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长安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长安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长安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长安大学考研真题样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备战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获取高质量真题资源是精准把握考点、提升复习效率的关键。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整合了丰富的考研、考博真题资源,为考生提供权威备考素材,助力梳理知识框架、掌握命题规律。本次呈现 2007 年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样题及详细解析,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帮助考生深入理解核心知识点,夯实备考基础。

2007 年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共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哲学基本问题
  2. 物质
  3. 矛盾
  4. 规律
  5. 生产力
  6. 人民群众
  7. 社会形态
  8. 相对静止
  9. 形而上学
  10. 道德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共 6 小题,每题 5 分,共 30 分)

  1. 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3.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4. 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5. 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6.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三、简答题(共 5 小题,每题 8 分,共 40 分)

  1.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 为什么说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 什么是真理?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4. 简述辩证的否定观。
  5. 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四、论述题(共 2 小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 试论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关系的指导意义。
  2.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五、分析题(1 题,20 分)

  1. 歌德有一句名言:“你若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试评述这一论断。

真题答案解析

一、名词解释

  1. 哲学基本问题
    • 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本体论问题),据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认识论问题),据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它是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核心问题,决定哲学的基本方向和性质。
    • 解析:核心是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需明确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及划分标准,避免仅回答 “第一性” 而遗漏 “同一性”。该考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基础,在真题名词解释、辨析题中高频出现,需准确区分 “本体论” 与 “认识论” 维度。
  2. 物质
    •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概括了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自然物、人类社会)的共同本质,既区别于具体物质形态,也排除了唯心主义的主观精神范畴。
    • 解析:关键是 “客观实在性” 与 “不依赖意识、能被意识反映”,需区分 “物质范畴”(哲学抽象)与 “物质形态”(具体事物)的差异。该考点常与唯心主义物质观对比考查,体现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 矛盾
    • 答案: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它包含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均源于矛盾的作用。
    • 解析:需紧扣 “对立统一” 的本质,明确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固有属性,避免将 “矛盾” 简单理解为 “冲突”。该考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在论述题(如矛盾与稳定发展的关系)中高频应用。
  4. 规律
    • 答案: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其特点包括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普遍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重复性(在相同条件下反复出现)。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
    • 解析:核心是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需强调规律的客观性与可利用性的辩证关系,避免陷入 “规律不可改变” 的绝对化认知。该考点常结合实践案例(如利用自然规律发展农业)考查。
  5. 生产力
    • 答案: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资料(如工具、机器)和劳动对象(被改造的自然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渗透到三要素中推动生产力发展。
    • 解析:需明确生产力的 “三要素 + 科技作用”,区分 “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与 “渗透性要素”(科技)。该考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在论述题(如生产力与社会发展)中高频出现。
  6. 人民群众
    • 答案: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是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从质上看是体现社会发展方向、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解析:关键是 “推动社会发展” 的质的规定性,避免将 “人民群众” 等同于 “体力劳动者”。该考点常结合历史观问题(如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考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立场。
  7. 社会形态
    • 答案: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如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形态(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如资本主义价值观)。其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呈现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演进序列。
    • 解析:需紧扣 “经济基础 + 上层建筑” 的统一,明确社会形态的 “整体性” 与 “历史性”,避免仅强调经济基础而忽视上层建筑。该考点常考查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8. 相对静止
    • 答案: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稳定平衡的状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空间上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的质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运动的度量尺度。
    • 解析:核心是 “特殊状态 + 相对条件”,需区分 “相对静止” 与 “绝对运动” 的辩证关系,避免将静止理解为 “绝对不动”。该考点常与运动的绝对性结合考查,体现物质运动的辩证属性。
  9. 形而上学
    • 答案: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外力推动的量变,否认质变和发展。它在哲学史上曾有过 “研究超验存在” 的含义,现主要指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 解析:需明确形而上学的 “思维特征”(孤立、静止、片面)与 “对立对象(辩证法)”,避免混淆其历史含义与现代含义。该考点常与辩证法对比考查,突出矛盾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10. 道德
    • 答案: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维系。它具有历史性(随社会发展变化)和阶级性(不同阶级有不同道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解析:需强调道德的 “规范作用” 与 “维系方式”,区分道德与法律(法律靠国家强制力,道德靠自觉)的差异。该考点常结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考查,体现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二、辨析题

