:脂肪酸 β- 氧化需先通过肉碱脂酰转移酶 Ⅰ 转运进入线粒体基质,再经四步反应循环:脱氢(脂酰 CoA 脱氢酶催化,生成 FADH₂)、加水(生成 β- 羟脂酰 CoA)、再脱氢(生成 NADH)、硫解(生成乙酰 CoA 和短链脂酰 CoA)。每次循环减少 2 个碳原子,直至脂肪酸完全分解为乙酰 CoA,乙酰 CoA 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供能。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 D - 葡萄糖和 L - 葡萄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的第五个 C 原子的构型相反。( )
    • 答案:×
    • 答案解析:D - 葡萄糖与 L - 葡萄糖是对映异构体,构型差异在于倒数第二个碳原子(即 C₅)的羟基位置:D - 型葡萄糖 C₅羟基在右侧,L - 型在左侧,而非 “第五个 C 原子”(葡萄糖共 6 个碳原子,C₆为羟甲基),题干对碳原子编号描述错误。
  2. 蛋白质变性后更难被蛋白酶水解。( )
    • 答案:×
    • 答案解析:蛋白质变性是空间结构破坏、一级结构不变的过程。变性后蛋白质的疏水基团暴露,空间结构松散,更易被蛋白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识别并水解,例如煮熟的鸡蛋(蛋白质变性)比生鸡蛋更易被消化,题干表述相反。
  3. 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都是蛋白质。( )
    • 答案:×
    • 答案解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最终产物不仅是蛋白质: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结构基因)表达产物是蛋白质;而 rRNA、tRNA 等非编码 RNA 的基因,转录产物(rRNA、tRNA)即为最终功能产物,无需翻译,题干忽略了非编码 RNA 的存在。
  4. 凡与茚三酮反应不产生特有兰紫色,即可认为该物质不是蛋白质氨基酸。( )
    • 答案:×
    • 答案解析:茚三酮反应的核心是与 α- 氨基反应生成兰紫色化合物,但脯氨酸、羟脯氨酸是亚氨基酸(α- 氨基与侧链形成环),与茚三酮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而非兰紫色,二者属于蛋白质氨基酸却不产生兰紫色,题干表述绝对化。
  5. mRNA 前体合成后必须加工,但 tRNA、rRNA 前体合成后不加工。( )
    • 答案:×
    • 答案解析:真核生物中,mRNA 前体(hnRNA)需经 5' 端加帽、3' 端加尾、剪接等加工;tRNA 前体需经剪切、碱基修饰(如假尿苷生成)、3' 端添加 CCA 等加工;rRNA 前体需经剪切、甲基化等加工,原核生物也存在类似加工过程,题干 “tRNA、rRNA 前体不加工” 表述错误。
  6.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氧化供能的最终共同途径。( )
    • 答案:√
    • 答案解析:糖、脂、蛋白质代谢均可生成乙酰 CoA,而三羧酸循环可将乙酰 CoA 彻底氧化为 CO₂和 H₂O,并产生 NADH、FADH₂(用于氧化磷酸化生成 ATP),是三大营养素氧化供能的最终交汇点,题干表述正确。
  7. 蛋白分子中个别氨基酸被其他氨基酸替代不一定引起蛋白质活性的改变。( )
    • 答案:√
    • 答案解析:氨基酸替代对蛋白质活性的影响取决于替代位置和氨基酸性质:若替代发生在非活性中心,或替代的氨基酸与原氨基酸性质相似(如亮氨酸替代异亮氨酸,均为疏水氨基酸),蛋白质空间结构和活性可能不受影响(如血红蛋白的某些中性突变),题干表述正确。
  8. DNA 复制时的校正是指去掉错误掺入的核苷酸,并重新引入正确的核苷酸,该反应是由专一的 DNAase 完成的。( )
    • 答案:×
    • 答案解析:DNA 复制的校正功能主要由 DNA 聚合酶的 3'→5' 外切酶活性完成:当掺入错误核苷酸时,DNA 聚合酶反向切除错误核苷酸,再正向添加正确核苷酸,无需 “专一的 DNAase(DNA 酶)”,题干对校正酶的描述错误。
  9. 所有生物分子的合成都受基因的直接控制。( )
    • 答案:×
