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重庆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新闻资讯
考研查分
调剂信息
院校信息
考研试卷
考博试卷
考研动态
同等学力
报考指南
分数线
招生简章
专业介绍
考研心路
考研故事
考研经验
考研复试
考研政治
考研英语
考研数学
专业课
法律硕士
工程硕士
会计硕士
帮助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重庆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重庆师范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重庆师范大学考研真题样题(420 中国现当代文学)
备考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考研,历年真题是梳理学科脉络、把握命题方向的核心资源。若需获取完整考研及考博真题下载资源,可登录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
),该平台收录多院校多年份中国现当代文学真题,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能帮助考生精准拆解考点、梳理答题逻辑,高效提升备考效率。以下为 2026 年重庆师范大学《420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样题及深度解析,供考生参考练习。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40 分)
1. 创造社
答案解析: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社团,1921 年 6 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核心成员包括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1929 年因左翼文化运动影响停止活动。其核心特征与文学贡献如下:
思想倾向:初期以 “浪漫主义” 为核心,强调 “为艺术而艺术”,反对文研会 “为人生而艺术” 的写实倾向,主张文学应抒发个体情感、表现自我意志(如郭沫若《女神》中对个性解放的呐喊);后期(1928 年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转向左翼,倡导 “革命文学”,成为推动无产阶级文学的重要力量。
文学成就:在诗歌、小说领域贡献突出 —— 诗歌方面,郭沫若《女神》开创中国现代自由诗先河,以磅礴气势展现五四时代精神;小说方面,郁达夫《沉沦》以 “自叙传” 体揭露青年苦闷,开创现代抒情小说范式;理论方面,成仿吾提出 “文学革命” 主张,批判封建旧文学,推动文学观念革新。
历史意义:创造社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桎梏,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审美形态,同时其后期的左翼转向,为 30 年代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奠定了基础,是连接五四新文学与左翼文学的重要桥梁。
2. 八事主张
答案解析:“八事主张” 是五四文学革命的核心理论主张,1917 年 1 月由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是中国现代文学 “破旧立新” 的纲领性文献,其核心是反对文言文、倡导白话文,具体包括八项主张:
核心内容:①须言之有物(反对空洞无物的八股文,强调文学应含 “情感” 与 “思想”);②不摹仿古人(反对拟古主义,主张文学应反映现实);③须讲求文法(规范白话文语法,推动其成为书面语);④不作无病之呻吟(批判封建文人的感伤主义,倡导真实情感表达);⑤务去滥调套语(摒弃文言文的陈词滥调,使用鲜活的现代语言);⑥不用典(反对堆砌典故,追求语言直白通俗);⑦不讲对仗(打破文言文的对仗格律,实现语言自由);⑧不避俗字俗语(倡导使用口语化词汇,拉近文学与大众的距离)。
历史意义:“八事主张” 针对性地批判了封建旧文学的弊端,为白话文运动提供了具体的创作规范,推动文学从 “少数人的贵族文学” 转向 “大众的平民文学”。虽部分主张(如 “不用典”)略显绝对,但整体上开启了中国文学语言与文体的现代化转型,为鲁迅、周作人等作家的新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3. 文研会
答案解析:文研会全称为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1921 年 1 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周作人等,核心刊物为《小说月报》,主张 “为人生而艺术”,是五四后写实主义文学的主导力量。其核心特征如下:
文学主张:以 “写实主义” 为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应 “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关注社会现实与底层民众的生活困境(如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对小市民生存状态的刻画);反对 “为艺术而艺术” 的唯美倾向,认为文学需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
创作实践:在小说、散文领域成果丰硕 —— 小说方面,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叶圣陶的教育题材小说、冰心的问题小说,均以写实手法反映五四后的社会矛盾;散文方面,周作人倡导 “美文”,推动散文从杂文向抒情、叙事散文拓展(如朱自清《背影》)。
社团影响:文研会通过《小说月报》的改版(从鸳鸯蝴蝶派刊物转为新文学阵地),培养了大批写实主义作家,确立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其 “为人生” 的主张影响深远,成为 20 世纪中国文学关注现实、贴近大众的重要精神源头。
4. 中国诗歌会
答案解析:中国诗歌会是 30 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中的重要诗歌团体,1932 年 9 月在上海成立,发起人包括蒲风、杨骚、任钧等,核心刊物为《新诗歌》,主张 “诗歌大众化”,是无产阶级诗歌运动的核心力量。其核心特征与贡献如下:
核心主张:①内容上,倡导诗歌反映时代现实,表现工农群众的斗争与苦难(如蒲风《茫茫夜》描写农民的悲惨生活);②形式上,主张 “诗歌大众化”,使用通俗直白的语言、简单的格律,甚至采用民歌、小调形式,让诗歌易于被大众理解与传播;③功能上,强调诗歌的 “战斗性”,将诗歌作为宣传革命、动员群众的工具,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创作实践:代表诗人及作品包括蒲风的《六月流火》(反映农民抗旱斗争)、杨骚的《乡曲》(描绘农村破产景象)、殷夫的《血字》(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这些作品多以直白的语言、强烈的情感,展现 30 年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具有鲜明的左翼色彩。
历史意义:中国诗歌会打破了五四以来诗歌的 “贵族化” 倾向,推动诗歌走向大众,为抗战时期的救亡诗歌运动奠定了基础;其 “大众化” 主张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诗歌的审美性,但为中国现代诗歌开辟了 “革命现实主义” 的新路径,影响了艾青、田间等诗人的创作。
5. 宋宝琦
答案解析:宋宝琦是刘心武新时期短篇小说《班主任》(1977 年发表)中的核心人物,是 “文革” 后文学中第一个 “文革遗毒受害者” 的典型形象,具有深刻的时代象征意义。其人物形象与文学价值如下:
人物特征:宋宝琦是北京某中学的初三学生,因 “打群架” 被送进派出所,他文化水平低下(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未读过)、思想麻木(受 “文革” 极左思想影响,认为 “读书无用”“斗争有理”),但本质善良,具有被拯救的可能性。小说通过班主任张俊石对他的教育与引导,展现了 “文革” 对青少年精神的摧残,以及新时期教育者 “救救孩子” 的责任感。
文学意义:宋宝琦的形象突破了 “文革” 时期 “高大全” 的人物模式,首次直面 “文革” 的后遗症,开启了新时期文学 “反思文革” 的先河;他的存在让《班主任》成为 “伤痕文学” 的奠基之作,推动文学从 “政治工具” 回归 “人性关怀”,为后续卢新华《伤痕》、戴厚英《人啊,人!》等作品的出现提供了创作参照。
6. “根本任务论”
答案解析:“根本任务论” 是 “文革” 时期主导文学创作的核心理论,1966 年由江青、姚文元等提出,源于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片面解读,其核心是将文学的 “政治功能” 绝对化,成为束缚文学创作的极左理论。其核心内容与危害如下:
核心内容:主张文学的 “根本任务” 是 “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具体要求包括:①人物形象上,必须塑造 “高大全” 的无产阶级英雄(如《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沙家浜》中的阿庆嫂),英雄人物需完美无缺,无任何缺点与情感弱点;②情节设置上,必须以 “阶级斗争” 为核心,突出英雄人物与阶级敌人的斗争,淡化日常生活与人性描写;③创作原则上,反对 “写真实”“暴露黑暗”,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成为宣传极左路线的工具。
历史危害:“根本任务论” 彻底扭曲了文学的本质 ——①压抑人性描写,人物沦为政治符号,缺乏真实情感与个性;②题材单一化,仅允许描写阶级斗争,日常生活、爱情、家庭等题材被禁止;③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断裂,作家不敢直面社会矛盾,文学沦为 “文革” 政治的传声筒。这一理论导致 “文革” 时期文学创作万马齐喑,仅有 “样板戏” 等少数作品,造成中国当代文学的 “断层”。
7. 《双桅船》
