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博真题,考博试题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专业课 >> 正文 2026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博真题,考博试题

考研试卷库
2026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博真题,考博试题

2026 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博真题 样题

考博资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博专区: 历年真题、试题答案详解下载

本文以 2015 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气物理》真题为例,作为 2026 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博真题的样题参考,帮助考生掌握大气物理领域 “温度分布”“大气稳定性”“动力气象学公式推导” 等核心知识点的逻辑分析、图形绘制及定量计算能力,符合博士研究生对大气科学问题深度剖析与学术建模的专业要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历年考博真题(含大气物理、大气遥感、环境科学等所有专业)均配备完整、精准的高分答案详解,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获取最近年份及更多详细考博真题,也可直接访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历年考博真题下载专用页面(http://www.kaoboinfo.com/shijuan/school/408061_1_2776081.html)下载所需真题资料,为考博备考提供权威学术支撑。

2015 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气物理》真题

一、简述题(50 分,8+6×7)

1. 0-100km 大气温度分布情况,并注图说明?(8 分)

原题文本
要求阐述 0-100km 高度范围内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并通过示意图辅助说明。
答案解析
0-100km 大气属于中层大气(含对流层上部、平流层、中间层),其温度分布受辐射加热、湍流热交换及化学放热等过程控制,垂直分层明显,各层温度变化规律及成因如下:

(一)温度分布分层及特征(结合示意图)

  1. 示意图设定
    • 纵轴(Y):高度(km),范围 0-100km;
    • 横轴(X):温度(℃),范围 - 90℃~20℃;
    • 关键分层线:标注对流层顶(约 10-12km)、平流层顶(约 50km)、中间层顶(约 85km),明确各分层边界及温度极值点。
  2. 各层温度分布细节
    分层 高度范围 温度变化特征 核心成因
    对流层上部 0-10/12km 温度随高度升高显著降低,递减率约 6.5℃/km 地面长波辐射加热大气,高度越高接收的地面辐射越少
    平流层 10/12-50km 温度随高度升高先缓慢上升,30km 以上快速上升,平流层顶达 - 3℃~0℃ 臭氧(O₃)吸收太阳紫外辐射(200-320nm),释放热量加热大气
    中间层 50-85km 温度随高度升高快速降低,中间层顶达 - 90℃(全球最低温) 无臭氧加热,且 CO₂、H₂O 等气体释放长波辐射导致冷却,冷却速率大于湍流加热
    中间层顶以上(低热层底部) 85-100km 温度随高度升高缓慢上升,100km 处约 - 70℃ 太阳远紫外辐射(<175nm)直接加热氧原子(O),开始进入热层加热区

(二)关键特征补充说明

  1. 对流层顶的纬度差异:赤道地区对流层顶高度约 17km(温度 - 80℃),极地约 8km(温度 - 50℃),题干未限定纬度,默认取中纬度(10-12km,温度 - 55℃)作为分层边界,需在图中标注 “中纬度参考”;
  2. 平流层温度拐点:30km 以下臭氧浓度较低,温度上升缓慢(约从 - 55℃升至 - 40℃);30-50km 臭氧浓度达峰值,温度快速升至 0℃左右,形成 “平流层暖区”;
  3. 中间层的 “冷极”:85km 处的 - 90℃是全球大气最低温度区,因该层无有效加热源,且长波辐射冷却持续,需在图中用 “●” 标注极值点。

(三)学术扩展

该温度分布是大气环流形成的重要动力基础:平流层的温度逆温(温度随高度升高)抑制垂直对流,使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中间层的强垂直温度梯度(约 3℃/km)则易激发重力波,导致该层湍流活动频繁 —— 这也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专业研究的重点方向(如中间层重力波观测与模拟)。

 

真题获取与备考建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考博真题(含历年试题及高分答案详解)是备考的核心资料,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命题重点(如大气分层、稳定度计算、动力公式推导)。考生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取真题:
  1. 考博信息网官网:http://www.kaoboinfo.com/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历年考博真题下载专用页面:http://www.kaoboinfo.com/shijuan/school/408061_1_2776081.html

备考建议

  1. 核心知识点强化
    • 聚焦 “大气分层与温度分布”“大气稳定度判据”“绝热过程与能量守恒” 等高频考点,结合《大气物理学》(盛裴轩等著)教材,掌握 “概念定义→公式推导→图形绘制” 的完整逻辑链(如简述题 1 的温度分布图需标注分层边界与温度极值);
    • 针对计算题,牢记关键常数(如 γd≈1.0℃/100m、R_d=287J/(kg・K)),训练 “参数提取→公式应用→结果分析” 的解题步骤,避免因计算失误丢分。
  2. 学科特色结合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专业以 “中层大气观测”“大气边界层动力学” 为研究重点,备考时可结合该校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如《大气科学》中 “中间层温度反演” 相关研究),理解真题知识点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如简述题 1 的温度分布与重力波的关联)。
  3. 学术表达规范
    • 简述题需 “图文结合”(如温度分布题需绘制示意图并标注关键参数),论述题需 “逻辑分层”(如稳定度判断需分 “计算→判据→结论”),推导题需 “公式符号规范”(如区分绝对温度 T(K)与摄氏温度 t(℃)),符合博士研究生学术写作的严谨性要求。
通过系统利用真题资料和科学的备考方法,考生可高效提升大气物理专业素养和考博应试能力,助力顺利上岸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