    • 答案解析:基因直接控制的是蛋白质和核酸(RNA)的合成;而糖类、脂质等生物分子的合成,多数由基因控制的酶(蛋白质)催化,属于 “间接控制”,并非所有生物分子的合成都受基因直接调控,题干表述绝对化。
  10. β- 氧化途径是脂肪酸合成的逆反应。( )
    • 答案:×
    • 答案解析:脂肪酸 β- 氧化(分解)与合成的反应场所、关键酶、辅酶均不同:β- 氧化在线粒体,以 FAD、NAD⁺为辅酶,关键酶是肉碱脂酰转移酶 Ⅰ;合成在胞液,以 NADPH 为辅酶,关键酶是乙酰辅酶 A 羧化酶,且反应步骤并非完全可逆(如 β- 氧化的硫解步骤与合成的缩合步骤酶不同),题干表述错误。
  11. 冈崎片段的合成不需要 RNA 引物。( )
    • 答案:×
    • 答案解析:DNA 聚合酶不能从头合成 DNA,需以 RNA 为引物启动合成。冈崎片段是 DNA 复制中后随链上的短片段,合成时需先由引物酶合成 RNA 引物,再由 DNA 聚合酶延伸,最后切除引物并连接,题干 “不需要 RNA 引物” 表述错误。
  12. 溶酶体无选择地降解蛋白质。( )
    • 答案:×
    • 答案解析:溶酶体降解蛋白质具有选择性,主要降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自噬)或胞外摄入的异物(异噬),需通过泛素 - 蛋白酶体系统标记待降解蛋白质,再被溶酶体识别,并非 “无选择降解”,题干表述错误。
  13. 编码区以外的突变不会导致细胞或生物体表型改变。( )
    • 答案:×
    • 答案解析:编码区以外的序列(如启动子、增强子、内含子、非编码 RNA 基因)对基因表达至关重要:启动子突变可能导致基因无法转录,增强子突变可能影响转录效率,这些均会导致表型改变(如某些遗传病由启动子突变引起),题干表述错误。
  14. DNA 和 RNA 中的核苷酸之间的连键性质和方式是一样的。( )
    • 答案:√
    • 答案解析:DNA 和 RNA 中,相邻核苷酸均通过 3',5'- 磷酸二酯键连接:前一个核苷酸的 3'- 羟基与后一个核苷酸的 5'- 磷酸基团形成酯键,构成核酸的主链结构,二者连键的性质(磷酸二酯键)和方式(3'→5' 连接)完全相同,题干表述正确。
  15. 饥饿情况下,肝中糖异生的主要前体是氨基酸、甘油和酮体。( )
    • 答案:×
    • 答案解析:饥饿时肝糖异生的主要前体是氨基酸(肌肉蛋白分解生成)、甘油(脂肪分解生成)和乳酸(乳酸循环);酮体是脂肪酸 β- 氧化的产物,在肝中生成后运往肝外组织供能,不能作为糖异生的前体(酮体中的乙酰乙酸、β- 羟丁酸无法转化为葡萄糖),题干 “酮体” 表述错误。

三、名词解释(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超二级结构
    • 答案:指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相邻的 α- 螺旋、β- 折叠等基本结构单元,通过一定的相互作用(如氢键)组合形成的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的局部结构,如 αα、βββ、βαβ 等。
    • 答案解析:超二级结构是二级结构向三级结构过渡的中间结构,例如肌红蛋白中的 βαβ 结构,可增强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稳定性,也是构成结构域的基本单位。
  2. 生物氧化
    • 答案:指生物体内的物质(如糖、脂、蛋白质)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反应,最终生成 CO₂和 H₂O,并释放能量(部分用于合成 ATP)的过程。
    • 答案解析: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的最终产物相同,但反应条件温和(体温、pH 中性),能量逐步释放,且通过氧化磷酸化将能量转化为 ATP 的化学能,供生命活动利用,核心场所是线粒体。
  3. 同功酶
    • 答案:指催化相同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如分子量、电泳迁移率)和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 答案解析:同功酶的存在使不同组织或细胞能适应不同的代谢需求,例如乳酸脱氢酶(LDH)有 5 种同功酶,心肌中以 LDH₁为主(催化乳酸生成丙酮酸),骨骼肌中以 LDH₅为主(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临床可通过检测同功酶类型辅助诊断疾病(如心肌梗死时 LDH₁升高)。
