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浙江科技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浙江科技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浙江科技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 浙江科技大学 考研真题样题(微生物学)

备考 浙江科技大学 微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 获取该校历年考研真题及考博真题资源。该平台收录多所院校多学科真题,时间跨度广、更新及时,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专业教研团队编制的高分答案详解,从知识点拆解、解题思路梳理到答题规范指导均细致全面,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命题规律、提升备考效率。以下为 2017 年 浙江科技大学 微生物学考研真题样题及详细解析,供考生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

  1. 微生物学的两位奠基人是 (巴斯德) 和 (科赫)。
    答案解析:巴斯德通过曲颈瓶实验否定 “自然发生说”,发明巴氏消毒法,奠定微生物生理学基础;科赫提出 “科赫法则”,建立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分离出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等致病菌,二者共同推动微生物学成为独立学科。
  2. 微生物固体培养基最常用的凝固剂是 (琼脂),其加量一般为 (1.5-2.0)%。
    答案解析:琼脂因熔点(约 96℃)和凝固点(约 40℃)适宜,且微生物无法分解利用,成为理想凝固剂;加量 0.5-1.0% 为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微生物运动性),1.5-2.0% 为固体培养基(用于分离单菌落、纯化菌种)。
  3. 酵母菌的无性繁殖以 (出芽生殖) 的方式为主,少数酵母菌的无性繁殖为 (裂殖) 或 (芽裂生殖)。
    答案解析:多数酵母菌(如酿酒酵母)通过出芽形成小芽体,脱离母体后发育为新个体;裂殖酵母(如粟酒裂殖酵母)通过细胞横分裂繁殖;芽裂生殖是出芽与裂殖的中间形式,少见。
  4. 病毒的基本结构称为 (核衣壳),它由 (核心,含核酸) 和 (衣壳,由蛋白质组成) 两部分组成。
    答案解析:核衣壳是所有病毒共有的结构,核心携带病毒遗传信息(DNA 或 RNA),衣壳具有保护核酸、介导病毒吸附宿主细胞的作用;部分病毒(如流感病毒)还具有包膜,属于特殊结构,非基本结构。
  5. 霉菌菌丝根据其分化程度和功能可分为 (营养菌丝)、(气生菌丝) 和 (繁殖菌丝) 三种类型。
    答案解析:营养菌丝深入培养基内,负责吸收营养物质;气生菌丝生长在培养基表面,向空气中延伸;繁殖菌丝由气生菌丝分化而来,可产生孢子(如青霉菌的分生孢子梗),用于繁殖。
  6. 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 (阳) 性细菌,其杀菌的作用机理为抑制细胞壁中 (肽聚糖) 的生物合成。
    答案解析: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层厚(占细胞壁干重 50-90%),青霉素可抑制肽聚糖合成中的转肽酶活性,阻止肽侧链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细胞因渗透压破裂死亡;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薄且有外膜保护,对青霉素不敏感。
  7. 在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四个时期中,(对数生长) 期是微生物生长最快的时期,(对数生长) 期是发酵接种的最佳菌龄期,(稳定) 期是发酵工业中次级代谢产物(如抗生素、色素)形成的重要时期。连续发酵是在对 (稳定) 期到来的原因(营养耗尽、代谢产物积累抑制生长)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答案解析:对数期细胞代谢旺盛、生长速率恒定,作为种子液可缩短发酵延滞期;稳定期营养消耗与细胞繁殖达到平衡,次级代谢产物大量积累;连续发酵通过持续补充营养、排出代谢产物,使微生物长期处于对数期或稳定期,提高生产效率。
  8. 在化能异养微生物产能代谢的四条主要途径为 (EMP 途径,糖酵解途径)、(ED 途径,2 - 酮 - 3 - 脱氧 - 6 - 磷酸葡萄糖酸途径)、(HMP 途径,己糖单磷酸途径) 和 (磷酸解酮酶途径),其中 (ED) 途径是微生物中特有的一条代谢途径。
    答案解析:EMP 途径是多数生物共有的糖代谢途径,ED 途径仅存在于部分细菌(如假单胞菌、根瘤菌)中;HMP 途径主要提供 NADPH 和戊糖,磷酸解酮酶途径分为 PK 途径(异型乳酸发酵)和 HK 途径(异型酒精发酵)。
  9. 微生物分类学的三个基本任务是 (分类,根据相似性分组)、(鉴定,确定未知微生物的分类地位) 和 (命名,按国际规则给予微生物学名)。
    答案解析:分类是构建分类系统,鉴定是将未知菌归入已知类群,命名需遵循《国际细菌命名法规》,采用双名法(如 Escherichia coli 大肠杆菌),三者共同构成微生物分类学的核心内容。
  10.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注:原文 “corecsia” 应为 “cerevisiae”)的中文名称是 (酿酒酵母),Aspergillus oryzae 的中文名称是 (米曲霉),Bacillus subtilis 的中文名称是 (枯草芽孢杆菌)。
    答案解析:酿酒酵母是食品发酵(酿酒、发面)的常用菌种;米曲霉用于生产酱油、淀粉酶;枯草芽孢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可产生芽孢,广泛用于生物防治、酶制剂生产。

