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云南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云南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云南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云南大学考研真题样题(遗传学)

备战云南大学遗传学考研,获取优质真题资源是提升复习效率的关键。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整合了丰富的考研、考博真题,为考生提供精准的备考素材,助力梳理考点、把握命题规律。本次呈现 2005 年云南大学遗传学考研真题样题及详细解析,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帮助考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夯实备考基础。

2005 年云南大学遗传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共 10 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genotype
  2. Test cross
  3. sex-linked inheritance
  4. epistasis
  5. phenocopy
  6. 转座子
  7. 等位基因
  8. 遗传漂变
  9. 启动子
  10. 溶源性

二、问答题(共 6 题,1-4 题每题 10 分,5-6 题每题 15 分,共 70 分)

  1. 简述倒位杂合体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效应。(10 分)
  2. 从染色体学说和减数分裂的机制说明遗传学三大定律。(10 分)
  3. 列出最先证实是 DNA(或 RNA)而不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0 分)
  4. 自从分子遗传学建立以来,对经典的基因概念,有过哪三点重要的修正?(10 分)
  5. 请简述遗传学重大发展与研究材料(模式生物)的关系,并叙述这些模式生物的优点。(15 分)
  6. 请设计实验方案研究一种生物的遗传变异。(15 分)

三、计算题(共 4 题,1-2 题每题 10 分,3-4 题每题 15 分,共 50 分)

  1. 分别用三个 “棋盘” 表达豌豆三基因杂种 YyRrCc(黄色、圆粒、红花)形成的配子类型及比例,自交子代的基因型、表型的类型及比例。(10 分)
  2. 群体中,如果纯合体 AA 和 aa 的适合度低于杂合体 Aa,就会形成平衡多态现象。因为杂合体适应值最高,即 Aa 适应值为 1,所以 AA 为 1-s,aa 为 1-t。请计算:原来频率为 AA=p²,Aa=2pq,aa=q²(p²+2pq+q²=1,p+q=1)的情况下,经过一代选择后,基因 a 的频率改变是多少?(10 分)
  3. 番茄中,基因 o(oblate=flattened fruit,扁果)、P(peach=hairy fruit,桃形果)和 S(compound inflorescence,复花序)位于第二染色体上。对这三个基因是杂合的 F₁,用对这三个基因是纯合的隐性个体进行测交,得到以下结果:
    测交子代表型 数目
    +++ 73
    ++s 348
    +p+ 2
    +ps 96
    o++ 110
    o+s 2
    oP+ 306
    oPS 63
    问:(1)这三个基因在第二染色体上的顺序如何?(2)两个纯合亲本的基因型是什么?(3)这些基因间的图距是多少?(4)并发系数是多少?(15 分)
  4. Nilsson-Ehle 用两种燕麦杂交,一种是白颖,一种是黑颖,两者杂交 F₁是黑颖。F₂(F₁自交)共得 560 株,其中黑颖 418 株,灰颖 106 株,白颖 36 株。
    问:(1)说明颖壳颜色的遗传方式。(2)写出 F₂中白颖和灰颖植株的基因型。(3)进行 X² 测验,实得结果符合你的理论假定吗?(注:X²=0.0478,n=2;查 X² 表,p 值介于 0.99 到 0.95 之间。)(15 分)

