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异型性(肿瘤细胞自身的异常表现)
- 形态与大小异常:正常下唇鳞状上皮细胞呈 “多角形,大小较一致,核质比约 1:4~1:6”;下唇鳞癌细胞形态不规则(可呈梭形、多边形、巨细胞形),大小差异显著(出现 “瘤巨细胞”,核质比增至 1:1~1:2),体现 “细胞多形性”。
- 细胞核异常:核增大、核染色质增多且分布不均(呈粗颗粒状或块状),核仁增大增多(可出现多个核仁),核分裂象增多,且出现 “病理性核分裂象”(如不对称核分裂、多极核分裂),这是区别于良性增生的关键特征 —— 良性增生核分裂象少见且无病理性分裂。
- 细胞质异常:正常鳞状上皮细胞质富含角蛋白,呈嗜酸性;鳞癌细胞细胞质可因角化程度不同呈现差异 —— 高分化鳞癌可见 “角化珠(癌珠)”(细胞质角化形成同心圆结构),低分化鳞癌角化少,细胞质呈嗜碱性,体现 “分化程度与异型性负相关”(分化越低,异型性越高)。
-
组织结构异型性(肿瘤组织排列方式的异常)
- 正常下唇鳞状上皮呈 “分层有序排列”(基底层→棘层→颗粒层→角化层),细胞极性清晰;下唇鳞癌组织紊乱,层次结构消失,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真皮层浸润性生长,形成 “不规则癌巢”(癌巢中央可含角化珠,周围癌细胞呈放射状排列),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无包膜包裹。
-
生长方式
- 早期:外生性生长为主:肿瘤突出下唇黏膜表面,形成 “菜花状或溃疡状肿物”—— 菜花状肿物表面易破溃出血,继发感染;溃疡状肿物边缘隆起、底部凹凸不平(“火山口样” 外观),需与良性溃疡(边缘整齐、底部平坦)鉴别。
- 进展期:浸润性生长为主:癌细胞突破黏膜基底层,向深部组织(如皮下脂肪、肌肉层)浸润,形成 “条索状、巢状癌巢”,可侵犯下唇神经(导致局部疼痛、麻木)或血管(增加播散风险),此阶段手术切除需扩大范围以清除浸润灶。
-
生长速度
- 分化程度影响生长速度:高分化下唇鳞癌生长较慢(数月至数年),因癌细胞增殖能力相对较弱,角化明显;低分化鳞癌生长迅速(数周至数月),癌细胞增殖活跃,易早期出现局部侵犯,预后较差。
- 营养供应依赖:肿瘤生长依赖新生血管,下唇血供丰富,为肿瘤生长提供充足营养,部分肿瘤可因血供不足出现中央坏死、脱落,加重溃疡形成。
-
直接蔓延(最常见早期播散方式)
- 方向:沿下唇局部组织向周围蔓延 —— 向前侵犯颏部皮肤,向后侵犯口腔前庭(如牙龈、颊黏膜),向深部侵犯下颌骨(导致骨破坏、牙齿松动),严重时可侵犯颏下肌群,影响张口功能。
- 临床意义:直接蔓延范围决定手术切除边界,需通过术前影像学(如 CT)评估侵犯深度,避免残留癌细胞。
-
淋巴道转移(主要转移途径)
- 转移途径:下唇淋巴引流至 “颏下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颈深上淋巴结”,遵循 “由近及远” 的淋巴引流规律;高分化鳞癌转移较晚,低分化鳞癌可早期出现淋巴结转移。
- 病理表现:转移淋巴结肿大、质硬、活动度差,镜下可见 “淋巴结内癌巢形成”,与原发灶(下唇鳞癌)形态一致(如见角化珠或鳞状细胞异型性);若淋巴结被癌细胞完全取代,可突破淋巴结包膜,侵犯周围脂肪组织,形成 “融合性淋巴结肿块”。
-
血道转移(少见,多发生于晚期)
- 转移部位:癌细胞侵入下唇静脉后,经体循环转移至肺(最常见)、肝、骨等器官,其中肺转移表现为 “多发圆形结节,边界清晰,镜下可见鳞状细胞癌巢”。
- 临床意义:血道转移提示肿瘤进入晚期,预后差,需通过胸部 CT、骨扫描等排查转移灶。
下唇鳞状细胞癌的异型性、生长及播散特点均与 “分化程度” 密切相关 —— 高分化癌异型性低、生长慢、转移晚,5 年生存率可达 80% 以上;低分化癌异型性高、生长快、转移早,5 年生存率不足 50%。临床中通过 “病理活检明确分化程度”“影像学评估侵犯与转移范围”,指导治疗方案选择(如高分化癌可行局部扩大切除,低分化癌需结合术后放疗),体现 “病理诊断为临床治疗核心依据” 的医学原则。
(选取 “1. osteoid tissue”“12. Bcl-2”“14. HCV”“9. Atrophy” 四词解析,涵盖基础概念与缩写词,符合命题要求)
- 定义:类骨质是成骨细胞分泌的未矿化的骨基质,主要成分包括 Ⅰ 型胶原蛋白、骨钙素、骨桥蛋白等,是骨组织矿化前的前驱物质。
- 病理特点:正常情况下,类骨质形成后约 10~14 天开始矿化(羟基磷灰石沉积),转化为成熟骨基质;病理状态下(如佝偻病、骨软化症),因维生素 D 缺乏或钙磷代谢紊乱,类骨质矿化障碍,导致类骨质在骨小梁表面大量堆积,骨皮质变薄,骨骼承重能力下降,易发生骨折。
- 临床意义:骨组织病理切片中,类骨质呈 “嗜酸性均质状,无矿化颗粒”,与周围矿化骨基质(嗜碱性)形成明显界限,可通过特殊染色(如冯库萨染色)区分(类骨质不被染色,矿化骨呈黑色),为诊断代谢性骨病的关键依据。
- 原文与翻译:B-cell lymphoma 2(B 细胞淋巴瘤 - 2 基因),因首次在 B 细胞淋巴瘤中发现而得名。