  4. 糖异生作用
    • 答案:指由非糖物质(如乳酸、甘油、氨基酸)在肝脏、肾脏等组织中,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 答案解析:糖异生是对糖酵解的逆过程,但绕过糖酵解的三个限速酶(需葡萄糖 - 6 - 磷酸酶、果糖 - 1,6 - 二磷酸酶等关键酶),主要生理意义是饥饿时维持血糖稳定,保证脑、红细胞等依赖葡萄糖供能的组织正常运作。
  5. 反(逆)转录
    • 答案:指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以 RNA 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 DNA 的过程。
    • 答案解析:逆转录是 RNA 病毒(如 HIV)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也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端粒合成、逆转座子移动等过程中。逆转录酶具有 RNA 指导的 DNA 聚合酶、DNA 指导的 DNA 聚合酶和 RNA 酶 H 活性,可将 RNA 转化为双链 DNA,该过程为基因工程中 cDNA 文库构建提供了技术基础。
  6. 氨基转移作用
    • 答案:指在氨基转移酶(转氨酶)的催化下,将氨基酸的 α- 氨基转移到 α- 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 α- 酮酸和新的氨基酸的过程。
    • 答案解析:氨基转移作用是氨基酸分解代谢的重要步骤,反应可逆,以磷酸吡哆醛(维生素 B₆衍生物)为辅酶,常见的如谷丙转氨酶(GPT)催化谷氨酸与丙酮酸生成 α- 酮戊二酸与丙氨酸,临床可通过检测转氨酶活性诊断肝脏疾病(如肝炎时 GPT 升高)。
  7. 维生素缺乏症
    • 答案:指由于人体长期缺乏某种或几种维生素,导致相关代谢途径受阻,进而引起的一系列特异性临床症状。
    • 答案解析:维生素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有机化合物,缺乏时会因辅酶功能丧失影响代谢:如缺乏维生素 C 导致坏血病(胶原蛋白合成障碍),缺乏维生素 D 导致佝偻病(钙吸收障碍),缺乏维生素 B₁导致脚气病(能量代谢障碍)。
  8. 氨基酸的等电点(pI)
    • 答案:指在某一 pH 值下,氨基酸分子所带正电荷与负电荷数量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 pH 值即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 答案解析: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在不同 pH 值下呈现不同带电状态:pH<pI 时带正电,pH>pI 时带负电,pH=pI 时净电荷为零,此时氨基酸的溶解度最低,易析出沉淀,可用于氨基酸的分离纯化(如电泳、离子交换层析)。
  9. 酮体
    • 答案:指脂肪酸在肝脏中 β- 氧化生成的乙酰 CoA,经缩合、脱氢等反应生成的乙酰乙酸、β- 羟丁酸和丙酮三种物质的总称。
    • 答案解析:酮体是肝脏输出脂肪能源的形式,生成后通过血液运往脑、肌肉等肝外组织,在这些组织中转化为乙酰 CoA 供能;饥饿或糖尿病时,脂肪分解增强,酮体生成过多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正常情况下丙酮可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10. 冈崎片段
    • 答案:指 DNA 复制时,由于 DNA 聚合酶只能从 5'→3' 方向合成,后随链(与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反的链)不能连续合成,只能以 RNA 为引物,分段合成的短单链 DNA 片段,长度约 1000-2000 个核苷酸(原核生物)或 100-200 个核苷酸(真核生物)。
    • 答案解析:冈崎片段由日本科学家冈崎发现,合成后需切除 RNA 引物,再由 DNA 聚合酶填补缺口,最后由 DNA 连接酶连接成完整的后随链,保证 DNA 复制的完整性。

四、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属于下列哪种氨基酸?( )
