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专业概况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是全国同类学科中形成和发展历史最长、学术影响最大、学术成果处于领先地位的全国重点学科,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本专业是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二、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在硕士层次主要包括两个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在博士层次主要包括四个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三、本专业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它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
四、本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一定的写作能力,成为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博士生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比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较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骨干人才。
五、本专业师资力量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在该学科点上,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并且承担着全国该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任。他们有的曾担任过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有的目前担任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有的目前担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委员,有的已入选教育部该学科“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有的已入选全国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有的已入选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有的已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百人工程”,有的在其他高校同类学科点担任兼职教授。目前,本专业主要博士生指导教师有:许征帆教授、张雷声教授、张云飞教授。
六、对外学术交流
本专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国外相关教学机构、研究机构和著名学者具有一定的联系。本专业曾多次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并邀请多名国外著名学者来院讲学。在本学科点,多数学者多次参加在国外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并做大会发言,有学者在国外进行过为期一年以上的学术访问。
七、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硕士生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范畴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专题研究、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专题、当代世界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国外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等。
博士生课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主文献选读,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专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专题,专业外语等。
八、毕业生就业去向
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等事业单位。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许征帆教授 博士生导师
许征帆,男,1927年10月生,福建省金门县,汉族,中共党员。
最后学历:研究生,1950年初毕业于华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
所学专业: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
职称:教授。评定时间:1983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生导师。
1946年在马来亚参加党领导的革命工作,担任《南侨日报》(胡愈之主编)、马来亚共产党机关报《民声报》的特约记者,在中共新加坡作协(地下组织,书记吴荻舟)领导下参加马华革命文艺活动,撰写反蒋抗英的习作。
1948年中被英帝国主义当局勒令“自由”出境,经组织推荐到我党领导的香港达德学院新闻专修班学习并为党报《华商报》撰稿。
1949年3月自香港回京。50年初调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基础研究室当研究生。半个多世纪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曾先后担任过《教学与研究》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两次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研究领域: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专业方向:着力研讨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中联系时代新实际解决时代新课题的伟大贡献、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往开来规律性的研究。
近5年开设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
教学获奖情况:国家优秀教学奖二等奖;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一等奖;北京市师德模范等等。
主要成就及专著:主编《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三卷本)、《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辞典》、《社会主义论库》(三卷本)、《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科研获奖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三卷本)获中国图书奖荣誉奖;
《社会主义论库》(三卷本)获北京社科研究成果特等奖;
《试论我们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获北京市首届优秀论文一等奖;
主要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二、三、四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规划组成员、中共北京市委决策顾问、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顾问、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学位委员会主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张雷声教授, 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张雷声,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3年10月——1976年12月,安徽芜湖县新义公社插队知青。1976年12月——1978年2月,安徽芜湖市微型电机厂工人。1978年2月——1982年1月,安徽大学经济系本科生,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2年2月——1984年7月,安徽芜湖市委党校教师。1984年9月——1987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7年7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其中,1988年——2005年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主任;1997年——1999年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2002年3月——4月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2002年4月至今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其中,1987年7月——1988年10月任助教;1988年11月——1993年5月任讲师;1993年6月——1997年5月任副教授;1997年6月至今任教授。
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列经济学说史学会常务理事、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北京市经济学总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
曾被评为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北京市教学名师,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中国人民大学“嘉诚奖教金”,入选全国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获政府特殊津贴。
开设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专题》、《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等。
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理论。
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课题。在研课题有:《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构与建设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应急课题)、《依托学科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教育部委托研究项目)等。
主要科研成果有:《寻求独立、平等与发展---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其历史走向》、《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论》、《邓小平的经济思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马克思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经济建设与全面小康》、《张雷声论文选》等。发表论文200多篇。
获奖的科研成果有:《邓小平的经济思想》获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垄断资本概论》获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画说<资本论>》获1996年度“五个一工程奖”:《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关于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获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度优秀论文奖;《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获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度优秀论文奖;《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获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度优秀论文奖;《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其历史走向》2003年获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获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07年吴玉章奖一等奖;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调研报告》,获教育部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优秀调研报告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张云飞教授 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张云飞,1963年8月生,内蒙古丰镇市人。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2002学年,为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当选学者,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哲学系招聘研究教授(高级访问学者)。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百人工程”入选者。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个人主要获奖情况: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承担的主要课程:生态文明文献选读(中英文)、可持续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专题、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专题、博士生专业外语等。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
主要科研项目:1、“马克思晚年思想与社会发展理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97CZX001,已完成)。2、“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研究”(教育部2008年应急课题,2008JYJ038,已完成)。3、“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年度项目,04BZX011,进展中)。4、绿色东亚的草根(民间)构建:东亚环境运动和环境NGOs研究(韩国高等教育财团暨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项目,亚研字2003006,进展中)。
主要科研成果 出版个人学术专著6部、合著1部、副主编2部、参编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一)主要个人专著:《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中国农家》,《新型工业化国家的环境伦理观选择:韩国案例研究》,等。
(二)主要合著:《马克思传》(与魏小萍合著)。
(三)主要学术论文:
A.马克思主义理论类:《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特征》,《论马克思的史前社会结构理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结构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科学扬弃》,《学科建制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求》,《马克思总体性方法及其学科建设意义》,《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方法论要求和现时代价值》,等。
B.生态文明类:《试论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性别意识》,《生态伦理学初探》,《罗马俱乐部的生态道德观述评》,《论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方法》,《试论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方向》,《东北亚环境NGO与东北亚环境合作》,等。
C.社会发展类:《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向度》,《社会发展生态向度的哲学展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发展观初探》,《全球问题的技术对策》,《持续发展的技术抉择》,《技术革命的生态方向》,《论持续农业的技术模式》,《生产力移植与跨越式发展》,《理性主义的抉择与后发国家的发展》,等。
D.比较德育类:《浅析湛然“无情有性”的佛性说》,《孔子思想中的生态伦理因素》,《浅析荀子的生态伦理意识倾向》,《“礼”的生态伦理价值——<礼记>读书札记》,《退溪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儒家“五常”在韩国》,《韩国民族精神教育情况简介》,《战后韩国“国民伦理”教育发展状况》,等。
电子邮件:yunfeizhang63@yahoo.com.cn
它是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过的真题试卷,属已解密信息,对于报考相关专业考生来说,统考专业课(业务课)科目考研真题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研究真题除了能了解到什么知识点最重要,考哪些题型之外还能给我们反映出老师出题的难度如何,考试考点及重点范围有哪些,每个知识点的历年出题频率,每个章节的分值比重,各个章节的出题比重,每年都要反复考的知识点等等。考试真题的重要性是任何的习题资料都高,比起网上流行的所谓“复习题笔记讲义”(少数除外,大部分都是以同一资料冠以不同学校名称冒充的资料),真题真实性高、渠道权威、试题原版扫描保证清晰。在考博信息网的考试资料体系中,也是把专业课真题作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资料提供给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