二、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15 分)

  1. 酸奶发酵的乳酸菌属于下列哪一类微生物:( )
    答案:A. 细菌
    解析:乳酸菌是一类能发酵糖类产生乳酸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如乳杆菌、链球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B)、霉菌(C)是真菌,放线菌(D)是另一类原核生物,均不参与酸奶发酵。
  2. 培养微生物的常用器具中,哪一种是专为培养微生物设计的?( )
    答案:A. 平皿
    解析:平皿(培养皿)由皿底和皿盖组成,专为微生物固体培养设计,可用于分离单菌落、计数等;试管(B)、烧瓶(C)、烧杯(D)为通用玻璃器具,可用于微生物液体培养,但非专属设计。
  3. 以下关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B. 核酸只含有 DNA 或 RNA 中的一种
    解析:病毒为非细胞生物,核心特征是仅含一种核酸(DNA 病毒如噬菌体,RNA 病毒如新冠病毒);病毒耐冷不耐热(A 错误),对干扰素敏感(干扰素可抑制病毒复制,C 错误),对抗生素不敏感(抗生素作用于细胞结构,D 错误)。
  4. 磺胺类药物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机理是:( )
    答案:A. 生长因子的结构类似物(竞争性抑制)
    解析: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合成叶酸的前体,叶酸是微生物必需生长因子)结构相似,可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阻止叶酸合成,导致微生物因缺乏叶酸而无法合成核酸,抑制生长;B、C、D 分别是表面活性剂、抗生素、呼吸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5. 以下有关酵母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A.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解析:酵母菌是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葡聚糖和甘露聚糖;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A 错误);酵母菌最适生长 pH 为 4.5-5.5(偏酸性,B 正确),喜水生环境(C 正确),依赖糖类作为碳源(D 正确)。
  6. 营养物质的运送方式中,在运送前后溶质分子发生改变的是:( )
    答案:D. 基团移位
    解析:基团移位是细菌特有的主动运输方式,溶质(如葡萄糖)在运输过程中会被化学修饰(如磷酸化),运送后分子结构改变;单纯扩散(C)、促进扩散(B)属于被动运送(A),溶质分子结构不变,仅顺浓度梯度运输。
  7. 一般啤酒酿造所用的微生物为:( )
    答案:C. 酿酒酵母
    解析:酿酒酵母可将麦芽汁中的葡萄糖发酵为乙醇和 CO₂,是啤酒酿造的核心菌种;白假丝酵母(A)是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B)是肠道细菌,乳杆菌(D)用于酸奶发酵,均不用于啤酒酿造。
  8. 微生物生长测定方法中,直接测定单细胞微生物总数的方法是:( )
    答案:B. 血球计数板计数法
    解析:血球计数板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包括活菌和死菌,可测定总数;平板菌落计数法(C)仅计数活菌(间接计数);膜过滤法(A)适用于低浓度菌液计数;重量法(D)测定微生物干重,反映生物量,不直接计数细胞数量。
  9. 紫外线主要的诱变机制是:( )
    答案:D. 引起胸腺嘧啶二聚体
    解析:紫外线(260nm 波长)可使 DNA 链上相邻的胸腺嘧啶形成二聚体,导致 DNA 复制时碱基配对错误,引发基因突变;A 是电离辐射(如 X 射线)的机制,B 是化学诱变剂(如亚硝酸)的机制,C 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而非机制。
  10. 在以下培养基中,实验室中常用来培养放线菌的是:( )
    答案:C.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
    解析:高氏一号培养基含淀粉、KNO₃等,适合放线菌生长;查氏合成培养基(A)用于培养霉菌;肉汤蛋白胨培养基(B)用于培养细菌;麦芽汁琼脂培养基(D)用于培养酵母菌。

