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重庆理工大学考研真题样题(817 西方经济学 A)
备考应用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考研,历年真题是深化理论理解、掌握解题逻辑的核心资源。若需获取完整考研及考博真题下载资源,可登录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 ),该平台收录多院校多年份西方经济学真题,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能帮助考生精准拆解考点、梳理答题思路,高效提升备考效率。以下为 2026 年重庆理工大学《817 西方经济学 A》考研真题样题及深度解析,供考生参考练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 边际效用
答案解析:边际效用是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指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获得的额外满足感或效用增量,公式表示为MU=ΔQΔTU(TU为总效用,Q为商品消费量)。
其核心特征是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当消费者连续消费某种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会逐渐递减(如口渴时喝第一杯水的满足感最强,喝第二杯、第三杯时满足感逐步下降)。边际效用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关键依据 —— 消费者会将收入分配给不同商品,直至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PXMUX=PYMUY)。
2. 生产函数
答案解析:生产函数是微观经济学中生产理论的基础概念,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厂商使用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L、资本K)的投入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Q之间的数量关系,通常表示为Q=f(L,K,…)(省略号代表土地、企业家才能等其他要素)。
其核心分类包括:①短期生产函数(至少一种要素固定,如Q=f(L,Kˉ),Kˉ为固定资本),用于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②长期生产函数(所有要素均可变,如Q=f(L,K)),用于分析规模报酬与要素最优组合。生产函数的本质是反映 “技术约束下的投入产出关系”,技术进步会使生产函数曲线向上移动(相同投入下产量增加)。
3. 边际收益
答案解析:边际收益是厂商收益理论的核心概念,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时,总收益TR的增量,公式表示为MR=ΔQΔTR(或MR=dQdTR,适用于连续函数)。
边际收益的取值与市场结构密切相关:①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是价格接受者(P固定),总收益TR=P×Q,因此MR=P(边际收益等于价格);②非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垄断竞争、寡头)中,厂商面临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P随Q增加而下降),MR<P(如垄断厂商增加销量需降价,新增单位产品的收益低于当前价格)。边际收益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关键依据 —— 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MR=M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4. 挤出效应
答案解析:挤出效应是宏观经济学中财政政策分析的核心概念,指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购买、减税)时,导致市场利率上升,进而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最终部分抵消财政政策扩张效果的现象。
其作用机制为:政府增加支出→需通过发行国债融资→市场资金需求增加→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对利率敏感,如企业贷款建厂)和消费(如房贷利率上升抑制购房需求)减少→总需求扩张效果被削弱。挤出效应的强弱取决于:①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越缺乏弹性,利率上升幅度越大,挤出效应越强);②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投资越敏感,利率上升对投资的抑制越强,挤出效应越强)。
5. 范围经济
答案解析:范围经济是微观经济学中厂商成本理论的重要概念,指厂商同时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总成本,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的总成本之和,核心是 “多元化生产的成本优势”,公式表示为TC(Q1,Q2)<TC(Q1,0)+TC(0,Q2)(Q1、Q2为两种关联产品的产量)。
范围经济的来源包括:①生产要素共享(如汽车厂商同时生产轿车和 SUV,可共享生产线与研发团队);②技术互补(如手机厂商同时生产耳机,可利用现有声学技术);③营销与管理协同(如家电厂商同时销售冰箱和空调,可共享销售渠道)。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区别在于:规模经济强调 “单一产品产量增加的成本下降”,范围经济强调 “多种产品联合生产的成本优势”。
