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云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新闻资讯
考研查分
调剂信息
院校信息
考研试卷
考博试卷
考研动态
同等学力
报考指南
分数线
招生简章
专业介绍
考研心路
考研故事
考研经验
考研复试
考研政治
考研英语
考研数学
专业课
法律硕士
工程硕士
会计硕士
帮助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云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 云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云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样题(838 人文地理学)
备战云南师范大学 838 人文地理学考研,获取高质量真题资源是精准把握考点、提升复习效率的关键。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
)整合了丰富的考研、考博真题资源,为考生提供权威备考素材,助力梳理知识框架、掌握命题规律。本次呈现 2014 年云南师范大学 838 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样题及详细解析,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帮助考生深入理解核心知识点,夯实备考基础。
2014 年云南师范大学 838 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一、概念辨析(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文化区与文化景观
人口分布与人口移动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二、简答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简述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
简述农村聚落的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特征。
简述当今世界地缘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
简述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子。
三、论述题(共 50 分)
试分析我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 分)
试阐述人地关系矛盾的地域表现形式,进而论述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有效途径。(30 分)
真题答案解析
一、概念辨析
文化区与文化景观
答案:
两者均是人文地理学中 “文化空间现象” 的核心概念,但聚焦维度与内涵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对比如下:
对比维度
文化区
文化景观
核心内涵
具有相似文化特征(如语言、宗教、习俗)的地理区域,是 “文化特征的空间载体”
地表被人类活动改造后形成的文化印记总和,是 “文化现象的空间呈现”
关注重点
文化特征的 “区域一致性” 与 “空间边界”,强调 “同类文化的集中分布”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 “互动结果”,强调 “视觉可感知的文化痕迹”(如建筑、农田、道路)
典型案例
我国的汉语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基督教文化区
江南水乡的 “小桥流水人家”(民居 + 水系 + 农田)、黄土高原的窑洞聚落
研究意义
用于划分文化空间格局,分析文化扩散的范围与边界
用于解读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造程度,追溯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解析:核心是区分 “‘文化特征的区域集合’(文化区)” 与 “‘文化活动的空间痕迹’(文化景观)”,需从 “内涵、重点、案例” 三层对比,避免混淆 “区域划分” 与 “空间呈现” 的本质差异。该考点是云南师范大学 838 人文地理学历年真题中 “文化地理” 模块的高频题型,需注重概念的精准界定与逻辑对比。
人口分布与人口移动
答案:
两者均围绕 “人口空间动态” 展开,但前者是 “静态结果”,后者是 “动态过程”,具体差异如下:
人口分布: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静态分布状况,通常用 “人口密度”(人 / 平方千米)衡量,核心是 “人口在哪里定居”。其特征受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社会经济条件(如城市分布、产业布局)长期影响,例如我国 “东密西疏” 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历史、自然、经济共同作用的静态结果。
人口移动: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动态位移过程,包括 “人口迁移”(永久性移动,如跨省落户)和 “人口流动”(暂时性移动,如农民工季节性务工),核心是 “人口为什么移动”。其动力来自 “推力”(如农村就业机会少)与 “拉力”(如城市收入高),是改变人口分布的直接原因,例如我国春运人口流动,短期内会改变局部区域的人口密度,但不会永久改变人口分布格局。
两者关联:人口移动是 “过程”,人口分布是 “结果”;长期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如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向城市迁移)会逐渐改变人口分布格局。
解析:关键是区分 “静态分布结果” 与 “动态移动过程”,需结合 “推力 - 拉力理论”“人口密度指标” 等核心知识点,明确两者的 “过程 - 结果” 关联。该考点常结合我国人口政策(如户籍制度)考查,需注重理论与实际案例的结合。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答案:
两者是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空间现象,前者是 “人口向城市集中”,后者是 “人口从城市向郊区扩散”,具体差异如下:
城市化: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是工业化初期至中期的典型特征。核心动力是工业化(城市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表现为 “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如耕地变为城区)、“城市文化向农村扩散”(如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例如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至 21 世纪初的城市化,核心是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集中。
逆城市化:指城市核心区人口向郊区或周边小城镇迁移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如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核心原因是城市核心区 “城市病” 加剧(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过高),而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如公路普及、超市学校配套),表现为 “城市核心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但城市总人口并未下降(区别于 “郊区化” 的广义概念)。例如美国纽约、洛杉矶的居民向周边郊区迁移,形成 “大都市区” 格局。
两者关联: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并非城市化的 “倒退”,而是城市空间结构的 “优化调整”。
解析:需紧扣 “发展阶段、动力、表现” 三个维度对比,重点区分 “逆城市化的前提是城市化水平高”(如发达国家)与 “城市化的前提是工业化推进”(如发展中国家)。该考点常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考查,需明确逆城市化在我国的阶段性特征(目前部分特大城市已出现初步逆城市化迹象)。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答案:
两者是农业发展的不同模式,核心差异体现在 “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经营目标” 上,具体对比如下:
对比维度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生产技术
依赖人力、畜力,技术落后(如手工耕作、传统农具)
依赖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先进(如拖拉机、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
经营规模
小规模家庭经营,地块分散(如我国农村的 “小农经济”)
大规模集约化经营,地块集中(如美国大农场、我国农业合作社)
生产目标
自给自足为主,仅少量剩余产品出售(“生存农业”)
市场化为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商品农业”)
资源利用效率
土地、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化肥农药使用少(但产量低)
资源利用效率高,依赖化肥农药(但易引发环境问题,近年向 “生态农业” 转型)
典型案例
我国西南山区的手工梯田种植、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小农种植
美国中部的玉米大豆农场、我国东北的机械化粮食生产基地
解析:核心是区分 “自给自足的小农模式” 与 “市场化的集约模式”,需结合 “农业现代化”“生态农业” 等热点,明确现代农业的 “技术化、规模化、市场化” 特征。该考点常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考查,需注重传统农业的 “生态优势” 与现代农业的 “效率优势” 的辩证分析。
二、简答题
简述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
答案:
人口素质是 “人口身体素养、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 的综合体现,其影响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具体如下:
自然因素(先天基础):
遗传因素:父母的遗传基因直接影响子女的身体素质(如身高、免疫力)与智力发育潜力,是人口素质的先天基础;
自然环境因素:胎儿发育期间的地理环境(如水质、空气、土壤重金属含量)会影响新生儿健康,例如高氟地区易导致儿童氟斑牙,降低身体素质。
社会经济因素(后天关键):
教育因素:是提升文化素养的核心,包括基础教育(小学初中)、高等教育(大学)、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教育资源的数量(学校数量)与质量(教师水平)直接决定人口文化素质,例如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后,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提升;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能提供更好的营养条件(提升身体素质)、医疗资源(降低死亡率,提升健康水平)、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素质普遍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医疗卫生条件:包括医疗设施(医院、诊所)、公共卫生服务(疫苗接种、传染病防控),是保障身体素质的关键,例如新冠疫情期间的疫苗普及,有效提升了人口群体的健康防护能力;
社会文化环境:思想道德素养受社会风气、家庭伦理、文化传统影响,例如良好的家庭教养、社会诚信体系,能提升人口的道德素质与社会责任感。
解析:需按 “自然因素(先天)+ 社会经济因素(后天)” 分层作答,每个因素需明确 “对素质的具体影响维度”(如教育影响文化素养、医疗影响身体素质)。该考点常结合我国 “人口高质量发展” 政策考查,需注重 “先天基础” 与 “后天提升” 的辩证关系。
简述农村聚落的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特征
答案:
农村聚落是农村居民生活与生产的聚居地,其类型划分与空间结构特征受自然条件(地形、水源)、生产方式(农业类型)影响显著,具体如下:
按地形与水源划分的类型及空间结构:
平原型聚落:分布在平原地区(如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空间结构特征为 “规模大、密度高、呈团块状”。因平原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聚落多集中布局,道路呈网格状,公共设施(学校、超市)集中在聚落中心;
山地型聚落: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如我国西南山区),空间结构特征为 “规模小、密度低、呈条带状或散点状”。因地形起伏大,耕地分散,聚落多沿河谷、山麓或公路分布(条带状),或随耕地分散布局(散点状),公共设施分散;
水乡型聚落:分布在河流湖泊密集地区(如我国江南水乡),空间结构特征为 “沿水分布、呈链状”。聚落多沿河岸、湖边布局,房屋靠近水源,交通以水运为主(如小桥连接各聚落单元),形成 “水 - 房 - 路” 交织的结构。
按生产方式划分的类型及空间结构:
种植业聚落:以粮食种植为主,聚落多靠近耕地,空间结构与平原 / 山地型聚落一致,规模与耕地面积正相关(耕地多则聚落规模大);
畜牧业聚落:以放牧为主(如我国内蒙古草原),空间结构特征为 “规模小、流动性强、呈季节性迁移”。因牧草随季节变化,聚落多为帐篷等临时建筑,夏季向水草丰美的草原迁移,冬季向背风保暖的低地迁移,形成 “游牧聚落”;
渔业聚落:以渔业为主(如我国东南沿海渔村),空间结构特征为 “沿港口、海岸线分布,呈条带状”。聚落靠近码头,房屋布局紧凑,渔业设施(渔船、渔网晾晒场)集中在聚落边缘。
解析:需按 “地形水源”“生产方式” 两个维度分类,每个类型需明确 “分布区域 + 空间结构特征”,结合我国典型区域案例(如江南水乡、内蒙古草原)增强说服力。该考点常结合 “乡村振兴中的聚落规划” 考查,需注重自然条件对聚落结构的制约作用。
简述当今世界地缘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
答案:
地缘经济格局是 “世界各国基于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形成的经济互动关系与空间格局”,当前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贸易、金融的全球流动(如跨国公司全球布局、国际产业链分工);
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区域内国家通过协议降低贸易壁垒,形成经济集团(如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例如东盟自贸区内部关税减免,推动区域内贸易额增长,是对全球化的 “补充与细化”。
核心 - 边缘格局依然明显,但边缘国家崛起加速:
核心国家: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占据全球产业链高端(如技术研发、品牌设计),主导全球经济规则制定;
边缘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多处于产业链低端(如原材料供应、劳动密集型加工),但近年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崛起,逐渐向产业链中端迈进,打破传统核心 - 边缘的绝对格局。
地缘经济竞争聚焦 “关键资源与战略通道”:
关键资源:石油、天然气、稀土等战略资源的分布与控制,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如中东石油资源引发的区域经济博弈);
战略通道:海运通道(如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陆路通道(如中欧班列沿线)的控制权,直接影响全球贸易效率,例如马六甲海峡承担全球 1/3 的海运贸易,是中、日、韩等国的 “海上生命线”。
数字经济成为地缘经济竞争的新领域:
数字技术(如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的领先地位,决定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
数字贸易、数字基础设施(如跨境电商平台、海底光缆)的布局,成为各国争夺的重点,例如美国与中国在 5G 技术标准、数字贸易规则上的竞争,重塑全球数字经济格局。
解析:需围绕 “全球化与区域化、核心 - 边缘、资源通道、数字经济” 四个核心特征,结合 “东盟自贸区”“中欧班列”“5G 竞争” 等实际案例,体现格局的 “动态性”(边缘国家崛起、数字经济新领域)。该考点常结合 “一带一路倡议” 考查,需注重我国在当前地缘经济格局中的定位。
简述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子
答案: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 “旅游目的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降低游客体验质量的前提下,能承载的最大游客数量”,其影响因子可分为自然环境因子、社会经济因子、游客自身因子三类,具体如下:
自然环境因子(基础约束):
生态系统稳定性: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草原)的自我修复能力,决定能承受的游客活动强度,例如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如西藏纳木错),游客过多易导致植被破坏,承载力较低;
资源容量:旅游资源的物理容量,如景区面积、景点数量,例如故宫博物院因建筑面积有限,每日限流 8 万人次,是资源容量直接决定承载力。
社会经济因子(支撑约束):
基础设施容量:交通(如停车场、公路运力)、住宿(如酒店床位数量)、餐饮(如餐厅座位数)等基础设施的接待能力,例如偏远山区景区因公路狭窄、停车位不足,即使自然容量大,实际承载力也受限;
服务设施容量:导游数量、景区管理团队规模、应急救援能力等,直接影响游客体验与安全,例如小型景区因导游不足,无法同时接待大规模游客,承载力受服务能力制约。
游客自身因子(体验约束):
游客密度感知:游客对 “拥挤程度” 的心理耐受度,例如海滩景区,游客密度过高(如人均海滩面积小于 5 平方米)会降低游玩体验,此时即使自然容量未达上限,也需控制游客数量;
游客行为特征:游客是否存在破坏环境的行为(如乱扔垃圾、踩踏植被),例如生态脆弱的自然景区(如张家界玻璃栈道),若游客频繁违规,会加速环境破坏,降低实际承载力。
解析:需按 “自然基础、社会支撑、游客体验” 三类因子分层,每个因子需明确 “对承载力的具体影响机制”(如生态稳定性决定环境耐受度、基础设施决定接待能力)。该考点常结合 “景区限流政策”(如黄山、九寨沟限流)考查,需注重 “生态保护” 与 “游客体验” 的平衡。
三、论述题
试分析我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答案:
我国城镇化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快速推进,2023 年城镇化率已超 66%,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结构性问题,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路径。
(1)我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半城镇化” 现象普遍:
户籍制度导致大量农民工 “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无法平等享受城市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例如 2023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户籍城镇化率高约 18 个百分点,大量农民工处于 “半城镇化” 状态;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2023 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约为 2.45:1,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医疗)落后于城市,制约城乡协调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城市病” 加剧:
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核心区人口过度集中,导致交通拥堵(日均通勤时间超 45 分钟)、环境污染(PM2.5 超标)、房价过高(核心区房价超 10 万元 / 平方米);
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滞后,产业支撑不足(如就业机会少),无法有效承接农村人口转移,导致城镇化 “重规模、轻质量”。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可持续发展压力大:
城镇化过程中耕地占用严重,2000-2020 年我国因城镇化减少耕地约 1.5 亿亩,威胁粮食安全;
城市能源消耗高、碳排放量大,2023 年我国城市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 70% 以上,与 “双碳” 目标(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存在矛盾。
产业与城镇化脱节,就业支撑不足:
部分城市盲目扩张(如建设新城新区),但缺乏产业支撑,导致 “空城”“鬼城”(如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
产业结构低端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高,高端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不足,无法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制约人口稳定落户。
(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坚持 “以人为本”,推进 “人的城镇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下城市落户限制,保障农民工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如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实现 “户籍城镇化与常住人口城镇化同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解决 “后顾之忧”,让城镇化成果惠及全体居民。
坚持 “协调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推动 “城市群” 发展,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为主体,带动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例如长三角城市群通过高铁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如上海的医疗资源向苏州、无锡辐射);
严控特大城市核心区规模,推进 “城市更新”(如旧小区改造、产业园区升级),而非盲目新建城区,缓解 “城市病”。
坚持 “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城镇化:
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严格执行 “耕地红线”(18 亿亩),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如废弃矿区复绿、城市公园建设);
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如地铁、共享单车),降低城市碳排放,例如深圳推进 “海绵城市” 建设,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减少城市内涝。
坚持 “产业支撑”,实现 “产城融合”:
中小城市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如浙江义乌依托小商品贸易、云南丽江依托旅游业),增强就业吸纳能力;
推动产业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例如合肥依托新能源、半导体产业,吸引人口稳定落户,实现 “产业兴城、人口兴城”。
解析:问题部分需紧扣 “二元结构、城市病、资源约束、产业脱节”,结合具体数据(如城镇化率差距、城乡收入比)增强说服力;路径部分需对应科学发展观的 “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产业支撑”,体现 “问题 - 对策” 的逻辑闭环。该考点是云南师范大学 838 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论述题考点,需结合我国最新城镇化政策(如户籍改革、城市群规划)更新案例。
试阐述人地关系矛盾的地域表现形式,进而论述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有效途径
