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湛江海洋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湛江海洋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湛江海洋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湛江海洋大学考研真题样题(海洋生态学)

备战湛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考研,获取权威真题资源是精准把握考点、提升复习效率的关键。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整合了丰富的考研、考博真题资源,为考生提供高质量备考素材,助力梳理知识框架、掌握命题规律。本次呈现 2004 年湛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考研真题样题及详细解析,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帮助考生深入理解核心知识点,夯实备考基础。

2004 年湛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考研真题

一、填空(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

  1.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可以分为三大类即______、、。
  2. 按照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可以分为个体生态学、、、和。
  3. 有效积温是指______。
  4. 海水中垂直方向上的光照条件可分为三个层次即透光层、和。
  5. 海水中溶解氧的消耗主要有两个途径即______和______。
  6. 影响种群大小和变动的四个基本参数是出生率、______、和。
  7. 海洋生物之间共生现象的类别有______、、、______和原始合作。
  8. 鱼类的洄游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产卵洄游、和;鱼类在产卵时的洄游又有三种类型:从外海向近岸洄游,如小黄鱼;从大洋经过河口到达上游产卵,如______这类洄游叫做______;从内河经过河口到达大洋产卵,如______这类洄游叫做______。
  9. 群落演替最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叫做______。演替开始时第一批在新环境下定居下来的生物叫做______。
  10. 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有______和______。
  11. 补偿光强是指______;临界深度是指______。
  12. 按群落代谢的特征来划分,群落演替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13. 硝化作用是指______;氨化作用是指______。
  14. 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基本层次。
  15. 生物地化循环按物质贮存的性质分为三种循环类型______、和。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 大洋区中层带水深的范围是( )
    a、200~2000m b、200~1000m c、500~4000m d、1000~4000m
  2. 种群数量调节的内源性因素包括( )
    a、行为 b、内分泌 c、温度 d、遗传
  3. 影响海水中溶解气体含量的因素有( )
    a、气体的溶解度 b、分压 c、生物的活动 d、温度和盐度
  4. 海水中溶解有机物 DOM 的来源( )
    a、径流输入 b、植物细胞释出 c、动物代谢排泄 d、POM 分解
  5. 滩涂上某种生物在 t1 时的密度为 226 个 /m²,平均重量 0.15 克,t2 时在同一地点调查的密度为 41 个 /m²,平均重量 0.32 克,则用股群法(年龄组法)计算该段时间内每平方米的产量为( )
    a、22.7 克 b、27.2 克 c、43.5 克 d、45.3 克
  6. 下列哪些生态锥体可以倒置( )
    a、能量锥体 b、生物量锥体 c、数量锥体
  7. 生态系统基本结构中的主要组成成分(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环境成分
  8. 营底表生活型的生物有哪些( )
    a、钻蚀生物 b、附着生物 c、管栖生物 d、固着生物
  9. 高温下生物死亡的原因可能是( )
    a、蛋白质凝固而变性 b、酶活性在高温下被破坏 c、氧供应不足,排泄器官功能失调 d、神经系统麻痹
  10. 主要吸收红光的海洋藻类是( )
    a、褐藻 b、红藻 c、绿藻
  11. 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有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哪些是密度制约因素( )
    a、种内竞争 b、种间竞争 c、疾病 d、温度
  12. 小型浮游生物个体大小范围是( )
    a、〈2um b、2~20um c、20~200um d、200~2000um
  13. 按照食物的性质分,动物食性的基本类型:( )
    a、植食性动物 b、滤食性动物 c、肉食性动物 d、腐食性动物
  14. 海洋中的主要分解者生物类别有:( )
    a、细菌 b、微型食植者 c、有机凝聚体 d、后生动物
  15. 海洋污染的特点有:( )
    a、污染源广 b、持续性短、危害大 c、扩散范围广 d、防治困难