三、分析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15 分)

  1. 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
    答案:√
    解析:支原体是最小的原核生物,无细胞壁,能在自然环境(如土壤、水体)或宿主内生存,其无细胞壁结构是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区别于 L 型细菌(人工诱导失去细胞壁)。
  2.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愈高,其视野面积愈大。( )
    答案:×
    解析: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面积成反比,放大倍数越高,视野范围越小(仅能观察到少量细胞),视野亮度也越低;放大倍数越低,视野面积越大,可观察到更多细胞。
  3. 高压蒸汽灭菌依靠升高容器压力而达到灭菌的效果。( )
    答案:×
    解析:高压蒸汽灭菌的核心是通过升高压力提高蒸汽温度(如 101.3kPa 下温度达 121℃),高温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实现灭菌;压力仅为提高温度的手段,而非直接灭菌因素。
  4. 制备酵母菌的原生质体常用溶菌酶。( )
    答案:×
    解析:溶菌酶主要分解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酵母菌是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葡聚糖和甘露聚糖,需用蜗牛酶或纤维素酶去除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
  5. 放线菌是抗生素的生产大户,常见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霉素等都是放线菌产生的。( )
    答案:×
    解析:放线菌可产生链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但青霉素由青霉菌(真菌)产生,头孢霉素由头孢霉菌(真菌)产生,并非放线菌的产物。
  6. 微生物不能合成自身所需要的生长因子类物质,必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 )
    答案:×
    解析:仅营养缺陷型微生物不能合成特定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需外源补充;原养型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可自主合成所需生长因子,无需从外界摄取。
  7. 营养物跨膜的主动运输必须依靠载体和能量,而被动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
    答案:√
    解析:主动运输(如主动运送、基团移位)需载体蛋白结合溶质,且消耗能量(ATP 或质子梯度),逆浓度梯度运输;被动扩散(单纯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无需载体和能量;促进扩散虽需载体,但不耗能,属于被动运输的特殊形式,题干中 “被动扩散” 特指单纯扩散,故表述正确。
  8. 酸菜的制作是利用了微生物的拮抗关系。( )
    答案:×
    解析:酸菜制作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降低环境 pH,抑制腐败微生物生长,属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其他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而非拮抗关系(拮抗关系指两种微生物直接竞争营养或空间,如青霉素菌抑制细菌)。
  9. 青霉菌和曲霉菌一样具有帚状的分生孢子头。( )
    答案:×
    解析:青霉菌的分生孢子梗顶端分支呈帚状(帚状枝),是其典型特征;曲霉菌的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顶囊,顶囊表面着生小梗,形成放射状的分生孢子头,无帚状结构,二者分生孢子头形态差异显著。
  10. 间歇灭菌由于所采用的温度较低,无法杀死细菌的芽孢,因此不能够达到完全灭菌的目的。( )
    答案:×
    解析:间歇灭菌(分段灭菌)的流程为:100℃煮沸 30 分钟(杀死营养体)→室温放置 24 小时(芽孢萌发为营养体)→重复煮沸 2-3 次,可彻底杀死芽孢,达到完全灭菌效果,适用于不耐高温的培养基(如含糖类、蛋白质的培养基)。
  11. 发酵是一种没有外源电子(氢)受体的生物氧化方式。( )
    答案:√
    解析:发酵的核心特征是无电子传递链,电子(氢)的最终受体是发酵中间产物(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时,丙酮酸作为电子受体),无需外源电子受体(如有氧呼吸的 O₂、无氧呼吸的 NO₃⁻),属于无氧呼吸的特殊形式。
  12. 内毒素是由 0.3-0.4% 甲醛处理后获得的蛋白质生物制剂。( )
    答案:×
    解析: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热稳定性强;0.3-0.4% 甲醛处理外毒素(细菌分泌的蛋白质毒素)可制备类毒素(失去毒性但保留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剂),内毒素无法通过甲醛处理转化为类毒素。
  13. 抗生素的使用导致了大量抗药菌的出现,由此可以推断抗性突变是由其所处的环境诱发出来的。( )
    答案:×
    解析:抗性突变是微生物自发产生的(随机突变),抗生素的作用是筛选已存在的抗性突变株,而非诱发突变;环境因素(如抗生素)仅起选择作用,不直接诱发基因突变,这是 “自然选择学说” 在微生物抗性进化中的体现。
  14. 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一般与微生物代谢产物积累最高时的温度通常是不一致的。( )
    答案:√
    解析:最适生长温度是微生物细胞繁殖最快的温度,代谢产物(尤其是次级代谢产物)积累的最适温度往往低于生长最适温度;例如青霉素产生菌(产黄青霉)的生长最适温度为 25-28℃,而青霉素积累的最适温度为 20-22℃,二者存在差异。
  15. 微生物的每一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作一个菌株。( )
    答案:√
    解析:菌株是指同种微生物中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具有相同的物种分类地位,但在生理特性(如发酵能力)、遗传特征(如抗性基因)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大肠杆菌 K12 菌株和 DH5α 菌株,均为大肠杆菌,但来源和用途不同。