答案解析:《双桅船》是朦胧诗代表诗人舒婷的第一部诗集,1982 年出版,收录了《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等经典诗作,是朦胧诗运动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新时期诗歌从 “集体抒情” 向 “个体表达” 的转型。其核心特征与文学价值如下:
主题内涵:诗集以 “个体情感” 与 “时代反思” 为核心 ——①个体情感层面,《致橡树》打破传统爱情诗的依附性,倡导 “平等独立” 的爱情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②时代反思层面,《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 “我” 的视角,既表达对祖国的深情,也直面祖国的苦难与落后,展现了朦胧诗人 “爱与痛” 的复杂情感。
艺术特色:继承朦胧诗的 “象征手法” 与 “意象营造”,如《双桅船》中 “船” 象征个体,“岸” 象征理想与祖国,“风暴” 象征时代困境,通过意象的叠加,实现情感的含蓄表达,避免直白的政治抒情;语言上,兼具诗意与哲理,既保持诗歌的审美性,又融入对人生、时代的思考。
历史意义:《双桅船》的出版引发了关于 “朦胧诗” 的论争,推动诗歌突破 “文革” 时期的政治束缚,恢复了诗歌的抒情本质与个体意识;舒婷的创作风格影响了北岛、顾城等朦胧诗人,为中国现代诗歌开辟了 “个性化、意象化” 的新路径。
8. “身体写作”
答案解析:“身体写作” 是 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中国女性文学中的重要创作现象,源于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西苏的 “身体书写” 理论,代表作家包括卫慧、棉棉、陈染、林白等,核心是通过对女性身体与欲望的直白描写,挑战传统性别秩序,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其核心特征与争议如下:
核心特征:①创作视角上,以女性个体的身体体验为核心,打破男性话语对女性身体的 “遮蔽”,如陈染《私人生活》中对女性内心世界与身体感受的细腻刻画;②内容表达上,直面女性欲望与情感,不回避性描写,如卫慧《上海宝贝》中对都市女性情感与欲望的直白呈现;③思想诉求上,主张 “身体解放” 即 “女性解放”,通过身体书写反抗传统 “男尊女卑” 的性别观念,争取女性的话语权。
争议与评价:“身体写作” 具有积极意义 ——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对女性身体的禁忌,推动女性主义文学从 “思想层面” 深入 “身体层面”,丰富了女性文学的表达维度;但也存在争议 —— 部分作品(如《上海宝贝》)因过度渲染欲望,被批评为 “商业化写作”,沦为吸引眼球的工具,背离了女性主义的初衷。总体而言,“身体写作” 是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后续更成熟的女性主义创作(如铁凝、迟子建)提供了经验与反思。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 左联对马列文论的译介
答案解析: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1936)是 30 年代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核心组织,对马列文论的译介是其重要工作之一,目的是为中国左翼文学提供理论支撑,推动文学与革命运动结合。其译介活动可从 “译介主体、核心内容、历史意义” 三方面展开:
一、译介主体与平台
左联聚集了一批兼具外语能力与革命意识的理论家,核心译介者包括瞿秋白、鲁迅、冯雪峰、茅盾等;译介平台主要为左联机关刊物,如《萌芽月刊》《拓荒者》《北斗》,以及专门的理论刊物《文艺研究》,形成了 “译者 - 刊物 - 读者” 的完整译介链条,确保马列文论快速传播。
二、核心译介内容
左联译介的马列文论涵盖经典著作与苏联文艺理论,重点包括三类: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如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关于现实主义的论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为左翼文学确立 “文学反映社会现实” 的理论基础;
列宁的文艺理论:核心是《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强调文学的 “党性原则”,主张文学应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成为左联 “革命文学” 主张的直接理论来源;
苏联及共产国际的文艺理论:如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关于艺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论述)、卢那察尔斯基的《论文学》(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主张),以及苏联 “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理论,推动左翼文学关注工农群众,强调文学的战斗性。
三、历史意义与局限