二、计算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1. 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P=100−Q ,分别计算价格P=60和P=40时的价格弹性系数。
答案解析
2. 已知某厂商的生产函数为Q=−0.5L2+10L−32,求:(1)劳动(L)的平均产量(APP)函数和边际产量(MPP)函数(2 分);(2)计算当总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佣的劳动数量(3 分)。
答案解析
(1)求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函数
平均产量
APP:平均产量是总产量Q与劳动投入L的比值,公式为APP=LQ。
代入生产函数:APP=L−0.5L2+10L−32=−0.5L+10−L32
边际产量
MPP:边际产量是总产量对劳动的导数,公式为MPP=dLdQ。
对Q=−0.5L2+10L−32求导:MPP=−L+10
(2)求总产量极大时的劳动数量
3. 假定两部门经济中 IS 曲线方程Y=1250−30r。计算:(1)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时,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2 分);(2)货币供给增加 20,在(1)条件下,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3 分)。
答案解析
解题思路:宏观经济均衡需满足 “产品市场均衡(IS 曲线)” 与 “货币市场均衡(LM 曲线)”,即联立 IS 和 LM 方程求解Y(均衡收入)和r(均衡利率)。LM 曲线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货币需求 = 货币供给)推导。
(1)货币供给M=150时的均衡
步骤 1:推导 LM 曲线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L=M,代入L=0.2Y−4r和M=150:
0.2Y−4r=150,整理得 LM 曲线方程:Y=750+20r
步骤 2:联立 IS 和 LM 曲线求解
IS 曲线:
Y=1250−30r
LM 曲线:Y=750+20r
联立方程:1250−30r=750+20r → 50r=500 → r=10
将r=10代入 IS 曲线:Y=1250−30×10=950
(2)货币供给增加 20(即M′=150+20=170)时的均衡
三、简答题(第 1、2 小题每小题 7 分,第 3、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0 分)
1. 从时间的角度划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并解释各种方法。
答案解析
从时间维度,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三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考虑 “时间变化” 与 “调整过程”,具体如下:
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
定义:不考虑时间变化,仅分析 “某一特定时点上” 经济变量的均衡状态及条件,不关注均衡的形成过程。
核心逻辑:假设所有条件(如价格、收入、技术)固定不变,聚焦 “均衡点本身”。例如,分析某商品在 “当前价格P=5、收入M=1000” 时的均衡需求量,仅需联立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无需考虑价格从P=6调整到P=5的过程。
应用场景:基础的均衡分析(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定义:考虑 “外生变量变化” 对均衡状态的影响,比较 “变化前后两个时点的均衡状态”,但仍不关注调整过程。
核心逻辑:外生变量(如消费者收入、生产技术)变动会打破原有均衡,形成新均衡,比较静态分析仅对比 “旧均衡” 与 “新均衡” 的差异。例如,消费者收入从M=1000增加到M=1500,需求曲线右移,比较收入变化前后商品的均衡价格与需求量(如价格从P=5升至P=6,需求量从Q=100增至Q=150),但不分析价格如何从5逐步调整到6。
应用场景:政策或外部条件变动的影响分析(如税收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
定义:考虑时间变化与 “均衡调整过程”,分析经济变量在不同时点的变动轨迹及规律,关注 “如何从旧均衡过渡到新均衡”。
核心逻辑:引入时间维度(如t期、t+1期),分析变量的动态调整机制(如价格粘性下,价格调整需多期完成)。例如,某商品需求突然增加,短期内价格因菜单成本无法立即上涨(t期价格仍为P=5,出现短缺),长期内厂商逐步提价(t+1期P=5.5,t+2期P=6),最终达到新均衡,动态分析需描述这一过程。
应用场景:涉及调整过程的分析(如蛛网模型分析农产品价格与产量的周期性波动)。
总结:静态分析关注 “某一时点的均衡”,比较静态分析关注 “两个时点的均衡对比”,动态分析关注 “均衡的调整过程”,三者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贴近现实经济的时间特性。
2. 税收与政府购买对总需求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答案解析
税收与政府购买均为财政政策工具,可影响总需求(AD=C+I+G+NX),但二者的作用机制、影响力度与传导路径存在显著区别,具体如下:
对比维度
政府购买(G)
税收(T)
作用机制
直接计入总需求,是总需求的 “直接组成部分”
间接影响总需求,通过改变居民可支配收入(Yd=Y−T)影响消费(C)或投资
影响力度
乘数效应更大(政府购买乘数kG=1−MPC1)
乘数效应更小(税收乘数kT=−1−MPCMPC,绝对值小于kG)
传导路径
G增加→总需求直接增加→收入Y增加→消费C增加(乘数效应)→总需求进一步增加
T减少→Yd增加→C(或I)增加→总需求增加→收入Y增加→C进一步增加(乘数效应)
政策主动性
