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
头皮的血供极为丰富,由多组动脉共同供应,且存在广泛的吻合。
- 动脉供应:
- 额动脉:属于眼动脉的分支,供应额部头皮区域。
- 颞浅动脉:是颈外动脉的分支,分为前后两支,供应颞部和顶部头皮。
- 枕动脉:源于颈外动脉,供应枕部头皮。
- 耳后动脉:发自颈外动脉,供应耳后及部分枕部头皮。
- 神经支配:头皮的神经支配呈现节段性分布,同时涉及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支配枕肌等)。
- 感觉神经:
- 额部:由滑车上神经、眶上神经(均为三叉神经眼支分支)支配。
- 颞部:耳颞神经(三叉神经下颌支分支)和颞浅神经(面神经分支,司感觉)支配。
- 枕部:枕大神经(第 2 颈神经后支分支)和枕小神经(颈丛分支)支配。
- 运动神经:主要是面神经的分支,支配枕肌、额肌等头皮运动肌。
答案解析:
腋窝淋巴结按位置可分为 5 群,是上肢及部分胸壁、背部淋巴引流的重要枢纽。
- 外侧淋巴结群:位于腋窝外侧壁,沿腋静脉远侧段排列。主要引流上肢的浅、深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中央淋巴结群或尖淋巴结群。
- 胸肌淋巴结群:又称前群,位于胸小肌下缘,沿胸外侧血管排列。引流胸前外侧壁、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输出淋巴管注入中央淋巴结群或尖淋巴结群。
- 肩胛下淋巴结群:即后群,位于腋窝后壁,沿肩胛下血管排列。引流颈后部和背部的淋巴管,输出淋巴管注入中央淋巴结群或尖淋巴结群。
- 中央淋巴结群:位于腋窝中央的脂肪组织内,是腋窝淋巴结的中心群。收纳上述外侧、胸肌、肩胛下淋巴结群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群。
- 尖淋巴结群:位于腋窝尖部,沿腋静脉近侧段排列。收纳中央淋巴结群及其他各群的部分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合成锁骨下干,左侧注入胸导管,右侧注入右淋巴导管。
答案解析:
脑脊液是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的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营养、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
- 产生部位:主要由各脑室的脉络丛产生,其中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量最多。
- 排出途径:
侧脑室产生的脑脊液→室间孔→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汇合)→中脑水管→第四脑室(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汇合)→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体循环。
答案解析:
股三角是大腿前上部的重要解剖区域,为一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区域。
- 境界:
- 上界:腹股沟韧带。
- 外侧界:缝匠肌内侧缘。
- 内侧界:长收肌内侧缘。
- 前壁:阔筋膜。
- 后壁: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及其筋膜。
- 内容:股三角内的结构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股神经、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脉、股静脉、股管,还有股深淋巴结和脂肪组织等。
- 股神经:位于股三角外侧部,支配股前群肌、缝匠肌、耻骨肌以及股前区、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缘的皮肤感觉。
- 股鞘:为腹横筋膜和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脉、股静脉上段形成的筋膜鞘,分为三个腔,外侧腔容纳股动脉,中间腔容纳股静脉,内侧腔形成股管。
- 股管:是股鞘内侧腔的潜在性间隙,内有少量脂肪和淋巴结,是股疝的好发部位。
答案解析:
男女直肠前方的毗邻结构存在明显性别差异,这是解剖学性别差异的典型体现之一。
- 男性:直肠前方隔着直肠膀胱陷凹与膀胱底上部、精囊、输精管壶腹相邻;在腹膜返折线以下,直肠前方与前列腺、膀胱颈直接相邻。
- 女性:直肠前方隔着直肠子宫陷凹与子宫颈、阴道穹后部相邻;在腹膜返折线以下,直肠前方与阴道后壁直接相邻。
答案解析:
副交感神经的脑神经成分主要分布在第 Ⅲ、Ⅶ、Ⅸ、Ⅹ 对脑神经中,是内脏运动神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 动眼神经(Ⅲ):副交感纤维起自中脑的动眼神经副核,随动眼神经出脑,进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参与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
- 面神经(Ⅶ):副交感纤维起自脑桥的上泌涎核,一部分经鼓索加入舌神经,至下颌下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下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另一部分经岩大神经至翼腭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泪腺、腭及鼻腔黏膜的腺体分泌。
- 舌咽神经(Ⅸ):副交感纤维起自延髓的下泌涎核,经鼓室神经至鼓室丛,再经岩小神经至耳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腮腺的分泌。
- 迷走神经(Ⅹ):副交感纤维起自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随迷走神经的分支分布到颈部、胸部和腹部的大部分脏器(除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盆腔脏器外),在脏器附近或壁内的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这些脏器的平滑肌、心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答案解析:
胃床是指胃后壁隔网膜囊与相邻结构形成的毗邻关系,这些结构共同构成了胃的 “床” 样支撑。
胃床的结构包括:
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等。这些结构与胃后壁通过网膜囊相隔,在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中具有重要的定位意义。
答案解析:
结肠是大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态、分部和血供上具有鲜明特点。
- 形态特征:结肠具有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三大特征性结构。结肠带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形成,共三条;结肠袋是因结肠带短于肠管长度,使肠管皱缩形成的囊状突起;肠脂垂是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脂肪突起。
- 分部: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四部分。
- 升结肠:起自盲肠,沿右侧腹后壁上升,至肝右叶下方弯向左形成结肠右曲(肝曲),移行为横结肠。
- 横结肠: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至脾下方弯向下形成结肠左曲(脾曲),移行为降结肠。
- 降结肠:起自结肠左曲,沿左侧腹后壁下降,至左髂嵴处移行为乙状结肠。
- 乙状结肠:起自降结肠,呈 “乙” 字形弯曲,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至第 3 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 血供:结肠的血供主要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
- 升结肠和横结肠右半:由肠系膜上动脉的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供应。
- 横结肠左半、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由肠系膜下动脉的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供应。各动脉分支之间形成丰富的结肠边缘动脉,再发出直动脉供应结肠壁。
答案解析:
内囊是大脑半球深部的重要白质结构,是投射纤维高度集中的区域,对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具有关键意义。
- 形态位置: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是一宽厚的白质层,在大脑半球的水平切面上呈 “><” 形。
- 分部:根据其与豆状核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三部分。
- 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主要由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等通过。
- 内囊膝:位于内囊前、后肢的汇合处,是 “><” 形的转角处,有 ** 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 通过。
- 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范围较广,主要有以下纤维束通过:
- 皮质脊髓束:支配对侧肢体的随意运动。
- 皮质红核束:参与运动调节。
- 丘脑中央辐射(丘脑皮质束):传递对侧半身的感觉冲动至大脑皮质感觉区。
- 视辐射:传递视觉冲动至枕叶视觉中枢。
- 听辐射:传递听觉冲动至颞叶听觉中枢。
- 顶枕颞桥束:参与大脑皮质与小脑之间的联系,协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