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概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系重点发展、具有相当学术实力的学科之一,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前辈著名学者谢无量、冯其庸、吴文治、蔡钟翔、朱靖华、成复旺等曾在此工作多年,辛勤耕耘,为学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通过自身建设、大力培养和积极引进,古代文学专业已经建设成一支学术结构合理、研究实力雄厚的学术队伍。这支学术队伍的平均年龄为45岁,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7人,近年来,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10项,出版数十部学术专著和数百篇论文。
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本专业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分体文学史、古代文论六个研究方向。前四个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为相关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重要的文学流派、重要的文学现象,以及各个时期文学承前启后的关系等等。分体文学史研究方向是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探索文学发展的历史与规律。古代文论研究方向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是能够从事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
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共有教师11名,包括教授7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其中在职博士生导师为李炳海、叶君远、袁济喜、诸葛忆兵、冷成金。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为本学科点兼职博导。
对外交流及其他:
本专业的多数教师都曾经出国讲学或与国外学者、港台学者进行过合作研究。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中国古代文艺学
中国文艺学范畴体系
古代文艺哲学
中国古代美学专题研究
古代文论研究
庄子与中国文论
《文心雕龙》专题研究
先秦诸子与中国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宗教与文学
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学
中国古代作家研究
古代神话研究
古代诗文研究
古代小说研究
古代词曲赋研究
道家与道家文学
海外汉学研究
毕业生去向:
已经毕业的学生多数留在北京或从事教学工作,或从事编辑记者工作,或担任公务员。
中国古代文学 李炳海 博士生导师
李炳海基本情况简介
李炳海,男,吉林龙井人。1946年生,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在东北师大获文学博士学位。1986——2001年在东北师大中文系任教,2002年3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8年任副教授,1990年任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1986年起在高校执教,讲授的本科生课程有: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神话、《诗经》研读、楚辞研读、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等。讲授的研究生课程有:《周易》释读、《礼记》导读、《论语》导读、中国古代作家研究、文学史方法论等。
主要研究方向是先秦两汉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道家思想与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的生命意识及其显现方式。主持完成教育部社科项目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汉唐盛世文学与传统文化。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道家与道家文学》、《周代文艺思想概观》、《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黄钟大吕之音——中国古代辞赋的文本阐释》。
1990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2001年入选首批、第二批吉林省省管专家,2001年任吉林省首批特聘教授,2000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道家与道家文学》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分获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论文《<楚辞·九歌>的东夷文化基因》获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古代文学 叶君远 博士生导师
叶君远,男,1947年生,汉族,北京人。曾插队多年,77年恢复高考,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79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冯其庸先生研治古代文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98年被评为人大“十大教学标兵”之一,1999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曾先后赴韩国延世大学、台湾逢甲大学讲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分党委书记。
教授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文史要籍概述
清代诗歌研究
吴梅村研究
中国古代诗体流变
大学语文
主要研究方向:
清代文学
中国古代诗歌
主要科研项目:
明清之际文人社团与文学运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吴梅村诗集选注(高校古委会项目)
陈廷敬研究(陈廷敬教学科研基金项目)
主要科研成果:
《吴梅村年谱》增订本(与冯其庸合作)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吴梅村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吴伟业与娄东诗派》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吴伟业评传》 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
《清代诗坛第一家》 中华书局2002年11月出版
《元明清诗卷》(与邓安生合作)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
《中国古代文体丛书·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中国古代文学 冷成金 博士生导师
冷成金 男,1962年3月9日生,1991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3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91年7月—1996年6月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讲师,1996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1999年2月——2001年8月期间任韩国韩瑞大学客座教授,2003年7月起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授,2005年起增补为博士生导师。
二、教授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先秦诸子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唐诗宋词研究
苏轼研究
中国古代文献与文学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与古代文论
四、主要科研项目
1,宋代理学的演进与文学的理性化进程,2003年教育部博士点项目,批准日期:20031201,批准号:03JB750.11-44007
2,苏轼诗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211项目中文系子课题,批准日期:20030910