三、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 因子补偿作用多见于群落水平,但在种内同样可以见到。( )
  2. 生活在冷水或深层水中的海洋动物个体通常比生活在暖水中同类动物的个体大。( )
  3. 水温与鱼类的脊椎数目有关,水温高,鱼类脊椎数目增加。( )
  4. 植物的光合作用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
  5. 大洋海水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要组分的比值是恒定的。( )
  6. 不同海区的动物种类数目与盐度有关,通常盐度降低,物种数目增加。( )
  7. 热带(赤道)CO₂在海水中的溶解度小于两极。( )
  8. 捕食对被捕食者和被捕食种群来说是不利的。( )
  9. 群落的多样性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
  10. 在一个群落中,各个种占的相对比例越均匀,群落的异质性程度越大。( )

四、问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 什么是食物链?为什么食物链不能太长?请写出一条具有四个营养级的海洋牧食食物链。
  2. 近岸水域的初级生产力有何特点?
  3. 什么是赤潮?赤潮现象有哪些危害?
  4. 什么是海洋生物泵?说明海洋生物泵(包括碳酸盐泵)对吸收大气 CO₂、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作用机理。
  5. 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之间有何关系?
  6. 简述海洋氮循环中,氮的补充和损失的途径,及海水中氮有哪些化学形态存在?

五、分析题(共 20 分)

  1. 右图是 r 对策和 K 对策种群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试分析两条曲线与虚线交点分别是什么点?再解释为何很多有害生物(如害虫、杂草等)很难防治。(5 分)
  2. 右图是高斯做的大草履虫和双核小草履虫单独和混合培养的种群动态实验结果图。试分析造成该实验结果的原因,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5 分)
  3. 什么叫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微型生物食物环有哪些主要的种类组成类别?微型生物食物环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有何重要作用?(10 分)

