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专业研究方向:
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分体文学史
研究内容:
主要从国学的角度去研究相关的作家与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等。古代文论研究方向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研究方法重在文献与义理的有机结合。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是能够从国学的层面去从事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以及相关的文博、编辑出版方面的人才。
学院介绍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于2005年5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学校聘请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担任国学院院长。2005年10月16日,隆重举行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揭牌暨开学典礼”仪式。许嘉璐副委员长等领导亲临典礼并做了重要讲话。何兹全、任继愈等国学大师和若干位学界泰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国学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大学决心以此为契机,为振兴国学做出贡献。
国学院学术力量雄厚。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史学院、哲学院选调部分骨干教师,并从海内外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共同组建了基本学术团队。中国人民大学对国学院实行教师双聘制,文史哲的相关专业教师同时受聘于国学院,构成了国学院强大的师资阵容。此外聘请校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形成了对国学院强力学术支撑。
专业背景、专业概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重点发展、具有相当学术实力的学科之一,目前也是国学院的主要学科之一。前辈著名学者谢无量、冯其庸、吴文治、蔡钟翔、朱靖华等曾辛勤耕耘,为学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通过自身建设、大力培养和积极引进,古代文学专业已经建设成一支学术结构合理、研究实力雄厚的学术队伍。国学院目前的古代文学学科正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努力增强自身的学术实力,发挥自己的学术特长与优势,培养优秀人才。
对外交流及其他:
同国外和港澳台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广泛的学术联系。多数教师都曾出国讲学或与国外学者、港台学者进行过合作研究。
主要开设课程:
中国古代文艺学、中国文艺学范畴体系、古代文论研究、中国近现代美学专题研究、庄子与中国文论、《文心雕龙》专题研究、先秦诸子与中国人文精神、西方批评经典选读、中国古代作家研究、古代神话研究、古代诗文研究、古代小说研究、古代词曲赋研究、道家与道家文学、海外汉学研究。
导师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
袁济喜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一、1956年出生,上海人。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1982年年本科毕业后就读于该系中国文学批评史硕士研究生专业,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至199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任教,任讲师与副教授。1995年至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至今在国学院任职。1997年起任教授,2001年起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与魏晋南北朝文学。
1994年被选为北京市第一批新世纪人文社科理论“百人工程”成员,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基地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特聘教授。
二、主讲课程
本科生:1、中国文学理论史。2、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讲。3、中国美学史。
研究生:1 、中国古代文艺学。2、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论。3、中国现代美学研究。
三、科研立项
1、《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主持,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材“百人工程”资助项目,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中国古代文艺学》,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顶目,主要参加者与撰写者。
3、《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价值的现代传承》,主持,200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顶目,已结项出版。
4、《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主持,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项目。进行中。
四、获奖情况
《六朝清音》(主撰),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五、社会兼职
《文心雕龙》学会(一级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会理事,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北京市美学会常务理事,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等。
六、主要论文
1. 《论六朝文学精神的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 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6期。
2. 《兴:魏晋六朝艺术生命的激活》,《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
3. 《论“兴的审美意义》,《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
4. 《六朝文体论的人文蕴涵》,《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
5. 《从“神感说”探讨古代文论的“神思说”》,《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6. 《王弼的经典阐释与六朝文论》,《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7. 《六朝佛教对文论精神的升华》,《学术月刊》,200年第9期。
8. 《两汉文学批评与心理体验》,《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七、主要著作
1、《六朝美学》(修订版),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人海孤舟:汉魏六朝士的孤独意识》,独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兴:艺术生命的激活》,独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4、《六朝清音》 (主撰)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6、《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7、《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独著,中华书局,2002年。
8、《承续与超越---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独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9、《中国古代文论精神》,山西教育出版社,独著,2005年。
10、《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诸葛忆兵 教授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个人简历
1、诸葛忆兵,男,汉族,1959年6月25日生。浙江省温州市人。
2、1980年7月毕业于温州市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1984年9月,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师从陶尔夫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贺铸词研究》。1994年9月,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郁贤皓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5月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徽宗年间词坛研究》。
3、1980年8月至1984年8月,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第一中学任教。1987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留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1997年7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宋史专题研究,课题为《两宋宰辅制度研究》。1999年6月出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4、奖励:200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三年教学科研考核业绩突出表彰。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二,开设课程: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名著欣赏
中国传统文化
宋词研究
南宋雅词研究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三,研究方向:
宋代文学
宋代历史
词学
四,科研项目:
北宋词史
中国文学编年史(宋辽金卷)
李清照与赵明诚
徽宗词坛研究
五,主要科研成果。
1、 论文:
《门墙肯傍大苏来——论徽宗年间苏轼词的影响》,《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宋恋情词情感价值的评估》,《中国诗学》第5辑。
《心灵的避难所—论晏几道的恋情词》,《求是学刊》1993年第4期。
《洛蜀党争辨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李清照个性成因及其表现》,《东岳论丛》1997年第3期。
《大晟乐考辨三题》,《文献》1998年第2期。
《大晟词风与北宋末年世风》,《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
《论宋代后妃与朝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宋代参知政事与宰相之关系初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宋代相权强化原由探析》,《江海学刊》1999年第3期。
《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词综>编纂意图及其价值之评价》,《江海学刊》2001年第2期。
《南北宋词异同平议》,《北方论丛》2002年第1期。
《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窦娥怨>的创作意图》,《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试论莱州重逢之际李清照与赵明诚的一段感情纠葛》,《求索》2003年第2期。
《“采莲”杂考——兼谈“采莲”类题材唐宋诗词的阅读理解》,《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
《性爱心理与词体的兴起》,《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辛派词人论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论苏辙的奉使诗》,《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8期。
《北宋宫廷“赏花钓鱼”之会与赋诗活动》,《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论北宋使辽诗》,《暨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婀娜清刚相济美——论徽宗、高宗年间词坛之演变发展》,《文艺研究》2006年第8期。
《范仲淹与北宋士风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论陆游的“无题诗”》,《文史哲》2006年第6期。
《论范仲淹“积极防御”的守边策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浩然之气不可及——论范仲淹的诗歌创作》,《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唐宋都市风情词论略》,《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2、专著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徽宗词坛研究》
《宋代文史考论》
《北宋词史》(合著)
《李清照与赵明诚》
《宋辽金文学编年史》(上卷)
它是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过的真题试卷,属已解密信息,对于报考相关专业考生来说,统考专业课(业务课)科目考研真题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研究真题除了能了解到什么知识点最重要,考哪些题型之外还能给我们反映出老师出题的难度如何,考试考点及重点范围有哪些,每个知识点的历年出题频率,每个章节的分值比重,各个章节的出题比重,每年都要反复考的知识点等等。考试真题的重要性是任何的习题资料都高,比起网上流行的所谓“复习题笔记讲义”(少数除外,大部分都是以同一资料冠以不同学校名称冒充的资料),真题真实性高、渠道权威、试题原版扫描保证清晰。在考博信息网的考试资料体系中,也是把专业课真题作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资料提供给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