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 DCS)是针对严重创伤(如多发性损伤、大出血、腹腔严重污染)或危重外科疾病患者,在病情不稳定、无法耐受长时间复杂手术时采用的分阶段手术策略,核心是 “先救命、后治伤”,通过简化手术控制致命性损伤,为后续确定性治疗创造条件。
其核心流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紧急控制阶段,快速实施止血(如纱布填塞、血管结扎)、污染控制(如肠造口、腹腔冲洗)等简化操作,避免患者因长时间手术导致生理耗竭;第二阶段为重症监护室(ICU)复苏阶段,通过液体复苏、纠正酸碱失衡、改善凝血功能、抗感染等措施,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生理储备;第三阶段为确定性手术阶段,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通常 24-72 小时),实施彻底的病灶清除、组织修复、消化道重建等根治性手术。
适用场景包括: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大出血、腹腔感染性休克、多发性骨折合并脏器损伤等。该术式的优势在于降低危重患者的手术死亡率,避免一次性复杂手术导致的生理功能崩溃,体现了 “以患者生理耐受为核心” 的外科治疗理念。
答案解析:腹部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是指因腹腔内压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 IAP)急性升高(通常≥20mmHg),导致腹腔内器官及全身多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属于外科急症,若不及时干预可危及生命。
病因包括:严重腹部创伤、腹腔内大出血、肠梗阻、肠麻痹、腹腔感染、大量液体复苏后组织水肿等,这些因素导致腹腔内容物体积急剧增加,腹腔空间相对狭小,引发 IAP 升高。
病理生理机制:IAP 升高会压迫腹腔内血管(门静脉、下腔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压迫肾血管引发肾灌注不足,导致急性肾损伤;压迫膈肌导致胸腔容积缩小,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引发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同时可影响胃肠道血供,导致肠黏膜缺血坏死,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引发内毒素血症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腹痛、腹胀明显,伴少尿或无尿、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辅助检查可见 IAP 监测值持续升高(正常 IAP 为 0-5mmHg),超声或 CT 提示腹腔内器官受压、腹水增多。
治疗原则:紧急降低 IAP,包括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利尿、减少液体输入)和手术治疗(腹腔减压术,如腹壁切开减压,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支持多器官功能。
答案解析:ED 即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是指男性持续(≥3 个月)无法达到或维持足够的阴茎勃起,以完成满意的性生活,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疾病,其发病与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病因可分为三类:①器质性因素:包括血管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静脉漏)、神经性疾病(如脊髓损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内分泌疾病(如睾酮水平低下、甲状腺功能异常)、阴茎本身病变(如阴茎硬结症)等;②心理性因素:如焦虑、抑郁、压力过大、夫妻关系不和等;③混合性因素:多数患者同时存在器质性和心理性因素,如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神经病变导致器质性 ED,同时可能因疾病产生焦虑情绪,加重症状。
诊断方法包括: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性激素水平、血糖、血脂检测)、特殊检查(如阴茎海绵体血流多普勒超声、勃起功能问卷评分)等。
治疗策略:遵循 “阶梯治疗” 原则,包括基础治疗(控制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心理疏导、规律运动)、药物治疗(如口服 5 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物理治疗(如真空负压吸引装置)、手术治疗(如阴茎假体植入术、血管重建术)等。
........
答案解析:休克是机体在严重创伤、感染、失血、过敏等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其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核心是 “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组织低灌注→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多器官功能损伤” 的连锁反应,治疗需围绕病理生理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恢复组织灌注和细胞氧供。
- 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是休克的始动因素,包括绝对减少(如失血性休克时血液丢失、失液性休克时体液丢失)和相对减少(如感染性休克时血管扩张,血液淤积在外周)。
- 微循环障碍:分为三期:①缺血性缺氧期(代偿期):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微循环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优先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供血;②淤血性缺氧期(失代偿期):无氧代谢产物蓄积,血管扩张,微循环 “多灌少流、灌多于流”,血液淤积,有效循环血容量进一步减少;③衰竭期:微循环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形成,细胞坏死,多器官功能障碍。
- 细胞代谢紊乱和损伤:组织缺氧导致无氧糖酵解增强,乳酸堆积,引发代谢性酸中毒;能量生成不足,细胞膜功能受损,离子紊乱(如高钾血症);炎症介质(如 TNF、IL-6)大量释放,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
