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东南亚文化的本土性特征:
①对外来文化的 “改造性吸收”:东南亚并非被动接受外来文化,而是结合本土需求改造 —— 如佛教传入后,与本土祖先崇拜结合,形成 “佛教 + 祖先崇拜” 的混合宗教模式;印度教的 “王权神授” 被改造为 “王权与本土神灵结合”,增强本土认同;
②本土原始文化的 “持续性保留”:尽管受印度、中国文化影响,民间仍保留原始宗教(如自然崇拜、精灵崇拜)、本土手工业技术(如班高人的制陶技术、马来人的编织技术),文档提及 “原始异教层要属地,印度教影响虽大但未取代本土宗教”,说明本土文化的根基深厚;
③文化多样性的 “包容性”:不同外来文化(印度、中国、西方)与本土文化共存,如中南半岛以 “印度教 + 佛教 + 本土宗教” 为主,马来群岛以 “伊斯兰教 + 本土宗教” 为主,无单一文化垄断,形成 “多元共生” 的本土文化格局。
综上,印度文化塑造了东南亚的 “上层精神文化”,中国文化丰富了东南亚的 “民间物质文化”,而本土性则是东南亚文化在多元冲击下保持独立的核心,三者共同构成东南亚文化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