政府可直接控制支出规模,主动性强(如新增基建投资)
依赖居民或企业的消费 / 投资意愿,主动性弱(如减税若被居民储蓄,则无法刺激消费)
对总需求的符号
正向影响(G增加→AD增加)
反向影响(T增加→AD减少;T减少→AD增加)
核心差异举例:假设边际消费倾向MPC=0.8,政府购买增加 100 亿元,总需求初始增加 100 亿元,通过乘数效应(kG=1−0.81=5),最终总需求增加100×5=500亿元;若减税 100 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100 亿元,初始消费仅增加100×0.8=80亿元,通过税收乘数(kT=−1−0.80.8=−4,绝对值 4),最终总需求增加80×4=320亿元(小于政府购买的 500 亿元)。
结论:政府购买对总需求的影响更直接、力度更大,税收的影响更间接、力度更小,且依赖私人部门的行为响应。
3.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答案解析
垄断竞争市场是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结构,核心特征是 “产品差异化” 与 “较多厂商竞争”,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展开:
厂商数量较多,规模较小
市场中存在大量厂商(如餐饮、服装行业),每个厂商的市场份额都很小,无法单独影响市场价格(如某服装店涨价,消费者可转向其他店铺),但厂商间仍存在竞争(如通过降价、促销争夺客户)。
产品存在差异化,存在一定垄断性
这是垄断竞争市场的核心特征:①产品差异化体现在质量、设计、品牌、服务等方面(如不同品牌的洗发水,功能均为清洁,但配方、香味、包装不同);②差异化使厂商对自身产品拥有 “一定垄断权”(消费者对某品牌有偏好,愿支付略高价格),但因存在替代品(如 A 品牌洗发水涨价,消费者可选择 B 品牌),垄断权有限。
进出市场较容易,无显著壁垒
厂商进入或退出市场的成本较低(如开设小餐馆仅需租赁店铺、办理营业执照,退出时可转让设备),这导致市场中厂商数量会随利润变动调整(如行业盈利时新厂商进入,亏损时旧厂商退出),长期均衡时厂商经济利润为零。
厂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较富有弹性
因产品差异化,厂商需求曲线并非完全弹性(不同于完全竞争),而是向右下方倾斜(涨价则销量减少,降价则销量增加);但因替代品较多,需求曲线较平缓(富有弹性),如某品牌服装涨价 10%,销量可能下降 20%(弹性绝对值 2),远高于垄断厂商的需求弹性。
非价格竞争是主要竞争方式
由于产品差异化与需求弹性较高,厂商较少采用价格战(降价易引发对手跟进,导致利润下降),而是通过 “非价格竞争” 吸引消费者:①产品创新(如推出新款服装、升级洗发水配方);②广告宣传(如通过广告塑造品牌形象);③服务优化(如服装店铺提供试穿、退换货服务)。
4. 经济学意义的投资及其主要决定因素。
答案解析
经济学意义的投资(Investment):与日常生活中 “购买股票、债券” 的金融投资不同,经济学中的投资特指厂商对 “实物资本” 的购买,即用于生产的资本品(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存货)的增加,是总需求(AD)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式中通常用I表示。其核心分类包括:①固定资产投资(厂房、机器);②存货投资(厂商持有的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③住宅投资(居民购买的新住房,经济学中归为投资而非消费)。
投资的主要决定因素:投资需求的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核心因素包括:
实际利率(核心决定因素)
利率是厂商投资的 “融资成本”:①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 - 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上升→厂商贷款成本增加(如借款 100 万元,利率从 5% 升至 8%,年利息从 5 万增至 8 万)→投资意愿下降;②实际利率下降→融资成本降低→投资意愿上升。例如,央行降息时,企业更愿意贷款扩建厂房、购买设备,投资增加。
预期利润率(关键驱动因素)
厂商投资的决策依据是 “预期利润率> 实际利率”:①若预期某项目利润率为 10%,实际利率为 5%,厂商会投资;②若预期利润率降至 3%,低于利率 5%,厂商会放弃投资。预期利润率受经济周期(经济繁荣时需求增加,预期利润率上升)、技术进步(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预期利润率上升)、市场需求(需求旺盛时产品易销售,预期利润率上升)影响。
技术进步(长期驱动因素)
技术创新会创造新的投资需求:①新技术需要新设备(如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企业购买 AI 服务器);②技术进步提升资本边际效率(如自动化生产线使机器的产量增加,投资回报率上升)。例如,5G 技术普及推动通信企业投资建设基站,新能源技术推动车企投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企业信心与预期(短期影响因素)
厂商的投资行为依赖对未来的信心:①若企业对经济前景乐观(如预期未来销量增长),会增加投资;②若信心不足(如预期经济衰退),会推迟投资(“等待观望”)。例如,疫情期间许多企业因对未来需求不确定,减少了设备更新投资。
政策因素(调节因素)
政府政策通过影响利率、预期利润率调节投资:①财政政策(如对投资的税收减免、政府补贴,直接提高预期利润率);②货币政策(如央行降准降息,降低实际利率);③产业政策(如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引导厂商投资该领域)。
四、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1. 怎样理解微观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也就是价格理论?(10 分)这与生产资源的配置和效率有什么关系(5 分)?
