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详解:
恩格斯的社会历史发展合力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 “历史发展动力” 理论的重要补充与深化,核心在于揭示 “历史发展是客观规律与主体能动性、个体意志与整体趋势的辩证统一”,其内涵、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如下:
- 历史主体的多元性与意志的差异性:社会历史是由无数个人共同创造的,每个历史主体(个人、阶级、集团)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目的意志(如农民追求土地、资产阶级追求利润),这些意志往往相互冲突、相互制约,并非单一意志主导历史。
- 合力的形成机制:无数相互冲突的个人意志并非相互抵消,而是在历史规律的制约下形成 “总的合力”—— 如同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每个意志都是 “分力”,最终的历史结果是所有分力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既体现了个体的能动选择,又遵循客观历史规律。
- 客观规律的制约性:历史合力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支配。个体意志只有符合历史规律,才能在合力中占据主导地位,否则终将被历史淘汰(如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制度的意志,最终被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所否定)。
- 破解 “历史决定论” 与 “主体能动性” 的对立:既反对将历史视为 “纯粹客观必然过程” 的机械决定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反对将历史视为 “个体意志自由创造” 的唯心史观(忽视客观规律),实现了历史客观性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
- 深化对历史发展动力的认识:突破了 “单一动力论”(如仅强调阶级斗争),揭示历史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个体意志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 指导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既是遵循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党、政府、人民等多元主体共同意志的体现(如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实践,是国家战略与人民诉求的合力结果)。
- 启示社会治理:需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协调多元主体的意志,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合力,避免单一主体意志主导导致的发展失衡。
答案详解:
马克思历史观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在 “历史发展规律” 与 “人的解放目标” 的辩证统一中实现融合,二者互为前提、相互支撑,共同构成马克思历史观的核心内核:
- 科学原则: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规律性,主张用 “实证的、辩证的方法” 认识历史,核心是 “实事求是”—— 承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 价值原则:强调历史发展的主体性与目的性,核心是 “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 马克思历史观的最终价值追求是消灭剥削、消除异化,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让历史发展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科学原则是价值原则的基础:只有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原则),才能实现价值目标。例如,马克思指出 “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这一科学判断(基于生产力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追求解放的价值斗争提供了理论依据,避免了价值追求的盲目性。
- 价值原则是科学原则的归宿:揭示历史规律(科学原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运行规律,并非单纯的 “科学认知”,而是为了找到无产阶级解放的路径,让科学认识服务于价值实现。
- 实践是二者统一的桥梁:在革命、建设的实践中,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互转化。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既遵循 “生产力发展规律”(科学原则),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原则),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实现了规律遵循与价值追求的统一。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遵循 “经济发展规律”(如市场经济规律)推进高质量发展(科学原则),又要坚持 “共同富裕” 的价值目标,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价值原则),二者共同指引发展方向。
-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既基于 “阶级对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的科学判断(科学原则),又服务于 “消灭阶级剥削、实现人类解放” 的价值追求(价值原则),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