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中央民族大学考研真题样题(人类学概论)
备考人类学考研,历年真题是把握命题规律、夯实学科基础的核心资源。想要获取完整考研及考博真题下载资源,可登录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该平台整合了多院校多专业真题资料,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能帮助考生透彻理解考点、掌握答题技巧。以下为 2026 年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概论》考研真题样题及深度解析,供考生参考练习。
一、概念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
-
文化相对主义
- 答案解析:文化相对主义是人类学核心理论之一,由弗朗茨・博厄斯提出,主张任何一种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都应放在其自身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理解和评判,反对以自身文化标准为基准对其他文化进行优劣划分。这一理论打破了 19 世纪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偏见,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在答题时需明确其核心内涵、提出者及学术价值,同时可简要提及与文化进化论的区别,以体现理解的深度。
-
参与式观察
- 答案解析:参与式观察是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核心方法,指研究者长期居住在研究对象的社区中,通过亲身参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全面观察、记录并理解其文化行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方式。其优势在于能获取一手资料,深入把握文化现象的深层逻辑,代表人物如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研究便采用了此方法。答题需涵盖定义、实施方式、学术意义及典型案例,突出其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
-
亲属制度
- 答案解析:亲属制度是指特定社会中通过血缘、婚姻或收养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体系,包括亲属称谓、继嗣规则、婚姻禁忌等核心内容。人类学通常将其划分为直系亲属、旁系亲属等类型,不同社会的亲属制度反映了其社会结构与文化逻辑,如母系继嗣社会与父系继嗣社会在家庭组织、财产继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答题需明确其定义、构成要素及社会功能,可结合具体民族案例辅助说明。
-
民族中心主义
- 答案解析:民族中心主义又称 ethnocentrism,指以自身所属文化为参照标准,认为自身文化优于其他文化,并以此评判异文化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可能导致文化误解与冲突,是早期人类学研究中常见的认知局限。答题时需对比文化相对主义,指出其核心特征、潜在问题及人类学研究对其的超越,体现对学科方法论发展的理解。
-
田野调查
- 答案解析: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标志性方法,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场景,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文献收集等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过程。其通常包括准备阶段、实地调查阶段与资料整理分析阶段,强调 “长时间的浸泡式研究”,是保证人类学研究真实性与深入性的关键。答题需涵盖定义、核心环节及学术价值,可提及 “马林诺夫斯基革命” 对田野调查规范化的影响。
-
文化适应
- 答案解析:文化适应指个体或群体为应对新的文化环境,调整自身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实现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过程,常见于移民群体、族群互动等场景。其表现形式包括文化融合、文化同化等不同类型,反映了文化的动态性与可塑性。答题需明确定义、发生场景及主要形式,结合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互动案例可增强解析的现实意义。
-
考古人类学
- 答案解析:考古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发掘、整理和分析古代人类遗留的物质文化遗存(如遗址、器物、墓葬等),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文化面貌、发展脉络及社会结构。其与历史学的区别在于更注重通过物质遗存还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非仅关注精英历史。答题需涵盖定义、研究对象、方法及学科定位,体现其在重构人类文化史中的独特作用。
-
社会结构
- 答案解析:社会结构指社会中各要素(如群体、制度、角色)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是人类学分析社会运行规律的核心概念。不同社会的结构形态存在差异,如传统社会的宗族结构与现代社会的科层制结构,其决定了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与个体的行为规范。答题需明确定义、核心要素及研究意义,可结合功能主义学派的观点增强理论深度。
二、简答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
简述人类学的四大分支及其研究侧重点。
- 答案解析:人类学主要分为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生物人类学四大分支,各分支既独立发展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 文化人类学:以现代人类的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侧重探讨文化的起源、发展、结构与功能,核心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关注亲属制度、宗教信仰、经济生活等具体文化领域,旨在理解不同文化的独特性与普遍性。
- 考古人类学:通过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遗存(如工具、聚落、墓葬等),还原古代社会的文化面貌与发展历程,侧重解决人类起源、文明演进等问题,弥补了无文字记载时期的历史研究空白。