答案解析
一、微观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本质是价格理论(10 分)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是 “价格机制如何调节资源配置”,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均围绕 “价格决定” 展开,本质是价格理论的不同表现形式:
价值理论(产品价格理论):解释 “产品价格如何决定”
价值理论即 “产品市场的价格决定理论”,研究不同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中,产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及厂商行为决定的过程:
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均衡决定(P=MC),价格反映产品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
垄断市场:厂商通过控制产量(MR=MC)决定价格(P>MC),价格反映垄断权与市场需求;
无论何种市场,价值理论的核心都是 “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价格是衡量产品 “价值” 的核心指标(如消费者愿支付的价格反映产品对其的效用价值,厂商制定的价格反映产品的生产成本价值)。因此,价值理论本质是 “产品价格理论”。
分配理论(要素价格理论):解释 “要素价格如何决定”
分配理论即 “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理论”,研究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如何决定,进而决定收入分配:
要素价格由要素的供求均衡决定,而要素需求的核心是 “边际收益产品(MRP)”(厂商雇佣要素的边际收益),要素供给的核心是 “边际成本”(要素所有者提供要素的机会成本);
例如,工资(劳动的价格)由劳动市场的供求均衡决定(MRPL=MCL),利息(资本的价格)由资本市场的供求均衡决定(MRPK=MCK)。分配理论的核心是 “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要素价格直接决定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如工人的工资收入、资本家的利息收入)。因此,分配理论本质是 “要素价格理论”。
结论: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统一于价格理论
无论是产品市场的 “价值决定”,还是要素市场的 “分配决定”,最终都归结为 “价格决定”—— 产品价格调节产品的供求,要素价格调节要素的供求,二者共同构成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体系,体现 “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调节工具”。
二、价格理论与生产资源配置及效率的关系(5 分)
价格理论通过 “价格信号” 引导生产资源(劳动、资本、土地)的配置,决定资源配置的效率,具体表现为:
价格引导资源流向高效率领域
产品价格上涨→该行业利润增加→厂商扩大生产→吸引更多要素(劳动、资本)流入(如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车企会增加投资,吸引更多工程师与资本进入该行业);产品价格下跌→行业利润减少→厂商收缩生产→要素流出至其他高价格行业。这种 “价高者得” 的机制,使资源流向需求旺盛、效率高的领域,实现资源的初步配置。
均衡价格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长期均衡时
P=MC=AC(产品价格 = 边际成本 = 平均成本),要素市场要 素 价 格 ,此时资源配置达到 “帕累托最优”—— 无法通过改变资源配置使某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损害他人福利:
若P>MC(如垄断市场),说明产品的社会价值(价格)大于社会成本(边际成本),资源配置不足(应增加生产);
若P<MC,说明资源配置过度(应减少生产)。
价格理论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价格调节,使资源配置达到P=MC的均衡状态,实现效率最大化。
要素价格反映要素的边际贡献,激励资源高效利用
要素价格(工资、利息)等于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
MRP),即要素的边际贡献决定其收入:①劳动的边际贡献越大(如高技术人才),工资越高,激励劳动者提升技能;②资本的边际贡献越大(如先进设备),利息越高,激励厂商采用高效资本品。这种 “按边际贡献分配” 的机制,能激励资源所有者将资源投入高效利用的领域,提升整体资源利用效率。
2. 比较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答案解析
完全竞争市场与完全垄断市场是微观经济学中两种极端的市场结构,二者在厂商数量、产品特征、价格控制能力、经济效率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具体对比分析如下:
对比维度
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 Competition)
完全垄断市场(Monopoly)
1. 厂商数量与规模
大量厂商,每个厂商规模极小(如农产品市场的农户),市场份额可忽略
唯一厂商(如某地区的自来水公司),占据 100% 市场份额,规模庞大
2. 产品特征
产品完全同质(无差异),如小麦、玉米,消费者无品牌偏好
产品无替代品(或替代品无法替代),如专利药品、本地唯一的自来水服务
3. 价格控制能力
价格接受者(P由市场供求决定,厂商无法改变价格),需求曲线为水平直线(d=P=AR=MR)
价格制定者(通过控制产量决定价格),需求曲线为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AR>P>MR)
4. 进出市场壁垒
无壁垒(进出成本极低,如农户可自由种植或放弃种植小麦)
壁垒极高(如专利保护、政府特许、规模经济垄断,新厂商无法进入)
5. 短期均衡条件
利润最大化:MR=MC,MR=P,可能盈利、亏损或零利润
利润最大化:MR=MC,P>MR,通常盈利(因壁垒保护)
6. 长期均衡条件
MR=MC=AR=AC(经济利润为零,仅获正常利润),P=MC(效率最优)
MR=MC,P>AC(长期盈利),P>MC(效率损失)
7. 经济效率
最高(帕累托最优):①资源配置效率高(P=MC);②生产效率高(P=ACmin,平均成本最低)
最低(存在效率损失):①资源配置不足(P>MC,应增加生产);②生产效率低(P>ACmin,未在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③存在 “无谓损失”(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总损失)
8. 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最大(价格最低),生产者剩余为零(长期零经济利润)
消费者剩余最小(价格最高),生产者剩余最大(长期盈利),总剩余减少(无谓损失)
9. 典型行业举例
农产品市场(小麦、水稻)、股票市场
公用事业(自来水、电力,政府特许垄断)、专利药品行业
核心差异总结:
价格与产量:完全竞争厂商 “按价生产”(P固定,Q可变),长期产量高、价格低;完全垄断厂商 “控量定价”(Q固定,P可变),长期产量低、价格高。
经济效率:完全竞争市场实现帕累托最优,无效率损失;完全垄断市场存在无谓损失,资源配置与生产效率均较低。
社会福利:完全竞争市场消费者福利最大化,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福利最大化,社会总福利下降。
例外情况:自然垄断(如自来水、铁路)是完全垄断的特殊形式,因规模经济显著(一家厂商生产的成本低于多家厂商),政府会允许其垄断,但会通过价格管制(如设定最高限价)减少效率损失,平衡厂商利润与消费者福利。
3.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4 分)?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关系(11 分)?
