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 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真题,考博试题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专业课 >> 正文 2026年 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真题,考博试题

考研试卷库
2026年 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真题,考博试题

2026 年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真题 样题

考博资源>>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专区: 历年真题、试题答案详解下载

本文以 2012 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真题为例,作为 2026 年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真题的样题参考,帮助考生掌握针灸学经典理论应用、临床实操规范等核心知识的深度解析逻辑,符合博士研究生对 “理论溯源 + 临床实证”“经典阐释 + 现代应用” 的学术研究要求。山东中医药大学历年考博真题(含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所有专业)均配备完整、精准的高分答案详解,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获取最近年份及更多详细考博真题,也可直接访问山东中医药大学历年考博真题下载专用页面(http://www.kaoboinfo.com/shijuan/school/408061_1_1332896.html)下载所需真题资料,为考博备考提供权威学术支撑。

2012 年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针灸学》真题

一、论述题(每题 20 分,共 100 分,选取 2 题解析)

1. “平补平泻” 一词出于何著作?历代有哪几种解释?

原题文本

要求明确 “平补平泻” 的文献出处,梳理历代医家对该针法的核心解释,结合针灸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分析不同解释的合理性与适用场景,需体现 “文献溯源 + 理论辨析 + 临床关联” 的学术逻辑。

答案解析

“平补平泻” 是针灸学核心针法术语,其内涵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不断丰富,明确其文献出处与历代阐释,是精准应用于临床的基础,也是博士阶段针灸学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一)文献出处

“平补平泻” 一词最早见于明代陈会的《神应经》 ,书中记载:“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瘦弱之人,不可专行补法,只宜平补平泻,徐徐收功。” 此前,《内经》《难经》中虽有 “补泻” 相关理论(如《灵枢・官能》“泻必用圆,补必用方”),但未明确提出 “平补平泻” 这一专属术语。《神应经》的记载,标志着针灸补泻针法从 “纯补纯泻” 向 “中和调衡” 的理论拓展,为临床针对虚实不著或虚实夹杂病症提供了针法依据。

(二)历代核心解释及学术辨析

  1. 明代:“手法轻重均衡” 说
    • 代表医家及著作:陈会《神应经》、杨继洲《针灸大成》
    • 核心观点:平补平泻是指针刺过程中,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手法力度均衡、程度相当,不偏重于补,也不偏重于泻。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进一步细化:“平补平泻者,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 但得气后,均匀行针,勿令太过不及。” 即通过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调节经络气血的失衡状态,达到 “阴平阳秘” 的目的。
    • 学术合理性:该解释契合明代针灸 “手法量化” 的学术趋势,强调操作的规范性与均衡性,适用于气血失调但无明显虚实偏向的病症(如单纯性失眠、轻度颈肩劳损),临床可操作性强。
  2. 清代:“得气为要,不施补泻” 说
    • 代表医家及著作:李学川《针灸逢源》、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 核心观点:平补平泻的核心不在于 “补泻手法的均衡”,而在于 “针刺得气后,不额外施加补或泻的特殊手法”,仅通过针刺刺激经络本身的调节功能,使气血自然调和。李学川在《针灸逢源》中指出:“平补平泻者,刺入穴后,得气即行,无补无泻,适可而止。”
    • 学术合理性:该解释回归针灸 “经络调节” 的本质,强调 “得气” 是疗效的关键,而非刻意的补泻手法,适用于脏腑功能紊乱但虚实不明显的病症(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植物神经紊乱),体现了中医 “以通为和” 的治疗思想。
  3. 现代:“调和阴阳,适用于虚实夹杂证” 说
    • 代表学者及著作:邱茂良《针灸学》、石学敏《针灸学》
    • 核心观点:平补平泻是针对 “虚实夹杂、阴阳失衡” 病症的复合针法,通过温和的针刺刺激,既补其不足,又泻其有余,最终实现阴阳调和。现代研究进一步佐证:平补平泻针法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神经内分泌系统,对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虚实夹杂病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 学术合理性:该解释融合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拓展了平补平泻的适用范围,强调 “辨证施针” 而非 “手法固化”,符合博士阶段 “理论 - 临床 - 实验” 的三维研究视角。