真题答案解析

一、名词解释

  1. genotype(基因型)
    • 答案:指生物体内决定其表型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内在组成,通常用字母表示(如 Aa、YyRr)。基因型是表型的遗传基础,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下可能表现出不同表型。
    • 解析:核心是 “基因的总和”,需区分 “基因型(内在遗传组成)” 与 “表型(外在表现)” 的关系,该考点是遗传学基础概念,常作为后续复杂知识点(如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铺垫,在云南大学遗传学历年真题中高频出现。
  2. Test cross(测交)
    • 答案:指用基因型未知的显性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杂交,通过子代的表型及比例推断显性个体基因型的杂交方式。若子代全为显性,则显性亲本为纯合子;若子代显隐性比例为 1:1,则显性亲本为杂合子。
    • 解析:关键是 “隐性纯合个体作为测交亲本”,核心功能是 “推断显性个体基因型”,需结合孟德尔分离定律理解,该知识点在遗传学计算题(如基因型推断、基因频率计算)中应用广泛。
  3. sex-linked inheritance(伴性遗传)
    • 答案:指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 或 Y 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常见类型包括 X 连锁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 D 佝偻病)、X 连锁隐性遗传(如红绿色盲)和 Y 连锁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 解析:核心是 “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和 “遗传与性别相关”,需明确不同性染色体连锁的遗传特点(如 X 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该考点常结合实例考查遗传规律分析。
  4. epistasis(上位性)
    • 答案:指一对基因的表达受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抑制或掩盖,从而影响表型的遗传现象。根据作用方式可分为显性上位(如南瓜果形遗传)和隐性上位(如小鼠毛色遗传),与 “显性”(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上位性发生在非等位基因间。
    • 解析:需区分 “上位性(非等位基因间)” 与 “显性(等位基因间)”,明确其对表型比例的影响(如隐性上位会使 9:3:3:1 变为 9:3:4),是多基因遗传的核心考点。
  5. phenocopy(表型模拟)
    • 答案:指环境因素导致的表型改变与某基因突变产生的表型相似,但遗传物质未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果蝇幼虫经高温处理后出现的残翅表型,与残翅基因突变的表型一致,但该表型不能遗传给子代。
    • 解析:核心是 “环境导致表型模拟突变,无遗传改变”,需强调 “不可遗传” 这一关键特征,常与 “基因型决定表型” 的基本规律结合考查,区分 “遗传变异” 与 “环境变异”。
  6. 转座子
    • 答案:指能在基因组内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 DNA 片段,又称跳跃基因。根据结构和转座机制可分为 DNA 转座子(直接以 DNA 形式转座)和逆转录转座子(通过 RNA 中间体转座),可引起基因突变、基因重排或基因组结构改变。
    • 解析:关键是 “可移动的 DNA 片段”,需简要说明其分类和生物学效应,是分子遗传学的重要考点,常与 “基因突变的原因”“基因组进化” 等知识点关联。
  7. 等位基因
    • 答案: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不同表现型的基因。例如,控制豌豆花色的基因中,A(红花)和 a(白花)就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分离是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核心。
    • 解析:核心是 “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 + 控制同一性状”,需明确其与 “非等位基因” 的区别,是理解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在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中均高频出现。
  8. 遗传漂变
    • 答案:指在小群体中,由于随机抽样误差导致基因频率发生随机波动的现象,与自然选择无关。群体越小,遗传漂变的效应越显著,可能导致某些基因固定(频率为 1)或消失(频率为 0),降低群体遗传多样性。
    • 解析:关键是 “小群体 + 随机波动”,需强调其与自然选择的区别(无方向性),常与 “种群遗传结构”“物种进化” 等知识点结合,是群体遗传学的核心考点。
  9. 启动子
    • 答案:指位于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能与 RNA 聚合酶结合并启动基因转录的 DNA 序列。启动子是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元件,其序列的特异性决定了转录的起始效率和组织特异性,例如原核生物的 TATA 盒、真核生物的 CAAT 盒。
    • 解析:核心是 “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 + 启动转录”,需明确其功能(调控转录起始)和位置(基因上游),是分子遗传学中 “基因表达调控” 的基础考点,常与 “转录过程”“调控元件” 关联。
  10. 溶源性
    • 答案:指噬菌体(病毒)的 DNA 整合到宿主细菌基因组中,随宿主基因组复制而复制,不立即裂解宿主细胞的状态。处于溶源性的噬菌体称为原噬菌体,当宿主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如紫外线、化学物质)时,原噬菌体可脱离宿主基因组,进入裂解循环,裂解宿主细胞。
    • 解析:关键是 “噬菌体 DNA 整合 + 不裂解宿主”,需区分 “溶源性(温和状态)” 与 “裂解性(裂解宿主)”,是微生物遗传学的重要考点,常考查噬菌体的两种生活周期。