答案解析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4 分)
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与增长,具体包括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指 “非自愿失业为零” 的状态,即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通常用 “自然失业率”(摩擦性失业 + 结构性失业)衡量(如自然失业率为 4%-6%,此时视为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如年 CPI 涨幅控制在 2%-3% 视为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持续增加,通常用 “实际 GDP 增长率” 衡量(如中国年均 GDP 增长率 5%-6% 视为稳定增长),核心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与国家经济实力。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贸易收支、资本收支)的基本平衡,避免长期巨额顺差或逆差(如长期顺差可能引发贸易摩擦,长期逆差可能导致外汇储备枯竭、本币贬值)。
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与冲突关系(11 分)
四大目标之间并非完全兼容,存在 “一致性”(目标间相互促进)与 “冲突性”(目标间相互制约),具体分析如下:
(1)目标间的一致性(相互促进)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一致性
经济增长→企业扩大生产→增加要素需求(尤其是劳动)→失业率下降(如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失业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反之,充分就业→劳动力充分利用→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经济增长。二者呈 “正相关”,通常被视为 “同一目标的两个方面”(奥肯定律:实际 GDP 增长率每高于潜在增长率 1%,失业率下降约 0.5%)。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长期一致性
长期来看,物价稳定→企业成本预期稳定→投资意愿增强→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经济持续增长;反之,严重通货膨胀(如物价年涨 10% 以上)→企业成本波动大→投资风险增加→经济增长受阻(如委内瑞拉高通胀导致经济衰退)。物价稳定是经济长期增长的 “基础条件”。
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的一致性
合理的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可进口先进技术与设备→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出口产品竞争力提升(如技术进步使出口商品附加值增加)→贸易顺差扩大(或逆差缩小),二者可形成良性循环。
(2)目标间的冲突性(相互制约,核心冲突)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冲突(菲利普斯曲线)
这是宏观经济政策中最经典的冲突,由菲利普斯曲线揭示: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呈 “负相关”—— 为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政府需实施扩张性政策(增加货币供给、扩大政府支出)→总需求增加→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反之,为抑制通货膨胀,需实施紧缩性政策→总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
例如,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为降低失业率,扩大财政支出,导致 70 年代 “滞胀”(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2022 年美联储为抑制高通胀,加息缩表,导致美国失业率上升。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短期冲突
短期中,经济增长往往伴随需求扩张(如投资增加、消费增加),若经济增长速度超过 “潜在增长率”(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速度),会导致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如 2007 年中国经济增长率 11.5%,超过潜在增长率,CPI 上涨 4.8%);反之,为抑制通胀而实施紧缩政策,会短期内抑制经济增长(如 2023 年部分国家加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
经济高速增长→国内需求旺盛→进口增加(如中国经济增长时期,原油、铁矿石进口增加)→贸易逆差扩大(若出口增长赶不上进口增长);若为刺激经济增长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降息)→利率下降→资本外流→资本账户逆差扩大,进一步加剧国际收支失衡。
例如,印度为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导致进口激增,贸易逆差长期存在,外汇储备压力较大。
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
为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实施扩张性政策→国内收入增加→进口需求增加→贸易逆差扩大;若通过贬值本币刺激出口(增加就业),可能引发 “货币竞争性贬值”(如贸易伙伴报复性贬值),长期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甚至引发贸易摩擦。
(3)政策协调的核心原则
面对目标冲突,宏观经济政策需遵循 “相机抉择” 与 “优先序” 原则:
短期冲突:根据经济形势确定优先目标(如高通胀时期优先稳定物价,高失业时期优先促进就业);
长期协调:通过结构性政策(如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缓解冲突,实现多目标平衡(如通过技术进步提升潜在增长率,既促进经济增长,又避免通胀压力)。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1. 我国许多大城市,由于水源不足,自来水供应紧张,请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设计一种方法供政府缓解或消除该问题(6 分)。并回答该方法(1)对消费者剩余有何影响(3 分)?(2)对生产资源的配置产生何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3 分)?(3)对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有何影响(3 分)?