    • 答案:A. L-α- 氨基酸
    • 答案解析:天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均为 L 型(除甘氨酸无手性),且氨基和羧基均连接在 α- 碳原子上(α- 氨基酸),形成 “L-α- 氨基酸” 结构,这是蛋白质合成的特定构型,D 型氨基酸或 β- 氨基酸不参与天然蛋白质构成。
  2. 下列有关糖有氧氧化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 答案:D. 三羧酸循环是在糖有氧氧化时三大营养素相互转变的途径
    • 答案解析:糖有氧氧化的产物是 CO₂和 H₂O(A 正确);有氧时 NADH 进入线粒体氧化,抑制糖酵解的乳酸脱氢酶反应(巴斯德效应,B 正确);糖有氧氧化产生大量 ATP(约 30/32 分子),是细胞主要供能方式(C 正确);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氧化供能的共同途径,而非 “相互转变的途径”,三大营养素的相互转变需通过乙酰 CoA、α- 酮戊二酸等中间产物在其他反应中完成(D 错误)。
  3. 脂肪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 答案:A. 储能和供能
    • 答案解析:脂肪是人体主要的储能物质,储能效率高(1g 脂肪约产能 39kJ,是糖的 2 倍多),在饥饿时分解供能;膜结构的重要组分是磷脂(B 错误);转变为生理活性物质(如激素)的是胆固醇(C 错误);传递细胞间信息的是糖脂、激素等(D 错误)。
  4. 关于蛋白质四级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
    • 答案:D. 蛋白质亚基间由非共价键聚合
    • 答案解析:蛋白质四级结构的稳定性由亚基间的疏水作用力、氢键等非共价键维系,二硫键主要稳定三级结构(A 错误);并非所有蛋白质都有四级结构(如肌红蛋白只有三级结构),且四级结构也不是维持活性的必要条件(部分单体蛋白有活性,B、C 错误);四级结构是多个亚基(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通过非共价键聚合形成的结构(D 正确)。
  5. DNA 的遗传信息通过下列哪种物质传递到蛋白质( )
    • 答案:D. mRNA
    • 答案解析:DNA 的遗传信息传递遵循 “中心法则”:DNA 通过转录生成 mRNA(信使 RNA),mRNA 携带遗传密码,在核糖体上通过翻译合成蛋白质,mRNA 是遗传信息从 DNA 到蛋白质的 “中间载体”;DNA 直接传递信息(A 错误),rRNA 是核糖体组分(B 错误),tRNA 是转运氨基酸的工具(C 错误)。
  6. 辅酶与辅基的主要区别是( )
    • 答案:A. 与酶蛋白结合的牢固程度不同
    • 答案解析: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通过透析等方式分离(如 NAD⁺、CoA);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通过透析分离(如 FAD、血红素);二者化学本质可能相同(如均为维生素衍生物)、分子大小可能相近、催化功能均是辅助酶活性,核心区别是结合牢固程度(A 正确,B、C、D 错误)。
  7. 呼吸链存在于( )
    • 答案:C. 线粒体内膜
    • 答案解析:呼吸链(电子传递链)由一系列递氢体和递电子体组成,其功能是将 NADH、FADH₂的电子传递给 O₂,同时形成质子梯度(用于氧化磷酸化生成 ATP),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胞液(A)是糖酵解场所,线粒体外膜(B)通透性高,线粒体基质(D)是三羧酸循环场所(C 正确)。
  8. 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是( )
    • 答案:C. mRNA
    • 答案解析:蛋白质合成(翻译)中,mRNA 上的密码子(3 个相邻碱基)与 tRNA 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决定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是翻译的直接模板;DNA 是转录模板(A 错误),hnRNA 是 mRNA 前体(B 错误),tRNA 是转运氨基酸的工具(D 错误)。
  9. 限速酶是指( )