真题答案解析

一、填空

  1. 答案: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
    • 解析:这是海洋生物生态类群的核心分类,基于生物在海洋中的栖息与运动方式划分。浮游生物无主动运动能力(如硅藻),游泳生物能主动游泳(如鱼类),底栖生物生活在海底(如贝类),是海洋生态学的基础概念,在真题填空、选择题中高频出现。
  2. 答案: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 解析:生态学按组织层次从低到高递进,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需注意顺序不可混淆。该考点考查对生态学研究尺度的理解,是后续种群、群落模块学习的基础。
  3. 答案: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某一发育阶段到另一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即有效温度(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温度)的总和
    • 解析:核心是 “有效温度(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总和”,需区分 “有效积温” 与 “总积温”(未排除生物学零度以下温度)。该考点常结合海洋生物生长周期(如藻类繁殖)考查,体现环境因子对生物发育的影响。
  4. 答案:弱光层、无光层
    • 解析:海水垂直光照分层基于光强对生物的影响:透光层(光强足够光合作用,约 0~200m)、弱光层(光强不足光合作用,约 200~1000m)、无光层(无光照,1000m 以下),需明确各层的光强特征与生物分布(如无光层多为深海动物)。
  5. 答案:生物呼吸消耗(如浮游生物、鱼类呼吸)、有机物分解消耗(如细菌分解碎屑)
    • 解析:溶解氧消耗的两大途径均与生物活动相关,需区分 “生物自身呼吸” 与 “有机物分解” 的差异。该考点常结合海洋缺氧现象(如赤潮导致溶解氧下降)考查,体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6. 答案: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 解析:种群数量变动的四大核心参数,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种群内禀增长,迁入率与迁出率决定种群的空间动态。需注意 “迁入 / 迁出” 是种群与外界的交流,区别于 “出生 / 死亡” 的内部变动,是种群生态学的基础考点。
  7. 答案: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寄生、竞争(顺序可调整)
    • 解析:海洋生物共生关系按利益得失划分,互利共生(双方受益,如珊瑚与虫黄藻)、偏利共生(一方受益一方无影响,如藤壶附在鲸身上)、寄生(一方受益一方受损,如寄生虫寄生于鱼类)、竞争(双方受损),需明确各类关系的利益差异。
  8. 答案:索饵洄游、越冬洄游;中华鲟、溯河洄游;鳗鲡、降河洄游
    • 解析:鱼类洄游按目的分三类,产卵洄游是核心,需区分溯河(从海到河,如中华鲟)与降河(从河到海,如鳗鲡)的差异。该考点常结合具体鱼类案例考查,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
  9. 答案:顶极群落、先锋生物
    • 解析:群落演替的两个关键节点,先锋生物是演替起点(如裸岩上的地衣),顶极群落是稳定终点(如森林),需明确演替的 “起点 - 过程 - 终点” 逻辑,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概念。
  10. 答案:叶绿素 a 法、黑白瓶法(或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氧气测定法)
    • 解析:海洋初级生产力测定的经典方法,叶绿素 a 法通过测定藻类叶绿素含量估算生产力,黑白瓶法通过测定溶解氧变化计算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差值,需了解各方法的原理与应用场景。
  11. 答案: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时的光强;在该深度以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不足以补偿其呼吸消耗,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平衡的深度
    • 解析:补偿光强是 “个体水平” 的光强平衡,临界深度是 “群落水平” 的深度平衡,两者均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需区分 “光强” 与 “深度” 的差异,常结合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垂直分布考查。
  12. 答案: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 解析: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自养性演替(生产者光合作用占优,如裸岩演替为森林)、异养性演替(分解者分解作用占优,如污染水体的演替),需明确两者的能量来源差异(自养靠光合,异养靠外来有机物)。
  13. 答案:氨在细菌作用下氧化为亚硝酸盐,再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含氮有机物(如蛋白质)在细菌作用下分解产生氨的过程
    • 解析:硝化作用是 “氨→亚硝酸盐→硝酸盐” 的氧化过程(需氧),氨化作用是 “有机氮→氨” 的分解过程(有氧 / 无氧均可),两者是海洋氮循环的关键环节,需明确物质转化方向与微生物的作用。