答案: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研究主题,其矛盾本质是 “人类需求增长” 与 “地理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的冲突,不同区域因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矛盾表现形式不同;实现 “人口 - 资源 - 环境 - 发展”(PRED)协调,需结合地域特征制定针对性路径。
(1)人地关系矛盾的地域表现形式:
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内陆):“水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的矛盾”
该区域年降水量小于 400 毫米,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 5%,但人口增长推动农业扩张(如河西走廊大规模种植小麦),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如塔里木盆地周边沙漠化面积年均扩大 1000 平方公里);
工业发展(如煤炭开采)进一步加剧水资源消耗,形成 “人口 - 农业 - 工业” 对水资源的竞争,环境承载力持续下降。
湿润半湿润平原地区(如我国华北平原):“耕地保护与城市化、工业化的矛盾”
该区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华北平原贡献全国 1/3 的小麦产量),但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如京津冀城市群扩张),大量耕地被占用(2000-2020 年华北平原耕地减少约 8000 万亩);
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如华北平原土壤重金属超标率约 15%),耕地质量下降,形成 “粮食安全需求” 与 “城市工业用地需求” 的冲突。
山地丘陵地区(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性与贫困的矛盾”
该区域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薄(平均厚度小于 30 厘米)、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脆弱,但人口密度高(如贵州石漠化地区人口密度超 200 人 / 平方千米),为摆脱贫困,居民过度开垦(如陡坡种植玉米),加剧石漠化(西南石漠化面积约 12 万平方公里);
生态破坏导致农业产量低,进一步陷入 “贫困 - 过度开垦 - 生态恶化” 的恶性循环。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境污染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
该区域工业密集(如长三角钢铁、化工产业)、人口集中(珠三角常住人口超 6000 万),导致大气污染(如 PM2.5 超标)、水污染(如太湖蓝藻爆发)、固体废弃物污染(珠三角年产生垃圾超 5000 万吨);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 “破坏速度” 超过环境 “自我修复速度”,形成 “经济增长” 与 “环境质量” 的冲突。
(2)实现区域 PRED 协调的有效途径:
基于地域特征的 “差异化规划”:
干旱半干旱地区:推行 “节水农业”(如滴灌、喷灌),限制高耗水工业,实施 “生态移民”(如我国宁夏西海固移民),减少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
山地丘陵地区:实施 “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如贵州石漠化地区种植花椒、核桃),将生态保护与扶贫结合,打破 “贫困 - 生态恶化” 循环。
强化资源集约利用与循环经济:
耕地保护:严格执行 “耕地占补平衡” 政策(如占用 1 亩耕地需补充 1 亩优质耕地),推广 “高标准农田” 建设(如华北平原改造盐碱地为良田),提高耕地质量与产量;
工业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如钢铁厂废渣回收利用、化工厂废水处理后再利用),例如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 95%,降低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
优化人口与产业空间布局:
人口布局:引导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区域(如城市群)集中,避免人口在生态脆弱区过度分布(如西南喀斯特地区);
产业布局:将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如钢铁、化工)向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如我国中西部能源基地),沿海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减少污染排放。
完善政策与制度保障:
建立 “生态补偿机制”:如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向中游上游地区支付生态补偿资金,保障上游生态保护(如江西、湖南的森林保护);
推行 “绿色 GDP 考核”:将环境指标(如 PM2.5 浓度、森林覆盖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避免 “唯 GDP 论”,倒逼地方政府重视生态保护;
加强公众参与:通过环保宣传(如世界环境日活动)、环境公益诉讼,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 “政府 - 企业 - 公众” 协同保护的格局。
解析:地域表现形式需按 “干旱区、平原区、山区、沿海区” 分类,每个区域结合具体案例(如西北水资源短缺、华北耕地减少)明确矛盾核心;协调途径需对应地域矛盾,体现 “差异化、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该考点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 考查,需注重 “地域分异理论” 与实际政策的结合。
上一篇文章:
2026 年 云南民族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下一篇文章:
2026 年 湛江海洋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网站地图
|
购买指南
考博
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
咨询
QQ 33455802
邮箱:
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