四、名词解释(以下题目中任选 9 题作答,每题 5 分,共 45 分)

1. 拟病毒

答案解析:又称类病毒卫星,是一类包裹在植物病毒(辅助病毒)粒子中的单链 RNA 分子,无独立的病毒颗粒结构,需依赖辅助病毒才能复制和感染宿主。其核心特征为:仅含 RNA(无蛋白质衣壳),基因组大小远小于辅助病毒,且与辅助病毒的 RNA 序列无同源性;例如绒毛烟斑驳病毒的拟病毒,需与绒毛烟斑驳病毒共同感染烟草,才能表现出致病性。拟病毒的发现丰富了病毒的分类体系,为研究病毒进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2. 菌种衰退

答案解析:指微生物在传代培养过程中,其优良性状(如产酶能力、抗生素产量、致病性)逐渐减弱或消失的现象。衰退的本质是微生物群体中自发突变株的积累,导致优势菌株(具有优良性状)被劣势菌株(性状退化)取代;例如青霉素产生菌在长期传代后,青霉素产量下降。影响因素包括:传代次数过多(增加突变概率)、培养条件不适宜(如营养缺乏、温度波动)。防止菌种衰退的措施有:减少传代次数、采用低温冷冻保藏(如 - 80℃甘油管)、定期筛选优良菌株。

3. 同步生长

答案解析:指微生物群体中所有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如均为分裂期、均为休止期),表现出一致的生长行为和生理特性的生长状态。自然条件下微生物群体生长不同步,需通过人工方法诱导同步生长,常用方法包括:离心法(根据细胞大小分离不同生长阶段的细胞)、过滤法(截留大细胞,收集小细胞)、饥饿法(耗尽营养使细胞停滞,再补充营养同步启动生长)。同步生长是研究微生物细胞周期、代谢规律的重要工具,可通过同步培养获得大量同步细胞,用于观察细胞分裂过程或分析特定时期的代谢产物。

4. 菌落

答案解析:指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微生物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菌落的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边缘、质地)具有物种特异性,是微生物鉴定的重要依据;例如大肠杆菌的菌落呈圆形、乳白色、边缘整齐,枯草芽孢杆菌的菌落呈不规则形、灰白色、表面粗糙。菌落的形成是微生物纯培养的基础,通过挑取单菌落可获得纯菌株,用于后续研究或工业生产。

5. 芽孢

答案解析:是某些革兰氏阳性细菌(如枯草芽孢杆菌、破伤风芽孢杆菌)在生长后期,于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其核心结构包括:芽孢壁、芽孢膜、皮层(含吡啶二羧酸钙,增强抗热性)、芽孢核心(含 DNA 和酶)。芽孢的主要特性为:耐高温(100℃煮沸数小时不死亡)、耐干燥、耐辐射,可在恶劣环境中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当环境适宜时,芽孢萌发为营养体,恢复生长繁殖。芽孢的存在使细菌能抵御极端环境,是细菌适应环境的重要策略,也是食品加工、灭菌操作中需重点关注的对象(需 121℃高压蒸汽灭菌才能杀死芽孢)。

6. 营养缺陷型

答案解析:指因基因突变导致自身不能合成某种必需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该生长因子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突变株。其与野生型菌株(原养型)的核心区别是 “生长因子合成能力缺失”;例如大肠杆菌的组氨酸缺陷型(his⁻)菌株,需在含组氨酸的培养基中生长。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流程为:诱变处理(紫外线或化学诱变剂)→淘汰野生型(如青霉素法,仅杀死生长的野生型)→检出缺陷型(如夹层培养法,缺陷型在补充生长因子的区域生长)。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可用于基因定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载体构建(如标记基因)。