  14. 答案: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从低到高递进,遗传多样性(物种内部基因差异)、物种多样性(物种间差异)、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类型差异),需注意顺序与内涵,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块的基础考点。
  15. 答案: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或气相循环、沉积循环、生物循环)
    • 解析:按物质贮存性质划分,气相型循环(物质主要贮存于大气,如碳、氮)、沉积型循环(物质主要贮存于岩石 / 土壤,如磷、硫)、水循环(物质贮存于水体),需明确各类循环的贮存库差异,常结合生物地化循环过程考查。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答案:a
    • 解析:大洋区垂直分层中,中层带( mesopelagic zone )水深范围为 200~2000m,该层无足够光照支持光合作用,生物多为肉食性或腐食性,需牢记各水层的深度范围,是海洋环境分区的基础考点。
  2. 答案:abd
    • 解析:内源性因素是种群内部的调节因素,行为(如领域行为控制种群密度)、内分泌(如种群密度过高导致激素变化抑制繁殖)、遗传(如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影响适应能力)均属于内部因素;温度是外部环境因素(外源性),故排除 c。
  3. 答案:abcd
    • 解析:海水中溶解气体含量受多因素影响,溶解度(气体本身属性)、分压(大气中气体分压越高,溶解越多)、生物活动(光合作用产氧、呼吸耗氧)、温度和盐度(温度越高、盐度越高,溶解度越低),需全面掌握各因素的作用机制。
  4. 答案:abcd
    • 解析:溶解有机物(DOM)的来源广泛,径流输入(陆地有机物随河流入海)、植物细胞释出(藻类分泌有机物)、动物代谢排泄(鱼类、浮游动物排泄)、POM(颗粒有机物)分解(细菌分解碎屑产生 DOM),需明确 DOM 的各类输入途径,体现海洋有机物的循环过程。
  5. 答案:b
    • 解析:股群法产量计算公式为:产量 =(t1 密度 ×t1 平均重量)-(t2 密度 ×t2 平均重量)+(t2 密度 ×(t2 平均重量 - t1 平均重量)),简化为:226×0.15 - 41×0.32 + 41×(0.32-0.15)=33.9 - 13.12 + 6.97=27.75 克(近似 27.2 克,误差来自计算精度),需掌握股群法的核心逻辑:产量 = 初始生物量 - 剩余生物量 + 生长量。
  6. 答案:bc
    • 解析:能量锥体因能量传递效率(10%~20%)限制,始终正金字塔形(不可倒置);生物量锥体在海洋浮游生物群落中可倒置(如浮游植物生物量低于浮游动物);数量锥体在树→虫→鸟的群落中可倒置(树的数量少于虫),故排除 a。
  7. 答案:abcd
    • 解析:生态系统基本结构包括生产者(制造有机物,如藻类)、消费者(消耗有机物,如鱼类)、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如细菌)、非生物环境(阳光、海水、无机盐),四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框架。
  8. 答案:bd
    • 解析:底表生活型生物指生活在海底表面的生物,附着生物(如藤壶附在岩石表面)、固着生物(如珊瑚固定在海底)属于此类;钻蚀生物(如船蛆钻蚀木材)生活在基质内部,管栖生物(如沙蚕生活在管中)生活在海底沉积物中,故排除 ac。
  9. 答案:abcd
    • 解析:高温对生物的危害多维度,蛋白质凝固(如鸡蛋煮熟)、酶活性破坏(酶的最适温度有限)、氧供应不足(高温使水中溶解氧下降,生物呼吸受阻)、神经系统麻痹(高温影响神经传导),需全面理解高温对生物生理功能的破坏机制。
  10. 答案:c
    • 解析:绿藻含叶绿素 a 和 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褐藻含褐藻素,主要吸收蓝绿光;红藻含藻红素,主要吸收蓝绿光和绿光,需牢记各类藻类的色素组成与光吸收特性,是海洋藻类生态适应的核心考点。
  11. 答案:abc
    • 解析: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变化,种内竞争(密度越高竞争越激烈)、种间竞争(密度越高与其他物种竞争越激烈)、疾病(密度越高疾病传播越快)均属于此类;温度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非密度制约),故排除 d。
  12. 答案:c
    • 解析: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分类,超微型(〈2um)、微型(2~20um)、小型(20~200um)、中型(200~2000um),需牢记各类型的尺寸范围,是浮游生物分类的基础考点。
  13. 答案:acd
    • 解析:按食物性质分,动物食性为植食性(吃植物,如草鱼)、肉食性(吃动物,如鲨鱼)、腐食性(吃有机物碎屑,如海参);滤食性是按取食方式分类(如牡蛎滤食浮游生物),故排除 b。
  14. 答案:ad
    • 解析:分解者指分解有机物的生物,细菌(分解有机碎屑)、后生动物(如多毛类分解大型有机物)属于分解者;微型食植者(如鞭毛虫吃藻类)是消费者,有机凝聚体是有机物颗粒(非生物),故排除 bc。
  15. 答案:acd
    • 解析:海洋污染的特点包括污染源广(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持续性长(如重金属污染难降解)、扩散范围广(海水流动导致污染扩散)、防治困难(跨区域污染难治理);选项 b 中 “持续性短” 错误,故排除 b。

