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基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如《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分析其女性意识的核心内涵、独特性及文学史意义,需体现 “文本细读 + 理论观照” 的学术逻辑,避免泛泛而谈。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并非简单的 “女权主义” 或 “女性解放” 宣言,而是植根于民国沪港两地的现代性语境,通过对女性生存困境的精准描摹,呈现出 “清醒的悲剧意识”“复杂的人性观照” 与 “反浪漫的现实书写” 三大核心特征,其独特性在于打破了传统文学对女性的 “理想化塑造” 与 “工具化定位”,构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真实质感的女性世界。
-
对父权制压迫的深刻揭露
张爱玲的小说始终聚焦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 “被动性” 生存状态:《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被兄长以彩礼为筹码嫁入姜家,一生被金钱与情欲双重禁锢,最终从 “被压迫者” 异化为 “压迫者”,用金锁锁住了儿女的幸福。此处的 “金锁” 既是物质枷锁(遗产争夺),更是父权制的精神枷锁 —— 女性的价值被简化为 “婚姻工具” 与 “生育载体”,无独立人格与自由选择可言。
同样,《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与孟烟鹂,分别成为男性 “欲望幻想” 与 “道德符号” 的牺牲品:王娇蕊的敢爱敢恨被视为 “放荡”,孟烟鹂的温顺隐忍被看作 “贤妻”,二者皆未获得平等的人格尊重,揭示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双重标准。
-
女性主体意识的萌芽与矛盾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并非全然麻木的受害者,而是隐含着微弱却真实的主体意识觉醒。《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打破传统女性 “从一而终” 的桎梏,主动利用婚姻博弈改变命运。她与范柳原的爱情并非浪漫传奇,而是 “相互算计” 后的现实妥协 —— 白流苏需要婚姻作为生存保障,范柳原需要女性填补情感空虚。这种 “非纯粹” 的爱情选择,恰恰体现了张爱玲女性意识的现实性:在生存压力面前,女性的觉醒并非 “对抗父权”,而是 “在父权框架内寻求最优解”。
但这种觉醒始终存在局限:白流苏最终获得了婚姻,却未获得真正的人格独立;曹七巧试图反抗命运,却最终被命运吞噬。张爱玲清醒地认识到,在民国社会的父权结构未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女性的 “觉醒” 往往难以突破生存困境的枷锁,这种 “清醒的悲观” 构成其女性意识的核心特质。
-
区别于 “五四” 启蒙主义女性写作
“五四” 时期的冰心、庐隐等作家,多从 “启蒙视角” 书写女性解放,将女性问题与国家、民族命运绑定,笔下女性多为 “理想化的觉醒者”(如冰心《超人》中的何彬)。而张爱玲则摒弃了启蒙主义的 “宏大叙事”,聚焦女性的 “日常生活” 与 “人性细节”,她不追求 “女性解放” 的终极答案,而是专注于描摹女性在柴米油盐、人情世故中的生存挣扎。这种 “去理想化” 的书写,让女性形象更具真实感与复杂性。
-
区别于 “左翼” 女性写作
丁玲、萧红等左翼作家的女性写作,多将女性问题与阶级压迫结合(如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反抗的是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张爱玲则淡化了阶级色彩,更注重从 “人性本质” 层面书写女性困境 —— 她笔下的女性压迫,既来自男性,也来自女性自身(如《金锁记》中姜家众人对曹七巧的排挤);既来自社会制度,也来自人性的贪婪与自私。这种 “超越阶级的人性观照”,让其女性意识更具普遍性与深刻性。
-
确立 “女性视角” 的独立价值
张爱玲之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多为 “男性视角下的符号”(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 “封建礼教受害者” 的符号;茅盾笔下的林佩瑶,是 “资产阶级女性” 的符号)。而张爱玲首次以 “女性的内在视角” 书写女性,关注女性的情欲、欲望、恐惧与算计,让女性从 “符号” 回归 “人” 的本质。这种 “视角转换”,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女性叙事确立了独立价值。
-
影响后世女性写作的审美取向
张爱玲的 “反浪漫、重现实” 的女性书写,深刻影响了王安忆、铁凝等当代作家。王安忆《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延续了张爱玲笔下女性 “在现实中挣扎” 的叙事逻辑,同样聚焦女性的日常生活与生存智慧;铁凝《大浴女》中的尹小跳,继承了张爱玲 “人性观照” 的写作视角,深入挖掘女性的内心矛盾与人性复杂性。可以说,张爱玲构建了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 “现实传统”,其文学史意义远超 “个人创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叙事的重要坐标。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长期注重 “作家个案研究与文学史整体观照” 的结合,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 “重要个案”,其女性意识的研究常与 “民国文学语境”“现代性问题” 等议题交叉。考生在答题时,可结合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爱玲的评价(“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优秀、最具独特风格的作家”),或李欧梵《上海摩登》中对沪港文化语境的分析,进一步提升答案的学术深度。
要求梳理寻根文学的兴起背景、核心主张,结合韩少功、阿城、贾平凹等作家的代表作,分析其在文学观念、审美表达、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成就,需体现 “历史语境 + 文本分析 + 价值评判” 的学术逻辑。
寻根文学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兴起的重要文学思潮,以 “文化寻根” 为核心主张,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地域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重构文学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其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层面,更在于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 “文化自觉” 与 “审美转型”,成为连接 “新时期文学” 与 “90 年代文学” 的关键节点。
-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的局限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 “伤痕文学”(如刘心武《班主任》)与 “反思文学”(如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多聚焦 “文革” 创伤的控诉与政治反思,存在 “题材单一”“思想浅表”“审美僵化” 的问题。文学需要突破 “政治叙事” 的桎梏,寻求新的创作方向。
-