(三)临床应用启示

历代对 “平补平泻” 的解释虽有差异,但核心共识在于 “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博士阶段的临床应用需把握以下原则:
  • 辨证选法:单纯气血失调选 “手法均衡” 说,脏腑功能紊乱选 “得气为要” 说,虚实夹杂证选 “双向调节” 说;
  • 手法灵活:避免将平补平泻简化为 “中等力度针刺”,需结合穴位特性(如四肢经穴可稍重,头面经穴宜轻柔)、患者体质(如老人、儿童宜温和,青壮年可适度加强)调整操作;
  • 古今融合:结合现代针灸影像学(如 fMRI)研究,观察平补平泻对脑功能区、经络循行路线的影响,为针法的科学阐释提供实证支持。

(四)学术扩展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科长期注重 “经典针法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如张登部教授团队对平补平泻针法的神经机制研究表明,该针法可通过调节迷走神经 - 胆碱能抗炎通路,改善慢性疼痛患者的炎症微环境。考生在答题时,可结合此类本校学术成果,或参考《针灸大成校释》《现代针灸学基础》等著作,进一步提升答案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2. 偏头痛的针灸处方以及耳穴综合疗法的器械药品准备、操作步骤

原题文本

要求明确偏头痛的针灸辨证处方(含主穴、配穴及方义),详细说明耳穴综合疗法的器械药品准备、标准化操作步骤,需体现 “辨证施治”“安全规范” 的临床原则,符合博士阶段对针灸临床实操的精细化、规范化要求。

答案解析

偏头痛属中医 “头风” 范畴,以 “反复发作、单侧头痛” 为核心特征,针灸治疗需兼顾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肝熄风”,耳穴综合疗法作为辅助手段,可通过耳 - 体反射调节脏腑功能,增强疗效。以下为规范化方案:

(一)针灸处方(辨证取穴,以常见证型为例)

  1. 主穴:百会、风池、太阳、率谷、太冲、合谷
    • 方义解析:
      • 百会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位于巅顶,可升清阳、调气血,直达病所;
      • 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能疏风通络、平肝潜阳,缓解偏头痛的血管痉挛;
      • 太阳、率谷均为局部取穴,太阳属经外奇穴,率谷为足少阳经穴,二者相配以疏通头部经络气血,止痛效果直接;
      •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可平肝熄风、疏肝理气,针对偏头痛 “肝阳上亢” 的核心病机;
      •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面口合谷收”,可通络止痛、调和气血,与太冲相配以 “四关穴” 调畅全身气机。
  2. 配穴(辨证加减)
    • 肝阳上亢证(头痛伴头晕、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加行间、侠溪,加强平肝熄风之力;
    • 痰浊上扰证(头痛伴胸闷、痰多、舌苔白腻):加丰隆、中脘,化痰通络、降逆止痛;
    • 瘀血阻络证(头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有瘀斑):加膈俞、血海,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 气血亏虚证(头痛伴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劳累加重):加足三里、三阴交,益气养血、濡养脑髓。

(二)耳穴综合疗法(耳穴压豆 + 耳针刺激)