- 语言人类学:研究人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包括语言的起源与演变、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语言濒危与保护等,既关注语言结构本身,也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 生物人类学:又称体质人类学,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类的起源与演化、种群差异、人类与环境的适应关系等,融合了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方法,为理解人类的生物属性与文化属性的互动提供基础。
答题时需准确划分分支类型,明确各分支的研究对象与核心任务,同时可简要说明分支间的交叉关系,体现对人类学学科体系的系统把握。
-
请说明文化人类学中 “整体论” 的内涵与研究意义。
- 答案解析:整体论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研究范式,指将文化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文化各要素(如经济、宗教、亲属制度等)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不能孤立地分析某一文化现象,而应置于整体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
- 内涵层面:整体论包含两层核心要义,一是空间维度的整体性,即某一文化现象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相结合分析;二是系统维度的整体性,即文化各要素构成功能互补的系统,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引发整个系统的调整。例如,分析某民族的丧葬习俗时,需结合其宗教信仰、亲属制度及经济模式综合考量。
- 研究意义:整体论打破了早期学科研究中碎片化分析的局限,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把握文化的本质与运行逻辑;为跨文化比较提供了统一的分析框架,避免因孤立解读导致的文化误解;同时推动了人类学与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视野。
答题需先明确概念内涵,再从研究视角、分析方法、学科发展等层面阐述意义,结合具体案例可增强解析的具象性。
-
简述田野调查的基本流程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 答案解析: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其流程通常分为准备阶段、实地调查阶段、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三个核心环节,各阶段任务明确且环环相扣。
- 准备阶段:此阶段核心任务是为实地调查奠定基础,具体包括确定研究主题与问题,明确研究目标与理论框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对象的现有研究成果,避免重复研究;与研究对象社区建立联系,获得当地机构或个人的支持;准备调查工具(如访谈提纲、记录设备)及生活用品,制定初步调查计划。
- 实地调查阶段:这是获取一手资料的关键阶段,主要任务包括通过参与式观察融入当地社区,记录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开展深度访谈,针对核心研究问题与不同群体(如长老、青壮年、女性等)进行交流;收集实物资料与文献资料(如族谱、民间文书等);及时整理当天资料,补充调查漏洞,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调查计划。
- 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此阶段旨在将原始资料转化为研究成果,主要任务包括对文字记录、访谈录音、实物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与编码;运用人类学理论(如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核心观点;撰写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呈现研究发现与结论。
答题需按逻辑顺序梳理流程,明确各阶段的核心任务与注意事项,体现对田野调查方法论的实操性理解。
-
分析亲属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要功能。
- 答案解析:亲属制度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范血缘与婚姻关系,在个体生活与社会运行中发挥着多重核心功能,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分析:
- 社会整合功能:亲属制度通过血缘与婚姻纽带将个体连接成稳定的社会群体(如家庭、宗族),形成互助网络,在物质分配、风险应对等方面提供支持,增强社会凝聚力。例如,传统社会中宗族组织通过亲属关系协调成员矛盾,保障群体利益。
- 规范婚姻功能:亲属制度通过设定婚姻禁忌(如乱伦禁忌)、择偶范围等规则,规范婚姻行为,避免血缘混乱,维护社会伦理秩序。不同社会的亲属制度对婚姻的规范方式不同,如部分民族的 “同姓不婚” 原则便体现了这一功能。
- 财产继承功能:亲属制度明确了财产继承的规则与顺序(如父系继嗣中的父子继承、母系继嗣中的母女继承),保障了财产的有序传递,避免因继承纠纷引发社会冲突,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 文化传递功能:亲属制度承载着社会的文化传统,通过家庭教育、仪式实践等方式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传递给下一代。例如,通过亲属称谓的使用,个体自幼便学习到社会的等级秩序与伦理观念。
答题需从社会、婚姻、经济、文化等维度梳理功能,结合具体案例增强说服力,体现对亲属制度社会价值的全面认识。
三、论述题(每题 25 分,共 50 分)
-
结合具体案例,论述文化相对主义在跨文化研究中的价值与局限性。
- 答案解析:文化相对主义是人类学跨文化研究的核心方法论,由博厄斯学派提出,主张以文化自身的标准评判其价值,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在跨文化研究中,其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性,需结合案例辩证分析。
- 核心价值:
- 破除文化中心主义偏见:文化相对主义打破了欧洲中心主义对非西方文化的歧视性评判,为平等对待不同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对于非洲某些民族的 “成人礼” 习俗,若以西方文化标准可能视为 “野蛮”,但从文化相对主义视角看,该习俗在塑造族群认同、传递文化传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文化的独特价值。
- 保障跨文化研究的客观性:该理论要求研究者摒弃自身文化预设,深入理解研究对象的文化语境,从而获取更真实的研究资料。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研究中,正是基于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才揭示了 “库拉交换” 背后的社会整合功能,而非单纯将其视为商品交换行为。
