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解释 “高渗性脱水” 的核心定义、病理特征及关键指标。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是指因失水多于失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血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水盐代谢紊乱,又称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具体解析如下:
-
核心定义与诊断标准
- 本质:失水速率>失钠速率,细胞外液(ECF)渗透压(正常 280-310mOsm/L)>310mOsm/L,血清钠浓度>150mmol/L(正常 135-145mmol/L),同时伴细胞外液量减少(低容量)。
- 常见病因:
- 摄入不足:如吞咽困难、昏迷患者无法饮水,或沙漠迷路等极端环境下缺水;
- 丢失过多:如高热大汗(汗液为低渗液,失水>失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渗透性利尿导致失水)、中枢性尿崩症(ADH 分泌不足,肾脏重吸收水减少)。
-
病理生理过程
- 细胞外液高渗→细胞内液(ICF)向细胞外转移(渗透压梯度驱动)→细胞脱水(如脑细胞脱水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 代偿机制:
- 口渴中枢兴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激活)→主动饮水(最直接代偿);
- 肾脏代偿:ADH 分泌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增多→尿量减少、尿比重升高(>1.025),若为尿崩症则无此代偿。
-
临床特征与学术扩展
- 典型表现:口渴(早期突出症状)、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严重时出现精神异常(烦躁、谵妄)甚至昏迷;
- 临床关联:老年人因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易发生 “无症状性高渗性脱水”,需通过血钠监测早期发现 —— 这也是南京医科大学老年医学与肾病学专业的重点研究方向(如老年患者脱水的风险评估)。
要求解释 “功能性分流” 的病理本质、形成机制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功能性分流(Functional Shunt)又称 “静脉血掺杂(Venous Admixture)”,是指部分肺泡通气减少但血流未相应减少,导致流经该区域的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即进入体循环,属于 “通气 / 血流比例(V/Q)失衡” 的典型类型,具体解析如下:
-
核心定义与病理本质
- 正常 V/Q≈0.8(肺泡通气 4L/min,肺血流量 5L/min);功能性分流时,病变肺泡 V↓而 Q 正常,导致 V/Q<0.8,该区域肺泡氧分压(PAO₂)下降,静脉血(PvO₂=40mmHg)无法充分氧合,形成 “低氧血症”。
- 与 “解剖分流” 的区别:功能性分流无肺泡壁破坏或血管异常吻合(如肺动 - 静脉瘘),仅为通气功能暂时受损,改善通气后可逆转;解剖分流为永久性血管异常,对氧疗反应差。
-
形成机制
- 常见病因:
- 气道阻塞: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导致小气道狭窄,病变肺泡通气量减少;
- 肺泡顺应性降低:如肺纤维化、肺水肿导致肺泡扩张受限,通气不足;
- 呼吸肌麻痹:如吉兰 - 巴雷综合征导致胸廓运动减弱,部分肺泡通气减少。
- 病理逻辑:病变肺泡 V↓→PAO₂↓→流经该肺泡的血液氧饱和度(SaO₂)仅达 70%-80%(正常 95% 以上),与正常肺泡的氧合血混合后,仍导致体循环动脉血氧分压(PaO₂)下降,且缺氧以低氧血症为主,无 CO₂潴留(正常肺泡可通过代偿性通气增加排出 CO₂)。
-
临床意义与学术扩展
- 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轻度功能性分流(占肺血流量<10%)可通过正常肺泡代偿无明显症状;重度(>30%)可导致严重低氧血症,需通过改善通气(如支气管扩张剂)或增加吸入氧浓度(FiO₂)纠正;
- 研究关联:南京医科大学呼吸病学团队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功能性分流” 领域的研究表明,长期功能性分流可导致肺血管重构,进而诱发肺动脉高压 —— 这也是 COPD 进展为肺心病的关键病理生理环节。
已知患者因腹泻丢失体液,仅补充水分未补充电解质,需判断水代谢紊乱类型、机制及机体影响。
该患者会引发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又称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具体机制及机体影响如下:
-
紊乱类型判断依据
- 腹泻丢失的体液为等渗液(肠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含大量 Na⁺(肠液 Na⁺浓度≈120-140mmol/L);
- 患者仅补水(低渗液,渗透压≈0),导致失钠多于失水:失钠量(肠液丢失)>失水量(肠液丢失 + 补充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280mOsm/L,血清钠<135mmol/L,符合低渗性脱水的核心特征。
-
病理机制(为何引发低渗性脱水)
- 初始阶段:腹泻丢失等渗肠液→细胞外液量减少(低容量),此时血钠浓度暂正常(失钠 = 失水);
- 补水后:仅补充无钠水→细胞外液中 Na⁺被稀释,渗透压下降→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渗透压梯度驱动)→细胞外液量进一步减少,细胞内水肿(如脑细胞水肿),形成 “低渗 + 低容量” 的双重紊乱。
-