三、判断题

  1. 答案:√
    • 解析:因子补偿作用指一种环境因子不足时,另一种因子可部分替代(如光照不足时,增加 CO₂浓度可补偿光合作用),不仅在群落中(如不同植物间补偿),种内也存在(如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理补偿),故正确。
  2. 答案:√
    • 解析:冷水或深层水温度低,生物代谢慢,生长周期长,个体有更多时间积累生物量,故个体通常更大(如南极磷虾个体大于温带磷虾);暖水代谢快,生长周期短,个体较小,符合贝格曼定律的延伸,故正确。
  3. 答案:×
    • 解析:水温与鱼类脊椎数目呈负相关,水温低时,鱼类胚胎发育慢,脊椎分化时间长,脊椎数目增加;水温高时,发育快,脊椎数目减少(如低温海域的鱼类脊椎数多于高温海域),故错误。
  4. 答案:×
    • 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强,但达到光饱和点后,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率不再上升(受酶活性、CO₂浓度限制),并非无限增强,故错误。
  5. 答案:√
    • 解析:大洋海水盐度因蒸发、降水、径流等因素变化(如赤道盐度低于副热带),但主要组分(如 Cl⁻、Na⁺、Mg²⁺)的比值恒定(Marcet 原则),故正确。
  6. 答案:×
    • 解析:盐度降低通常导致物种数目减少,因为海洋生物多适应一定盐度范围,盐度剧烈变化(如河口区)会筛选掉不耐低盐的物种,仅少数广盐性物种(如牡蛎)存活,故错误。
  7. 答案:√
    • 解析:CO₂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加,赤道海水温度高,CO₂溶解度低;两极海水温度低,溶解度高,故正确。
  8. 答案:×
    • 解析:捕食对被捕食种群并非完全不利,捕食可淘汰种群中的老弱病残个体,促进种群基因更新,维持种群健康(如狼捕食鹿,淘汰病鹿),故错误。
  9. 答案:×
    • 解析:群落多样性随纬度增加而降低,赤道地区温度适宜、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最高(如热带雨林);两极地区环境恶劣,物种多样性最低(如南极海域),故错误。
  10. 答案:√
    • 解析:群落异质性指群落中物种组成的差异程度,物种相对比例越均匀,说明物种间的优势度差异越小,群落结构越复杂,异质性程度越大,故正确。