  1. 器械药品准备
    • 器械:耳穴探测仪、无菌耳针(0.3×10mm)、镊子、酒精棉球、干棉球、胶布(0.5×0.5cm)、王不留行籽;
    • 药品:75% 医用酒精(消毒用)、碘伏(备用,针对酒精过敏者)、无菌生理盐水(清洁耳道用);
    • 准备要点:所有器械需经高压灭菌处理,王不留行籽需筛选饱满、无霉变者,胶布需选用透气型(避免皮肤过敏),操作前核对患者耳穴区域有无破损、炎症、冻疮等禁忌情况。
  2. 操作步骤(标准化流程)
    • 第一步:定位取穴(3 分钟)
      • 采用 “耳穴探测仪 + 经验定位” 结合法,重点选取:神门、皮质下、枕、颞、额、肝、肾、交感;
      • 用耳穴探测仪在耳郭相应区域扫描,当仪器发出声光提示时,标记阳性反应点(即压痛明显或电阻降低点),结合临床经验调整穴位定位,确保取穴精准。
    • 第二步:消毒(2 分钟)
      • 用酒精棉球以 “由内向外、螺旋式” 擦拭耳郭皮肤,重点消毒穴位区域及耳针进针点,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 1cm;
      • 待酒精自然挥发后,用干棉球轻擦耳郭,去除残留酒精(避免刺激耳道黏膜)。
    • 第三步:耳针刺激(5 分钟)
      • 用无菌镊子夹持耳针,在选定穴位处垂直刺入,深度以穿透耳软骨但不损伤耳后皮肤为度(约 2-3mm),留针 15-20 分钟;
      • 留针期间,每隔 5 分钟行针 1 次,采用轻微捻转手法(捻转角度 180°,频率 60 次 / 分钟),以患者耳郭出现酸胀、热感为度,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疼痛。
    • 第四步:耳穴压豆(3 分钟)
      • 耳针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避免出血);
      • 取王不留行籽 1 粒,置于胶布中央,贴敷于上述耳穴,用手指按压王不留行籽,力度以患者耐受为限(按压时出现酸胀感为宜),每穴按压 30 秒,每日按压 3-4 次,保留 3-5 天更换。
    • 第五步:术后护理(1 分钟)
      • 告知患者耳穴贴敷期间避免耳郭沾水、搔抓,若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需及时取下胶布;
      • 记录穴位定位、操作时间、患者反应,为后续治疗调整提供依据。

(三)临床注意事项

  1. 针灸操作时,风池穴针刺方向需朝向鼻尖,避免深刺损伤延髓;太阳、率谷等头部穴位针刺宜浅(0.3-0.5 寸),采用平刺或斜刺;
  2. 耳针刺激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耳郭有炎症、溃疡、冻伤者禁用;
  3. 偏头痛急性发作时,可先针刺主穴行强刺激,缓解疼痛后再行耳穴综合疗法,慢性缓解期以耳穴压豆为主,配合针灸调理。

(四)学术扩展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科在偏头痛治疗研究中,形成了 “针灸 + 耳穴 + 中药” 的综合方案,如杨佃会教授团队发现,偏头痛患者耳穴 “颞区” 的神经肽含量与头痛频率呈正相关,通过耳穴刺激可降低神经肽水平,调节三叉神经血管反射。考生在答题时,可结合此类临床研究成果,或参考《中医针灸治疗学》《耳穴疗法大全》等著作,体现对针灸临床的深度理解与学术视野。

真题获取与备考建议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考博真题(含历年试题及高分答案详解)是备考的核心资料,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命题重点(如经典理论阐释、临床实操规范、辨证施治逻辑)。考生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取真题:
考博信息网官网:http://www.kaoboinfo.com/
山东中医药大学历年考博真题下载专用页面:http://www.kaoboinfo.com/shijuan/school/408061_1_1332896.html

备考建议

(一)理论与临床结合

以《针灸学》(邱茂良主编)、《灵枢》《素问》针灸相关篇章为核心教材,掌握 “经络腧穴”“针灸补泻”“辨证施治” 等核心理论,同时精读《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等核心期刊的临床研究论文,提升 “理论指导临床” 的能力。

(二)构建 “经典 - 理论 - 实操” 的答题框架

针对 “经典术语类” 题目(如 “平补平泻”),需先溯源文献出处,再梳理历代阐释,最后结合临床应用辨析;针对 “临床实操类” 题目(如偏头痛治疗),需明确辨证处方、器械准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体现 “规范化、精细化、安全化” 的临床要求,避免仅罗列知识点而无逻辑关联。

(三)关注学术动态与现代研究

备考时可关注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如经典针法的机制研究、临床疗效评价),结合现代医学对针灸的认知(如针刺对神经递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让答案既具传统中医特色,又有现代科学支撑,符合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要求。
通过系统利用真题资料和科学的备考方法,考生可高效提升针灸学专业素养和考博应试能力,助力顺利上岸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