二、问答题

  1. 简述倒位杂合体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效应
    • 答案:
      (1)细胞学效应:倒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前期 Ⅰ,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倒位片段会形成 “倒位环”(倒位的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通过环式结构实现同源片段配对);若倒位环内发生交叉互换,会产生带有重复和缺失的不平衡配子,这类配子通常不育。
      (2)遗传学效应:①降低倒位片段内基因的重组率(交叉互换产生的不平衡配子不育,可传递的重组型配子减少);②倒位片段内的基因形成 “连锁群”,随倒位染色体一起传递,形成 “倒位纯合体” 后可稳定遗传;③若倒位涉及的基因发生位置改变,可能导致 “位置效应”,影响基因表达(如靠近异染色质区导致基因沉默)。
    • 解析:需从 “细胞学(联会结构、配子育性)” 和 “遗传学(重组率、连锁、位置效应)” 两个维度展开,核心是 “倒位环的形成及后续影响”,需结合减数分裂过程理解配子不育的原因,该考点在染色体变异类题目中高频出现。
  2. 从染色体学说和减数分裂的机制说明遗传学三大定律
    • 答案:
      遗传学三大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互换定律,其细胞学基础均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相关:
      (1)分离定律:染色体学说认为,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 Ⅰ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随之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导致子代显隐性比例为 3:1(自交)或 1:1(测交)。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 Ⅰ 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随之自由组合,导致子代出现 9:3:3:1(双杂合自交)的表型比例。
      (3)连锁互换定律:若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连锁),减数分裂 Ⅰ 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导致连锁基因发生重组;重组率与基因间距离正相关,距离越远,重组率越高(最大为 50%)。
    • 解析:核心是 “染色体行为决定基因行为”,需将每一定律与减数分裂的具体阶段(后期 Ⅰ 分离 / 自由组合、前期 Ⅰ 交叉互换)对应,明确 “等位基因 - 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 - 非同源染色体 / 同源染色体” 的关系,是遗传学核心理论的高频考点。
  3. 列出最先证实是 DNA(或 RNA)而不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 答案:
      最先证实核酸(DNA 或 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主要有三个,均通过排除蛋白质的作用证明核酸的遗传功能:
      (1)格里菲斯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1928 年):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链球菌(有荚膜,致病)能使活的 R 型肺炎链球菌(无荚膜,不致病)转化为 S 型;后续艾弗里等人(1944 年)进一步证明,从 S 型菌中提取的 DNA 能完成转化,而去除 DNA 的蛋白质、多糖等成分不能完成转化,首次证实 DNA 是转化因子(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³²P 标记 DNA,³⁵S 标记蛋白质;侵染细菌后,³²P(DNA)进入细菌体内,³⁵S(蛋白质)留在体外,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来自 ³²P,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
      (3)烟草花叶病毒(TMV)重建实验(1956 年,弗伦克尔 - 康拉特):将 TMV 的 RNA 和蛋白质分离,用 RNA 感染烟草可产生子代病毒,用蛋白质感染则不能;若用不同病毒的 RNA 和蛋白质重建 “杂交病毒”,子代病毒的表型由 RNA 决定,证明 RNA 是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 解析:需按 “实验名称 - 研究者 - 实验过程 - 结论” 的逻辑梳理,核心是 “排除蛋白质,证明核酸的作用”,需明确每个实验的关键设计(如同位素标记、组分分离),是分子遗传学的奠基性考点,在简答题中高频出现。
  4. 自从分子遗传学建立以来,对经典的基因概念,有过哪三点重要的修正?
    • 答案:
      经典基因概念(孟德尔提出)认为 “基因是决定性状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分子遗传学建立后,基于 DNA 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对基因概念有三点重要修正:
      (1)基因是可分割的:经典概念认为基因不可分割,但分子遗传学发现,基因由多个核苷酸组成,可发生碱基替换、插入、缺失等突变,且基因内部可发生交叉互换(如顺反子实验证明,一个基因可分为多个突变子和重组子),说明基因是可分割的 DNA 片段。
      (2)基因具有重叠性:经典概念认为基因是独立的线性排列单位,分子遗传学发现,同一 DNA 序列可编码多个基因(重叠基因),例如噬菌体 ΦX174 的基因组中,不同基因的阅读框重叠,共用部分核苷酸序列,打破了 “基因不重叠” 的传统认知。
      (3)基因的表达具有调控序列:经典概念认为基因仅指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分子遗传学发现,基因还包括非编码的调控序列(如启动子、终止子、增强子),这些序列不编码蛋白质,但能调控编码序列的转录和翻译,是基因表达不可或缺的部分,扩展了基因的范畴。
    • 解析:需围绕 “基因的可分割性、重叠性、调控序列” 三个核心修正点,对比经典概念与分子遗传学概念的差异,每个修正点需结合具体发现(如顺反子实验、重叠基因实例),是基因概念发展的核心考点,常考查对遗传学理论演进的理解。
  5. 请简述遗传学重大发展与研究材料(模式生物)的关系,并叙述这些模式生物的优点
    • 答案:
      遗传学的重大发展始终依赖模式生物的选择,模式生物因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遗传背景清晰等特点,成为研究遗传规律的理想材料,推动了遗传学理论的突破;两者的关系及模式生物的优点如下:
      (1)关系:模式生物是遗传学理论的 “载体”,每一次遗传学重大突破都与特定模式生物的研究相关 —— 孟德尔通过豌豆发现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通过果蝇发现连锁互换定律和伴性遗传,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研究 DNA 结构,这些突破均基于模式生物的独特优势,降低了研究难度,提高了研究效率。
      (2)常见模式生物及优点:
      ①豌豆(孟德尔选用):优点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合子;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如高茎 / 矮茎、圆粒 / 皱粒);生长周期短,子代数量多,便于统计分析。
      ②果蝇(摩尔根选用):优点是体型小、繁殖快(2 周一代),子代数量多;染色体数目少(4 对),易观察染色体变异;具有多对突变性状(如残翅、白眼),便于遗传杂交实验。
      ③大肠杆菌(分子遗传学常用):优点是单细胞原核生物,结构简单;繁殖快(20 分钟一代),易培养;基因组小(约 4.6Mb),便于基因克隆和测序;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如质粒),推动 DNA 重组技术发展。
      ④拟南芥(植物分子遗传学常用):优点是体型小、生长快(6 周一代);基因组小(约 125Mb),遗传背景清晰;自花传粉,易获得纯合子;可通过农杆菌转化实现基因编辑,便于研究植物基因功能。
    • 解析:需先明确 “模式生物推动遗传学发展” 的核心关系,再分点阐述常见模式生物的优点,每个模式生物需关联其推动的遗传学突破(如豌豆 - 孟德尔定律、果蝇 - 伴性遗传),突出 “材料选择对理论突破的关键作用”,该考点常考查对遗传学研究方法的理解。
  6. 请设计实验方案研究一种生物的遗传变异
    • 答案:
      以 “研究拟南芥叶片形状的遗传变异” 为例,实验方案可分为 “样本收集 - 表型观察 - 遗传分析 - 分子验证” 四个阶段,具体如下:
      (1)实验材料:选取拟南芥的野生型(圆形叶)和突变体(锯齿叶)品系,以及两者杂交获得的 F₁、F₂代植株。
      (2)实验步骤:
      ①样本收集与种植:分别种植野生型、突变体、F₁(野生型 × 突变体)、F₂(F₁自交)植株,在相同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湿度)下培养,排除环境变异的影响。
      ②表型观察与统计:待植株长出成熟叶片后,观察并记录各品系的叶片形状(圆形 / 锯齿形),统计 F₁、F₂代中两种表型的植株数量,计算表型比例。
      ③遗传规律分析:若 F₁代全为圆形叶(野生型),F₂代圆形叶:锯齿叶≈3:1,说明锯齿叶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控制;若 F₂代出现 9:3:3:1 或其他比例,说明受多基因控制(上位性或自由组合)。
      ④分子水平验证:提取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基因组 DNA,通过 PCR 扩增控制叶片形状的候选基因,测序对比两者的基因序列差异(如碱基替换、插入缺失);通过实时定量 PCR 检测候选基因在两种品系中的表达量差异,验证基因表达与表型的关联。
      (3)实验结论:根据表型比例和分子验证结果,确定拟南芥叶片形状遗传变异的基因控制方式(单基因 / 多基因)及分子机制(基因突变 / 表达调控)。
    • 解析:实验设计需遵循 “控制变量(排除环境影响)”“遗传杂交(分析基因分离 / 组合)”“分子验证(确认基因差异)” 的逻辑,核心是 “区分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异”,需明确实验材料、步骤、预期结果及结论推导,该考点常考查实验设计能力,需结合遗传规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三、计算题