    • 答案:D. 代谢途径中催化活性最小的酶
    • 答案解析:限速酶的核心特征是 “催化速率最慢”(活性最小),其催化效率决定整个代谢途径的速率,而非 “第一个酶”(部分途径限速酶在中间步骤,如糖酵解的磷酸果糖激酶 - 1,C 错误);别构调节或化学修饰是调控限速酶活性的方式,并非限速酶的定义(A、B 错误)。
  10. 神经节苷脂是含有( )的鞘脂类
    • 答案:C. 唾液酸
    • 答案解析:鞘脂类分为鞘磷脂、糖鞘脂等,糖鞘脂又分为中性糖鞘脂(含中性糖)和酸性糖鞘脂;神经节苷脂是酸性糖鞘脂,其糖链中含有唾液酸(N - 乙酰神经氨酸),具有负电荷,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膜表面,参与细胞识别、信号传导(A 鞘氨醇、B 脂肪酸是所有鞘脂的共同组分,D 中性糖是中性糖鞘脂的成分,C 正确)。

五、论述题(共 54 分)

  1. 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6 分)
    • 答案解析:糖异生是维持机体糖代谢平衡的关键途径,核心生理意义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1. 维持饥饿时血糖稳定:饥饿状态下,肝糖原储备耗尽后,糖异生成为血糖的主要来源。肝脏利用乳酸(肌肉糖酵解产物)、甘油(脂肪分解产物)、氨基酸(肌肉蛋白分解产物)合成葡萄糖,保证脑(依赖葡萄糖供能)、红细胞(只能利用葡萄糖)等重要组织的能量供应,避免低血糖导致的昏迷、脑损伤等问题。
      2. 调节酸碱平衡(乳酸循环):剧烈运动时,肌肉糖酵解产生大量乳酸,乳酸通过血液运往肝脏,经糖异生转化为葡萄糖,再运回肌肉供能(乳酸循环)。该过程可避免乳酸在肌肉中堆积导致的酸中毒,同时回收乳酸中的能量,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3. 促进肝糖原储备:进食后,部分非糖物质(如氨基酸)可通过糖异生合成葡萄糖 - 6 - 磷酸,进而转化为糖原储存于肝脏,补充肝糖原储备,为后续饥饿时的血糖调节做准备,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2. 尿素循环与柠檬酸循环有哪些联系?(6 分)
    • 答案解析:尿素循环(生成尿素,解氨毒)与柠檬酸循环(氧化供能)通过中间产物相互关联,核心联系体现在以下 2 个方面:
      1. 共同的中间产物:天冬氨酸与延胡索酸:尿素循环中,鸟氨酸与氨甲酰磷酸生成瓜氨酸后,瓜氨酸与天冬氨酸(来自氨基酸分解)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后者裂解为精氨酸和延胡索酸;延胡索酸是柠檬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可通过柠檬酸循环转化为苹果酸,再生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与谷氨酸通过氨基转移作用生成天冬氨酸,天冬氨酸再回到尿素循环,形成 “尿素循环 - 柠檬酸循环” 的代谢闭环,实现中间产物的循环利用。
      2. 能量与物质的互补:尿素循环是耗能过程(每生成 1 分子尿素消耗 3 分子 ATP,生成 2 分子 ADP 和 1 分子 AMP),而柠檬酸循环可通过氧化乙酰 CoA 产生 NADH、FADH₂,进而通过氧化磷酸化生成 ATP,为尿素循环供能;同时,尿素循环将氨基酸分解产生的氨转化为尿素(解毒),其产生的延胡索酸进入柠檬酸循环彻底氧化,实现 “解毒” 与 “供能” 的协同,体现代谢途径的整体性。
  3. 有哪些证据证明酶是蛋白质?(7 分)
    • 答案解析:酶的蛋白质本质可通过以下 5 类实验证据证明:
      1. 化学组成与结构分析:从生物体内提取纯化的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经元素分析发现其含有 C、H、O、N 等蛋白质特征元素,且 N 含量约为 16%(蛋白质的特征含量);通过氨基酸测序(如 Edman 降解法),可确定酶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蛋白质的序列特征一致,部分酶还可通过 X 射线晶体衍射确定其空间结构(如溶菌酶的三维结构),符合蛋白质的结构特征。
