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常用的评估指标是
创伤评估指标是外科医生快速判断伤情严重程度、指导急救优先级的核心依据,需兼顾 “快速筛查” 和 “精准分级”,以下是符合博士教育水平的完整解析:
- 生命体征评估:包括心率(正常 60-100 次 / 分,创伤后心动过速提示失血、疼痛或休克)、血压(收缩压<90mmHg 提示休克可能)、呼吸频率(正常 12-20 次 / 分,呼吸急促或浅慢提示胸外伤、中枢损伤)、血氧饱和度(<90% 提示缺氧,需紧急气道干预)。
 
- 意识状态评估(GCS 评分):从睁眼反应(4 分)、语言反应(5 分)、肢体运动反应(6 分)三个维度评分,总分 15 分,≤8 分提示重度脑损伤,需立即气管插管保护气道。
 
- 损伤机制与解剖部位评估:明确创伤类型(钝性 / 锐性、闭合性 / 开放性),重点关注致命性损伤部位(头、颈、胸、腹、骨盆、四肢大血管),如穿透性胸外伤需优先排查血气胸、心脏损伤。
 
- 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将人体分为 6 个区域(头颈部、面部、胸部、腹部 / 骨盆、四肢、体表),取损伤最严重的 3 个区域最高 AIS 评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简明损伤分级,1-6 分,6 分为致命伤),平方和即为 ISS 评分。ISS<16 分为轻度创伤,16-24 分为中度创伤,>25 分为重度创伤,>50 分死亡率极高。
 
- 休克相关指标:
- 循环指标:中心静脉压(CVP,正常 5-12cmH₂O,降低提示血容量不足,升高提示心功能不全)、平均动脉压(MAP,<65mmHg 提示组织灌注不足);
 
- 代谢指标:乳酸(>2mmol/L 提示组织缺氧,是休克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碱剩余(BE<-3mmol/L 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反映组织灌注不足程度)。
 
 
- 器官功能评估指标:肝功能(ALT、AST 升高提示肝损伤)、肾功能(BUN、Cr 升高提示肾灌注不足或肾损伤)、凝血功能(PT、APTT 延长提示凝血紊乱,警惕创伤性凝血病)。
 
- 创伤评估需遵循 “ABCDE 原则”(气道、呼吸、循环、神经功能、暴露),评估指标需与急救措施联动,如心率快、血压低时,优先补充血容量并排查活动性出血;
 
- 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创伤评估需调整指标阈值,如老年人血压正常可能已存在休克,儿童心率代偿能力强,晚期休克才出现血压下降。
 
外科感染的结局是
外科感染的结局取决于病原体毒力、宿主免疫功能、治疗干预及时性三大因素,需从 “愈合、转为慢性、扩散恶化” 三个维度系统阐述,结合病理机制体现学术深度:
- 机制:宿主免疫系统(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炎症因子(TNF-α、IL-6)招募免疫细胞聚集,形成局部炎症反应,若病原体毒力弱、宿主免疫力强,感染灶可被逐渐吸收,组织修复愈合。
 
- 特殊形式:形成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中心为脓液,周围有纤维组织包裹),经穿刺引流或切开引流后,感染灶清除,伤口逐渐愈合,如皮肤疖痈、肝脓肿。
 
- 机制:病原体毒力较强但未突破宿主防御屏障,或治疗不彻底(如抗生素使用不当、引流不充分),导致感染灶长期存在,炎症反应持续,组织反复损伤与修复,形成瘢痕组织或窦道、瘘管。
 
- 举例:慢性骨髓炎(骨折后感染未控制,病原体潜伏于骨组织,反复急性发作)、慢性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治疗不彻底,形成炎性包块)。
 
- 局部扩散:感染突破组织间隙,向周围组织蔓延,如皮下蜂窝织炎沿筋膜间隙扩散,阑尾炎穿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
 
- 全身性扩散:病原体或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包括:
- 菌血症(血液中检出病原体,无明显全身症状);
 
- 败血症(病原体在血液中繁殖,释放毒素,引发高热、寒战、休克,如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导致感染性休克);
 
- 脓毒血症(败血症合并器官功能障碍,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
 
- 转移性脓肿(病原体随血液扩散至远处器官,形成新的感染灶,如肺脓肿、脑脓肿)。
 
 
- 外科感染结局可通过干预手段调控,如早期足量使用敏感抗生素、及时充分引流、增强宿主免疫力(营养支持、免疫调节剂),可促进感染局限愈合,避免扩散恶化;
 
- 耐药菌感染(如 MRSA、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易导致慢性感染或扩散,需结合药敏试验调整治疗方案,体现精准医疗思维。
 
烧伤所致感染性休克的处理原则
烧伤所致感染性休克是烧伤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核心矛盾是 “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烧伤后血容量不足、免疫功能低下”,处理需遵循 “去除诱因、稳定循环、控制感染、保护器官” 的综合原则,具体解析如下:
- 补充血容量:遵循 “先晶体后胶体” 原则,晶体液首选乳酸林格氏液(纠正酸中毒、补充电解质),胶体液选用白蛋白、血浆(维持血浆渗透压,减少组织水肿),根据烧伤面积(如 Ⅱ°、Ⅲ° 烧伤面积>30% 需快速补液)、心率、血压、CVP 调整补液速度,目标:MAP≥65mmHg,CVP 维持在 8-12cmH₂O,尿量≥0.5ml/(kg・h)(儿童≥1ml/(kg・h))。
 
- 纠正酸中毒:若 BE<-3mmol/L、pH<7.35,补充 5% 碳酸氢钠,避免酸中毒加重血管麻痹、心肌抑制。
 
-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经充分补液后血压仍低,选用去甲肾上腺素(首选,收缩血管、维持血压)、多巴胺(改善肾灌注),避免过早使用血管收缩剂掩盖血容量不足。
 
- 创面处理:立即清除创面坏死组织(焦痂切开、削痂术),避免坏死组织成为细菌滋生灶;深度烧伤创面尽早植皮覆盖,减少暴露感染;对于感染创面,采用碘伏消毒、抗菌敷料(如银离子敷料)覆盖,必要时负压吸引引流。
 
- 抗生素应用:
- 早期经验性用药:根据烧伤感染常见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广谱强效抗生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万古霉素),避免单一用药;
 
- 目标性用药:创面分泌物、血液培养 + 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及时调整为敏感抗生素,疗程 7-14 天,避免滥用导致耐药菌产生。
 
 
- 其他感染源控制:排查并处理肠源性感染(烧伤后肠黏膜屏障受损,细菌易位),可给予益生菌、谷氨酰胺保护肠黏膜;若合并肺部感染,加强气道湿化、吸痰,必要时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 免疫调节:烧伤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可给予免疫球蛋白(中和毒素、增强免疫力)、胸腺肽(调节 T 细胞功能),减少感染扩散风险。
 
- 营养支持:早期启动肠内营养(伤后 48 小时内),选用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营养制剂(如短肽型肠内营养剂),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时,联合肠外营养(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维持白蛋白≥30g/L,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 器官功能监测:持续监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及时发现器官功能障碍,如急性肾损伤需限制液体入量,必要时血液透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PEEP 5-10cmH₂O)。
 
- 并发症防治:预防应激性溃疡(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如泮托拉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
 
- 烧伤感染性休克的处理需 “个体化”,根据烧伤面积、深度、患者年龄、基础疾病调整方案,如老年患者补液速度需放缓,避免心功能不全;
 
- 重视 “精准医疗”,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致病菌耐药基因,指导抗生素选择;结合炎症因子(IL-6、降钙素原)监测评估感染控制效果,及时调整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