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飞跃,核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主观理想转变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理论反映,其代表人物分为三个流派:
-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17 世纪):以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为标志,首次批判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性,描绘了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形态。但此时的理论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缺乏现实基础,解决路径多依赖道德说教和统治者的良心发现。
- 18 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8 世纪):以摩莱里、马布利为代表,强调消灭私有制、实现财产公有,主张通过法律条文规范理想社会的运行。其进步性在于将社会主义从纯粹的幻想转向法律制度设计,但仍未摆脱唯心史观,认为可以通过理性原则改造社会,忽视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 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顶峰。他们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如圣西门揭露资本主义的贫富对立,傅立叶批判资本主义的虚伪和腐朽),并提出了具体的社会改造方案(如圣西门的 “实业制度”、傅立叶的 “法郎吉”、欧文的 “新和谐公社” 实验)。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在于: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素材;但局限性在于:未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客观规律,未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否认阶级斗争),未明确依靠的革命力量(寄希望于资产阶级或统治者),因此只能是 “空想”。
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 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资本主义必然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这一过程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灭亡的必然性。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指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家剥削的本质是对剩余价值的掠夺。随着资本积累的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将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正式诞生。《宣言》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明确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 “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的革命纲领,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后,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不断发展:
- 理论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如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研究),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一国胜利论”),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实践验证:1871 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验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可能性;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二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
综上,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素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基础,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则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答案解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 32-33 页的核心论述围绕 “两个决不会” 展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辩证统一,对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该论述的核心是 “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其基本内涵可从三个层面解读:
-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以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前提。当一种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还能容纳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时,它就不会自行灭亡;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这种社会形态才会走向灭亡。
- 新生产关系产生的物质前提: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旧社会(如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逐步孕育成熟的。它的产生需要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即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使得新的生产关系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否则新的生产关系就无法形成和确立。
- 历史发展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通过自我调整(如国家干预、福利制度)暂时缓解矛盾,延缓其灭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孕育和成熟也需要一个过程,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强行推行。
此外,该论述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辩证统一的:“两个必然” 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趋势(必然性),“两个决不会” 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条件(长期性),二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完整认识。
“两个决不会” 不仅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内容,而且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为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科学视角:当代资本主义通过科技革命、制度调整(如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本矛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据 “两个决不会”,资本主义之所以还未灭亡,是因为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这要求我们客观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既看到其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也承认其在一定时期内的生命力,避免陷入 “速胜论” 或 “悲观论”。
- 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体现了 “两个决不会” 的要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发育不成熟,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能超越阶段搞 “左” 的冒进(如过去的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运动)。
- 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两个决不会” 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阶段性,反对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靠主观愿望或革命热情,而是必须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在当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 为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长期共存、相互竞争。“两个决不会” 要求我们既要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两个必然”),又要保持战略定力,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竞争力,最终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答案解析:恩格斯在《致弗・梅林》(1893 年 7 月 14 日)中,针对梅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核心是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等,以下是主要原理及例证:
原理内涵:恩格斯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并非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认为人的意志、动机背后存在客观的物质动因(即经济利益),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意志相互作用的 “合力” 结果,最终体现为客观的历史规律。人们在创造历史时,其动机受经济条件、阶级地位等客观因素制约,但同时又能通过自觉活动影响历史进程。
举例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和人民群众自觉斗争的结果(主观能动性),但背后的根本动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的胜利最终符合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规律。没有客观的社会矛盾作为前提,单纯的主观意志无法推动革命成功;反之,没有人民群众的自觉斗争,客观规律也无法自发实现。
原理内涵:恩格斯强调,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的产生、性质和发展;但上层建筑并非被动适应经济基础,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促进生产力发展;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时,阻碍生产力发展。
举例证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治、法律制度(上层建筑的调整),如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政府职能转变等(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在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束缚了生产力发展,成为经济改革的重要原因。
原理内涵: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道德、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并非完全随经济基础的变革而立即变革;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进步的意识形态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意识形态阻碍社会发展)。
举例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继承性),又结合了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这一进步的意识形态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反作用)。
原理内涵:恩格斯批评梅林将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化、公式化,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而非僵化的教条。研究历史必须具体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条件、阶级关系、文化传统等因素,不能用抽象的规律代替具体的历史分析。
举例证明:同样是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 “城市包围农村” 的道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是 “农村包围城市” 的道路。这是因为两国的经济条件(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工业相对发达;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业人口占多数)、阶级关系(俄国无产阶级集中在城市;中国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不同,必须具体分析,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要求。
答案解析: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党建理论。这一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基础,结合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导向,核心是围绕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确保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其基本特征如下:
核心内涵:列宁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专政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必须统一领导国家政权、军队、经济建设和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反对任何削弱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如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
实践体现: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建立了以共产党为核心的苏维埃政权,通过颁布法令、组建党的各级组织,确保党对国家事务的统一领导;针对 “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的错误主张,强调党在苏维埃中的领导地位,指出党是苏维埃的核心和灵魂。
核心内涵:列宁强调,共产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党保持先进性和革命性的思想基础。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开展党内思想斗争,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如孟什维克主义、修正主义),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统一。
实践体现:创办《真理报》等党的理论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的理论教育体系,对党员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针对党内出现的 “左” 倾和右倾错误思潮,开展坚决的思想斗争,如批判托洛茨基的 “不断革命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核心内涵:民主集中制是列宁党建理论的重要原则,包括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和 “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两个方面。一方面,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强调严格的组织纪律,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确保党的行动统一。
实践体现:确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委制等民主制度;制定严格的党内纪律,对违反纪律的党员和组织进行严肃处理;针对十月革命后党内出现的分散主义、无组织无纪律现象,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能够高效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核心内涵:列宁认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必须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严格党员标准,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清除党内的投机分子、腐败分子,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实践体现:制定严格的党员入党条件,强调党员必须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革命意志;开展党员教育和培训,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针对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腐败现象,开展反腐败斗争,纯洁党的队伍。
核心内涵:列宁强调,党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维护群众的利益。党要通过深入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党执政的根本基础。
实践体现:建立党的群众工作机构,开展群众宣传和组织工作;针对十月革命后出现的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倾向,提出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生命线”,要求党员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需求,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核心内涵: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面临着权力腐蚀、官僚主义等风险,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确保党始终保持革命性和战斗力。
实践体现:建立党的监督机构(如中央监察委员会),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监督;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党的错误;针对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