7. 互生

答案解析:指两种或多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时,相互受益但不相互依赖的关系,即一方的代谢活动为另一方提供有利条件,若单独培养,双方均可正常生长。典型例子包括: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产生葡萄糖,为固氮菌提供碳源;固氮菌固定大气氮,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氮源)、人体肠道中的大肠杆菌与人体(大肠杆菌合成维生素 B 族和维生素 K,供人体吸收;人体为大肠杆菌提供营养和生存环境)。互生关系是微生物群落中常见的协作形式,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8. 诱变育种

答案解析:指利用物理(如紫外线、X 射线)、化学(如亚硝酸、烷化剂)或生物(如噬菌体)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群体,诱发基因突变,再通过筛选获得具有优良性状(如高产、抗性、优质)的突变株的育种方法。其核心流程为:出发菌株选择(选择遗传稳定、性状优良的菌株)→诱变处理(控制诱变剂量,提高突变率且避免死亡率过高)→突变株筛选(初筛:通过形态或简单指标筛选;复筛:通过精确测定性状筛选高产株)→突变株鉴定与保藏。诱变育种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突变率高,广泛应用于工业微生物育种(如青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缺点是突变具有随机性,需大量筛选。

9. 抗体

答案解析:又称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 B 淋巴细胞在抗原(如病毒、细菌)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分泌的能特异性结合抗原的糖蛋白。其结构呈 Y 型,包括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末端的抗原结合位点可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中和作用(抗体结合病毒,阻止其感染细胞)、调理作用(抗体标记细菌,促进吞噬细胞吞噬)、激活补体系统(溶解病原体)。根据重链恒定区的差异,抗体可分为 IgG、IgA、IgM、IgD、IgE 五类,其中 IgG 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抗体,具有长期免疫保护作用;IgM 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产生的抗体,可用于早期感染诊断。

10. 选择性培养基

答案解析:指通过添加特定化学物质(如抗生素、抑制剂)或调整培养基理化条件(如 pH、温度),抑制或杀死多数微生物生长,仅允许目标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其核心功能是 “选择性分离目标微生物”,常见例子包括:加青霉素的培养基(抑制细菌,分离真菌)、SS 培养基(含胆盐和煌绿,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大肠菌群,分离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高盐培养基(含 7.5% NaCl,抑制多数微生物,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选择性培养基是微生物分离纯化的重要工具,尤其适用于从复杂微生物群落(如土壤、肠道)中分离特定菌种。

11. 基因重组

答案解析:指不同微生物个体之间或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发生遗传物质(DNA)转移和重新组合,导致后代获得新遗传性状的过程。微生物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包括:转化(受体菌吸收环境中的游离 DNA,如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转导(噬菌体介导的 DNA 转移,如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传递质粒或染色体片段,如大肠杆菌的 F 因子转移)、原生质体融合(去除细胞壁的原生质体融合,实现基因重组,常用于真菌和放线菌育种)。基因重组是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也是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可用于构建工程菌株(如生产胰岛素的大肠杆菌工程菌)。

12. 共生固氮菌

答案解析:指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能将大气中的氮气(N₂)固定为氨(NH₃),供植物利用的细菌或放线菌。其核心特征是 “依赖共生宿主才能高效固氮”,常见类型包括: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如大豆根瘤菌,侵入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根瘤为细菌提供营养,细菌为植物提供氮源)、与非豆科植物(如桤木)共生的弗兰克氏菌(放线菌,形成根瘤状结构固氮)。共生固氮菌的固氮效率远高于自生固氮菌,依赖固氮酶(对氧气敏感,共生结构可保护固氮酶免受氧气抑制),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减少化肥使用,提高土壤肥力)。

五、问答题(1-4 题中任选 3 题作答,第 5 题必答,共 45 分)

1. 简述革兰氏染色的基本步骤及其原理。(10 分)

答案解析:

(一)基本步骤(5 分,每步 1 分)

  1. 涂片固定:取少量细菌菌液涂抹在载玻片上,自然干燥后通过火焰固定(杀死细菌,使细胞黏附在载玻片上);
  2. 初染:滴加结晶紫染液,染色 1-2 分钟,水洗去除多余染液(所有细菌均被染为紫色);
  3. 媒染:滴加碘液,作用 1-2 分钟,水洗(碘与结晶紫形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增强染色效果);
  4. 脱色:用 95% 乙醇脱色 30 秒 - 1 分钟,水洗(关键步骤,革兰氏阳性菌不脱色,仍为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脱色,变为无色);
  5. 复染:滴加番红(或沙黄)染液,染色 1 分钟,水洗干燥后镜检(革兰氏阴性菌被染为红色,革兰氏阳性菌仍为紫色)。