答案解析
一、基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解决方案:阶梯水价制度(6 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核心逻辑: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逐步递减(如居民每月用水 10 吨时,每吨水的边际效用很高(用于饮用、做饭);用水超过 30 吨时,边际效用很低(如浇花、频繁洗车))。
阶梯水价制度设计:将居民用水量分为多个阶梯,用水量越高,单位水价越高,通过价格差异引导居民减少低边际效用的用水,实现节水目标,具体分级示例:
用水量阶梯
单位水价(元 / 吨)
对应边际效用水平
政策意图
第一阶梯(0-15 吨)
2.0
高(必需用水:饮用、做饭)
保障基本生活用水,价格较低
第二阶梯(16-30 吨)
4.0
中(非必需用水:洗衣、洗澡)
抑制过度用水,价格适中
第三阶梯(30 吨以上)
8.0
低(奢侈用水:浇花、洗车)
严格限制低效用用水,价格高
制度有效性:低用水量居民(如三口之家月用水 15 吨以内)支付低价,不影响基本生活;高用水量居民(如月用水 50 吨)需支付高价(15×2 + 15×4 + 20×8 = 30+60+160=250 元),相比统一水价(如 4 元 / 吨,50 吨需 200 元),成本增加,会主动减少低边际效用的用水(如减少洗车次数、改用节水器具),从而缓解自来水供应紧张。
二、阶梯水价对消费者剩余、资源配置及收入分配的影响
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3 分)
消费者剩余(CS)是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的差额”,阶梯水价对不同用水量居民的 CS 影响不同:
低用水量居民(第一阶梯):实际支付价格(2 元 / 吨)接近其愿意支付的价格(必需用水的边际效用高,愿意支付更高价格),CS 略有减少但影响极小,基本保障了其福利;
高用水量居民(第二、三阶梯):第二阶梯水价 4 元 / 吨高于其对非必需用水的愿意支付价格(如洗衣用水的边际效用对应 3 元 / 吨),第三阶梯 8 元 / 吨远高于其对奢侈用水的愿意支付价格(如浇花用水的边际效用对应 2 元 / 吨),因此 CS 显著减少,减少的部分转化为政府收入或用于自来水设施建设。
总体影响:消费者剩余总量减少,但减少的部分主要来自高收入、高用水居民的低效用用水,符合 “帕累托改进” 的方向(未损害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福利,同时实现节水目标)。
对生产资源配置的有利与不利影响(3 分)
有利影响:①引导资源流向高效率领域:阶梯水价提高了高用水量的成本,促使居民减少低效用用水,使有限的自来水资源更多用于高边际效用的领域(如居民饮用、工业生产),提升水资源配置效率;②激励节水技术与产业发展:高水价会刺激居民购买节水器具(如节水马桶、节水龙头),推动节水设备产业的发展,吸引资本与劳动流入该领域,优化产业结构。
不利影响:若阶梯水价设置过高(如第三阶梯价格远超合理水平),可能对部分高用水但必要的行业(如餐饮、洗浴)造成成本压力,若这些行业无法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可能导致行业收缩,资源流出(如小型洗浴店因水价过高倒闭),短期内影响相关产业的资源配置。
对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3 分)
阶梯水价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具有 “累进性”,即对高收入居民的影响大于低收入居民,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低收入居民:用水量通常较低(多在第一阶梯),水价上涨对其支出的影响极小(如三口之家月用水 15 吨,每月水费仅 30 元,占收入比例不足 1%),基本不影响其生活水平;
高收入居民:用水量通常较高(多在第二、三阶梯),水价上涨对其支出的影响较大(如月用水 50 吨,水费 250 元,占高收入家庭收入比例约 1%,高于低收入家庭,但仍在可承受范围内),相当于对高收入居民征收 “隐性水税”,政府可将这部分收入用于补贴低收入居民或改善自来水设施,进一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潜在风险:若存在 “低收入但高用水” 的特殊群体(如低收入家庭有病人需频繁洗衣、清洁),阶梯水价可能增加其负担,需政府配套补贴政策(如为特殊家庭提供水价减免),避免加剧贫困。
2. 现实生活中,对于大多数公用事业企业来说,其生产的产品或劳务的消费具有很强的时段性(即一天消费中存在高峰期和低峰期,如电力、电信等)。而为满足高峰消费需求所需的生产设备费用往往占企业总投资的很大部分。试分析对于这类企业,如何定价才能减少总投资?
