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ctions: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clearly and comprehensively, including their core connotation, historical background,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and academic significance.
2. 辛派词人
4. 金圣叹
5. 今文经学
- 核心定义
辛派词人是指南宋时期受辛弃疾影响,以豪放词风为主要创作特征,题材上聚焦爱国情怀、家国兴亡,风格上雄浑苍凉、慷慨激昂的词人群体,核心代表人物包括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核心力量。
- 历史背景与创作特征
- 历史背景:南宋偏安江南,北方故土被占,民族危机深重,士大夫阶层爱国热情高涨,辛弃疾 “以词言志” 的创作范式(将报国壮志、壮志难酬的悲愤融入词中)引发广泛共鸣,形成流派;
- 核心特征:
- 题材:以爱国议政、收复失地、批判苟安为核心,较少闺情、咏物等传统题材,如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以出使为题,抒发民族气节;
- 风格:继承辛弃疾 “豪放雄健” 的词风,语言刚劲有力,善用典故、排比,情感直白强烈,如刘过《沁园春・寄辛承旨》直抒对辛弃疾的敬仰与共同的爱国情怀;
- 功能:突破词 “娱宾遣兴” 的传统功能,将词提升为 “言志议政” 的载体,拓展了词的社会功能与题材边界。
- 学术意义
辛派词人延续并深化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使豪放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风格之一;其爱国主题的创作,赋予词强烈的时代精神与现实关怀,打破了 “词为艳科” 的文体偏见;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清代陈维崧等阳羡派词人、近代梁启超等爱国词人,均继承了其豪放风格与爱国精神,是中国文学史上 “以文载道” 传统在词体中的重要体现。
- 核心定义
金圣叹(1608-1661),原名金采,字若采,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以对《水浒传》《西厢记》等经典名著的评点著称,提出 “六才子书” 说(将《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列为六大经典),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评点派” 的集大成者。
- 核心文学思想与批评实践
- 文学本质论:提出 “诗者,人心之乐也”,强调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反对将文学仅视为教化工具,突破了传统 “文以载道” 的单一文学观;
- 叙事理论:在《水浒传》评点中首次系统提出 “叙事节奏”“视角转换”“伏笔照应” 等叙事技巧,如分析 “武松打虎” 情节的 “缓急相间”,开创了中国古代叙事学的先河;
- 人物塑造论:强调小说人物 “个性鲜明”,提出《水浒传》“一百八人,一百八样” 的人物塑造成就,精准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典型性(如林冲的 “隐忍与反抗”、宋江的 “仁义与权术”);
- 文本评点形式:采用 “夹批 + 回评 + 总评” 的评点体例,将批评融入文本阅读过程,直观呈现阅读体验与文学见解,成为后世小说评点的典范范式。
- 学术意义
金圣叹的文学评点突破了传统文学批评 “重经轻文” 的偏见,将小说、戏曲提升至与经史同等的经典地位;其叙事理论与人物理论,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独立体系,对清代毛宗岗评《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红楼梦》产生直接影响;其 “读者中心” 的批评视角(强调阅读体验与审美感受),与现代接受美学理论存在内在契合,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桥梁。
- 核心定义
今文经学是指汉代以来,以儒家经典的 “今文经”(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本)为研究对象,注重阐发经典中的 “微言大义”,结合现实政治阐释义理的经学流派,与侧重文字训诂、名物考据的古文经学相对立,核心代表人物包括汉代董仲舒、何休,清代康有为、梁启超等。
- 历史发展与核心特征
- 汉代兴起: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为核心,融合阴阳五行学说,提出 “天人感应”“大一统” 等理论,将今文经学与政治统治结合,使今文经学成为汉代官方意识形态;
- 清代复兴: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今文经学再度兴起,康有为、梁启超借《公羊传》“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宣扬变法维新,将经学研究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结合;
- 核心特征:
- 方法论:不重文字训诂,注重义理阐发,强调经典的 “现实意义” 与 “政治功能”;
- 价值取向:以 “经世致用” 为核心,将经典视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资源;
- 文本范围:核心经典为《春秋公羊传》《尚书》《礼记》等今文经传。
- 学术意义
今文经学构建了儒家思想与政治实践结合的传统,影响了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文化政策,塑造了中国古代 “儒表法里” 的政治文化格局;清代今文经学的复兴,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推动了传统学术向近代思想转型;其 “经世致用” 的学术精神与 “义理阐发” 的研究方法,对后世思想史、学术史影响深远,是中国传统学术 “通经致用” 精神的集中体现。
Directions: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depth, combining specific writers and works, literary theory and historical context. Ensure the logic is rigorous and the content is comprehensive.
