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转录起始效率低 |
真核启动子(如 CMV、EF-1α)无法被原核 RNA 聚合酶识别,导致转录无法启动 |
替换为原核强启动子:如 T7 启动子(需 BL21 (DE3) 菌株表达 T7 RNA 聚合酶)、lac 启动子(可通过 IPTG 诱导) |
| 2. mRNA 稳定性差 |
真核 mRNA 的 poly (A) 尾、5' 端帽子结构在原核中缺失,易被原核核酸酶降解 |
构建 “茎环结构”:在 mRNA 5' 端插入原核核糖体结合位点(SD 序列)下游,3' 端插入 rho 因子不依赖的终止子,增强 mRNA 稳定性 |
| 3. 翻译起始效率低 |
真核 mRNA 无原核 SD 序列(与 16S rRNA 互补),核糖体无法有效结合 |
载体设计时在真核基因 ATG 上游添加 SD 序列(如 “GGAGG”,距 ATG 6~8 bp),匹配原核核糖体结合需求 |
| 4. 蛋白翻译后修饰缺失 |
原核细胞缺乏真核蛋白的修饰系统(如糖基化、磷酸化、二硫键形成),导致蛋白无活性 |
选择特殊原核菌株或系统:
- 二硫键:使用 Origami 菌株(含 trxB、gor 基因突变,促进胞质二硫键形成);
- 糖基化:改用原核 - 真核穿梭载体(如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
| 5. 蛋白包涵体形成 |
真核蛋白在原核中表达过快,易折叠错误形成不溶性包涵体,无法纯化活性蛋白 |
优化表达条件:
- 低温诱导:30℃以下诱导(如 20℃),减缓表达速度;
- 低 IPTG 浓度:0.1~0.5 mmol/L IPTG,降低表达量;
- 融合标签:与 GST、MBP 等可溶性标签融合,促进蛋白正确折叠 |
| 6. 密码子偏好性差异 |
真核基因中的稀有密码子(如人类的 AGG、AGA 编码精氨酸)在原核中对应 tRNA 含量低,导致翻译停滞 |
载体共表达稀有密码子 tRNA 基因:如在表达载体中插入 argU、ileY 基因(编码 AGG/AGA、AUA 对应的 tRNA),或使用 Rosetta 菌株(已整合稀有密码子 tRNA 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