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热问题的三类边界条件。
传热问题的边界条件是求解导热、对流、辐射换热控制方程的核心约束,直接决定解的唯一性,三类边界条件需从 “物理定义、数学表达、工程应用” 三方面系统阐释,体现博士阶段对理论与工程结合的深度把握:
- 
第一类边界条件(Dirichlet 边界条件)
 
- 物理定义:给定边界上的温度分布(温度已知且不随时间 / 空间变化,或为时间 / 空间的函数).........
 
针对冬暖夏热地区分析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并用传热学理论分析降低建筑能耗和 实现建筑节能的可能方法、
冬暖夏热地区(如我国华南、华东部分地区)气候特点:夏季高温高湿、冬季温和少寒,建筑能耗以夏季空调制冷为主,冬季供暖为辅,能耗核心源于建筑与外界的传热交换。需从 “影响因素” 和 “节能方法” 两方面,结合传热学理论(导热、对流、辐射)系统分析:
- 
围护结构传热因素
- 导热传热:围护结构(墙体、屋顶、门窗)材料导热系数λ越大,导热热阻R=δ/λ越小(δ为厚度),夏季室外热量通过导热传入室内,冬季室内热量通过导热传出,能耗增加(如普通砖墙λ=0.81W/(m⋅K),保温性能差,能耗高)。
 
- 对流换热:围护结构外表面与环境空气的对流换热(夏季自然对流 + 强制对流,冬季自然对流),表面传热系数h越大,对流热交换越强(如建筑外墙无遮阳,夏季太阳辐射加热墙面,对流换热增强,传入室内热量增多)。
 
- 辐射换热:① 太阳辐射:夏季太阳短波辐射直接照射建筑表面(屋顶、外墙),被表面吸收后转化为长波辐射传入室内,是夏季空调负荷的主要来源;② 长波辐射:建筑表面与天空、周围环境的长波辐射交换(冬季建筑向天空辐射散热,增加供暖能耗)。
 
 
- 
建筑通风与渗透因素
- 自然通风:夏季合理通风可带走室内热量,但无序通风(如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时通风)会增加能耗;冬季冷空气渗透(通过门窗缝隙)会导致室内热量流失,增加供暖能耗。
 
- 强制通风:空调系统通风量过大,会导致室内外热量交换增强,能耗上升(如新风量未根据室内负荷调节)。
 
 
- 
其他因素
- 建筑朝向:东西向建筑夏季太阳辐射时间长,表面温度高,能耗高于南北向建筑;
 
- 窗墙比:窗户导热系数远大于墙体(普通玻璃窗λ=5.8W/(m⋅K)),窗墙比越大,传热能耗越高;
 
- 室内热源:电器、人体散热(夏季增加制冷负荷,冬季可降低供暖负荷)。
 
 
- 
优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降低导热与辐射传热)
- 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在墙体、屋顶内设置保温层(如聚氨酯泡沫λ=0.024W/(m⋅K)、挤塑板λ=0.028W/(m⋅K)),增大导热热阻,减少室内外导热交换。
 
- 改善门窗保温性能:采用中空玻璃(双层玻璃间充惰性气体,利用气体低导热系数降低导热与对流换热)、Low-E 玻璃(低辐射玻璃,反射太阳短波辐射,减少辐射传热),降低窗墙比(控制在 0.3 以下)。
 
- 表面辐射改性:夏季在屋顶、外墙涂覆高反射率涂层(反射太阳短波辐射,降低表面温度);冬季涂覆高发射率涂层(减少建筑向天空的长波辐射散热)。
 
 
- 
强化自然通风与遮阳(控制对流与辐射传热)
- 自然通风优化:设计穿堂风(南北向建筑,合理布置门窗),夏季利用夜间低温空气通风降温,储存冷量;采用通风屋顶(屋顶设置通风夹层,利用空气对流带走热量,降低屋顶内表面温度)。
 
- 遮阳措施:设置外遮阳(百叶窗、遮阳板),阻挡夏季太阳直射辐射(减少辐射传热),避免墙面、窗户被直接照射,降低室内温度。
 
 
- 
利用被动式传热技术(利用自然传热规律)
- 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土壤温度常年稳定(夏季土壤温度低于室外空气,冬季高于室外空气),通过地埋管与土壤进行传热交换,提升空调制冷 / 供暖效率,降低能耗(土壤导热系数稳定,传热效率高)。
 
- 相变储能材料:在围护结构中添加相变材料(如石蜡),夏季吸收室内热量发生相变(液态),冬季释放热量(固态),利用相变潜热调节室内温度,减少空调启停频率。
 
 
- 
优化空调系统传热效率(降低强制对流能耗)
- 换热器强化:空调换热器(蒸发器、冷凝器)采用强化传热技术(如翅片优化、异形管),提升传热系数,降低换热面积与能耗。
 
- 变负荷调节:根据室内热负荷(传热交换量)调节空调风量、水温,避免满负荷运行(如夏季室外温度降低时,减小空调制冷量)。
 
 
建筑节能需结合 “被动式节能”(优化围护结构、利用自然传热)与 “主动式节能”(高效空调系统),核心是 “减少不必要的传热交换,高效利用自然能源”;博士阶段需结合传热学数值模拟(如 Fluent、EnergyPlus)量化分析各因素对能耗的影响,提出个性化节能方案(如不同朝向、窗墙比的能耗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