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重庆邮电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重庆邮电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重庆邮电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样题

想要高效备战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历年真题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料。获取考研及考博真题可访问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这里汇聚了丰富的真题资源,能为备考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有年份考研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不仅精准解析考点,更融入答题思路与技巧,助力考生吃透真题、掌握得分关键。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B.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C. 辩证法、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
    D. 剩余价值学说、劳动价值论、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A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现象的具体成果,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前两者的必然逻辑结论和实践目标。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之一,并非组成部分;辩证法与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剩余价值学说等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均不构成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
  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运动性
    B. 客观实在性
    C. 可知性
    D. 普遍性
    答案:B
    答案解析:列宁对物质范畴作出了科学规定,明确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运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非唯一特性;可知性是物质的重要属性,但并非最本质的规定;普遍性并非物质的专属特性,故 ACD 均错误。
  3.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 事物的变化是否有规律
    答案:C
    答案解析: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未超出度的范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对原有度的突破。变化的迅速与否、显著与否只是量变与质变的外在表现,而非根本区别;规律性是事物变化的普遍特征,与量变质变的区分无关。
  4.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主要依据是( )
    A. 实践具有客观性
    B. 实践具有能动性
    C.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D.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答案:C
    答案解析: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范畴。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意味着它能将主观的认识转化为客观的物质成果,从而直接检验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一致。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是实践的重要特征,但客观性仅体现实践的物质性基础,能动性强调实践的目的性,社会历史性说明实践的时代制约性,均无法直接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对照检验。
  5.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 )
    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 使用价值和价值
    C. 价值和交换价值
    D. 价值和价格
    答案:B
    答案解析: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其内在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二者均非商品的根本二因素。
  6.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更大
    B.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C. 劳动力商品是用于交换的
    D.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答案:B
    答案解析: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而劳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是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不具备的特殊性。价值大小并非根本区别;用于交换是所有商品的共同特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商品价值的普遍规律,均不能体现劳动力商品的独特性。
  7.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
    A.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B.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D.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答案:D
    答案解析:生产社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社会化;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则将社会化的生产成果归少数资本家所有,二者的对立构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ABC 三项均是这一基本矛盾在不同层面的具体表现,而非矛盾本身。
  8.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 )
    A. 实现社会主义
    B. 实现共产主义
    C.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B
    答案解析: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而确立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是迈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任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保障,均非最终目标。
  9. 社会存在中最根本的内容是( )
    A. 地理环境
    B. 人口因素
    C. 生产方式
    D. 社会意识
    答案:C
    答案解析: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是社会存在中最根本的内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社会意识不属于社会存在范畴。
  10.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
    A. 真理中包含谬误
    B.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C. 真理具有主观随意性
    D. 真理终将被推翻
    答案:B
    答案解析: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表现为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反映的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是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与谬误有着明确的界限,真理中不包含谬误;真理具有客观性,绝非主观随意的;相对真理是真理发展过程中的阶段,会不断被更全面的真理所发展,但不会被推翻。
  11.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客观性和主观性
    答案:B
    答案解析: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存在状态;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属性;矛盾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并非矛盾的属性。
  1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无产阶级的壮大
    C.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D. 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
    答案:A
    答案解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不断加剧,为马克思主义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现实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是阶级基础;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是思想渊源,均非经济社会条件。
  13. 意识的本质是( )
    A. 人脑的分泌物
    B.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 客观世界的主观自生
    D. 绝对精神的体现
    答案:B
    答案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但并非人脑的分泌物(这是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并非主观自生,也不是绝对精神的体现(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4.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形式是( )
    A.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
    C. 商品价格始终高于商品价值
    D. 商品价格始终低于商品价值
    答案:A
    答案解析: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核心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但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与价值完全相等是偶然情况,价格始终高于或低于价值违背等价交换原则,均非价值规律的正常作用形式。
  15.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 工业资本
    B. 商业资本
    C. 金融资本
    D. 农业资本
    答案:C
    答案解析: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深度融合,形成了金融资本。金融资本通过控制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部门,实现了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统治,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曾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垄断阶段均从属于金融资本。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A.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B.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 自由自觉的活动
    D. 追求幸福的本能
    答案:B
    答案解析: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强调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自然属性是人的生物基础,但并非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追求幸福的本能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观点,均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
  17.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 阶级斗争
    B. 社会基本矛盾
    C. 科学技术革命
    D.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答案:B
    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均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18.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 实践的观点
    B. 物质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发展的观点
    答案:A
    答案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认识的目的,因此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物质的观点是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矛盾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均不属于认识论的核心观点。
  19.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
    A. 资本家节欲的结果
    B. 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剩余价值
    C. 扩大再生产
    D. 提高劳动生产率
    答案:B
    答案解析: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后,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节欲” 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错误观点,掩盖了资本积累的剥削本质;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表现形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资本积累的手段之一。
  20.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 德国古典哲学
    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D. 文艺复兴运动
    答案:C
    答案解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合理构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思想素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包括( )
    A. 科学性
    B. 革命性
    C. 实践性
    D. 人民性
    E. 发展性
    答案:ABCDE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科学性体现在它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革命性体现在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解放的追求;实践性体现在它以改造世界为己任;人民性体现在它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性体现在它随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这五个特征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2.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A.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 防微杜渐
    E. 物极必反
    答案:ABDE
    答案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均体现了微小量变的积累最终导致质变;“防微杜渐” 强调防止小的量变发展为坏的质变;“物极必反” 说明事物发展到极致(量变达到临界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质变)。“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体现的是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与量变质变无关。
  3.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
    A. 物质生产实践
    B. 社会政治实践
    C. 科学文化实践
    D. 虚拟实践
    E. 思维活动
    答案:ABC