  1. 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 答案:错误。
      理由: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但仅有人脑不能产生意识。意识的产生还需两个条件:一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意识的内容来源,如 “苹果” 的意识源于现实中的苹果);二是社会实践(意识形成的途径,如通过接触、改造苹果获得对苹果的认识)。脱离客观存在和实践,人脑仅为 “加工厂”,无法产生意识(如狼孩虽有人脑,但因脱离人类社会,无人类意识)。
    • 解析:关键是 “人脑≠意识”,需明确意识的 “内容(客观存在)” 与 “形式(主观反映)” 的统一,以及实践在意识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陷入 “唯器官论” 的误区。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 答案:正确。
      理由: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 “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它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因为否定打破了旧事物的限制,促使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 —— 旧事物通过否定实现质变,新事物在否定中继承旧事物的合理因素并增添新内容,推动事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如资本主义社会对封建社会的否定,推动社会形态演进)。若无否定,事物将停滞于旧质状态,无法发展。
    • 解析:需紧扣 “辩证否定的扬弃性” 与 “质变作用”,明确否定对事物发展的 “突破性” 意义,避免将否定理解为 “彻底抛弃”(形而上学否定观)。
  3.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 答案:错误。
      理由: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并非两个独立的真理,而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绝对真理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人的客观内容,人类认识按其本性可无限接近真理);相对真理指真理的条件性和有限性(任何真理都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成立,受实践水平限制)。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如牛顿力学是相对真理,但其包含的客观内容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
    • 解析:核心是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需区分 “属性差异” 与 “真理本身差异”,避免将两者割裂为独立个体,体现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
  4. 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 答案:正确。
      理由:该论断出自列宁,准确揭示了唯心主义的本质。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人类认识的复杂性 —— 认识是一个曲折过程,若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性、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如夸大理性认识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夸大主观感觉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它 “生长在认识之树” 上,说明其源于人类认识,而非凭空产生;“不结果实” 是因为它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无法正确指导实践,不能推动认识和社会发展。
    • 解析:需结合唯心主义的 “认识论根源” 与 “实践效果”,明确其 “合理性(源于认识)” 与 “局限性(不结果实)”,体现对唯心主义的辩证批判态度。
  5. 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 答案:错误。
      理由: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这种创造作用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包括经济条件(如生产力水平决定创造的物质基础)、政治条件(如社会制度影响创造的自由度)和精神文化条件(如科学文化水平影响创造的能力)。例如,原始社会的人民群众无法创造蒸汽机(受经济条件限制),封建社会的人民群众难以推动民主制度(受政治条件限制)。人民群众只能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发挥创造作用,而非不受限制。
    • 解析:关键是 “历史条件的制约性”,需明确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 “能动性” 与 “受动性” 的辩证关系,避免陷入 “绝对自由创造” 的误区,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立场。
  6.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 答案:错误。
      理由: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而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社会意识能否反映社会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之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并非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前提。
    • 解析:需区分 “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与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避免混淆 “理论核心问题” 与 “实践动力问题”。

