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ctions: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clearly and comprehensively, including their core connotation,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
2. 博弈论和纳什均衡
4. 哈罗德模型和哈罗德的不稳定模型
-
博弈论(Game Theory)
- 核心定义: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相互作用时的决策行为及其均衡结果的理论,本质是分析 “理性参与者在存在策略依存关系时的最优选择”,其核心要素包括参与者(Players)、策略(Strategies)、支付(Payoffs)、信息(Information)和均衡(Equilibrium)。
- 理论背景:最早可追溯至冯・诺依曼与摩根斯坦 1944 年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20 世纪 50 年代后经纳什、塞尔腾、海萨尼等学者拓展,形成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等分支,成为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分析工具。
- 经济意义:打破了传统经济学 “个体独立决策” 的假设,适用于分析寡头垄断、公共品供给、制度设计等多主体互动场景(如企业价格竞争、国家贸易谈判),为复杂经济现象提供了结构化的分析框架,其思想还延伸至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
-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 核心定义:是博弈论中的核心均衡概念,指在一个博弈中,若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都是对其他参与者策略的最优反应,且没有参与者有动机单独改变自己的策略,则该策略组合为纳什均衡,数学表达为:对任意参与者 i,其策略\(s_i^*\)满足\(u_i(s_i^*, s_{-i}^*) \geq u_i(s_i, s_{-i}^*)\)(\(s_{-i}^*\)为其他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组合)。
- 理论背景:由约翰・纳什于 1950 年在《非合作博弈》中提出,突破了此前 “零和博弈” 的局限,将博弈论拓展至非合作博弈场景,为分析理性参与者的互动行为提供了统一标准。
- 经济意义:纳什均衡揭示了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 的潜在冲突(如囚徒困境),解释了为何看似 “非最优” 的集体结果可能稳定存在;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用于分析寡头企业的产量、价格决策,为反垄断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 考点延伸: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学科注重博弈论的应用研究,考生需区分 “纯策略纳什均衡” 与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掌握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贝叶斯纳什均衡等延伸概念,结合本校学者关于产业竞争的研究(如平台企业的博弈策略)提升答案针对性。
-
哈罗德模型(Harrod Model)
- 核心定义:是英国经济学家罗伊・哈罗德于 1939 年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基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聚焦 “资本积累、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核心假设包括:资本 - 产出比(v)固定、储蓄率(s)固定、劳动力增长率(n)固定,核心公式为\(g = \frac{s}{v}\)(实际增长率 g 由储蓄率 s 和资本 - 产出比 v 决定)。
- 理论构成:模型区分了三种增长率 —— 实际增长率(g)、有保证的增长率(\(g_w\),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g_n\),由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决定的长期均衡增长率),认为经济增长的均衡条件是\(g = g_w = g_n\)。
- 经济意义:首次将凯恩斯的短期静态均衡拓展至长期动态增长分析,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为后续索洛模型、新增长理论奠定了基础。
-
哈罗德的不稳定模型(Harrod's Instability Theorem)
- 核心定义:哈罗德模型揭示的 “均衡增长路径具有不稳定性” 的结论,即一旦实际增长率偏离有保证的增长率(\(g \neq g_w\)),经济将陷入累积性的失衡:若\(g > g_w\),实际投资大于意愿投资,企业将扩大生产,推动 g 进一步上升;若\(g < g_w\),实际投资小于意愿投资,企业将缩减生产,导致 g 进一步下降,形成 “累积性扩张” 或 “累积性收缩”。
- 理论根源:源于模型 “资本 - 产出比固定”“储蓄率固定” 的刚性假设,缺乏价格弹性和要素替代弹性的调节机制,导致均衡增长路径如同 “刀刃上的增长”。
- 经济意义:指出了传统增长模型的局限性,推动了索洛模型的诞生(索洛放松了 “资本 - 产出比固定” 的假设,引入要素替代弹性,得出 “稳态增长路径稳定” 的结论),为理解经济周期与长期增长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
Directions: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depth, combining theoretical model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Ensure the logic is rigorous and the content is comprehensive.