      2. 物理化学性质相似性:酶具有蛋白质的典型物理化学性质,如在加热、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如 Hg²⁺)、有机溶剂(如乙醇)处理下会变性失活,变性后溶解度降低、易沉淀,与蛋白质变性特征完全一致;同时,酶的分子量(通过凝胶过滤层析、SDS-PAGE 测定)处于蛋白质的分子量范围(约 10⁴-10⁶Da),而非核酸、多糖的分子量范围。
      3. 酶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将纯化的酶(如脲酶)用蛋白酶(如胃蛋白酶)水解,最终产物是氨基酸(通过纸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不含核酸、糖类等其他物质,证明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非其他生物大分子。
      4. 免疫反应特异性:利用抗原 - 抗体特异性反应,将纯化的酶作为抗原注射到动物体内,产生的抗体仅与该酶发生特异性结合(如沉淀反应、ELISA 检测),而不与核酸、多糖等其他物质反应,说明酶具有蛋白质的免疫原性,进一步证明其蛋白质本质。
      5. 生物合成的相关性:酶的合成受基因调控,若基因突变导致编码酶的基因序列改变,会引起酶的氨基酸序列改变,进而导致酶活性丧失或改变(如镰状细胞贫血中,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 β 链氨基酸改变,影响其功能);同时,酶的合成需要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场所)、tRNA(转运氨基酸)等蛋白质合成相关组件,若抑制核糖体功能(如用氯霉素),酶的合成会受阻,证明酶的合成过程与蛋白质一致。
  4. DNA 和 RNA 各有几种合成方式,各由什么酶催化新链的合成?(6 分)
    • 答案解析:DNA 和 RNA 的合成方式及催化酶类如下,二者均遵循 5'→3' 的合成方向:
      1. DNA 的合成方式及催化酶
        • 方式 1:DNA 复制(以 DNA 为模板合成 DNA,传递遗传信息)
          催化酶:DNA 聚合酶(原核生物如 DNA 聚合酶 Ⅲ,负责新链延伸;真核生物如 DNA 聚合酶 α、δ,分别负责引物合成和链延伸),需引物酶合成 RNA 引物启动合成。
        • 方式 2:逆转录(以 RNA 为模板合成 DNA,RNA 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
          催化酶:逆转录酶(具有 RNA 指导的 DNA 聚合酶、DNA 指导的 DNA 聚合酶和 RNA 酶 H 活性,如 HIV 逆转录酶)。
        • 方式 3:修复合成(DNA 损伤后,以完整 DNA 为模板合成修复片段)
          催化酶:DNA 聚合酶 Ⅰ(原核生物,参与切除修复、填补缺口)、真核生物 DNA 聚合酶 ε(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
      2. RNA 的合成方式及催化酶
        • 方式 1:转录(以 DNA 为模板合成 RNA,基因表达的第一步)
          催化酶:RNA 聚合酶(原核生物如 RNA 聚合酶全酶,负责启动子识别和转录起始;真核生物如 RNA 聚合酶 Ⅰ、Ⅱ、Ⅲ,分别转录 rRNA、mRNA、tRNA),无需引物即可从头合成。
        • 方式 2:RNA 复制(以 RNA 为模板合成 RNA,RNA 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
          催化酶:RNA 复制酶(如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复制酶,仅识别病毒自身 RNA,不识别宿主 RNA)。
  5. 氨基酸脱氨基作用有哪几种方式?为什么说联合脱氨基作用是生物体主要的脱氨基方式?(8 分)
    • 答案解析:氨基酸脱氨基作用是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核心步骤,具体方式及联合脱氨基作用的优势如下:
      1. 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
        • 方式 1:氧化脱氨基作用:在氨基酸氧化酶(如 L - 谷氨酸脱氢酶)催化下,氨基酸的 α- 氨基被氧化生成氨和 α- 酮酸,该酶主要存在于肝脏、肾脏,特异性高(优先催化谷氨酸),且受 NAD⁺/NADH 调控。