文化热与现代性反思
80 年代中期,中国思想界掀起 “文化热”,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关系(如李泽厚《美的历程》对传统文化的梳理)。在这一背景下,作家们意识到,文学的 “现代性” 并非简单 “模仿西方”,而应植根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土壤。寻根文学的兴起,正是文学界对 “现代性反思” 的回应 —— 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为文学的现代转型寻找本土资源。
-
文学观念的突破:从 “政治叙事” 到 “文化叙事”
寻根文学首次将 “文化” 提升为文学的核心议题,打破了 “文学为政治服务” 的传统观念。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明确提出:“文学的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作家的使命是 “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 “文化叙事” 的转向,让文学不再局限于 “反映现实”,而是承担起 “传承文化”“反思人性” 的功能。
例如,阿城的《棋王》并非简单讲述 “知青下棋” 的故事,而是通过王一生的 “下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 “道家精神” 的内核 ——“无为而无不为” 的生存智慧、“重内在修为” 的人格追求。这种 “以小见大” 的文化叙事,让文学的思想内涵更具深度。
-
审美表达的突破:从 “写实主义” 到 “多元化审美”
寻根文学突破了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的写实主义单一审美,融合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多种审美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贾平凹的 “商州系列”(如《浮躁》),以商州地域文化为背景,将现实主义的 “写实” 与浪漫主义的 “抒情” 结合,描绘了商州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与人性变迁,构建了 “诗意化的地域审美”;
- 韩少功的《爸爸爸》,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丙崽这一 “愚昧、麻木” 的人物形象,隐喻传统文化中的惰性与劣根性,其荒诞、诡异的叙事风格,打破了传统写实文学的审美边界;
-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被视为寻根文学的延伸),将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民间文化与战争叙事结合,以强烈的感官描写、自由的叙事视角,构建了 “粗粝、豪放” 的审美风格,拓展了文学的审美表达空间。
- 文化内涵的突破:对传统文化的多元反思
寻根文学并非对传统文化的 “全盘肯定”,而是采取 “批判与继承并存” 的多元态度,其文化反思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 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如阿城《棋王》对道家 “天人合一” 精神的推崇,汪曾祺《受戒》对江南民间文化中 “自由、和谐” 精神的赞美;
- 批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如韩少功《爸爸爸》对传统文化中 “愚昧、保守” 劣根性的批判,贾平凹《废都》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 “异化” 的反思;
- 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如张贤亮《绿化树》通过知识分子在西北农村的劳动改造,探讨传统文化中的 “坚韧、包容” 精神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救赎意义。
-
确立 “本土性” 的文学立场
寻根文学之前,中国当代文学多受西方文学影响(如 “伤痕文学” 受苏联文学影响,“朦胧诗” 受西方现代派诗歌影响)。寻根文学首次明确了 “本土性” 的创作立场,让作家意识到,文学的 “现代性” 必须与 “民族性” 结合,必须植根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土壤。这种 “本土意识” 的觉醒,为中国当代文学的 “本土化” 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为后续文学思潮提供思想资源
寻根文学的 “文化反思” 与 “审美创新”,深刻影响了 90 年代的 “先锋文学”“新写实主义文学” 等思潮:先锋文学(如马原、格非)继承了寻根文学的 “形式创新” 与 “叙事实验”;新写实主义文学(如池莉、方方)继承了寻根文学的 “现实关怀” 与 “人性观照”。可以说,寻根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从 “新时期” 走向 “成熟期” 的关键转折点。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在寻根文学研究中,注重 “思潮研究与作家个案研究的结合”,考生在答题时可结合本校学者的研究成果(如朱德发先生对寻根文学 “文化寻根与现代性追求” 关系的论述),或参考《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中对寻根文学的定位,进一步提升答案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同时,可对比寻根文学与 “国学热”“文化自信” 等当代文化议题,探讨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体现学术研究的 “现实关怀”。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博真题(含历年试题及高分答案详解)是备考的核心资料,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命题重点(如作家个案研究、文学思潮分析、文本细读能力)。考生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取真题:
以《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主编)为核心教材,掌握 “五四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 等核心思潮的发展脉络,同时精读张爱玲、鲁迅、韩少功、贾平凹等作家的代表作(如《金锁记》《阿 Q 正传》《爸爸爸》《秦腔》),提升 “文本细读” 与 “理论阐释” 的能力。
针对 “文学思潮类” 题目(如寻根文学的成就),需先梳理思潮的兴起背景、核心主张,再结合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进行文本分析,最后总结其文学史意义,避免 “只谈思潮不谈文本” 或 “只谈文本不谈思潮”;针对 “作家个案类” 题目(如张爱玲的女性意识),需结合作家的创作背景、核心作品、文学观念,从 “内涵 - 独特性 - 文学史意义” 三个层面展开,体现 “点面结合” 的学术逻辑。
备考时可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等核心期刊,了解寻根文学、张爱玲研究等议题的最新学术动态;同时,可结合 “文化自信”“女性主义” 等当代现实议题,探讨经典作家与文学思潮的现实意义,让答案更具深度与时代感。
通过系统利用真题资料和科学的备考方法,考生可高效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素养和考博应试能力,助力顺利上岸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