- 多器官功能障碍:持续的组织低灌注和炎症反应可导致心、肺、肾、脑、胃肠道等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时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治疗核心:尽早去除病因,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纠正缺氧和代谢紊乱,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
紧急处理与病因治疗:
- 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给予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切开,机械通气,纠正低氧血症。
- 控制原发病:是治疗的根本,如失血性休克需立即止血(手术止血、介入止血);感染性休克需积极抗感染(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清除感染灶);过敏性休克需立即停用过敏原,注射肾上腺素。
-
液体复苏(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
- 快速补液:首选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氏液),快速输注 1000-2000ml,评估患者反应(血压、心率、尿量);必要时补充胶体液(如白蛋白、右旋糖酐),维持血浆渗透压,减少组织水肿。
- 目标导向治疗(GDT):根据监测指标调整补液量,如平均动脉压≥65mmHg,中心静脉压(CVP)8-12cmH₂O,尿量≥0.5ml/(kg・h),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₂)≥70%。
-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改善组织灌注):
- 适用场景:液体复苏后血压仍低,组织灌注不足(如尿量少、四肢湿冷)。
- 常用药物:①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收缩血管,升高血压,适用于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②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硝普钠):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适用于心源性休克(合并心力衰竭)、梗阻性休克。
- 注意事项:使用时需监测血压,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同时联合液体复苏,不可单独依赖血管活性药物。
-
纠正缺氧和代谢紊乱:
- 氧疗: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90%,严重缺氧时需高压氧治疗。
- 纠正酸中毒:若动脉血 pH<7.2,可适当补充碳酸氢钠,但需避免过量(可能加重组织缺氧)。
- 纠正电解质紊乱:监测血钾、血钠、血钙,及时纠正高钾血症(如葡萄糖酸钙、胰岛素 + 葡萄糖)、低钾血症(补钾)。
-
免疫调节与器官功能保护:
- 抑制过度炎症反应:感染性休克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减轻 SIRS。
- 保护重要器官:①肾脏保护:维持肾灌注,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必要时行 CRRT;②心脏保护:纠正心律失常,改善心肌供血;③胃肠道保护:早期肠内营养,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维护肠道屏障功能。
-
监测与评估:
- 基础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尿量、体温。
- 进阶监测:CVP、ScvO₂、乳酸水平(反映组织缺氧程度,乳酸清除率是评估复苏效果的重要指标)、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答案解析:手部神经主要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分别支配手部不同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手部神经损伤后,需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明确损伤部位、程度和类型,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检查需遵循 “先感觉、后运动,先整体、后局部” 的原则,结合患者病史(如创伤、压迫、代谢疾病)综合判断。
感觉功能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和两点辨别觉,需对比健侧手部对应区域,判断损伤范围和程度。
-
正中神经感觉支配区:手掌桡侧半、桡侧 3 个半手指掌侧及其中节和远节背侧皮肤(拇指、食指、中指、环指桡侧半)。
- 检查方法:用针尖轻刺上述区域,询问患者是否有痛觉;用棉签轻触皮肤,判断触觉是否存在;用冷热觉探针测试温度觉;两点辨别觉(正常指尖为 2-3mm),若辨别能力下降或消失,提示神经损伤。
-
尺神经感觉支配区:手掌尺侧半、尺侧 1 个半手指掌侧及手背尺侧半、尺侧 2 个半手指背侧皮肤(小指、环指尺侧半)。
- 检查方法:同正中神经,重点测试小指和环指尺侧半的感觉功能。
-
桡神经感觉支配区:手背桡侧半、桡侧 2 个半手指背侧皮肤(拇指、食指、中指背侧)。
- 检查方法:重点测试手背桡侧区域的感觉,尤其是拇指背侧。
运动功能检查需评估肌肉收缩能力、关节活动范围,判断神经损伤是否导致肌肉麻痹或无力。
-
正中神经运动功能:
- 支配肌肉: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浅头、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桡侧半(支配食指、中指)等。
- 检查动作:①拇指对掌试验:让患者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形成 “O” 形,正中神经损伤时,拇对掌肌麻痹,无法完成该动作;②拇指短展试验:让患者拇指远离手掌,向桡侧展开,正中神经损伤时,拇短展肌无力,展开幅度减小;③屈腕试验:让患者主动屈腕,正中神经损伤时,桡侧腕屈肌无力,屈腕幅度减弱,且偏向尺侧。
-
尺神经运动功能:
- 支配肌肉:小鱼际肌(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骨间肌、拇收肌、拇短屈肌深头、指深屈肌尺侧半(支配无名指、小指)等。
- 检查动作:①夹纸试验:让患者用食指和中指夹一张纸,检查者试图抽出,尺神经损伤时,骨间肌麻痹,夹纸无力,容易抽出;②小指外展试验:让患者小指远离无名指,向尺侧展开,小鱼际肌麻痹时无法完成;③Froment 征:让患者用拇指和食指夹捏一张纸,检查者牵拉纸张,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屈曲,提示拇收肌麻痹(尺神经损伤典型体征)。
-
桡神经运动功能:
- 支配肌肉: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拇长伸肌、拇短伸肌等。
- 检查动作:①伸腕试验:让患者主动伸腕,桡神经损伤时,腕伸肌麻痹,无法伸腕或伸腕无力,手腕下垂;②伸指试验:让患者伸直五指,指伸肌麻痹时,手指无法伸直;③拇指背伸试验:让患者拇指背伸远离手掌,拇长伸肌麻痹时无法完成。
手部神经反射主要为肱桡肌反射,由桡神经支配,检查时让患者肘部屈曲 90°,前臂中立位,检查者用叩诊锤叩击肱桡肌肌腱,正常反应为前臂轻微屈曲,桡神经损伤时反射减弱或消失。
-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NCV)和肌电图(EMG):是评估神经损伤的重要客观指标。NCV 可检测神经传导速度是否减慢(提示神经脱髓鞘损伤),EMG 可判断肌肉是否存在失神经电位(提示神经轴索损伤),明确损伤程度(部分损伤或完全损伤)和恢复情况。
- 影像学检查:X 线片可排除骨折、脱位压迫神经;超声可观察神经形态(如是否断裂、受压、水肿);MRI 可清晰显示神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适用于神经卡压(如腕管综合征)、神经肿瘤等病因诊断。
- 腕管综合征试验(屈腕试验):让患者屈腕 90°,保持 1 分钟,若出现正中神经支配区麻木、疼痛,提示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
- 肘管综合征试验(屈肘试验):让患者屈肘 90°,保持 1 分钟,若出现尺神经支配区麻木、无力,提示尺神经在肘管内受压。
答案解析:肠梗阻是指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肠道,是外科常见急症,其病理生理核心是 “肠道梗阻→肠腔扩张→肠壁血运障碍→水电解质紊乱→感染中毒→多器官功能损伤”,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肠坏死、穿孔、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治疗需根据病理生理进展,采取 “先保守、后手术” 的原则,解除梗阻,恢复肠道通畅,纠正生理紊乱。
- 肠道通畅性受阻:肠道机械性梗阻(如肠粘连、肠扭转、肿瘤)或动力性梗阻(如肠麻痹)导致内容物淤积,肠腔压力升高,引发肠扩张。
- 肠壁血运障碍:肠腔过度扩张压迫肠壁血管,或梗阻部位血供直接受损(如肠扭转、绞窄性肠梗阻),导致肠壁缺血缺氧。早期为黏膜缺血,后期可发展为肠壁全层坏死,甚至穿孔。
-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 呕吐丢失:高位肠梗阻频繁呕吐,丢失大量胃液(含盐酸、钾离子),导致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
- 肠腔积液:低位肠梗阻肠腔淤积大量液体(含钠、钾、氯),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同时电解质吸收障碍,引发低钾、低钠、低氯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肠道细菌分解内容物产生酸性物质)。
- 感染与中毒:肠壁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细菌移位至腹腔或血液,引发腹腔感染、败血症;细菌产生的毒素被吸收,导致感染性休克。
- 休克与多器官功能障碍: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感染中毒共同作用,引发休克;持续的缺血缺氧和炎症反应可导致心、肺、肾等多器官功能损伤。
治疗核心:解除梗阻、纠正生理紊乱、预防并发症。
-
保守治疗(适用于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或作为手术前准备):
- 禁食、胃肠减压:是最基础的治疗措施。通过鼻胃管持续吸引肠腔内容物和气体,减轻肠扩张,降低肠壁压力,改善肠壁血运;同时减少呕吐,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 液体复苏与电解质纠正:
- 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首选晶体液(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氏液),必要时补充胶体液(白蛋白),维持血压、心率稳定,尿量≥0.5ml/(kg・h)。
- 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生化结果,补充钾、钠、氯等电解质,尤其注意低钾血症的纠正(口服或静脉补钾);纠正酸碱失衡(如代谢性碱中毒补充盐酸精氨酸,代谢性酸中毒补充碳酸氢钠)。
- 抗感染治疗: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覆盖肠道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避免肠道细菌移位引发感染;若已出现腹腔感染或败血症,需加强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
- 对症治疗:
- 解痉止痛:使用山莨菪碱等药物缓解肠道平滑肌痉挛,减轻腹痛(注意:绞窄性肠梗阻禁用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
- 肠动力恢复:对于动力性肠梗阻(如肠麻痹),可使用胃肠动力药(如莫沙必利),或通过针灸、灌肠等方式促进肠功能恢复。
- 监测与评估: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尿量、胃肠减压量和性状、腹部体征,定期复查血常规、血生化、腹部 X 线或 CT,判断梗阻是否缓解。
-
手术治疗(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完全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肠梗阻):
- 手术原则:尽早解除梗阻,切除坏死肠段,恢复肠道通畅性,预防感染扩散。
- 常见手术方式:
- 解除梗阻病因:如肠粘连松解术、肠扭转复位术、肠套叠复位术。
- 切除坏死肠段:绞窄性肠梗阻若肠壁已坏死,需切除坏死肠段,行肠吻合术(如端端吻合);若病情危重,无法耐受一期吻合,可先行肠造口术,待病情稳定后行二期手术。
- 梗阻近端肠管减压:对于梗阻时间长、肠腔高度扩张的患者,手术中需行肠管减压,避免吻合口张力过高导致漏液。
- 肿瘤或先天性畸形治疗:如肠癌根治术、先天性肠闭锁修补术。
- 术后处理:继续胃肠减压、液体复苏、抗感染治疗,逐步恢复饮食,促进肠功能恢复,预防吻合口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
特殊类型肠梗阻的治疗要点:
- 绞窄性肠梗阻:需紧急手术,不可延误,否则肠坏死穿孔风险极高。
- 粘连性肠梗阻:首次发作可保守治疗,反复发作或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松解粘连。
- 麻痹性肠梗阻:以保守治疗为主,重点是治疗原发病(如感染、电解质紊乱),促进肠动力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