(二)染色原理(5 分)

革兰氏染色的核心是细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
  1.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层厚(20-80nm),交联度高,且含磷壁酸(酸性多糖),无外膜;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层脱水收缩,形成致密结构,阻止结晶紫 - 碘复合物渗出,故保持紫色;
  2.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层薄(2-3nm),交联度低,且外侧有外膜(含脂多糖和脂蛋白);乙醇脱色时,外膜中的脂质被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加,结晶紫 - 碘复合物随乙醇渗出,细胞变为无色,经番红复染后呈红色。
(步骤需按顺序描述,原理需紧扣细胞壁结构差异,逻辑连贯即可得 10 分)

2. 高温灭菌的原理是什么?列举 4 种常用的高温灭菌(消毒)方法,说明其操作条件和适用对象。(10 分)

答案解析:

(一)高温灭菌原理(2 分)

高温通过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失活)、核酸(DNA 链断裂或解旋)、酶(活性中心结构破坏)等生物大分子,导致微生物代谢停止、细胞死亡,从而实现灭菌或消毒。温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灭菌效果越强。

(二)常用高温灭菌(消毒)方法(8 分,每种方法 2 分,包括操作条件 1 分、适用对象 1 分)

  1. 巴氏消毒法
    • 操作条件:低温巴氏消毒(60-65℃,30 分钟);高温巴氏消毒(70-75℃,15-30 秒);
    • 适用对象:不耐高温的液体食品(如牛奶、啤酒、葡萄酒),杀死致病菌(如布鲁氏菌、结核杆菌),保留食品风味和营养,不杀死芽孢。
  2. 煮沸消毒法
    • 操作条件:100℃(常压下)煮沸 15-30 分钟;
    • 适用对象:日常生活用品(如餐具、衣物、注射器),杀死营养体,无法杀死芽孢(如需灭菌,需加入 2% 碳酸钠提高沸点至 105℃,延长煮沸时间)。
  3. 高压蒸汽灭菌法
    • 操作条件:101.3kPa(1atm)压力下,温度达 121℃,维持 15-30 分钟;
    • 适用对象:耐高温、耐高压的物品(如培养基、玻璃器皿、手术器械),可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是实验室和工业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
  4. 干热灭菌法
    • 操作条件:160-170℃烘箱中加热 2-3 小时;
    • 适用对象:耐高温、怕潮湿的物品(如玻璃器皿、金属工具、粉末状物质),通过高温使微生物细胞脱水、蛋白质变性,灭菌时间长于湿热灭菌(湿热灭菌中蒸汽穿透力强,灭菌效率更高)。
(原理需明确 “破坏生物大分子”,每种方法的条件和对象需对应准确,列举 4 种即可得 10 分)

3. 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为何会出现延滞期?分析影响延滞期长短的因素并说明在发酵工业中如何缩短延滞期。(10 分)

答案解析:

(一)延滞期出现的原因(3 分)

延滞期是微生物接种到新培养基后,生长速率为零的时期,核心原因是微生物需适应新环境:
  1. 合成适应新培养基的酶(如分解新碳源的酶);
  2. 修复接种过程中受损的细胞结构(如机械损伤、温度变化导致的细胞膜损伤);
  3. 积累必要的代谢中间产物(如 ATP、NADPH),为细胞分裂做准备。

(二)影响延滞期长短的因素(4 分,每点 1 分)

  1. 菌种特性:对数期菌种代谢旺盛,延滞期短;老龄菌种(稳定期或衰亡期)延滞期长;
  2. 接种量:接种量越大,延滞期越短(可快速达到生长所需的细胞浓度,减少适应时间);
  3. 培养基成分:新培养基与菌种原培养基地成分越相似,延滞期越短(无需合成大量新酶);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如含生长因子)延滞期短于营养贫瘠的培养基;
  4. 环境条件:温度、pH、氧气等条件适宜时,延滞期短;偏离最适条件(如低温、强酸强碱)会延长延滞期。

(三)发酵工业中缩短延滞期的措施(3 分,每点 1 分)