- 鲁迅《文学史大纲》说屈原《楚辞》比《诗经》对后世影响要深,请从文体风格等内容与形式方面来说明其成就与对后世的影响。
《楚辞》以屈原《离骚》《九歌》《天问》等为核心,在内容主题与文体形式上均突破了《诗经》的创作范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传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全新的创作资源。
- 《诗经》的主题特征:多为集体创作(如国风多为民间歌谣,雅颂多为宫廷乐歌),主题聚焦农事、祭祀、战争、婚恋等日常与公共生活,情感表达克制含蓄,体现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中和之美;
- 《楚辞》的主题创新:
- 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屈原为核心,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人格坚守、悲愤情怀融入创作,如《离骚》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理想信念,“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人格宣言,突破了《诗经》的集体叙事,确立了 “以文言志” 的个体抒情传统;
- 题材的拓展:新增 “香草美人” 的象征系统(以香草喻君子品德,以美人喻君主或理想)、“上下求索” 的神游题材(如《离骚》中上天入地的想象)、“家国忧思” 的政治抒情(如《哀郢》中对故国沦陷的悲痛),极大丰富了中国文学的题材库;
- 情感表达的强化:情感奔放强烈,悲愤与执着并存,如《天问》中对天地万物、历史兴亡的 172 个追问,体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与探索意识,打破了《诗经》的含蓄美传统。
- 句式突破:《诗经》以四言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楚辞》以杂言为主,句式长短不一(从三言到十一言),如《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的六言为主、间杂其他句式,节奏舒缓悠扬,更适合表达复杂深沉的情感;
- 语言风格:《诗经》语言质朴自然,多口语化表达;《楚辞》语言华丽瑰丽,善用楚地方言(如 “兮”“些”“只” 等语气词),如《九歌》中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的细腻描写,营造出奇幻瑰丽的审美意境;
- 结构形式:《诗经》多为短章复沓,反复咏唱;《楚辞》形成长篇巨制(如《离骚》全诗 373 句,2490 字),具备完整的叙事线索与情感脉络,确立了中国古代长篇抒情诗的结构范式;
- 表现手法:在《诗经》赋比兴的基础上,强化了 “象征”“想象” 的运用,如《离骚》中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的香草象征,“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的神游想象,构建了奇幻浪漫的艺术风格。
- 屈原 “发愤以抒情” 的创作范式,成为后世文人遭遇挫折时的精神寄托,如司马迁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的论述,直接继承了屈原的抒情传统;
- 后世文人在政治失意、理想受挫时,多以《楚辞》为典范,表达怀才不遇的悲愤与人格坚守,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狂放,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思,均可见屈原精神的影响;
- 相比之下,《诗经》的集体抒情传统虽为后世文学提供了题材借鉴,但缺乏个体精神的强烈投射,对文人个体创作的精神引领作用弱于《楚辞》。
- 句式与节奏:《楚辞》的杂言句式为汉赋、乐府诗提供了直接借鉴,如汉赋的铺陈排比、句式长短错落,乐府诗的自由灵活,均源于《楚辞》的句式创新;唐代李白、李贺等诗人的歌行体(如《蜀道难》《李凭箜篌引》),延续了《楚辞》的杂言风格与浪漫气息;
- 象征与想象:《楚辞》的 “香草美人” 象征系统,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象征模式,如李商隐无题诗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象征手法,龚自珍《己亥杂诗》中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的意象运用,均继承了《楚辞》的象征传统;
- 相比之下,《诗经》的四言句式虽为后世五言、七言诗的源头,但形式相对单一,对后世诗歌体式创新的推动作用不及《楚辞》的杂言体与浪漫形式。
- 《楚辞》开创的 “浪漫主义” 审美风格,与《诗经》的 “现实主义” 风格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中国文学的两大审美传统;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如李白的诗歌、《西游记》的奇幻情节、《牡丹亭》的至情想象),均以《楚辞》为精神源头;
- 其华丽瑰丽的语言风格,影响了汉赋的铺张扬厉、六朝骈文的辞藻华美、唐诗的文采斐然,提升了中国文学的语言审美水准;
- 相比之下,《诗经》的质朴自然风格虽为后世文学提供了 “平淡美” 的典范,但在审美风格的丰富性与创新性上,不及《楚辞》对浪漫主义传统的开拓。
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注重 “文学与文化的跨学科研究”,《楚辞》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更渗透到思想文化、艺术创作等多个层面。考生在答题时,可结合本校学者关于 “楚辞与楚文化” 的研究(如楚地巫风对《楚辞》浪漫风格的影响),或参考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 “楚辞之美” 的评价、闻一多《楚辞校补》的考证成果,进一步提升答案的学术深度。同时,可对比《诗经》与《楚辞》对后世不同文体(如诗歌、散文、小说)的影响差异,更全面地印证鲁迅 “《楚辞》影响更深” 的观点。
以《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主编)为核心教材,精读《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明清小说等经典文献,同时掌握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文体学” 等核心理论,提升 “文献解读 + 理论阐释” 的能力。
针对名词解释,需涵盖 “定义 + 背景 + 特征 + 意义”;针对分析题,遵循 “核心观点→分论点 + 文本实证→历史影响→学术延伸” 的逻辑,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历史背景展开,避免空泛论述;注重梳理文学发展脉络(如词体演变、文学思潮转型),形成系统性知识体系。
备考时可阅读《文学评论》《中国语文》等核心期刊,了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最新动态;关注上海大学文学院的研究方向(如古代文学与文献学、文学批评史),将本校学术成果(如学者对明清小说评点的研究)融入答案,增强针对性与专业性。
通过系统利用真题资料和科学的备考方法,考生可高效提升中国文学史专业素养和考博应试能力,助力顺利上岸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