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详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是马克思 1845 年撰写的重要哲学文献,虽篇幅简短,但彻底突破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恩格斯的评价精准凸显了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开创性地位,核心原因如下:
- 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将客观世界视为 “直观的对象”,忽视人的实践活动对世界的改造作用,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提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式,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 批判唯心主义的抽象性:唯心主义夸大精神的能动性,却脱离实践空谈意识的作用,《提纲》指出实践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意识的真理性需通过实践检验,实现了对意识本质的科学解读。
- 实践观点的革命性意义:将实践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观点,打破了旧哲学 “解释世界” 的局限,确立了 “改造世界” 的哲学使命,为新世界观提供了核心内核。
- 批判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归结为 “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如理性、情感),忽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提纲》提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人的本质的实践性与社会性:马克思强调,人通过实践参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人的本质,随着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人的本质也不断发展,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旧哲学对人的孤立、静态解读,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人性论基础。
- 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纲》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打破了旧哲学将真理视为 “主观符合客观” 的抽象判断,确立了真理的实践性标准,使认识论摆脱了纯粹的理论思辨。
- 认识论的辩证性:强调认识是 “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 的辩证过程,认识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观点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机械性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抽象性。
- 链接实践与社会历史:《提纲》指出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说明社会环境的改造和人的发展是通过革命实践实现的,为后续《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 哲学的阶级性与实践性:强调哲学不仅要 “解释世界”,更要 “改变世界”,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服务的现实使命,突破了旧哲学脱离现实、脱离阶级斗争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