  1. 豌豆三基因杂种 YyRrCc 自交的配子、基因型及表型分析
    • 答案:
      三基因独立遗传(假设无连锁),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分析如下:
      (1)配子类型及比例:Yy 产生 Y、y(1:1),Rr 产生 R、r(1:1),Cc 产生 C、c(1:1);配子类型为 3 对基因的组合,共 2³=8 种,比例均为 1:1:1:1:1:1:1:1,具体为 YRC、YRy、YrC、Yrc、yRC、yRy、yrC、yrc。
      (2)自交子代基因型类型及比例:基因型为 3 对基因的组合,共 3³=27 种,比例为(1YY:2Yy:1yy)×(1RR:2Rr:1rr)×(1CC:2Cc:1cc),例如 YYRRCC(1/64)、YYRRCc(2/64)、YYRrCC(2/64)……yyrrcc(1/64),每种纯合基因型占 1/64,单杂合基因型(如 YyRRCC)占 2/64,双杂合基因型(如 YyRrCC)占 4/64,三杂合基因型(YyRrCc)占 8/64。
      (3)自交子代表型类型及比例:表型由显性基因决定(Y = 黄色,y = 绿色;R = 圆粒,r = 皱粒;C = 红花,c = 白花),共 2³=8 种,比例为(3 黄色:1 绿色)×(3 圆粒:1 皱粒)×(3 红花:1 白花)=27:9:9:9:3:3:3:1,具体为黄色圆粒红花(27/64)、黄色圆粒白花(9/64)、黄色皱粒红花(9/64)、黄色皱粒白花(9/64)、绿色圆粒红花(3/64)、绿色圆粒白花(3/64)、绿色皱粒红花(3/64)、绿色皱粒白花(1/64)。
    • 解析:核心是 “独立遗传下的自由组合”,需明确 “配子类型 = 2ⁿ(n 为杂合基因对数)”“基因型类型 = 3ⁿ”“表型类型 = 2ⁿ”,比例为各对基因分离比例的乘积,计算时需注意纯合、杂合基因型的比例差异,该考点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典型应用。
  2. 杂合体优势下基因 a 频率的改变计算
    • 答案:
      步骤如下:
      (1)定义参数:初始基因频率 A=p,a=q;适合度 AA=1-s,Aa=1,aa=1-t;适合度是指个体存活并繁殖的能力,直接影响基因型频率的传递。
      (2)计算初始总适合度(W):总适合度 = 各基因型频率 × 对应适合度,即 W = p²(1-s) + 2pq×1 + q²(1-t) = p² - p²s + 2pq + q² - q²t = (p²+2pq+q²) - (p²s + q²t) = 1 - (p²s + q²t)(因 p²+2pq+q²=1)。
      (3)计算一代选择后基因 a 的频率(q'):基因 a 的频率 =(aa 基因型贡献的 a 基因 + Aa 基因型贡献的 a 基因)/ 总基因数;其中,aa 基因型频率为 q²(1-t)/W,贡献 2×q²(1-t)/W 个 a 基因;Aa 基因型频率为 2pq/W,贡献 2pq/W 个 a 基因;总基因数为 2(二倍体),因此 q' = [q²(1-t) + pq] / W。
      (4)计算基因 a 频率的改变(Δq):Δq = q' - q = [q²(1-t) + pq - qW] / W;将 W=1 - (p²s + q²t) 代入,化简得 Δq = [q²(1-t) + pq - q (1 - p²s - q²t)] / W = [q² - q²t + pq - q + qp²s + q³t] / W;进一步整理(利用 p=1-q),最终 Δq = [pq (pt - qs)] / W。
    • 解析:核心是 “适合度对基因型频率的影响”,需明确 “总适合度的计算”“基因频率的推导逻辑”,化简过程中需利用 p+q=1 的关系,最终结果需体现 Δq 与 p、q、s、t 的关联,该考点是群体遗传学中 “平衡多态” 的典型计算,需掌握适合度与基因频率变化的关系。
  3. 番茄三基因连锁的顺序、亲本基因型、图距及并发系数计算
    • 答案:
      测交实验中,亲本型子代数量最多,双交换型子代数量最少,据此分析:
      (1)基因顺序判断:
      亲本型子代表型为 ++s(348)和 oP+(306),双交换型为 + p+(2)和 o+s(2);双交换会使中间基因与两端基因重组,对比亲本型(++s、oP+)和双交换型(+p+、o+s),发现 “P/p” 基因的位置发生改变(亲本型为 +、P,双交换型为 p、+),因此三个基因的顺序为o - P - s(或 s - P - o)。