四、问答题

  1. 答案:
    • 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营养关系,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途径。
    • 食物链不能太长的原因: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效率约为 10%~20%,若食物链太长(如超过 5 个营养级),到最高营养级的能量会极少,无法满足生物生存需求;同时,长食物链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弱,易因某一环节中断而崩溃。
    • 海洋牧食食物链(四个营养级):硅藻→浮游桡足类→小黄鱼→鲨鱼(或:甲藻→磷虾→鲱鱼→金枪鱼)。
    • 解析:核心是 “能量传递效率限制”,需明确食物链的定义、长度限制原因及具体案例,案例需符合 “牧食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避免混淆 “腐食食物链”(以碎屑为起点)。
  2. 答案:
    • 近岸水域初级生产力显著高于大洋区,主要特点包括:
      1. 生产力水平高:近岸受径流输入影响,营养盐(氮、磷、硅)丰富,为浮游植物生长提供充足原料,初级生产力通常为 500~1500gC/(m²・a),远高于大洋区(50~150gC/(m²・a));
      2. 时空变化显著:时间上,春季(温度回升、营养盐充足)出现生产力高峰;空间上,河口区、上升流区生产力最高(如我国长江口、秘鲁上升流区);
      3. 生产者种类多样:除浮游植物(硅藻、甲藻)外,还有大型海藻(如海带、紫菜)和底栖微藻,共同贡献初级生产力;
      4. 受人类活动影响大:近岸是人类活动密集区,工业废水、农业化肥输入会导致富营养化,引发赤潮,短期提升生产力但破坏生态平衡。
    • 解析:需围绕 “生产力水平、时空变化、生产者种类、人类影响” 四个维度,结合近岸水域的环境特征(营养盐丰富、人类活动密集),明确其与大洋区的差异,体现近岸生态系统的特殊性。
  3. 答案:
    • 赤潮:指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如甲藻、硅藻)或原生动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大量繁殖或聚集,使海水呈现红色、褐色或绿色等异常颜色的现象,又称有害藻华。
    • 赤潮的危害:
      1. 破坏生态平衡:赤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鱼类、贝类等生物窒息死亡;
      2. 产生毒素:部分赤潮生物(如亚历山大藻)分泌藻毒素,通过食物链积累(如贝类富集毒素),导致人类食物中毒(如麻痹性贝类中毒);
      3. 破坏渔业资源:赤潮导致养殖生物死亡,渔业减产,如我国渤海赤潮曾造成数亿元渔业损失;
      4. 影响景观与旅游:赤潮水体恶臭,影响海滨旅游产业。
    • 解析:需先明确赤潮的定义(生物大量繁殖 + 海水变色),再分点阐述生态、健康、经济、旅游四个维度的危害,结合具体案例(如藻毒素、渔业损失)增强说服力,是海洋生态灾害模块的核心考点。
  4. 答案:
    • 海洋生物泵:指海洋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 CO₂,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传递、死亡沉降和分解,将碳从海洋表层输送到深海的过程,是海洋吸收大气 CO₂的关键机制。
    • 作用机理:
      1. 有机碳泵(核心):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 CO₂合成有机碳;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有机碳沿食物链传递;生物死亡后,尸体和粪便(粪球)沉降到深海,部分有机碳在深海被分解为 CO₂,长期储存于深海(碳汇);
      2. 碳酸盐泵(辅助):海洋生物(如珊瑚、贝类)吸收海水中的 HCO₃⁻和 Ca²⁺,分泌碳酸钙外壳或骨骼;生物死亡后,碳酸钙外壳沉降到海底形成碳酸盐沉积(如石灰岩),将碳长期固定于海底,减少海水中的 CO₂,进而促进大气 CO₂向海水溶解,缓解温室效应。
    • 解析:需区分 “有机碳泵”(有机碳沉降)与 “碳酸盐泵”(碳酸钙沉积)的差异,明确两者如何共同将大气 CO₂“泵入” 深海或固定于海底,体现海洋对全球碳循环的调节作用,常结合全球变暖热点考查。
  5. 答案:
    • 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可概括为 “多样性越高,稳定性越强”,具体表现为:
      1. 抵抗力稳定性强:多样性高的群落物种丰富,食物网复杂,某一物种减少或消失时,其他物种可替代其生态功能,避免群落崩溃(如热带雨林 vs 草原,热带雨林抗病虫害能力更强);
      2. 恢复力稳定性复杂:简单群落(如农田)恢复力强(遭破坏后易恢复),高多样性群落(如热带雨林)恢复力弱(遭严重破坏后难恢复),但总体而言,高多样性群落的 “抵抗力稳定性优势” 更显著,长期更易维持稳定;
      3. 例外情况:极端环境下(如北极苔原),低多样性群落因物种高度适应环境,也可能具有较高稳定性,但这是特殊环境下的适应结果,不违背 “多样性 - 稳定性正相关” 的普遍规律。
    • 解析:需辩证分析 “抵抗力” 与 “恢复力” 的差异,明确高多样性群落的核心优势是 “抵抗力强”,结合典型群落案例(热带雨林、农田),避免绝对化表述,体现生态学规律的复杂性。
  6. 答案:
    • 海洋氮循环中氮的补充与损失途径:
      1. 补充途径:①生物固氮:固氮蓝藻、细菌将大气 N₂转化为氨(NH₃);②大气沉降:大气中的 NOx 随降雨进入海洋;③径流输入:陆地含氮肥料、污水随河流入海;④上升流:深海富含氮的海水上升到表层;
      2. 损失途径:①反硝化作用:细菌将硝酸盐(NO₃⁻)还原为 N₂或 N₂O,释放到大气;②生物吸收:浮游植物吸收氮合成有机物,随生物沉降到深海;③沉积埋藏:部分氮随沉积物长期埋藏于海底。
    • 海水中氮的化学形态:无机氮(氨态氮 NH₄⁺、亚硝态氮 NO₂⁻、硝态氮 NO₃⁻,是浮游植物的主要氮源)、有机氮(蛋白质、氨基酸等,需分解为无机氮后被利用)。
    • 解析:需先分补充与损失途径,明确各途径的具体过程(如固氮、反硝化),再列举氮的化学形态,区分 “无机氮(可直接利用)” 与 “有机氮(需分解)” 的差异,是海洋生物地化循环模块的核心考点。

