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是指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血栓)的过程,需与死后血液凝固(死后凝血块)严格鉴别。其核心发生机制依赖 Virchow 三要素,且各要素相互协同:
- 血管内皮损伤:是首要条件。内皮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创伤)后,胶原暴露激活血小板黏附、聚集,同时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血栓形成奠定基础。
- 血流状态异常:血流缓慢、停滞或涡流形成(如长期卧床、静脉曲张、动脉瘤),导致血小板脱离血流轴流沉积于血管壁,凝血因子局部浓度升高,加速凝血反应。
- 血液凝固性增加:分为原发性(遗传性,如抗凝血酶 Ⅲ 缺乏)和继发性(获得性,如术后、妊娠、肿瘤、严重创伤),表现为凝血因子增多或抗凝物质减少,血液易凝固。
血栓形成可阻塞血管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脱落的血栓栓子可引发栓塞(如肺栓塞),严重时危及生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核心病理基础。
溃疡
溃疡是皮肤或黏膜组织发生的局限性缺损、溃烂,病变深达黏膜下层或肌层,常伴随慢性炎症与修复过程,是组织损伤与修复失衡的结果。其核心特征与临床意义如下:
- 病理特征:病灶边缘上皮增生、肉芽组织形成,底部可见坏死组织、炎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周围血管扩张充血;慢性溃疡可伴有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甚至腺体异型增生(癌前病变)。
- 常见类型与病因:
- 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 - 胃蛋白酶失衡、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相关,典型表现为黏膜层缺损深达肌层。
- 皮肤溃疡(如糖尿病足):由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导致组织缺血缺氧,继发感染引起,愈合缓慢且易复发。
- 口腔溃疡:与免疫紊乱、维生素缺乏、局部刺激相关,多为浅表性但易反复发作。
- 临床意义: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出血,慢性溃疡(如胃溃疡)长期不愈(>1 年)有恶变风险(约 1%),需定期病理活检监测。
结核结节
结核结节是结核病的特征性肉芽肿病变,是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慢性炎症反应,具有确诊价值,其结构与形成机制体现了机体抗结核感染的防御与损伤平衡:
- 病理结构(同心圆状):
- 中心:干酪样坏死(无结构红染颗粒状物质),由结核杆菌毒素导致组织凝固性坏死形成。
- 中层: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吞噬结核杆菌后转化而来,梭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朗汉斯巨细胞(上皮样细胞融合形成,核呈马蹄形或花环状排列)。
- 外层:淋巴细胞、少量成纤维细胞,构成防御屏障限制病菌扩散。
- 形成机制:结核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在细胞内繁殖并释放抗原,激活 T 淋巴细胞分泌 IFN-γ 等细胞因子,诱导巨噬细胞转化为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形成肉芽肿,既限制病菌扩散,又因干酪样坏死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 临床意义:单个结核结节直径约 0.1-0.5mm,融合后可形成结核球,干酪样坏死扩大可形成空洞(如肺结核空洞),是诊断结核病的重要病理依据。
(补充高频考点)
凋亡小体是细胞凋亡的特征性结构,由凋亡细胞细胞膜内陷包裹核碎片、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片段)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直径 1-2μm,是判断细胞凋亡的核心形态学标志:
- 形成机制:胱天蛋白酶(caspases)级联激活导致细胞骨架重塑、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质和细胞核裂解形成片段,被细胞膜包裹形成凋亡小体,避免内容物泄漏引发炎症反应(与细胞坏死本质区别)。
- 生物学意义:凋亡小体可被巨噬细胞或邻近细胞吞噬降解,维持内环境稳定,常见于生理状态(如表皮细胞更新、胸腺细胞选择)和病理状态(如肿瘤细胞凋亡、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清除),其形成异常与肿瘤、自身免疫病密切相关。
(补充高频考点)
肉芽肿是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局限性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直径 0.5-2mm,是慢性炎症的特殊类型,核心功能是限制病原体扩散或包裹异物:
- 常见类型与病因:
- 感染性肉芽肿(如结核结节、伤寒肉芽肿):由病原体(结核杆菌、伤寒杆菌)引起,病原体多不易被清除,需通过肉芽肿形成隔离。
- 异物性肉芽肿(如粉尘肉芽肿、缝线肉芽肿):由异物(粉尘、手术缝线)刺激引起,巨噬细胞包裹异物形成防御性病灶。
- 病理诊断价值:肉芽肿的结构(如有无干酪样坏死)、细胞成分(如朗汉斯巨细胞)是鉴别病因的关键(如结核性肉芽肿 vs 非结核性肉芽肿),需结合病原学检查(抗酸染色、细菌培养)确诊。
风湿性心内膜炎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病理及临床区别?
二者均为心内膜炎症性疾病,但病因、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差异显著,核心区别如下,体现了 “自身免疫性炎症” 与 “感染性炎症” 的本质差异:
肝硬化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
......
5. 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通过受体接收外界信号,经 intracellular 分子级联反应调控生理功能的过程,其异常(过度激活或抑制)是多种疾病的核心发病机制,体现 “信号通路→功能异常→疾病表型” 的逻辑链:
- 受体异常:受体数量增减(如胰岛素受体减少导致 2 型糖尿病)、结构突变(如 EGFR 突变导致肺癌)、受体后信号传递障碍(如受体与下游分子结合异常)。
- 信号分子异常:信号分子过量分泌(如 TNF-α 过量导致炎症反应亢进)、分泌不足(如生长激素缺乏导致侏儒症)、结构异常(如基因突变导致信号分子失活)。
- 下游分子异常:激酶异常激活(如 Ras 基因突变导致 MAPK 通路持续激活,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磷酸酶活性异常(如 PTEN 失活导致 PI3K/Akt 通路过度激活)。
- 肿瘤:
- EGFR-Ras-MAPK 通路过度激活:EGFR 突变或扩增,导致 Ras 持续激活,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
- PI3K/Akt 通路异常:PTEN 抑癌基因失活,Akt 持续磷酸化,抑制肿瘤细胞凋亡。
- 心血管疾病:
- 心肌肥厚:AngⅡ-AT1 受体通路激活,导致心肌细胞肥大、纤维化。
- 高血压: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血管收缩、水钠潴留。
- 自身免疫病:
- 类风湿关节炎:TNF-α、IL-6 信号通路过度激活,促进炎症细胞浸润、关节破坏。
- 系统性红斑狼疮:TLR 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导致自身抗体产生增多。
- 代谢性疾病:
- 糖尿病: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障碍(受体减少或下游分子异常),导致胰岛素抵抗。
靶向信号转导异常的药物已成为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向,如肺癌患者 EGFR 突变采用吉非替尼(EGFR 抑制剂),类风湿关节炎采用抗 TNF-α 单克隆抗体,体现了 “机制→靶点→治疗” 的转化医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