三、简答题

  1.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 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9 世纪 40 年代)之所以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核心在于它实现了三个 “统一”,建立了科学的哲学体系:
      1.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以往哲学中,唯物主义多是形而上学的(如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辩证法多是唯心主义的(如黑格尔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唯物主义贯彻到辩证法中,认为物质世界是辩证运动的,辩证法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
      2.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以往唯物主义在自然领域是唯物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如英雄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将唯物主义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 实现了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以往哲学多是解释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首要和基本观点,强调 “改造世界”,同时通过总结自然科学(如细胞学说、进化论)和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学)成果,使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非抽象的思辨体系。
    • 解析:需围绕 “三个统一” 展开,明确每个统一如何突破以往哲学的局限,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科学性” 与 “实践性”,避免泛泛而谈其 “重要性” 而缺乏具体理论突破的分析。
  2. 为什么说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 答案:
      静止之所以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源于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
      1. 静止依赖于运动的存在:静止是相对于特定参考系和条件而言的,脱离运动的绝对静止不存在。例如,人坐在椅子上 “静止”,是相对于地球而言,若以太阳为参考系,人随地球自转和公转而运动;同时,人的生命活动(如呼吸、细胞代谢)仍在持续运动,静止只是运动的局部表现。
      2.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没有相对静止,运动就无法被感知和衡量。例如,要描述汽车的速度(运动),需以路面(相对静止)为参考系;若所有事物都处于无静止的绝对运动中,运动的差异和规律将无法被认识。
      3. 静止为运动的发展提供条件:相对静止使事物保持质的稳定,为量变积累和质变准备创造条件。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静止),为生产力发展(运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没有静止的积累,运动的质变就无法实现。
    • 解析:需从 “静止依赖运动”“静止衡量运动”“静止促进运动” 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案例(如参考系、量变质变),体现静止的 “特殊性” 与 “必要性”,避免将静止与运动割裂为对立关系。
  3. 什么是真理?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 答案:
      (1)真理的定义: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内容客观)、绝对性(包含客观内容)和相对性(条件有限)。
      (2)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
      1. 实践的本质属性决定其唯一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兼具主观性(受意识指导)和客观性(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过程),能够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在直接联系起来,这是意识(如理论、逻辑)和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做到的 —— 意识无法自证其与客观的符合,客观事物也无法主动验证认识。
      2.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确保检验的有效性:实践能将主观认识转化为客观成果(如根据 “水的沸点是 100℃” 的认识,通过烧水实践观察是否沸腾),若成果与认识一致,说明认识正确;若不一致,说明认识存在偏差,从而直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 逻辑证明的辅助性不否定实践的唯一性:逻辑证明(如数学推理)可辅助验证认识的一致性,但逻辑前提的正确性仍需实践检验,且逻辑证明无法最终确认认识与客观实在的符合,最终仍需依赖实践。
    • 解析:需先明确真理的定义,再从 “实践的本质属性”“直接现实性”“逻辑证明的辅助性” 三个维度,解释实践作为唯一标准的必然性,避免仅强调 “实践重要” 而缺乏理论依据的分析。
  4. 简述辩证的否定观。
    • 答案:
      辩证的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的内在动力,而非外力强加的否定(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源于其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而非外部力量的摧毁)。
      2. 否定是 “扬弃” 的过程:“扬弃” 即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因素(如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保留旧事物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如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使新事物在继承中发展,而非彻底抛弃旧事物。
      3.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打破旧事物的质的限制,促使事物发生质变,实现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如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否定,推动社会从资本主义阶段向共产主义阶段发展)。
      4. 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通过保留旧事物的合理因素,使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存在历史联系,而非割裂的断层(如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否定,保留了其中的辩证法和劳动价值论,实现了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 解析:需围绕 “自我否定、扬弃、发展环节、联系环节” 四个核心点,结合具体案例(如社会形态更替、理论发展),体现辩证否定的辩证性,避免将其等同于形而上学的 “彻底否定”。
  5. 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 答案: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发展规律,并非完全被动地随社会存在变化,具体表现为: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可能超前于社会存在(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却指导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也可能滞后于社会存在(如封建迷信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仍有残留)。
      2.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落后的国家可能在社会意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如 19 世纪德国经济落后于英国、法国,但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却具有世界影响力),反之,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可能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如资本主义国家的拜金主义)。
      3. 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的发展会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而非从零开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继承性使社会意识具有连续性。
      4.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如政治思想、道德、艺术)之间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如道德规范影响政治思想的形成,艺术作品传播先进的政治理念),推动社会意识整体发展。
      5.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这是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发展(如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生产力提升),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发展(如封建思想阻碍社会改革)。
    • 解析:需分点阐述相对独立性的五个具体表现,每个表现结合案例,突出 “相对”(依赖社会存在)与 “独立”(自身规律)的辩证关系,避免将相对独立性理解为 “绝对独立”。

