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详解: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 “病机十九条” 是中医病机理论的经典论述,开创了中医 “审证求机” 的辨证先河,其核心内容、分类逻辑及学术价值如下:
“病机十九条” 将临床常见病机按五脏、六淫系统分类,具体如下:
- 五脏病机(5 条):
- 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动之证,如眩晕、抽搐多与肝风内动有关);
- 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疼痛、瘙痒、疮疡多与心火炽盛、血热妄行有关);
- 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湿停聚之水肿、胀满多与脾失运化有关);
- 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气机郁滞之喘憋、胸闷多与肺失宣降有关);
- 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邪凝滞之拘挛、蜷缩多与肾阳不足有关)。
- 六淫病机(14 条):
- 火(热):“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5 条,涵盖热盛神昏、抽搐、狂躁等火热证);
- 寒:“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水液清稀之证多属寒邪);
- 湿:“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阻经络之痉挛、项强);
- 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突发筋脉强直之证属风邪);
- 燥:“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津亏干燥之证属燥邪)。
- 辨证思维的开创性:首次提出 “审证求机” 的辨证方法,即通过症状群归纳核心病机,为中医 “辨证论治” 奠定了理论基础,如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提示眩晕抽搐类疾病需从肝风论治,后世延伸出 “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等辨证分型。
- 病机的关联性与扩展性:虽以五脏、六淫分类,但强调病机的动态联系,如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不仅指心火,也涵盖血脉瘀阻、心神失调等与心相关的病机,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出 “心主血脉”“心主神明” 的病机细化。
- 对后世医学的影响:是《伤寒论》“六经辨证”、《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的理论源头之一,如 “诸热瞀瘛” 为温病 “热入心包、动风痉厥” 提供了病机依据;同时指导方剂配伍,如针对 “诸湿肿满” 的五苓散、实脾散等均以健脾祛湿为核心。
答案详解:
卫气营血传变是温病学的核心辨证体系,由叶天士提出,用于阐释温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病机演变,其传变层次、病理本质及临床指导意义如下:
- 卫分证:温病初期,邪犯肌表,卫气功能失常,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病理本质是 “温邪犯表,卫阳被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初期,以肺卫功能失调为主。
- 气分证:温邪入里,侵犯气分(肺、胃、肠、胆等脏腑),表现为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苔黄、脉数有力。病理本质是 “邪正剧争,里热亢盛”,如肺热壅盛(麻杏石甘汤证)、胃热炽盛(白虎汤证)等,此阶段为温病的极期,邪热最盛。
- 营分证:温邪深入营分,扰动心神、灼伤营阴,表现为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疹隐隐、舌绛、脉细数。病理本质是 “营热阴伤,心神受扰”,提示热邪已损伤营血,接近血分,如 “热入营分” 的清营汤证,常伴随轻度出血倾向(斑疹隐隐)。
- 血分证:温邪深入血分,动血耗血、瘀热互结,表现为身热躁扰、神昏谵语、斑疹密布、吐血衄血、舌紫绛、脉细数。病理本质是 “热盛动血,瘀热内阻”,为温病的危重阶段,如 “热入血分” 的犀角地黄汤证,易并发 DIC、多脏器功能衰竭。
- 顺传:按 “卫→气→营→血” 依次传变,是温病最常见的传变路径,如风热感冒(卫分)→肺热壅盛(气分)→热入营血(营血分),反映病情由轻到重的渐进发展,治疗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叶天士语)。
- 逆传:温邪不经气分,直接由卫分传入营血分,表现为突然神昏谵语、斑疹骤现,如 “烂喉痧”“疫疹” 等烈性传染病,病理本质是 “温邪鸱张,直犯心包”,此为危重症,需急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开窍息风。
- 临床指导价值:明确温病的辨证阶段,指导用药层次,如卫分证用辛凉解表(银翘散),气分证用苦寒清气(白虎汤),营分证用清营透热(清营汤),血分证用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同时判断预后,如气分证及时治疗可阻断传变,若逆传营血则预后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