答案解析
公用事业企业(如电力、电信)的 “高峰 - 低峰” 消费特征(如电力的早 8-10 点、晚 7-9 点为高峰,凌晨为低峰)导致 “设备利用率不均”—— 高峰时设备满负荷运行,低峰时设备大量闲置,而高峰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 70% 以上。要减少总投资,核心是通过 “差异化定价” 平衡峰谷需求,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高峰设备的新增投资,具体定价策略及逻辑如下:
一、核心定价策略:峰谷分时定价法(Time-of-Use Pricing)
策略设计:根据消费时段的需求强度,制定不同的价格 —— 高峰时段(需求高、设备紧张)制定高价格,低峰时段(需求低、设备闲置)制定低价格,通过价格差异引导部分高峰需求转移至低峰时段,减少高峰时段的设备压力,从而减少为满足高峰需求所需的新增投资。
具体示例(以电力企业为例):
时段
需求特征
定价策略
价格水平(相对基准价)
高峰时段(8:00-10:00,19:00-21:00)
需求旺盛,设备满负荷
高价抑制需求
150%-200%
平峰时段(10:00-19:00,21:00-23:00)
需求适中,设备利用率 70%-80%
基准价
100%
低峰时段(23:00 - 次日 8:00)
需求低迷,设备利用率 < 50%
低价刺激需求
50%-70%
二、峰谷分时定价减少总投资的核心逻辑
转移高峰需求,降低高峰时段的最大负荷
高峰时段高价格→消费者(尤其是工业用户、大型商业用户)会主动调整消费行为,将部分需求转移至低峰时段:
工业用户:如工厂将高耗电生产(如炼钢、制冷)调整至凌晨低峰时段,减少高峰用电;
居民用户:如使用智能洗衣机、热水器,设置在低峰时段自动运行,减少高峰用电。
高峰需求的转移会降低 “高峰最大负荷”(如电力企业的高峰最大负荷从 1000 万千瓦降至 800 万千瓦),此时企业无需为满足 1000 万千瓦的高峰需求而新增发电设备(如新建火电厂),直接减少总投资。
提高低峰时段设备利用率,降低单位投资成本
低峰时段低价格→刺激低峰需求增加(如居民在低峰时段使用更多电器,工业用户扩大低峰生产),使低峰时段的设备利用率从 50% 提升至 70%,设备的 “闲置成本” 降低:
公用事业企业的设备投资具有 “沉没成本” 特性(如发电厂、电信基站一旦建成,闲置时仍需折旧),提高利用率可摊薄单位投资成本,减少 “为满足高峰需求而新增设备” 的必要性 —— 若低峰需求增加,高峰需求转移,设备的整体利用率从 60% 提升至 80%,企业可通过现有设备满足更多需求,无需新增投资。
平滑需求曲线,减少设备投资的 “冗余度”
未实施峰谷定价时,需求曲线波动剧烈(高峰极高、低峰极低),企业需按 “高峰最大负荷” 投资设备,导致大量设备在低峰闲置;实施峰谷定价后,需求曲线更平滑(高峰降低、低峰升高),企业可按 “平滑后的最大负荷” 投资设备,减少设备投资的 “冗余度”(如原需投资 10 亿元建设新设备,平滑后仅需投资 8 亿元)。
三、配套措施:确保定价策略有效落地
精准计量与信息透明:安装智能计量设备(如智能电表、智能水表),准确记录不同时段的消费量,为分时定价提供数据支持;向用户公开峰谷时段划分与价格标准,引导用户主动调整消费行为。
差异化对待不同用户:对居民用户与工业用户制定不同的峰谷价差(工业用户的峰谷价差可更大,因其需求调整弹性更大),避免对居民基本需求造成过度影响。
政府监管与价格上限:公用事业企业多具有自然垄断属性,政府需设定高峰价格上限,防止企业利用峰谷定价牟取暴利,平衡企业利益与用户福利。
3. 大山和小丽的货币需求争论案例分析:(1)根据以上两人的争论,说明有哪些货币需求动机?含义是什么?(6 分)(2)分析以上货币需求动机的决定因素,并给出货币的总需求函数。(9 分)
答案解析
一、案例中的货币需求动机及含义(6 分)
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需求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案例中大山和小丽的争论恰好体现了这三种动机,具体如下:
交易动机(Transaction Motive)
含义:为满足日常 “交易性支出” 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如购买食品、衣物、交通等必需消费,是收入的稳定函数(收入越高,交易性货币需求越多)。
案例体现:大山提到 “日常必需的花费”,小丽提到 “买好衣服、美美吃上几顿”,均属于为满足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体现了交易动机。
预防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
含义:为应对未来 “不确定性支出”(如突发疾病、失业、意外事故)而持有货币的动机,目的是防范风险,也与收入正相关(收入越高,可用于预防的货币越多)。
案例体现:大山提到 “预防生病之类的钱”,即为应对突发疾病的不确定性支出而持有货币,体现了预防动机。
投机动机(Speculative Motive)
含义:为利用 “利率变动或资产价格波动” 进行投机获利而持有货币的动机,与利率负相关(利率越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多),也与资产价格预期相关(如预期股市上涨,会减少货币持有,增加股票投资)。
案例体现:小丽提到 “留下一部分钱用来炒股,等待股市行情一好就立即进入”,即持有货币是为了在股市有利时进行投机获利;大山认为 “银行利率低”,隐含对 “持有货币机会成本” 的考量(利率低时,持有货币的利息损失少),二者均体现了投机动机。
二、货币需求动机的决定因素及总需求函数(9 分)
(1)各货币需求动机的决定因素
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决定因素
二者均属于 “交易性货币需求”(
L1),核心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Y):