四、论述题

  1. 试论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关系的指导意义。
    • 答案: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对处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是斗争性制约下的同一性 ——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在斗争中实现的(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相互依存,是在阶级斗争中维持的);另一方面,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是同一性前提下的斗争性 —— 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以双方的相互依存为前提,不存在脱离同一的绝对斗争(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以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统一体为前提)。
      2.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矛盾双方的依存和转化需特定条件(如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依存以资本主义制度为条件);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矛盾双方的排斥和分离贯穿事物发展始终(如阶级斗争贯穿资本主义社会的全过程),斗争性推动同一性的突破和事物的发展。
      (2)对正确处理稳定与发展关系的指导意义:
      1. 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本质是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稳定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平衡(如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体现矛盾的斗争性,指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如经济增长、制度完善),是稳定的目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 坚持同一性,以稳定保障发展:稳定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如政治动荡、经济混乱),发展就缺乏物质和制度条件(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以政治稳定为前提)。需通过维护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巩固稳定这一同一性基础,为发展创造条件。
      3. 坚持斗争性,以发展实现稳定:发展是稳定的动力,若仅追求稳定而忽视发展(如固守旧制度、抑制改革),稳定将因矛盾积累(如贫富差距扩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激化)而被打破(如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因阻碍发展而灭亡)。需通过改革创新(如经济体制改革、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以发展解决稳定中的问题,实现更高层次的稳定。
      4.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 “唯稳定论”(夸大同一性,忽视斗争性),因循守旧、阻碍改革,导致社会停滞;二是 “唯发展论”(夸大斗争性,忽视同一性),盲目改革、破坏稳定,引发社会动荡。需在稳定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
    • 解析:需先系统阐述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联结性、相对性与绝对性),再将稳定与发展对应到同一性与斗争性,结合我国实践案例(如改革开放、社会保障),提出具体指导策略,体现 “理论 - 实践” 的逻辑闭环,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2.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 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产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系统阐述了生产力的本质、构成、发展规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体内容包括:
      (1)生产力的本质与地位: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客观物质力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标志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发展水平决定社会的物质财富总量,也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上层建筑的内容(如封建生产力决定封建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力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生产力是多要素的有机系统,包括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
      1. 实体性要素(基本要素):
        • 劳动者:具有劳动能力、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通过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主导生产力的发展(如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推动生产力升级);
        • 劳动资料:人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工具、机器、设备等,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如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 劳动对象:被改造的自然物(如矿石、土地)和加工过的原材料(如钢材、芯片),劳动对象的范围和质量制约生产力发展(如新能源的发现拓展了劳动对象,推动生产力进步)。
      2. 渗透性要素(非实体性要素):
        •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渗透到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劳动资料(改进工具)、劳动对象(拓展范围)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 管理:合理的管理(如企业管理、社会管理)可优化生产力要素的配置,提高生产力整体效能(如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使劳动者、设备、原材料实现高效配合)。
      (3)生产力的发展规律:
      1. 生产力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生产力的发展是在前代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性演进(如从手工工具到机器生产,再到自动化生产);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与之适应(如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突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时,阻碍生产力发展,此时生产关系的变革成为必然(如社会主义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
      3. 生产力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受客观规律制约(如科技发展规律、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通过认识和利用规律,推动生产力发展(如我国制定 “科教兴国” 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升)。
      (4)生产力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教育普及、体制改革,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物质基础。
    • 解析:需从 “本质地位、构成要素、发展规律、现实意义” 四个维度展开,每个维度结合具体理论(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实践案例(如我国科技战略),体现生产力理论的系统性与实践性,避免仅罗列要素而缺乏规律和意义的分析。

五、分析题

  1. 歌德有一句名言:“你若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试评述这一论断。
    • 答案:
      歌德的这一论断深刻体现了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高度契合,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可从以下三方面评述:
      (1)论断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个人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如个人尊严、利益实现)和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如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 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体现。歌德的论断正是这一辩证关系的通俗表达:“喜欢自己的价值”(追求自我价值)的前提是 “给世界创造价值”(实现社会价值),没有社会价值的创造,自我价值就失去了客观依据。
      (2)论断的合理性:
      1. 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源泉:个人的自我价值(如获得尊重、实现理想)必须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前提。例如,科学家的自我价值(获得学术荣誉、实现人生理想),源于其对科学进步的贡献(如研发新药、探索宇宙);普通人的自我价值(获得收入、赢得认可),源于其对社会的劳动贡献(如工人生产产品、教师培育人才)。若脱离社会价值创造,自我价值将成为无源之水,如空想家仅追求个人理想而不付出实践,最终无法实现自我价值。
      2. 自我价值对社会价值具有反作用:合理的自我价值追求(如追求个人能力提升、职业发展)能激发个人创造社会价值的动力。例如,个人为实现 “成为优秀工程师” 的自我价值,会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进而在工程建设中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如建造桥梁、研发技术),形成 “自我价值追求 - 社会价值创造 - 自我价值实现” 的良性循环。
      (3)论断的现实启示:
      1. 反对两种错误价值观:一是 “个人主义”(片面追求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如拜金主义者仅追求个人财富,不惜损害社会利益,最终因失去社会支持而无法实现持久的自我价值;二是 “虚无主义”(否定自我价值,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如忽视个人合理需求的 “奉献”,会因缺乏动力而难以持续。
      2. 践行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个人发展中,应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规划个人目标。例如,青年学生选择专业时,可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如芯片研发、乡村振兴),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职场人可通过提升业务能力、创新工作方法,在岗位上创造更大价值,同时实现个人职业成长。
      3. 体现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歌德的论断正是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认同,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只有融入社会、贡献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综上,歌德的论断从价值层面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与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一致,为当代人树立正确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重要指导。
    • 解析:需以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为核心,先明确论断的哲学依据,再分析其合理性(社会价值是基础、自我价值的反作用),最后结合现实提出具体启示(反对错误价值观、践行正确取向),每个环节结合案例(如科学家、普通人、青年学生),体现 “理论 - 案例 - 启示” 的逻辑,避免空泛的道德说教。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