  1. 选用对数期菌种作为种子液:对数期菌种适应能力强,接种后可快速进入对数生长期;
  2. 增大接种量:工业发酵中接种量通常为 5%-10%,避免低接种量导致的延滞期过长;
  3. 优化培养基成分:使种子培养基与发酵培养基成分尽可能一致,或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少量生长因子(如酵母提取物),减少菌种适应时间;
  4. 控制环境条件:将发酵罐的温度、pH、溶氧量提前调节至菌种最适生长条件,避免接种后环境波动延长延滞期。
(原因需解释 “适应过程”,因素需涵盖菌种、接种量、培养基、环境,措施需对应因素提出,逻辑连贯即可得 10 分)

4. 有 2 株细菌分别是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根据它们的特点,用两种以上的鉴定方法将二者鉴别出来。(10 分)

答案解析:
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兼性厌氧)和枯草芽孢杆菌(革兰氏阳性菌,有芽孢,好氧)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显著,可通过以下方法鉴别:

(一)革兰氏染色法(4 分)

  1. 操作流程: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复染→镜检;
  2. 鉴别结果:
    • 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脱色后被番红染为红色,细胞呈短杆状;
    • 枯草芽孢杆菌:革兰氏阳性菌,不脱色,保持结晶紫的紫色,细胞呈长杆状,部分细胞内可见芽孢(圆形或椭圆形,无色透明)。
  3. 原理:二者细胞壁结构差异导致染色结果不同,是最快速的鉴别方法。

(二)芽孢染色法(3 分)

  1. 操作流程:涂片固定→孔雀绿染液加热染色(5-10 分钟,芽孢被染为绿色)→水洗→番红复染(1 分钟,营养体被染为红色)→镜检;
  2. 鉴别结果:
    • 大肠杆菌:无芽孢,仅营养体呈红色;
    • 枯草芽孢杆菌:可见绿色的芽孢(位于细胞内或游离),营养体呈红色。
  3. 原理:芽孢壁厚且含吡啶二羧酸钙,能抵抗普通染色,需加热使染料渗入芽孢,从而与营养体区分。

(三)培养特性鉴别法(3 分)

  1. 培养基选择:肉汤蛋白胨固体培养基,37℃培养 24 小时;
  2. 鉴别结果:
    • 大肠杆菌:菌落圆形、乳白色、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直径约 2-3mm;
    • 枯草芽孢杆菌:菌落不规则形、灰白色、边缘不整齐、表面粗糙干燥,常呈绒毛状,直径约 3-5mm,培养时间延长后菌落可产生芽孢,颜色变深。
  3. 原理:二者的细胞形态、代谢产物不同,导致菌落形态差异显著,可通过肉眼观察鉴别。
(需至少列出两种方法,每种方法需包含操作、结果、原理,逻辑清晰即可得 10 分)

5. 试设计一个从环境中分离得到纤维素酶高产菌的实验方案,并说明设计的理由。(15 分)

答案解析:
纤维素酶高产菌可从长期接触纤维素的环境(如腐殖土、堆肥、朽木)中分离,核心思路是 “选择性富集培养→分离纯化→高产菌株筛选”,具体方案如下: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2 分)

  1. 采样地点:森林腐殖土(纤维素含量高,纤维素酶菌富集);
  2. 培养基:
    • 富集培养基(液体):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唯一碳源,1%)、NH₄NO₃(氮源,0.5%)、KH₂PO₄(0.1%)、MgSO₄・7H₂O(0.05%)、蒸馏水,pH 7.0-7.2(适合细菌和真菌生长);
    • 分离培养基(固体):在富集培养基基础上添加 1.5% 琼脂,制成 CMC-Na 固体培养基;
    • 筛选培养基:CMC-Na 固体培养基(用于透明圈法筛选);
  3. 仪器:无菌采样袋、三角瓶、摇床、恒温培养箱、显微镜、血球计数板、DNS 试剂(测定纤维素酶活性)。

(二)实验步骤(10 分,每步 2 分)

