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表述。
- 试述《实践论》和《矛盾论》对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答案详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经典著作,其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表述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基石,核心内容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 核心表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打破了唯心史观将精神、观念视为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误区。这里的 “生活” 特指物质生产活动及由此形成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核心内容。
- 深层内涵: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观念形态)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对物质生产实践及社会关系的反映,其内容和形式受生产方式制约;同时,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最终需服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规律。这一原理确立了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为科学认识历史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 核心表述: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起点,“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而是从 “现实的个人” 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满足生存需要的生产),二是 “人自身的生产”(人口增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 辩证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交往形式的变革,当旧的交往形式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就会被新的、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交往形式所取代。这种变革并非主观意志的结果,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内在动力。
- 核心表述:首次明确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受客观规律支配,而非偶然事件的堆砌。提出 “五种社会形态” 演进的初步构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指出每种社会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 规律内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发展时,必然会发生变革。这一原理打破了历史唯心主义对历史发展的主观解读,确立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
- 核心表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解放。
- 理论意义:明确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将历史发展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历史观基础,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详解:
《实践论》《矛盾论》(简称 “两论”)是毛泽东在 1937 年撰写的哲学著作,立足中国革命实践,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 为中国革命提供科学的思想路线指导
-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认识论难题:《实践论》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明确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对党内曾出现的 “本本主义”(照搬马克思主义教条)和 “经验主义”(局限于局部经验),提出 “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 的认识总规律,指导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革命实际(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等实践),摆脱教条主义束缚,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路线。
- 提供分析革命矛盾的方法论:《矛盾论》系统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提出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等核心观点。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阶段精准把握革命的主要矛盾(如土地革命时期的阶级矛盾、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解放战争时期的敌我矛盾),优先解决关键问题,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避免 “眉毛胡子一把抓”。
- 统一全党思想,凝聚革命力量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分歧,导致革命遭受挫折。“两论” 从哲学高度清算错误思想,帮助全党确立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的思想原则,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深化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论》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首次系统阐述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强调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这一个飞跃”,弥补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 “认识向实践转化” 阐述不足的缺陷。
- 确立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核心地位:明确提出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将实践观点贯穿认识论始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 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内容
- 完善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体系:《矛盾论》将对立统一规律明确为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详细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与斗争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范畴,提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矛盾问题的认识。
- 实现辩证法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摒弃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抽象表述,以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矛盾(如国共两党矛盾、革命与反革命矛盾等)为案例,使辩证法成为指导实践的具体方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具体化。
- 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路径
- “两论” 立足中国革命实践,用中国话语(如 “知行合一” 的传统思想改造)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打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洋教条” 的局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