        • 方式 2:氨基转移作用:在转氨酶催化下,氨基酸的 α- 氨基转移到 α- 酮酸上,生成新的氨基酸和 α- 酮酸,反应可逆,但仅转移氨基,不直接产生氨(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
        • 方式 3:联合脱氨基作用:由氨基转移作用和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进行,氨基酸先通过氨基转移作用将氨基转移给 α- 酮戊二酸生成谷氨酸,谷氨酸再通过 L - 谷氨酸脱氢酶催化氧化脱氨基生成氨和 α- 酮戊二酸,α- 酮戊二酸可循环使用。
        • 方式 4:嘌呤核苷酸循环(肌肉中主要方式):氨基酸通过氨基转移作用生成天冬氨酸,天冬氨酸与次黄嘌呤核苷酸反应生成腺苷酸代琥珀酸,后者裂解为腺苷酸和延胡索酸,腺苷酸脱氨生成次黄嘌呤核苷酸和氨,实现脱氨基。
      2. 联合脱氨基作用成为主要方式的原因
        • 优势 1:底物范围广:氨基转移作用可催化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天冬氨酸)转移氨基,再通过谷氨酸的氧化脱氨基生成氨,解决了 L - 谷氨酸脱氢酶底物特异性高的问题,能处理体内大多数氨基酸的脱氨基需求。
        • 优势 2:反应效率高:氨基转移作用可逆且速率快,氧化脱氨基作用可通过 NAD⁺/NADH 的比例调控(如饥饿时 NAD⁺浓度高,促进反应正向进行),二者联合可高效生成氨,同时 α- 酮戊二酸循环使用,减少中间产物消耗。
        • 优势 3:适应不同组织需求:在肝脏、肾脏等组织中,L - 谷氨酸脱氢酶活性高,联合脱氨基作用直接进行;在肌肉中,虽 L - 谷氨酸脱氢酶活性低,但可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间接实现联合脱氨基(本质是氨基转移与腺苷酸脱氨的联合),体现代谢的适应性,因此成为生物体主要的脱氨基方式。
  6. 简要回答淀粉、纤维素、糖原在组成、结构(构型与构象)、物理性质及生物功能上的异同。(10 分)
    • 答案解析:淀粉、纤维素、糖原均为葡萄糖的多糖聚合物,但其结构与功能因连接方式、聚合度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异同如下表所示:
对比维度 淀粉 纤维素 糖原
组成 仅由 D - 葡萄糖通过 α-1,4 糖苷键连接,含少量 α-1,6 糖苷键(支链淀粉) 仅由 D - 葡萄糖通过 β-1,4 糖苷键连接,无分支 仅由 D - 葡萄糖通过 α-1,4 糖苷键连接,含大量 α-1,6 糖苷键(分支多)
结构 分为直链淀粉(线性,无分支,构象为左手螺旋)和支链淀粉(每 24-30 个葡萄糖残基有 1 个 α-1,6 分支,构象为树枝状) 线性结构,无分支,β-1,4 糖苷键使链间形成大量氢键,构成平行排列的纤维束(刚性结构) 高度分支结构,每 8-12 个葡萄糖残基有 1 个 α-1,6 分支,构象为紧密的球状(分支多,溶解度高)
物理性质 直链淀粉水溶性差,加热后形成糊状(糊化);支链淀粉水溶性较好,溶液黏度高;可被碘染为蓝色(直链)或紫红色(支链) 不溶于水,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无还原性,不能被碘染色,机械强度高(纤维束结构) 水溶性好(分支多,极性基团暴露多),溶液黏度低,可被碘染为红褐色,无还原性
生物功能 植物体内的主要储能多糖(如小麦、玉米中的淀粉),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能量;人类食物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消化后生成葡萄糖供能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结构多糖(如木材、棉花中的纤维素),构成植物的支撑结构,赋予细胞壁刚性和韧性;人类不能消化(缺乏 β- 葡萄糖苷酶),作为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 动物体内的主要储能多糖(如肝脏中的肝糖原、肌肉中的肌糖原),肝糖原可调节血糖(饥饿时分解为葡萄糖),肌糖原仅为肌肉自身供能(不进入血液)
综上,三者的核心差异在于糖苷键类型(α-1,4/α-1,6 vs β-1,4)和分支程度,导致其物理性质和功能截然不同:淀粉、糖原为 “储能多糖”,纤维素为 “结构多糖”,体现多糖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