对机体的影响(分系统解析)
- 心血管系统:
- 细胞外液量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血压降低,严重时诱发休克(如体位性低血压、少尿);
- 肾代偿:醛固酮分泌增加(血容量减少激活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肾小管重吸收 Na⁺增多→尿钠浓度<20mmol/L(正常 40-80mmol/L),尿量减少(晚期因休克导致急性肾损伤,尿量进一步减少)。
- 中枢神经系统:
- 细胞外液低渗→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呕吐、嗜睡,严重时抽搐、昏迷(与高渗性脱水的 “脑细胞脱水” 症状相反)。
- 皮肤与黏膜:
- 细胞外液量减少→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凹陷(脱水体征),但因细胞内水肿,皮肤黏膜湿润(无口渴感,与高渗性脱水的 “口渴突出” 区别)。
-
学术扩展
临床中腹泻患者需补充 “口服补液盐(ORS,含 Na⁺、K⁺、Cl⁻)” 而非单纯补水,其核心原理即纠正 “失钠>失水” 的失衡,避免低渗性脱水 —— 这一治疗策略的病理生理学依据正是本题考查的核心逻辑,也是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 “体液紊乱救治” 中的教学重点。
要求解释 “血液性缺氧” 的定义、病因分类及血氧指标(PaO₂、SaO₂、CaO₂等)的特征性变化。
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是指因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血红蛋白(Hb)氧结合障碍,导致动脉血氧含量(CaO₂)下降,但动脉血氧分压(PaO₂)正常的缺氧类型,又称 “等张性低氧血症(Isotonic Hypoxemia)”,具体解析如下:
-
核心定义与本质
- 本质:血液本身的氧运输能力受损,而非肺泡通气或肺换气障碍(故 PaO₂正常);
- 关键指标:PaO₂正常(100mmHg 左右,空气吸入时),动脉血氧饱和度(SaO₂)正常或降低,血氧容量(CO₂max,Hb 完全饱和时的携氧量)降低,CaO₂(动脉血氧含量 = CO₂max×SaO₂)降低。
-
常见病因分类(按机制)
- (1)Hb 量减少(贫血性缺氧):
- 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Hb 浓度<120g/L(男性)或<110g/L(女性)→CO₂max 降低→CaO₂下降,如 Hb 降至 60g/L 时,CaO₂仅为正常的 50%,无法满足组织氧需求。
- (2)Hb 质异常(携氧能力障碍):
- 碳氧血红蛋白血症(CO 中毒):CO 与 Hb 亲和力是 O₂的 210 倍,形成 HbCO→Hb 失去携氧能力,且使 HbO₂的氧解离曲线左移(O₂不易释放),双重加重缺氧;
-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如亚硝酸盐中毒→Hb 中的 Fe²⁺被氧化为 Fe³⁺(高铁 Hb)→无法结合 O₂,SaO₂显著降低(<80%),皮肤黏膜呈 “咖啡色”。
-
血氧变化特点(核心鉴别点)
-
学术扩展
血液性缺氧的 “PaO₂正常” 是与其他缺氧类型(低张性、循环性、组织性)的关键鉴别点:低张性缺氧因肺换气障碍导致 PaO₂降低,循环性缺氧因血流缓慢导致组织供氧不足(PaO₂正常),而血液性缺氧的核心是 “血液携氧能力本身受损”—— 这一病理生理分类逻辑是临床缺氧病因诊断的基础,也是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在 “缺氧机制与救治” 中的重点研究内容(如 CO 中毒的氧疗方案优化)。
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考博真题(含历年试题及高分答案详解)是备考的核心资料,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命题重点(如水盐代谢紊乱、缺氧、肾功能障碍、心力衰竭等)。考生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取真题:
- 考博信息网官网:http://www.kaoboinfo.com/
- 南京医科大学历年考博真题下载专用页面:http://www.kaoboinfo.com/shijuan/school/408061_1_602561.html
-
核心知识点强化
- 以《病理生理学》(王建枝、殷莲华主编)为核心教材,重点掌握 “水盐代谢紊乱”“缺氧”“休克”“肾功能衰竭” 等章节的 “定义→机制→机体影响→临床关联” 逻辑链,如本题中 “低渗性脱水” 需结合腹泻的体液丢失特点,“血液性缺氧” 需区分血氧指标变化;
- 针对名词解释,采用 “本质 + 关键特征 + 临床示例” 的答题框架(如高渗性脱水需含 “失水>失钠 + 渗透压>310mOsm/L + 口渴症状”),避免仅罗列定义。
-
临床病理结合
- 关注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优势方向(如心血管病、肾病、呼吸病),将病理生理学机制与临床疾病结合,如 “功能性分流” 与 COPD、“血液性缺氧” 与 CO 中毒,理解 “理论→临床转化” 的学术逻辑;
- 阅读《中华病理生理学杂志》《Journal of Pathophysiology》等核心期刊,了解病理生理学领域的前沿进展(如急性肾损伤的 GFR 下降新机制),提升答题的学术深度。
-
答题规范训练
- 简答题需 “分点分层”(如血液性缺氧的病因按 “量异常 / 质异常” 分类,血氧变化用表格对比),论述题需 “机制→影响→防治思路” 完整覆盖,符合博士研究生学术表达的严谨性要求;
- 重视 “鉴别诊断” 类考点(如不同缺氧类型的血氧指标区别、不同脱水类型的症状差异),这类考点是考博高频方向,需通过真题总结鉴别要点。
通过系统利用真题资料和科学的备考方法,考生可高效提升病理生理学专业素养和考博应试能力,助力顺利上岸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