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103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流体力学领域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熟悉的实验技能,以及了解流体力学领域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并具备从事高校教育和科研能力的专门人才。
 
  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2~4年。
 
  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至一年半。
 
  必须修满至少32学分,方可进入中期考核和论文选题阶段,中期考核和论文选题应在第三学期完成。
 
  对于两年半毕业生,论文科研和协作时间不少于一年;对三年毕业生,论文科研和写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半。
 
  毕业生学位论文答辩应在每年的6月10日之前完成。
 
  研究方向及主要内容简介
 
  参见下表:
  
  
    
        
            | 
             研究方向 
             | 
            
             主要内容简介 
             | 
        
        
            | 
             叶轮机械流体动力学 
             | 
            
             1.                    复杂流动现象及其机理。 
            2.                      
            3.                      CFD技术及应用。 
            4.                      
            5.                      先进气动设计体系。 
            6.                      
            7.                      涡动力学。 
             | 
        
        
            | 
             多相流动数值模拟及应用 
             | 
            
             1.                    流体机械内部多相流动模拟。 
            2.                      
            3.                      颗粒流、微尺度流动的格子玻尔兹曼模拟和分子动力学模拟。 
            4.                      
              (3)? 复杂可动边界流动的数值模拟。 
             | 
        
        
            | 
             复杂流动模拟与流场控制 
             | 
            
             1.                    风工程、工业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流体力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2.                      
            3.                      复杂流动控制、诊断和优化设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4.                      
            5.                      流体工程反问题求解。 
            6.                      
            7.                      流体噪声控制。 
             | 
        
        
            | 
             流体力学测试理论与技术 
             | 
            
             1.                    与流体力学相关的太阳能工程测试; 
            2.                      
            3.                      与流体力学相关的气体水合物方向的测试; 
            4.                      
            5.                      PIV/PDA流动显示技术 
             | 
        
    
 
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见“课程设置”附页)
 
  培养方式
 
  为保证培养质量,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导师(组)负责制订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鼓励有条件的交叉学科、共建学科组织导师组进行集体指导。
 
  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在第4学期末(当年6月底前)进行中期检查,由学院组织公开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查课程学习的学分是否满足要求,论文研究的进展情况等。对于中期检查不满足要求的研究生,应给予书面警告,并在后期或学位论文答辩中重点督查。
 
  开题报告
 
  大量阅读有关文献是做好选题和论文工作的基础。研究生新生一入学,就应着手确定研究论文课题。本学科规定硕士生阅读的科技文献不少于25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硕士生导师应对硕士生阅读文献情况进行检查。
 
  开题报告应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依据,有关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关键技术及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安排和主要参考文献等。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由学院组织公开进行,硕士研究生一般在第3学期内(当年10月底前)完成。评审小组成员3~5人,由学院确定。评审小组应对报告人的选题进行严格评审,写出评审意见并按优、良、中、不通过四级评分。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应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做开题报告。
 
  通过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者,记1学分。未获通过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主管院领导批准,可限两个月内重新开题,一般由原评审小组成员进行评审,仍未通过者终止培养。
 
  教学(科研实践)、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要求选听5讲以上学术报告,每讲写出不少于500字的心得,由导师负责考核。考核通过后,将考核材料交学院研究生教务,记1学分。
 
  学术活动及其考核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
 
  科学研究及论文
 
  硕士答辩前应将其研究的主要成果写成论文发表。要求在本学科重要学术期刊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未发表者缓授学位,毕业后一年内还不能发表学术论文者,不授予硕士学位。其它规定详见《兰州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规定》。
 
  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由学院组织,不能由导师个人组织,并要有一定的论文答辩一次不通过率。在研究生论文评阅意见和答辩委员会意见中,要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并通过有效形式及时反馈给研究生。其它规定详见《兰州理工大学学位授予暂行实施细则》。
 
  终止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终止培养:
 
  学位必修课出现两门次不及格(含补考在内)或课程累计三门次不及格;
 
  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终止学习要求且经指导教师同意、学院批准的,或由指导教师提出终止培养并经学院批准的;
 
  主要培养环节不符合要求的;
 
  由于其他原因不宜继续培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