积极意义:①为中国现代文学引入了系统的马列文论,打破了五四以来写实主义理论的单一性,丰富了文学理论体系;②指导左翼作家的创作实践,如茅盾的《子夜》、丁玲的《水》,均以马列文论为指导,展现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③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为 40 年代延安文艺理论的发展(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基础。
局限性:①存在 “教条化” 倾向,部分译介者机械照搬苏联理论(如 “拉普” 的左倾观点),忽视中国文学的实际情况,导致部分左翼作品沦为政治口号的堆砌;②过度强调文学的政治功能,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文学的审美性与个体情感表达,为后来的极左文学理论埋下隐患。
2. 鲁迅留日期间关注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答案解析:鲁迅 1902-1909 年留学日本,这一时期是他思想从 “医学救国” 转向 “文学救国” 的关键阶段,他关注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的核心是 “如何拯救中国”,具体包括 “国民性问题”“精神启蒙问题”“文学救国问题”,三者层层递进,共同构成鲁迅早期思想的核心框架:
一、国民性问题:拯救中国的前提 —— 认识国民的弱点
鲁迅在日本期间,通过阅读西方社会学著作、观察中日社会差异,深刻意识到中国国民的 “劣根性” 是国家落后的根源。他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中,批判国民的 “奴性”“麻木”“愚昧”(如甲午战争后国人对同胞苦难的冷漠),认为若不改变国民性,即使引进西方技术与制度,中国仍无法真正强大。这一问题是鲁迅思考的起点 —— 只有先认清国民的弱点,才能找到拯救的路径。
二、精神启蒙问题:改变国民性的途径 —— 唤醒国民的精神
基于对国民性的认知,鲁迅认为拯救中国的核心是 “精神启蒙”,而非单纯的物质或制度变革。他在日本期间接触尼采、拜伦等 “摩罗诗人” 的作品,深受其 “强力意志”“反抗精神” 的影响,主张通过思想启蒙,唤醒国民的独立意识与反抗精神,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这一问题是连接 “国民性问题” 与 “文学救国问题” 的桥梁 —— 精神启蒙需要具体的载体,而鲁迅最终选择了文学。
三、文学救国问题:精神启蒙的载体 —— 以文学唤醒民众
1906 年,鲁迅因观看 “日俄战争幻灯片”(国人围观同胞被日军处决而麻木不仁),意识到 “医学只能拯救身体,无法拯救精神”,遂弃医从文,决定以文学为工具实现精神启蒙。他在日本期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如《域外小说集》)、创作论文,主张通过文学作品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用文学的感染力唤醒国民的精神。这一问题是鲁迅思想的落脚点 —— 文学成为他实现精神启蒙、改变国民性、最终拯救中国的具体路径。
三者的关联性:国民性问题是 “为何救”(认清问题),精神启蒙问题是 “如何救”(找到方法),文学救国问题是 “用什么救”(选择载体),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成鲁迅 “立人” 思想的雏形(“人立而后凡事举”),并深刻影响了他回国后的文学创作(如《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阿 Q 正传》对国民性的剖析)。
3.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评述
答案解析: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 1949 年 7 月在北平召开,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标志着中国文学从 “现代” 向 “当代” 的转型,确立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的指导地位。其核心内容、历史意义与局限如下:
一、会议核心内容
思想统一:会议明确将毛泽东《讲话》的 “为工农兵服务”“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作为新中国文学的指导方针,强调文学必须为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组织整合:会议宣布成立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 “文联”),并设立文学、戏剧、音乐等专业协会,实现了全国文艺工作者的组织统一,结束了近代以来文学社团分散的局面;
方向确立:会议将解放区文学(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确立为新中国文学的 “样板”,倡导 “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强调文学应反映工农群众的生活与斗争。
二、历史意义
