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详解:
选取《申报》和《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作为近代重要报刊代表,二者分别代表了近代商业报刊和思想启蒙报刊的典型,具体解析如下:
-
《申报》
- 创办背景:1872 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商业性报纸。19 世纪 70 年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外贸易枢纽和文化交流中心,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外资在华办报也为《申报》的创办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
- 主要内容:初期以报道商业信息、社会新闻为主,兼顾国内外时政新闻、文化副刊、广告等;后期逐步拓展内容,增设评论专栏,报道时政热点(如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刊登科普知识和文学作品,形成 “新闻 + 评论 + 文化 + 商业” 的综合内容体系。
- 历史意义:是近代中国商业报刊的典范,首次将新闻报道与商业运营相结合,开创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商业模式;全面记录了 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 40 年代的中国社会变迁,为后世研究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推动了信息传播的大众化,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封闭性,促进了社会信息的流通。
-
《新青年》
- 创办背景:1915 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原名《青年杂志》,1916 年改名《新青年》。当时辛亥革命虽推翻帝制,但封建思想仍根深蒂固,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思潮盛行,先进知识分子迫切需要通过思想启蒙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新青年》应运而生。
- 主要内容:初期以倡导 “民主”(德先生)和 “科学”(赛先生)为核心,批判封建礼教和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新文学;后期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重要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如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 历史意义: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开展,倡导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发展。
答案详解: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东西文化之争(1915—1923 年)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的一次重要论争,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具体解析如下:
-
起因
- 封建思想的顽固统治:辛亥革命虽推翻帝制,但封建礼教、旧道德、旧文化仍占据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推行 “尊孔复古” 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 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推动了西方文化(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先进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实现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先进知识分子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倡导西方新文化,引发了守旧派的反对,进而引发东西文化之争。
-
主要观点交锋
- 新文化派(激进派):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为代表,主张 “全盘西化”,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倡导青年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胡适提出 “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废除旧文学,建立新文学;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主张用西方先进思想改造中国。
- 守旧派(复古派):以辜鸿铭、刘师培、梁漱溟为代表,主张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反对盲目学习西方文化。辜鸿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主张用儒家文化拯救世界;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出 “文化三路向” 说,认为中国文化注重 “调和持中”,西方文化注重 “征服自然”,主张尊重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反对 “全盘西化”。
-
对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的影响
- 促进思想解放: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打破了传统思想文化的禁锢,使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思想广泛传播,激发了国人的思想觉醒,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思想解放。
- 推动文化革新: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开展,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成为文学创作和教育的主流,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和思想著作,丰富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内涵。
- 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条件:论争中,先进知识分子进一步认清了封建旧文化的腐朽和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局限性,开始寻求更适合中国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 引发对文化发展的深入思考:论争促使国人反思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逐渐认识到 “全盘西化” 和 “盲目复古” 均不可行,推动了后来 “中西文化融合” 思想的产生,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