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种类型的脱水易发生休克?为什么?
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最易发生休克,需从体液分布、血容量变化、代偿机制局限三方面系统阐释:
- 
体液分布与血容量变化:
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分向细胞内转移(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细胞内液增多)。由于失钠为主,细胞外液(尤其是有效循环血量)显著减少,导致
血容量急剧下降,是休克发生的直接诱因。
  
- 
代偿机制的局限性:
- 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激活:虽能促进钠重吸收,但对血容量恢复作用有限,且低渗环境下肾脏排水(尿量先多后少),进一步加剧血容量不足;
 
- 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减少:因细胞外液低渗,ADH 释放受抑,尿量增加(早期),导致体液丢失更多,血容量难以维持。
 
 
- 
与其他脱水类型的对比:
- 高渗性脱水:细胞内液水分向细胞外转移,一定程度上补充细胞外液,血容量减少相对较缓,休克发生较晚;
 
- 等渗性脱水:细胞外液直接丢失,血容量减少明显,但无渗透压梯度导致的体液转移,休克发生机制以单纯血容量减少为主,严重程度低于低渗性脱水(因低渗性脱水存在 “细胞外液→细胞内液” 的额外丢失)。
 
 
- 
高分拓展:
低渗性脱水休克属于
低血容量性休克,临床需结合血钠浓度、渗透压及血容量指标(中心静脉压、尿量)快速判断;博士阶段需深入探讨 “低渗环境下血管通透性变化” 对休克进展的影响,体现机制研究的深度。
  
2、心肌肥大有哪两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心肌肥大分为向心性肥大和离心性肥大,需从发生机制、形态结构、功能特点、病理意义四方面精准辨析:
- 
向心性肥大
- 发生机制:长期压力负荷(后负荷)增加(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心肌细胞并联性增生(细胞直径增大)。
 
- 形态结构:心肌纤维增粗,心室壁增厚,心腔无明显扩大,室壁厚度 / 心腔半径比值增大。
 
- 功能特点:早期心肌收缩力增强,维持心输出量;晚期心肌顺应性降低,舒张功能障碍,易发展为舒张性心力衰竭。
 
- 病理意义:是心肌对压力负荷的适应性反应,但过度肥大可导致心肌重塑、心肌缺血(壁增厚导致心肌内血管相对减少)。
 
 
- 
离心性肥大
- 发生机制:长期容量负荷(前负荷)增加(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肌细胞串联性增生(细胞长度增加)。
 
- 形态结构:心肌纤维拉长,心腔扩大,心室壁增厚不明显,室壁厚度 / 心腔半径比值减小。
 
- 功能特点:早期通过心腔扩大增加舒张末期容积,维持心输出量;晚期心肌收缩力减弱,收缩功能障碍,发展为收缩性心力衰竭。
 
- 病理意义:是心肌对容量负荷的适应性反应,长期可导致心肌细胞凋亡、间质纤维化,心功能进行性恶化。
 
 
- 
高分拓展:
两种肥大的分子机制存在差异(向心性肥大多与 MAPK 通路、钙调蛋白信号相关;离心性肥大多与 PI3K-Akt 通路相关);博士阶段需结合 “心肌肥大的逆转机制”(如药物干预、基因调控)探讨其临床转化价值。
  
3、严重感染时为何易发生 DIC?
严重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是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诱因,需从凝血系统激活、抗凝系统抑制、纤溶系统紊乱、血细胞破坏四方面系统阐释:
- 
凝血系统的广泛激活
- 内毒素、炎症因子(TNF-α、IL-6)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激活凝血因子 Ⅻ,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 感染导致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因子(TF),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 中性粒细胞激活释放的蛋白酶可直接激活凝血因子,加速凝血过程。
 
 
- 
抗凝系统的抑制
-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栓调节蛋白(TM)- 蛋白 C 系统功能障碍,蛋白 C 活化受抑,抗凝作用减弱;
 
- 感染时肝素结合蛋白释放,抑制肝素活性,抗凝血酶 Ⅲ(AT-Ⅲ)抗凝作用降低。
 
 
- 
纤溶系统的紊乱
感染早期纤溶系统激活(清除血栓),但晚期炎症因子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释放,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1(PAI-1)表达,纤溶系统受抑,血栓清除障碍,进一步加重 DIC。
  
- 
血细胞的破坏与促凝作用
- 红细胞破坏释放 ADP,血小板聚集、活化,促进微血栓形成;
 
- 白细胞破坏释放组织因子样物质,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
 
 
- 
高分拓展:
严重感染时 DIC 的发生与 “炎症 - 凝血网络” 密切相关,博士阶段需深入研究 “靶向炎症因子(如抗 TNF-α 治疗)对 DIC 预防的作用”,体现基础与临床的结合。
  