积极意义:①整合了全国文艺力量,为新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推动文学从 “战乱中的分散创作” 转向 “和平时期的有组织创作”;②确立了工农兵文学的地位,使文学首次真正面向底层民众,拓展了文学的题材与受众(如农村题材小说的繁荣);③传承了延安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为 50 年代《创业史》《红岩》等优秀作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①过度强调文学的政治功能,将 “为政治服务” 绝对化,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文学的审美性与个体表达,为后来 “根本任务论” 等极左理论的出现埋下隐患;②对国统区文学(如沈从文、张爱玲的创作)存在片面批判,忽视了其艺术价值,导致文学发展的单一化;③会议形成的 “一体化” 文学格局,限制了创作自由,使文学逐渐成为政治的附庸。
总体评价: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是新中国文学的 “奠基礼”,它整合了文艺力量、确立了创作方向,推动文学与时代需求结合;但同时,其过度强调政治功能的倾向,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局限,这种 “成就与局限并存” 的特征,使其成为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脉络的关键节点。
4. 余华小说印象
答案解析: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 “先锋派” 的代表作家,其小说创作从 80 年代的 “冷酷叙事” 到 90 年代后的 “现实关怀”,风格不断演变,但始终以 “对人性与命运的探索” 为核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可从 “创作阶段、核心特征、代表作品” 三方面展开:
一、80 年代先锋时期:冷酷的暴力与荒诞的叙事(1987-1991)
这一时期余华受法国新小说、卡夫卡等现代主义文学影响,作品以 “暴力、死亡、荒诞” 为核心,叙事冷漠客观,缺乏情感温度,给人 “冷酷” 的印象:
代表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
核心特征:①内容上,大量描写暴力与死亡(如《现实一种》中兄弟间的互相残杀),揭露人性的恶与生存的荒诞;②叙事上,采用 “零度叙事”,作者隐退,不介入人物情感,让读者直面残酷的现实(如《十八岁出门远行》中 “我” 的遭遇,作者不表达同情,仅客观呈现);③形式上,打破传统叙事逻辑,时空错乱、情节荒诞(如《一九八六年》中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印象关键词:冷酷、暴力、荒诞、形式实验。
二、90 年代转型时期:温情的现实与命运的厚重(1992-2000)
90 年代后,余华逐渐摆脱先锋派的形式主义,转向对现实生活与普通人命运的关注,作品风格从 “冷酷” 转向 “温情与厚重”:
代表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
核心特征:①内容上,聚焦普通人的苦难与坚韧(如《活着》中福贵一生的坎坷,从富贵到贫穷,亲人陆续离世,但仍坚强活着),展现 “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的主题;②叙事上,回归传统线性叙事,语言质朴直白,情感真挚(如《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用卖血维系家庭,充满温情与感动);③主题上,探索命运的无常与人性的善良,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印象关键词:温情、厚重、现实关怀、生命思考。
三、21 世纪成熟时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2003 至今)
这一时期余华作品更注重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内容更宏大,思想更深刻:
代表作品:《兄弟》《第七天》;
核心特征:①内容上,将个人命运置于历史背景中(如《兄弟》中李光头与宋钢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不同遭遇),展现历史变迁对个体的影响;②主题上,批判现实中的荒诞与不公(如《第七天》中对社会底层人物遭遇的描写,揭露现实问题),同时仍保留对人性善良的信念;
印象关键词:历史厚重、现实批判、人文关怀。
总体印象:余华的小说始终以 “人性与命运” 为核心,从 80 年代的形式实验到后来的现实关怀,虽风格演变,但始终保持对 “人如何生存” 的探索,其作品既具有艺术创新性,又贴近读者情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代表(如《活着》被翻译成 20 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千万册)。
三、论述题(共 70 分)
1. 1938 年 10 月~1944 年 9 月期间的中国抗战文学特色。(15 分)