- 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相对主义强调各文化的独特价值,为反对文化霸权、保护弱势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全球化背景下对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局限性:
- 陷入 “文化不可比较” 的困境: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文化完全独立、不可比较,否定了人类文化的普遍性规律,阻碍了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入开展。例如,若完全排斥普遍价值,便难以对不同文化中的人权问题进行合理讨论。
- 可能忽视文化中的负面因素:部分文化中存在违背人道主义的习俗(如女性割礼),文化相对主义的 “尊重文化自主性” 原则可能成为回避批判这些陋习的借口,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误区。
-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难以完全摆脱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纯粹的 “价值中立” 难以实现,导致文化相对主义的方法论理想与实践存在差距。
- 总结:文化相对主义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平等的分析视角,是人类学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石,但需避免走向极端。研究者应在尊重文化独特性的同时,承认人类文化的共同价值,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辩证分析,实现文化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答题需先明确理论内涵,再从价值与局限两方面结合案例展开论述,最后进行辩证总结,体现理论应用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
论述人类学在理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变迁与文化认同的作用。
- 答案解析: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引发了广泛的文化变迁,同时也促使个体与群体重新建构文化认同。人类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在解读这一复杂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论述:
- 揭示文化变迁的动力与机制:人类学通过田野调查深入观察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具体影响,揭示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例如,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发现,全球化带来的旅游开发既推动了当地传统手工艺的商业化(如银饰、刺绣的规模化生产),也导致部分传统技艺因迎合市场需求而失去原真性。人类学通过追踪这一过程,分析了资本、权力、媒介等因素在文化变迁中的互动机制,打破了 “全球化导致文化同质化” 的简单认知,展现了文化变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 解读文化认同的重构路径:全球化引发了文化认同的焦虑与重构,人类学通过对不同群体的研究,呈现了认同建构的多元方式。以海外华人社群为例,人类学研究发现,华人既通过保留传统节庆、宗族组织等方式维系文化根脉,又通过融入当地社会、参与跨文化互动形成 “跨国认同”。这种研究既关注个体的主观认同体验,也分析社会结构对认同的塑造作用,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 “既传统又现代”“既本土又全球” 的双重特性。
- 提供文化调适的实践方案: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为应对文化变迁、构建和谐的文化关系提供了实践指导。例如,针对全球化中弱势文化的生存危机,人类学提出了 “文化自觉” 理论(费孝通),倡导各文化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平等对话;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人类学强调 “社区参与”,主张让当地居民成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既保障了文化的活态传承,又避免了外部干预导致的文化失真。这些研究为平衡文化变迁与文化传承、构建多元文化共生的全球秩序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 总结: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变迁与文化认同是复杂的社会过程,人类学以其 “接地气” 的田野调查方法与 “整体性” 的分析视角,既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微观机制,也提供了宏观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方案,为理解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答题需结合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从理论解释、经验描述、实践指导三方面阐述人类学的作用,融入具体案例与经典理论,体现学科的现实价值与学术深度。
真题使用建议
- 限时模考训练:按照考试时间(3 小时)完整作答真题,模拟真实考试场景,提升答题速度与时间分配能力,同时检测自身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
- 深度解析复盘:结合高分答案详解,不仅要核对答案,更要分析题目背后的考点分布、命题逻辑及答题思路。对于论述题,需重点学习其篇章结构、论证方法与语言表达,总结可复用的答题框架。
- 错题归类整理:建立错题本,按 “概念混淆”“思路偏差”“案例不足” 等类型分类整理错题,注明错误原因与改进方法,定期复盘巩固,避免重复犯错。
- 跨年份对比分析:收集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上的历年真题,对比分析不同年份的题型变化、考点侧重,把握命题趋势,针对性调整复习重点。
通过系统使用真题及配套解析,考生可精准把握人类学概论的考试规律,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应试能力,为 2026 年考研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