4、试述心衰时因肺循环充血导致的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及其机制
心衰时肺循环充血(左心衰竭为主)导致的呼吸困难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三种表现形式,需分别从发生机制、病理生理环节详细解析:
- 
劳力性呼吸困难
- 表现: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
 
- 机制:
- 体力活动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
 
- 心率加快,心室舒张期缩短,肺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肺淤血加剧;
 
- 体力活动时需氧量增加,缺氧刺激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 表现:夜间睡眠中突然憋醒,被迫坐起呼吸,重者伴咳粉红色泡沫痰。
 
- 机制:
- 睡眠时平卧,下肢静脉血回流增加,肺淤血加重;
 
- 睡眠时膈肌上移,胸腔容积减小,肺扩张受限;
 
- 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增加;
 
- 睡眠时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缺氧严重到一定程度才触发呼吸反射。
 
 
 
- 
端坐呼吸
- 表现: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
 
- 机制:
- 端坐时部分血液因重力作用转移至下肢,回心血量减少,肺淤血减轻;
 
- 端坐时膈肌位置下移,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改善;
 
- 端坐时气道阻力降低,通气功能改善。
 
 
 
- 
高分拓展:
肺循环充血导致的呼吸困难本质是
肺顺应性降低、通气 / 血流比例失调、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的综合结果;博士阶段需结合 “影像学(如超声心动图、肺 CT)与呼吸困难程度的相关性研究”,为临床评估提供量化依据。
  
5、什么是肾性高血压?其发生机制是什么?
肾性高血压是指由肾脏疾病(器质性或功能性)引起的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类型,发生机制涉及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钠水潴留、肾内降压物质减少三方面:
- 
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
肾实质病变(如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硬化)导致肾缺血,刺激肾小球旁器释放肾素,激活 RAS:
 
- 血管紧张素 Ⅱ(AngⅡ)直接收缩血管,升高外周阻力;
 
- AngⅡ 促进醛固酮分泌,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
 
- AngⅡ 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进一步升高血压。
 
 
- 
钠水潴留
肾脏排钠排水功能障碍(如慢性肾衰竭),导致体内钠水潴留:
 
- 血容量增加,心脏前负荷加重,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容量依赖性高血压);
 
- 钠水潴留导致血管壁水钠含量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肿胀,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升高。
 
 
- 
肾内降压物质减少
肾脏产生的降压物质(如前列腺素 E₂、前列腺素 I₂、缓激肽)减少,对抗高血压的作用减弱,血压升高。
  
- 
高分拓展:
肾性高血压的发生常为多机制共同作用(如 RAS 激活与钠水潴留并存);博士阶段需探讨 “肾性高血压的基因多态性(如 ACE 基因)与个体化治疗”,体现精准医学思维。
  
6、试述 BCL-2,P53 对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BCL-2 和 P53 是细胞凋亡调控的核心蛋白,分别发挥抑制凋亡和促进凋亡的作用,机制涉及线粒体通路、内质网通路、基因转录调控等多个层面:
- 
BCL-2 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BCL-2 属于抗凋亡蛋白家族,主要通过维持线粒体膜稳定性发挥作用:
 
- 抑制线粒体细胞色素 C 释放:BCL-2 与线粒体膜结合,阻止促凋亡蛋白(如 BAX、BAK)形成孔道,减少细胞色素 C 释放至胞质,阻断 caspase 级联反应的启动;
 
- 抗氧化作用:清除氧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抑制凋亡信号的触发;
 
- 维持内质网钙稳态:调节内质网钙释放,避免钙超载引发的凋亡(如钙依赖的 caspase 激活)。
 
 
- 
P53 对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及机制
P53 是抑癌基因,作为转录因子和非转录因子双重调控凋亡:
 
- 转录依赖机制:
- 激活促凋亡基因(如 BAX、PUMA、NOXA)的转录,促进线粒体凋亡通路;
 
- 抑制抗凋亡基因(如 BCL-2)的转录,解除凋亡抑制;
 
 
- 转录非依赖机制:
- 直接与线粒体膜蛋白相互作用,促进线粒体细胞色素 C 释放;
 
- 与抗凋亡蛋白(如 BCL-XL)结合,解除其对促凋亡蛋白的抑制。
 
 
 
- 
高分拓展:
BCL-2 和 P53 的相互作用(如 P53 可转录抑制 BCL-2 表达)是凋亡调控的重要网络;博士阶段需研究 “BCL-2 抑制剂(如维奈克拉)与 P53 靶向治疗在肿瘤中的联合应用”,体现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