答案解析: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 “相持阶段”,至 1944 年 9 月盟军反攻前,中国抗战文学因战争局势、地域环境(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的差异,形成了 “多元共生又各有侧重” 的特色,具体可从 “地域分野、主题演变、艺术风格” 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地域分野:三大区域的文学差异与互补
解放区(延安为中心):工农兵文学的兴起,服务抗战与革命
解放区文学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为指导,核心是 “为工农兵服务”,特色鲜明:
主题:聚焦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斗争与根据地的生产生活(如丁玲《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描写八路军战士的英勇,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描写根据地的民主改革),将抗战与革命动员结合,强调 “抗战必胜” 的信念;
形式:采用通俗化、大众化的形式(如民歌体诗歌、街头剧、快板),适应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如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以歌剧形式讲述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的故事,既宣传抗战,又动员群众);
功能:文学成为 “抗战与革命的工具”,兼具宣传性与教育性,为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国统区(重庆、桂林为中心):苦难的书写与现实的批判
国统区因国民党的文化管制与战争的残酷,文学呈现 “苦难与批判” 的特色:
主题:一方面描写前线战士与后方民众的苦难(如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抒发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另一方面批判国统区的腐败与黑暗(如张天翼《华威先生》讽刺国民党官员的虚伪与官僚主义,茅盾《腐蚀》揭露特务统治的残暴),展现 “抗战中的矛盾”;
形式:受战争环境影响,作品多短小精悍(如短篇小说、杂文、诗歌),便于传播(如老舍的《四世同堂》虽为长篇,但分章节在报刊连载,反映北平沦陷后的民众生活);
情感基调:既有对苦难的悲愤,也有对民族未来的忧虑,情感复杂深沉。
沦陷区(上海、北平为中心):隐晦的抵抗与人性的坚守
沦陷区文学受日伪政权的严格管制,无法直接描写抗战,因此以 “隐晦” 的方式表达抵抗意识:
主题:①通过历史题材隐喻现实(如张爱玲《金锁记》虽写民国初年的家庭,实则揭露人性的扭曲,暗示沦陷区民众的精神困境);②描写日常生活中的人性坚守(如苏青《结婚十年》通过女性的生活遭遇,展现普通人在乱世中的生存韧性,间接表达对侵略者的反抗);③部分作家(如巴金)在租界内创作,以 “孤岛文学” 的形式,隐晦宣传抗战(如巴金《秋》续写《激流三部曲》,批判封建家庭,暗示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形式:多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语言含蓄,避免直接的政治表述,以 “人性描写” 替代 “抗战叙事”;
特色:在压抑的环境中,保持了文学的审美性与人性关怀,成为抗战
文学中 “沉默的抵抗” 力量。
二、主题演变:从 “激情动员” 到 “理性反思”
前期(1938-1940):激情的抗战动员
武汉失守初期,全国抗战热情仍较高,文学主题以 “动员群众、鼓舞士气” 为主,充满激情与乐观:
诗歌领域:田间的 “街头诗”(如《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直白有力,直接动员民众参军抗战;
戏剧领域:“抗战剧” 繁荣,如曹禺的《蜕变》描写医院的改革,象征国家在抗战中的 “蜕变”,鼓舞民众信心。
后期(1941-1944):理性的苦难反思
随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战的艰难与社会矛盾凸显,文学主题转向对 “苦难与人性” 的理性反思:
小说领域:沈从文《湘西》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写,反思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呼唤 “人性的复归”;艾芜《山野》描写农民在抗战中的分化与坚守,展现人性的复杂;
上一篇文章:
2026 年重庆理工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下一篇文章:
2026 年重庆邮电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网站地图
|
购买指南
考博
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
咨询
QQ 33455802
邮箱:
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