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阐述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联,需体现 “历史逻辑 + 理论逻辑 + 实践逻辑” 的统一,结合具体案例论证理论创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作用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理论创新的导向意义。
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动力与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创新的实践载体与价值归宿,二者在 “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 的循环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决定理论创新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是 “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恩格斯语)。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而这一 “结合” 必须通过理论创新突破教条主义束缚。
案例: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突破 “城市中心论” 的教条主义局限,立足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 的实际,创新提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道路理论,使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首次实现深度结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开端。
-
时代课题的转换呼唤理论创新的引领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时代课题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通过理论创新回应新问题、解决新挑战。没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会陷入僵化,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实践场景。
案例:改革开放初期,面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时代课题,邓小平同志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中 “计划经济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资本主义” 的认知局限,创新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 “三个有利于” 判断标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阶段,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
中国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 “中国化”,即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中国经验、回应中国问题。理论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抽象思辨,而是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规律性提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素材与检验标准。
案例:新时代以来,面对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总结脱贫攻坚、全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实践经验,创新提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发展理念” 等重要理论,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孕育理论创新的典型体现。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限定理论创新的边界
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以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为初心使命,这一价值导向决定了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中国实践、回应人民需求,避免脱离实际的空洞创新。
案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围绕 “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的核心目标,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到 “科学发展观”,再到 “共同富裕理论”,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以人民为中心” 的价值立场,确保理论创新始终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推进。
-
历史维度: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频共振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以理论创新为标志,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阶段: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第三次飞跃,三次飞跃均是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度融合的产物。
-
实践维度: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向赋能
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 “认识工具”,帮助破解实践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为理论创新提供 “检验标准”,推动理论不断完善。二者形成 “创新 - 实践 - 再创新” 的良性循环,确保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案例:脱贫攻坚实践中,“精准扶贫” 理论创新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而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又丰富了 “共同富裕” 理论的内涵,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长期强调 “理论创新的实践性与问题导向”,注重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案例阐释理论创新的逻辑。考生在答题时,可结合本校学术特色,进一步分析新时代理论创新的着力点(如应对科技革命、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体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把握。
要求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 “两个和解” 思想的核心内涵,结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分析该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具体指导作用,需体现 “经典理论溯源 + 当代实践结合 + 现实路径探索” 的学术逻辑。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 “两个和解” 思想,即 “人与自然的和解” 与 “人与人的和解”,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对破解当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人与自然的和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 “人对自然的支配性掠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平衡,导致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的和解” 强调人与自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
人与人的和解
“人与人的和解” 核心是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带来的阶级对立与社会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与压迫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阶级对抗,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基于平等、自由、合作的和谐关系,使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提供理论支撑
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 “生态文明建设” 的实践,直接源于 “人与自然的和解” 思想:
- 明确发展定位:将 “生态文明建设” 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突破 “先发展后治理” 的传统模式,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 “人与自然和解” 思想的当代实践;
- 破解现实问题:针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提出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绿色发展考核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对自然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契合 “人与自然和解” 的核心要求。
- 为 “人与人和谐相处” 提供价值导向
“人与人的和解” 思想指导我国在社会建设中聚焦 “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破解社会矛盾:
- 促进社会公平:通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实践,缩小城乡、区域、阶层差距,消除剥削与压迫的土壤,体现 “人与人平等相待、和谐共处” 的思想;
- 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解决利益冲突、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实现 “人与人的和解” 在当代社会的具体落地;
- 保障人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发展权利,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契合马克思主义 “自由人联合体” 的价值追求。
- 为 “社会全面和谐” 提供整体思路
“两个和解” 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会加剧人与人的矛盾(如资源争夺引发的利益冲突),人与人的对立也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如阶级对立导致的生态保护缺位)。这一整体性思想指导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坚持 “全面协调可持续”:
- 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 统筹社会公平与效率: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 统筹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引导公民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兼顾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形成 “个人 - 社会 - 自然” 相互促进的和谐格局。
-
以制度创新保障 “两个和解” 落地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如生态补偿机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将 “人与自然的和解” 纳入法治化轨道;健全社会公平保障制度(如就业促进制度、教育公平制度),为 “人与人的和解” 提供制度支撑。
-
以文化建设培育和谐理念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和而不同” 思想,结合马克思主义 “两个和解” 思想,培育全社会的和谐意识,形成尊重自然、关爱他人、共建和谐的文化氛围。
-
以全球视野拓展和谐内涵
将 “两个和解” 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合,在全球生态治理、国际争端解决中践行 “人与自然和解”“人与人和解”,既推动国内和谐社会建设,又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苏州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注重挖掘经典著作的当代价值。考生在答题时,可结合本校研究特色,进一步分析 “两个和解” 思想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关联,体现对理论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把握,提升答案的学术厚度。
- 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准确把握 “两个和解”“人的全面发展” 等核心概念的内涵,避免理论误解;
- 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构建 “毛泽东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理论框架,明确理论创新的历史脉络。
- 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如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等),积累实践案例,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 结合苏州大学学术特色,关注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重点(如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针对性补充相关学术成果,提升答案的针对性。
- 针对 “经典理论当代价值” 类题目(如 “两个和解” 思想的指导意义),采用 “理论内涵阐释 - 实践关联分析 - 当代路径探索” 的框架,确保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 针对 “理论关系” 类题目(如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采用 “辩证关系分析 - 历史案例佐证 - 实践价值总结” 的框架,体现辩证思维与历史思维;
- 答题时注重学术语言的规范性,适当引用经典著作原文、党的重要文献表述,增强答案的权威性。
通过系统利用真题资料和科学的备考方法,考生可高效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素养和考博应试能力,助力顺利上岸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