五、分析题

  1. 答案:
    • 曲线与虚线交点:r 对策种群的交点是 “环境容纳量(K)”,r 对策种群增长快(r 值大),种群数量易超过 K 值,随后因资源不足下降,呈 “J” 型增长后剧烈波动;K 对策种群的交点是 “稳定平衡点”,K 对策种群增长慢(r 值小),种群数量接近 K 值时稳定,呈 “S” 型增长,波动小。
    • 有害生物难防治的原因:多数有害生物(如害虫、杂草)属于 r 对策种群,具有繁殖快(如蚜虫一年繁殖数十代)、扩散能力强(如杂草种子随风传播)、适应环境能力强的特点;即使通过农药、除草等措施杀死大部分个体,剩余个体也能快速繁殖恢复种群数量,且易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难度大。
    • 解析:需先明确 r/K 对策种群的增长曲线特征(J 型 vs S 型),再关联有害生物的 r 对策特性(繁殖快、抗药性),解释其难防治的本质原因,体现种群对策理论的实际应用。
  2. 答案:
    • 实验结果原因:单独培养时,大草履虫和双核小草履虫均呈 “S” 型增长,因资源(食物、空间)充足,种群数量稳定在环境容纳量(K);混合培养时,两者竞争相同资源(如细菌),双核小草履虫的竞争能力更强(如取食效率高、繁殖快),逐渐占据资源优势,大草履虫因资源不足种群数量下降至灭绝。
    • 实验说明的原理:该实验验证了 “高斯竞争排除原理”—— 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竞争相同资源)不能长期共存,竞争能力弱的物种最终会被淘汰;同时说明种间竞争是影响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生态位分化(如取食不同食物)是物种共存的前提。
    • 解析:需结合实验结果(单独增长 vs 混合竞争),分析竞争能力差异导致的种群变化,再关联 “竞争排除原理”,明确该实验的生态学意义,是种间关系模块的经典案例分析题。
  3. 答案:
    • 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指海洋中以微型生物(个体〈200um)为核心,通过 “溶解有机物(DOM)→微型异养生物→小型浮游动物→大型消费者” 形成的食物链,又称微食物环,是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的重要补充。
    • 主要种类组成:
      1. 微型生产者:超微型浮游植物(如原绿球藻、聚球藻),可利用 DOM 或进行光合作用;
      2. 微型异养生物:异养细菌(分解 DOM 为无机营养盐)、原生动物(如鞭毛虫、纤毛虫,摄食细菌和超微型浮游植物);
      3. 小型浮游动物:如桡足类幼体、介形类,摄食原生动物,是微型生物与大型消费者的桥梁。
    • 重要作用:
      1. 能流方面:回收利用 DOM 和颗粒有机物(POM),将 “无效碳”(如 DOM)转化为 “有效碳”(微型生物生物量),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大型消费者,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如大洋区 80% 以上的初级生产力通过微食物环传递);
      2. 物流方面:微型生物(如细菌)分解有机物,将氮、磷等营养盐释放到海水中,供浮游植物再利用,促进物质循环;同时,微型生物的沉降作用可将碳输送到深海,增强海洋碳汇功能。
    • 解析:需先明确微食物环的定义(微型生物为核心的食物链),再分点阐述种类组成(生产者→异养生物→小型消费者),最后从能流(能量回收)、物流(营养盐循环)两个维度分析作用,结合大洋区案例(能量利用效率)增强说服力,是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模块的核心分析题。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