2. 用动态的 AD-AS 模型分析滞胀
动态总需求 - 总供给(AD-AS)模型是在传统短期 AD-AS 模型基础上,引入 “预期通货膨胀” 和 “长期潜在产出增长” 的动态调整机制,核心构成包括:
- 动态总需求曲线(DAD):由 IS-LM 模型推导,反映通货膨胀率(π)与产出缺口(\(Y - Y_n\),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额)的负向关系,表达式为\(\pi = \pi^e - \alpha(Y - Y_n) + \varepsilon\)(\(\pi^e\)为预期通货膨胀,α 为产出对通货膨胀的敏感系数,ε 为需求冲击);
- 动态总供给曲线(DAS):由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反映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变化的正向关系,表达式为\(\pi = \pi^e + \beta(Y - Y_n) + \nu\)(β 为通货膨胀对产出的敏感系数,ν 为供给冲击);
- 长期均衡:当\(Y = Y_n\)(产出缺口为 0)且\(\pi = \pi^e\)(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经济处于长期稳态,DAS 曲线垂直于潜在产出水平。
滞胀是指 “经济停滞(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与通货膨胀高企并存” 的经济现象,其核心成因是不利的供给冲击,结合动态 AD-AS 模型的分析如下:
经济处于长期稳态:DAD 与 DAS 曲线交于潜在产出\(Y_n\),通货膨胀率为\(\pi_0 = \pi_0^e\),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 冲击来源:如能源价格暴涨(如 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危机)、原材料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表现为动态总供给曲线 DAS 向左上方移动(供给冲击 ν 为正);
- 短期均衡变化:DAS 曲线从\(DAS_0\)移动至\(DAS_1\),与原 DAD 曲线交于新的短期均衡点:产出从\(Y_n\)下降至\(Y_1\)(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率从\(\pi_0\)上升至\(\pi_1\)(通货膨胀高企),形成滞胀局面;
- 关键机制:不利供给冲击直接推高生产成本,企业被迫提高价格(推高通货膨胀),同时缩减生产(降低产出、提高失业率),打破了传统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负相关” 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 预期调整:长期中,公众观察到实际通货膨胀\(\pi_1 > \pi_0^e\),会向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pi^e\)从\(\pi_0^e\)上升至\(\pi_1^e\)),导致 DAS 曲线进一步向左上方移动至\(DAS_2\),此时产出进一步下降至\(Y_2\),通货膨胀率维持在高位\(\pi_1\),滞胀局面持续;
- 自发调整的局限性:若缺乏政策干预,仅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如工资粘性逐渐消失、企业调整生产技术),DAS 曲线需长期缓慢向右下方移动,才能回到潜在产出水平,期间将承受长期的经济停滞与高通胀。
-
供给侧政策(核心对策):
- 目标:推动 DAS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降低生产成本,恢复潜在产出;
- 具体措施:降低能源依赖、推动技术创新(如发展新能源)、放松劳动力市场管制(提高工资弹性)、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根源上缓解供给冲击的影响。
-
需求侧政策(谨慎使用):
- 扩张性需求政策(如刺激消费、增加投资):虽能推动 DAD 曲线向右移动,提升产出,但会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加剧滞胀;
- 紧缩性需求政策(如加息、减少政府支出):虽能抑制通货膨胀,但会导致产出进一步下降,加重经济停滞;
- 政策原则:需求侧政策需 “中性偏紧”,聚焦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如央行明确通胀目标),避免加剧供需失衡。
-
预期管理政策:
- 央行通过明确的通胀目标制、透明的货币政策沟通,引导公众形成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阻止 DAS 曲线持续左移,缩短滞胀调整周期。
上海财经大学在宏观经济政策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积淀,本校学者关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研究(如通过减税降费、产业升级应对潜在供给冲击)与动态 AD-AS 模型的政策启示高度契合。考生可结合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滞胀的应对经验(如里根政府的供给侧改革),或参考《高级宏观经济学》(罗默)中的动态均衡模型,进一步深化对滞胀形成机制与政策选择的理解,提升答案的学术深度。
以《西方经济学史》(斯坦利・布鲁)、《高级宏观经济学》(罗默)为核心教材,梳理西方经济思想的演进逻辑(如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新自由主义),明确核心理论的历史背景与理论突破,避免孤立记忆概念。
针对名词解释,需涵盖 “定义 + 理论背景 + 经济意义”;针对论述题,遵循 “理论框架→问题分析→政策建议” 的逻辑,结合数学模型(如动态 AD-AS 的公式推导)、历史案例(如滞胀的历史实例)、现实应用(如政策启示),体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研究注重 “理论建模与政策应用结合”,备考时可关注本校期刊《财经研究》中的相关论文(如关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研究),结合当前宏观经济热点(如供给冲击下的经济波动),将理论模型与现实问题绑定,提升答案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
通过系统利用真题资料和科学的备考方法,考生可高效提升西方经济思想史专业素养和考博应试能力,助力顺利上岸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