    答案解析: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其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形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社会政治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探索真理和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虚拟实践是现代科技条件下实践的新形式,但并非基本形式;思维活动是主观精神活动,不属于实践范畴。
  4.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
    A. 资本周转时间
    B. 生产资本的构成
    C. 资本积累规模
    D. 剩余价值率
    E. 不变资本的节省
    答案:AB
    答案解析: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时间越短,周转速度越快;生产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占比越高,周转速度越慢,流动资本占比越高,周转速度越快,因此生产资本的构成是影响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资本积累规模、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的节省均与资本增殖和积累相关,不直接影响资本周转速度。
  5.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
    A.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D. 国家消亡
    E. 阶级对立消失
    答案:ABCDE
    答案解析: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其基本特征包括:生产力高度发展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按需分配;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国家随之消亡,社会关系实现高度和谐;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每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精神境界极大提高。这五个特征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完整图景。
  6. 下列关于社会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E.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完全同步
    答案:ABC
    答案解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历史继承性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 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E 项否认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述错误。
  7. 价值的基本特性包括( )
    A. 客观性
    B. 主体性
    C. 社会历史性
    D. 多维性
    E. 绝对性
    答案:ABCD
    答案解析: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其基本特性包括:客观性(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依赖于客观事物的属性和主体的实践)、主体性(价值因人而异,具有主体差异性)、社会历史性(价值随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多维性(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或同一主体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价值)。价值具有相对性,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价值,故 E 项错误。
  8. 垄断形成的原因有( )
    A. 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 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而达成协议
    C. 大企业控制了关键资源
    D. 大企业拥有先进技术,排挤中小企业
    E. 政府的扶持和保护
    答案:ABCDE
    答案解析: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或大企业的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市场实行独占或控制。其形成原因包括: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少数大企业具备了控制市场的能力;大企业为避免恶性竞争造成损失而达成垄断协议;控制关键资源、拥有先进技术可使大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排挤中小企业;政府的扶持和保护也可能促成垄断的形成。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 )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E.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ABCDE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10. 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特殊性的表现的有( )
    A.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B.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C.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E. 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答案:ABD
    答案解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CE 两项体现的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而非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解析:
    (1)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二者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具体事物的矛盾都包含着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规定,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
    • 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是普遍性的东西,在更大范围可能成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它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坚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从矛盾的普遍性出发,把握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又要从矛盾的特殊性出发,结合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对策,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案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人们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接触客观事物,揭示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认识。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间接经验最终也源于他人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如实验仪器、观测设备等;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使人的思维水平不断提升。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范畴,只有实践能够将主观认识转化为客观成果,从而直接检验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一致。逻辑证明可辅助检验,但不能替代实践的根本作用。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人们获得认识后,将其应用于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认识的价值。
  3. 简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案解析: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剥削的实质所在。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工作日的长度有其生理和道德界限,但资本家为追求更多剩余价值,往往会突破这一界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主要的剥削方式。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关键是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过平均剩余价值的部分。
    二者的联系:本质上都是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剥削工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

四、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 结合实际,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具体作用如下: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前提。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失去一方,另一方就无法存在。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相互依存,没有无产阶级的劳动,资产阶级就无法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也无法维持。
    ②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为事物发展提供了转化的可能性和道路。矛盾双方包含着相互转化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对立面转化。例如,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通过社会革命,旧的生产关系可转化为新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③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矛盾双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相互吸收对方的有利因素,推动自身发展。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 在事物量变阶段,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使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例如,在企业竞争中,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斗争形式,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导致行业内企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② 在事物质变阶段,斗争性突破事物的度,促成事物的根本质变。当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达到临界点时,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彻底分离,实现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转化。例如,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质变。
    (3)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着斗争性。
    结合实际来看,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矛盾,如改革与稳定的矛盾。改革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对旧体制的突破),稳定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社会秩序的维持)。只有在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通过改革实现更高层次的稳定,才能推动国家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坚持 “两点论” 与 “重点论” 的统一,实现事物的协调发展。
  2. 论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说明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
    答案解析: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体现,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其影响具有双重性,需要正确引导和规范。
    (1)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①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中,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② 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促使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现代科技革命则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 推动社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例如,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得益于科技进步,知识型劳动者在社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④ 促进文化教育和思想观念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革新,提高了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
    ⑤ 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科学技术在医疗、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延长了寿命,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2)科学技术社会影响的双重性及负面效应: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
    ① 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技术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例如,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② 社会伦理问题。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引发了诸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伦理、隐私保护等一系列伦理争议,挑战着传统的伦理观念和社会秩序。
    ③ 社会分化问题。科技发展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可能加剧社会贫富差距,数字鸿沟使不同群体在获取科技成果方面存在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不平等。
    ④ 安全风险问题。核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滥用可能带来严重的安全风险,如核战争威胁、人工智能失控等,对人类社会构成潜在威胁。
    (3)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社会影响的途径:
    ① 坚持科学技术的人文导向。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应始终以人类的福祉为出发点,注重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确保科技发展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道德伦理要求。
    ② 强化政府的监管和引导职能。政府应建立健全科技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对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监管,防范科技负面效应的产生和扩散。
    ③ 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和责任意识。通过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科技的认知和理解,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参与到科技监督和管理中来。
    ④ 推动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建立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共同应对挑战,实现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并非万能。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规范,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