      (2)亲本基因型:
      F₁为杂合体,由两个纯合亲本杂交产生;亲本型配子为 + s(来自 ++s)和 oP(来自 oP+),因此两个纯合亲本的基因型为 **++s/++s(野生型,扁果、非桃形果、复花序)** 和oP+/oP+(突变型,扁果、桃形果、非复花序)。
      (3)基因间图距计算(图距 = 重组率 ×100,重组率 = 重组型子代数量 / 总子代数量):
      总子代数量 = 73+348+2+96+110+2+306+63=1000;
      • o-P 间的重组率:重组型包括单交换产生的 o++(110)、+ps(96)和双交换型(2+2),重组率 =(110+96+2+2)/1000=210/1000=0.21,图距 = 21 cM;
      • P-s 间的重组率:重组型包括单交换产生的 +++(73)、oPS(63)和双交换型(2+2),重组率 =(73+63+2+2)/1000=140/1000=0.14,图距 = 14 cM;
      • o-s 间的图距 = o-P 图距 + P-s 图距 = 21+14=35 cM(或通过重组率计算,重组率 =(110+96+73+63)/1000=342/1000=0.342,因双交换重组率被低估,图距需用两点图距相加)。
        (4)并发系数计算(并发系数 = 实际双交换率 / 理论双交换率):
        实际双交换率 = 双交换型子代数量 / 总子代数量 =(2+2)/1000=0.004;
        理论双交换率 = o-P 间重组率 ×P-s 间重组率 = 0.21×0.14=0.0294;
        并发系数 = 0.004/0.0294≈0.136。
    • 解析:核心是 “连锁基因的重组率计算”,需通过 “亲本型(数量最多)” 和 “双交换型(数量最少)” 判断基因顺序,再分步骤计算重组率(图距)和并发系数,关键是 “双交换对重组率的影响”(需将双交换型计入两端基因的重组率),该考点是连锁互换定律的典型计算,需掌握基因顺序判断和重组率推导的逻辑。
  4. 燕麦颖壳颜色的遗传方式、基因型及 X² 测验
    • 答案:
      (1)遗传方式判断:
      F₂代表型比例为黑颖:灰颖:白颖 = 418:106:36≈12:3:1(418/36≈11.6,106/36≈2.9,接近 12:3:1);12:3:1 是 9:3:3:1 的变式,属于显性上位遗传—— 假设控制颖壳颜色的基因有两对(A/a、B/b),A 基因为显性上位基因,只要 A 存在(A_ _ ),表型为黑颖;A 不存在、B 存在(aaB),表型为灰颖;A 和 B 均不存在(aabb),表型为白颖。
      (2)F₂中白颖和灰颖的基因型:
      • 白颖:A 和 B 均不存在,基因型为aabb;
      • 灰颖:A 不存在、B 存在,基因型为aaBB、aaBb(比例为 1:2)。
        (3)X² 测验(检验实际值与理论值的符合度):
        理论比例为黑颖:灰颖:白颖 = 12:3:1,总株数 = 560;
        理论值:黑颖 = 560×12/16=420,灰颖 = 560×3/16=105,白颖 = 560×1/16=35;
        实际值:黑颖 = 418,灰颖 = 106,白颖 = 36;
        X²=Σ[(实际值 - 理论值)²/ 理论值] = [(418-420)²/420] + [(106-105)²/105] + [(36-35)²/35] = (4/420)+(1/105)+(1/35)≈0.0095+0.0095+0.0286=0.0476(与题目给出的 0.0478 一致,误差来自四舍五入);
        自由度 n = 表型类别数 - 1 - 遗传参数个数 = 3-1-0=2(无额外参数需估计);查 X² 表,p 值介于 0.99-0.95 之间,p>0.05,说明实际结果符合显性上位遗传的理论假定。
    • 解析:核心是 “表型比例判断遗传方式”(12:3:1→显性上位),需明确上位遗传的基因型与表型对应关系,X² 测验需正确计算理论值和 X² 值,结合 p 值判断符合度,关键是 “12:3:1 比例的遗传学意义”,该考点是多基因遗传(上位性)的典型计算,需掌握比例变式与遗传方式的关联。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