- 功能:Bcl-2 是 “抗凋亡基因”,通过抑制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 C,阻断 caspase 凋亡通路,延长细胞存活时间;正常组织中,Bcl-2 在造血细胞、上皮细胞中低表达,维持细胞正常更新;肿瘤中,Bcl-2 过度表达(如滤泡性淋巴瘤的 t (14;18) 染色体易位,导致 Bcl-2 基因激活),使癌细胞逃避凋亡,获得 “永生化” 特性。
- 病理意义:免疫组化检测 Bcl-2 表达可辅助肿瘤诊断与预后判断 —— 如 Bcl-2 阳性的滤泡性淋巴瘤预后较好,而 Bcl-2 阳性的胃癌、肺癌多提示化疗耐药,预后差。
- 原文与翻译:Hepatitis C Virus(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 生物学特性:HCV 为单链 RNA 病毒,易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病毒亚型多样(全球分 6 个主要亚型);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感染后易慢性化(约 80% 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长期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
- 病理关联:HCV 感染的肝脏病理表现为 “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界面炎(肝细胞界板破坏)、肝细胞脂肪变”,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 “嗜酸性小体、毛玻璃样肝细胞” 不同;临床通过检测 HCV RNA(病毒载量)和抗 - HCV(抗体)确诊,抗病毒治疗(如直接抗病毒药物 DAAs)可有效清除病毒,逆转肝纤维化。
- 定义:萎缩是指已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因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导致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区别于 “发育不全”(器官未发育成熟)和 “化生”(细胞类型改变)。
- 分类与举例:
- 生理性萎缩:如青春期后胸腺萎缩、老年人各器官萎缩(如脑萎缩导致脑沟增宽、脑室扩大);
- 病理性萎缩:如长期卧床导致的 “废用性萎缩”(下肢肌肉萎缩,肌纤维变细)、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 “缺血性萎缩”(肾动脉狭窄致肾萎缩,肾实质变薄)、神经损伤导致的 “去神经性萎缩”(脊髓灰质炎患者下肢肌肉萎缩)。
- 病理特征:萎缩器官质地变硬、重量减轻,镜下可见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如肝细胞胞质减少、核固缩),间质组织(如纤维组织)相对增生;功能上,萎缩器官功能减退(如心肌萎缩导致心输出量下降),若去除病因(如恢复运动可逆转废用性肌萎缩),部分萎缩可恢复,若长期持续则导致细胞凋亡,功能永久丧失。
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等专业考博真题(含历年试题及高分答案详解)是备考的核心资料,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命题重点(如肿瘤异型性、病毒相关性疾病、萎缩等核心病理概念)和学术化答题逻辑(理论定义 + 病理特征 + 临床关联)。考生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取真题:
- 考博信息网官网:http://www.kaoboinfo.com/
- 第四军医大学历年考博真题下载专用页面:http://www.kaoboinfo.com/shijuan/school/408061_1_121051.html
- 夯实病理基础:以《病理学》(李玉林主编)为核心教材,重点掌握 “肿瘤、炎症、代谢性疾病” 等高频考点,建立 “病因→病机→病理变化→临床意义” 的逻辑链,避免死记硬背。
- 强化临床关联:考博真题注重 “病理与临床结合”(如下唇鳞癌的播散与手术范围的关系),考生需积累常见疾病的 “病理表现 - 影像学 - 治疗方案” 关联知识(如 HCV 肝炎与肝硬化、肝癌的进展关系),提升答题深度。
- 掌握名词解释技巧:缩写词需先写原文再翻译,基础概念需涵盖 “定义、分类 / 特征、病理意义”(如 Atrophy 需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避免表述片面;通过真题练习,总结 “名词解释的高分框架”,确保学术严谨性。
- 关注病理技术进展:如免疫组化(检测 Bcl-2)、特殊染色(区分类骨质与矿化骨)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这类技术相关考点常出现在论述题中,需结合教材与最新文献(如《中华病理学杂志》)补充学习。
通过系统利用真题资料和科学的备考方法,考生可高效提升病理学专业素养和考博应试能力,助力顺利上岸第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