收入越高,日常交易支出越多(如高收入者的衣食住行支出高于低收入者),交易性货币需求越多;
收入越高,可用于应对不确定性支出的 “备用金” 越多(如高收入者可预留更多钱应对疾病),预防性货币需求越多。
此外,物价水平(P)也会影响 —— 物价上涨会增加单位商品的交易成本,导致名义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实际交易性需求不变)。
综上,交易性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公式表示为L1=L1(Y)=kY(k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k>0)。
投机动机的决定因素
投机性货币需求(
L2)的核心决定因素是利率水平(r) 与资产价格预期:
利率(r):利率是持有货币的 “机会成本”(持有货币会放弃银行存款利息或债券利息),利率越低,机会成本越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多;利率越高,机会成本越高,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少(如利率从 2% 升至 5%,人们会减少货币持有,增加存款或债券投资),因此L2与r负相关。
资产价格预期:若预期股市上涨(如小丽认为 “股市行情一好”),人们会减少货币持有,增加股票投资,投机性货币需求减少;若预期股市下跌,人们会增加货币持有,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加。
综上,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公式表示为L2=L2(r)=−hr(h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h>0,负号表示与利率反向变动)。
(2)货币的总需求函数
货币总需求(L)是交易性货币需求(L1)与投机性货币需求(L2)之和,结合上述分析,总需求函数的推导如下:
实际货币总需求函数(剔除物价影响)
实际货币需求是 “以实物形式表示的货币需求”,不考虑物价变动,公式为:
L=L1+L2=kY−hr
其中:L为实际货币总需求,Y为实际收入,r为实际利率,k、h为正的常数(k反映收入对交易性需求的影响,h反映利率对投机性需求的影响)。
名义货币总需求函数(包含物价影响)
名义货币需求是 “以货币面值表示的货币需求”,需考虑物价水平(
P)—— 物价上涨会使相同的实际货币需求需要更多的名义货币,公式为:
Ln=P×L=P(kY−hr)
其中:Ln为名义货币总需求,P为物价水平。
(3)案例中总需求函数的具体体现
大山的货币需求:更侧重L1(交易 + 预防),认为 “收入应优先用于日常花费与预防”,因此k值较大(对收入的敏感系数高);同时因 “银行利率低”,h值较大(利率低时,投机性需求增加,愿意持有货币而非存款),总需求L=kY−hr中,L1占比更高。
小丽的货币需求:更侧重L2(投机),认为 “应留下钱炒股”,因此h值较大(对利率敏感,利率低时更愿意持有货币等待股市机会);同时k值较小(日常花费后剩余的钱更多用于投机),总需求中L2占比更高。
结论:二人的货币需求差异本质是k与h的取值不同,但均符合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总需求函数统一为L=kY−hr(实际)或Ln=P(kY−hr)(名义)。
真题使用建议
考点对标与理论整合:结合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 )的历年真题及高分答案详解,梳理重庆理工大学 817 西方经济学 A 的高频考点(如边际效用、生产函数、IS-LM 模型、市场结构对比),将考点与教材(如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对应,构建 “概念 - 公式 - 图形 - 案例” 的知识体系(如 “垄断竞争市场” 需掌握特点、需求曲线、均衡条件及现实案例)。
分题型专项训练:
名词解释:聚焦 “核心概念 + 核心特征 / 公式 + 简单应用”,控制在 50-80 字(如 “边际收益” 需说明定义、与市场结构的关系及利润最大化条件);
计算题:强化 “公式记忆 + 步骤规范”,如弹性计算需先转化需求函数、求导,再代入数值,确保每一步标注清晰(如区分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
简答题:采用 “总分总” 结构,分点明确(如比较税收与政府购买的区别,可按作用机制、力度、路径分点),每个要点配 1 个简单案例;
论述题:先搭建框架(如比较完全竞争与垄断,可按市场特征、均衡条件、效率分维度),再结合理论与现实(如引用 “滞胀” 案例说明政策冲突);
案例分析题:先明确核心理论(如边际效用递减、货币需求动机),再结合案例具体分析,最后总结政策建议或结论。
限时模考与复盘优化:按考试时间(3 小时)完整作答真题,模拟真实考场环境,训练时间分配(如名词解释每题 5 分钟,论述题每题 20 分钟);作答后对照高分答案详解,重点分析 “理论应用是否准确”(如是否混淆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逻辑是否完整”(如案例分析是否遗漏影响因素)、“计算是否规范”(如是否忘记二阶导数检验极大值),整理错题本,定期复盘(如每周回顾 1 次核心公式与易错点)。
结合现实热点深化理解:西方经济学与现实紧密相关,备考时需关注热点(如 “阶梯水价”“峰谷电价” 的政策实践、央行利率调整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将热点与考点结合(如用菲利普斯曲线分析 “通胀与失业” 的政策选择),在答题中融入热点案例,体现 “理论联系实际” 的能力,提升答题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