3,唐诗风神,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211项目历史系子课题,批准日期20030501
五、主要科研成果
《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
月,50万字。获2002年教育部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文学与文化的张力》学林出版社,2002年5月,24.5万字。
《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学苑出版社2003年5月,47万字(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04年)
《唐诗宋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40万字
中国古代文学 詹福瑞 博士生导师
詹福瑞材料
詹福瑞 ,男 ,1953年11月生,河北青龙人,满族,国家图书馆馆长,教授。
1991 年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4年起历任河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主任、副校长、党委书记、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党委书记、馆长。
主要社会学术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学科规划与评审组成员、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文学遗产》编委。
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励及荣誉称号:专著《中古文学理论范畴 》, 1998年获中国图书奖、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专著《南朝诗歌思潮》 ,1996年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合著《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 》,1997年获国家图书奖,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主持的教学项目“打通文史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2000年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被教育部评为精品课。
2000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评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
教授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专题、汉魏六朝隋唐文学专题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集中在中古文学理论范畴、魏晋南北朝诗歌思潮、李白、《文心雕龙》研究等几个方面。
科研项目情况:先后完成教育部“九五”社科课题“魏晋文化思潮与文学的转型 ”(1999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魏晋南北朝文人集团与文学流派研究”(2006年)项目。
主要著作:
《南朝诗歌思潮》,专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再版。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专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点校《唐诗合解笺注》(合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合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主要论文:
《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文心雕龙学刊》第4辑。
《李白<古风>其四十六试解》,《李白学刊》第2辑。
《建安士人的社会地位、社会意识与文学思潮》,《天府新论》1991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永明诗风与文心雕龙隐秀论》,《文心雕龙学刊》第7辑。
《“典雅”考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5辑。
《论晋宋之际山水诗潮兴起的内因外缘》,《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4期。
《从哲学之气到文气》,《东方丛刊》1994年第2辑。
《永明士人心态与诗的平浅》,《学术论丛》1994年5期。
《<宗经>与<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河北大学学报》1994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试论李白的孤独意识》,《唐代文学研究》第5辑。
《试论谢脁清丽山水》,《谢脁与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李白的英雄意识》,同上。
《从文化背景中解读文学》,《文学遗产》,1996年2期。
《宫体诗人略考》,《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李白诗歌的生命意识》,《东方丛刊》1997年3期。《唐代文学研究年鉴》转摘。
《文化研究:寻找古代文学研究的最佳思维》,《文艺研究》1997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诗缘情辨义》,《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文士、经生的文士化与文学的自觉》,《河北学刊》1998年4期。
《“总术”考释》,《文心雕龙研究》第4 辑。
《李白诗的自然意识》,《文艺研究》1999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文、文章与丽》,《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的形成及特点》,《文学评论》2000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之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卷收编。
《从汉人对屈原的批评看文学的自觉》,《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5期。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的宗唐倾向及选诗标准》,《文学遗产》2001年1期。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21世纪文化》,《光明日报》2001年4月4日“文学遗产”专栏。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与叶燮的文学思想》,《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9辑。
《中国古代文学与21世纪文化》,《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3期。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边缘化问题》,《文学评论》2001年6期。
《汉大赋的内在矛盾与文士的尴尬》,《文艺研究》2001年6期。
《延展视野,深化研究》,《文心雕龙研究》第5辑。
《文体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2年9月11日“文学遗产”专栏。《新华文摘》转载。
《“通变”解义》,《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版。
《从志思蓄愤到遣兴娱情》,《文艺研究》,2006年1期。
它是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过的真题试卷,属已解密信息,对于报考相关专业考生来说,统考专业课(业务课)科目考研真题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研究真题除了能了解到什么知识点最重要,考哪些题型之外还能给我们反映出老师出题的难度如何,考试考点及重点范围有哪些,每个知识点的历年出题频率,每个章节的分值比重,各个章节的出题比重,每年都要反复考的知识点等等。考试真题的重要性是任何的习题资料都高,比起网上流行的所谓“复习题笔记讲义”(少数除外,大部分都是以同一资料冠以不同学校名称冒充的资料),真题真实性高、渠道权威、试题原版扫描保证清晰。在考博信息网的考试资料体系中,也是把专业课真题作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资料提供给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