  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采集 5-10g 腐殖土样品,装入无菌采样袋,4℃保存;
    • 取 10g 样品加入 90mL 无菌生理盐水,振荡 30 分钟(打散土壤颗粒,释放微生物),静置 10 分钟,取上清液作为菌悬液。
    • 设计理由:腐殖土中纤维素丰富,纤维素酶菌数量多;生理盐水稀释可减少杂菌浓度,避免后续培养中杂菌过度生长。
  2. 富集培养
    • 取 10mL 菌悬液接种到 90mL 富集培养基中,30℃、180rpm 摇床振荡培养 7 天;
    • 培养期间,每 2 天取 5mL 菌液转接至新鲜富集培养基,连续转接 2-3 次(逐步提高纤维素酶菌比例)。
    • 设计理由:CMC-Na 作为唯一碳源,仅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含纤维素酶)可生长,杂菌(不能利用纤维素)被抑制,实现选择性富集。
  3. 分离纯化
    • 取末次富集菌液,用无菌生理盐水梯度稀释至 10⁻⁴、10⁻⁵、10⁻⁶;
    • 取 0.1mL 不同稀释度菌液,分别涂布于 CMC-Na 固体培养基,30℃恒温培养 5-7 天;
    • 待平板出现单菌落后,观察菌落形态(如真菌的绒毛状、细菌的光滑状),挑取形态不同的单菌落,接种到斜面培养基纯化培养,获得纯菌株(编号为菌株 1、菌株 2……)。
    • 设计理由:梯度稀释可获得单菌落,避免菌株混杂;纯化培养确保后续筛选的菌株为纯培养物,结果可靠。
  4. 初筛:透明圈法筛选高产候选菌株
    • 将纯菌株分别点种到 CMC-Na 固体培养基,30℃培养 5 天;
    • 取出平板,用 0.1% 刚果红染液染色 1 小时,再用 1mol/L NaCl 溶液脱色 1 小时;
    • 观察菌落周围是否出现透明圈(纤维素被分解,刚果红无法染色形成透明区域),测量透明圈直径(D)和菌落直径(d),计算比值(D/d),D/d 值越大,说明纤维素酶活性越高,筛选出 D/d 值前 5 的菌株作为候选高产菌株。
    • 设计理由:刚果红可与纤维素结合呈红色,纤维素被分解后形成透明圈,D/d 值可快速反映菌株的纤维素酶活性,实现高效初筛。
  5. 复筛:DNS 法测定纤维素酶活性,确定高产菌株
    • 将 5 株候选菌株分别接种到富集培养基,30℃、180rpm 摇床培养 5 天,收集发酵液(含纤维素酶);
    • 取 1mL 发酵液,加入 1mL 1% CMC-Na 溶液(底物),50℃水浴反应 30 分钟;
    • 加入 2mL DNS 试剂,沸水浴 5 分钟,冷却后测定 540nm 处吸光度值,根据葡萄糖标准曲线计算还原糖产量(纤维素酶分解 CMC-Na 产生还原糖),还原糖产量越高,纤维素酶活性越高,最终确定还原糖产量最高的菌株为纤维素酶高产菌。
    • 设计理由:DNS 法可定量测定纤维素酶的催化效率,避免初筛中 D/d 值与实际酶活性不符的情况(如部分菌株透明圈大但酶活性低),确保筛选结果准确。

(三)菌株保藏(1 分)

将纤维素酶高产菌接种到斜面培养基,培养后 4℃短期保存;或采用甘油管冷冻保藏(-80℃)长期保存,用于后续研究或应用。

(四)设计总结(2 分)

本方案通过 “选择性富集(筛选可利用纤维素的菌)→透明圈初筛(快速筛选高活性候选菌)→DNS 法复筛(定量验证酶活性)” 的流程,可高效分离得到纤维素酶高产菌;采样地点选择腐殖土、培养基以 CMC-Na 为唯一碳源,均基于 “纤维素酶菌的生态分布和生理特性”,确保分离效率和筛选准确性。
(步骤需完整,每个步骤需说明设计理由,逻辑连贯、科学合理即可得 15 分)

真题使用建议

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获取 浙江科技大学 微生物学历年真题及高分答案详解,开展系统复习:
  1. 考点梳理:对比 2017 年及后续年份真题,标注高频考点(如微生物形态结构、代谢途径、菌种保藏、分离筛选),明确命题侧重(如工业微生物育种、环境微生物应用);
  2. 答题规范训练:参考答案解析的答题逻辑(如名词解释 “定义 + 核心特征”、问答题 “步骤 + 原理”),练习选择题的 “排除法”“知识点匹配法”、判断题的 “核心概念辨析”,避免因答题不规范或思路偏差失分;
  3. 模拟实战:严格按照考试时间(3 小时)完成真题作答,对照答案详解批改,分析错题原因(如知识点遗漏、实验设计逻辑缺陷),针对性补强薄弱环节(如微生物分离筛选实验、代谢途径机理)。
通过真题的深度研习,可精准把握命题规律,提升应试能力,为考研成功奠定基础。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