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大连交通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大连交通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大连交通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大连交通大学 610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研真题样题

一、真题资源获取说明

若需获取大连交通大学 610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研真题、考博真题及其他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真题资源,可访问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该平台收录了多学科、多院校的考研考博真题,资源更新及时且内容准确,能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备考提供可靠的真题支持。同时,大连交通大学 610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所有年份考研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详解包含考点定位、解题思路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及现实案例拓展,帮助考生深入理解核心逻辑,高效掌握考试重点知识。

二、考试大纲(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
  3. 坚持和发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物质世界的发展

  1. 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2.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3. 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1. 人的劳动与物质世界
  2. 社会分工与人的活动
  3. 生产力与物质世界的发展

四、人与社会的关系

  1. 社会有机体及其发展
  2.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构成
  3. 生产关系与社会的发展

五、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2.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3. 真理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六、人类社会的发展

  1.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
  2. 社会发展规律
  3. 社会发展的动力

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

  1. 商品经济的矛盾
  2. 剩余价值的生产
  3. 剩余价值的分配

八、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

  1.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3. 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4.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九、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2.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扩张
  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变化
  4.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

  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 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体现
  3.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十一、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1. 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性
  2. 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证
  3.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十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

  1. 经济全球化及其本质
  2.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
  3.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

十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1.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 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

三、样题及答案解析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6 个小题,每小题 5 分,总计 30 分)

  1. 物质
    • 答案: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既包括自然领域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具体物质形态,也包括社会领域的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世界的本原,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均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解析: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唯心主义的核心,需紧扣 “客观实在性” 这一本质属性,避免将物质等同于 “具体物质形态”(如将物质仅理解为实物)。例如,生产关系虽看不见摸不着,但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仍属于物质范畴,体现物质的广泛性与客观性。
  2. 形而上学
    • 答案: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核心特征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联系性(如认为 “世界是孤立的个体集合”)、发展性(如认为 “事物的本质永恒不变”)和矛盾性(如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在哲学史上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产生正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超越。
    • 解析:理解形而上学需结合 “与辩证法的对立”,通过对比(如形而上学 “静止” vs 辩证法 “发展”)明确其缺陷。例如,用形而上学思维看待社会,会认为 “资本主义制度永恒不变”,而辩证法则认为资本主义会因内在矛盾走向灭亡,体现两种方法论的差异。
  3. 社会形态
    •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如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形态(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如资本主义价值观)三个方面。人类社会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其第一阶段)五种社会形态,每种社会形态均有其独特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 解析:社会形态的核心是 “经济基础 + 上层建筑” 的统一,需强调 “生产力决定社会形态更替”。例如,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上层建筑是封建君主专制与封建礼教,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封建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时,会被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取代,体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
  4. 理性认识
    • 答案: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它在感性认识(如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产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的加工,摆脱了感性认识的直观性、片面性,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事物本质。例如,通过观察商品交换现象(感性认识),抽象出 “价值规律” 概念(理性认识),即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
    • 解析:理性认识需与感性认识区分,突出 “抽象性、本质性” 特征。需强调二者的辩证关系 ——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能指导感性认识,避免将二者割裂(如认为 “理性认识无需感性认识”)。
  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答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如,生产一件衣服,社会上大多数企业需 10 小时,个别企业需 8 小时或 12 小时,该衣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10 小时,其价值量由 10 小时决定,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不影响商品价值量。
    • 解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键是 “社会平均水平”,需区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与 “个别劳动时间”。它是商品价值规律的核心,解释了 “为什么个别企业提高生产率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如个别企业 8 小时生产一件衣服,仍按 10 小时的价值出售,获得 2 小时超额剩余价值)。
  6. 相对过剩人口
    • 答案: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人口现象,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形成的过剩人口,其 “过剩” 是相对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求而言),而非绝对过剩(并非社会无法容纳这些劳动力)。它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 —— 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 / 可变资本)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相对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同时劳动力供给增加(如妇女、儿童加入劳动大军),二者共同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形成产业后备军,为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波动提供劳动力储备。
    • 解析:相对过剩人口的核心是 “相对资本需求过剩”,需结合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的规律。例如,资本主义企业采用自动化设备(提高不变资本),减少工人雇佣(减少可变资本),导致部分工人失业,这些失业人口即为相对过剩人口,体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与资本的矛盾。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6 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总计 60 分)

  1. 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 答案: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其客观性与普遍性是辩证法的重要特征,具体如下:
      1.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凭空创造,也不能随意消灭。例如,地球与太阳的引力联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联系,均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人的主观想法改变。其意义在于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从客观事物的联系出发认识世界,避免主观臆断(如否认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联系”,违背联系的客观性)。
      2. 联系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从自然领域到社会领域,联系无处不在 —— 例如,个人与家庭、社会、自然存在联系,企业与供应商、客户、政府存在联系。其意义在于要求我们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避免孤立、片面的思维(如分析经济问题时,需考虑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联系,而非仅关注生产)。
    • 解析:简答题需分点明确 “客观性” 与 “普遍性” 的内涵及意义,结合具体案例(如自然、社会案例),避免抽象论述。需强调二者的辩证统一 —— 客观性是普遍性的前提(只有客观联系才具有普遍性),普遍性是客观性的体现(客观联系广泛存在)。
  2.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 答案: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这一论断基于实践对人的本质、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具体原因如下:
      1. 实践决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例如,人们通过生产实践形成生产关系,通过交往实践形成人际关系,脱离实践则无法形成社会关系,也无法获得人的本质(如 “狼孩” 因脱离人类实践,不具备人的本质)。
      2. 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必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 例如,通过农业实践获得粮食,通过工业实践获得工具,离开实践,人类无法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与动物 “被动适应自然” 的生存方式有本质区别。
      3. 实践推动人的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类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需求,推动认识深化和能力提升 —— 例如,工业实践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科学实验推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进而促进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解析:需从 “本质、生存、发展” 三个维度论证,每个维度结合案例(如狼孩、生产实践),突出 “实践是人的根本特征”,区别于动物的生存方式。需避免将实践仅理解为 “劳动”,实践还包括科学实验、社会斗争等形式。
  3. 如何理解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 答案: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 “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 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具体包括两次飞跃和不断深化两个阶段:
      1. 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官获取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再通过思维加工(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例如,通过观察商品交换(感性认识),抽象出 “价值规律”(理性认识),完成第一次飞跃。这一过程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获取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二是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加工感性材料。
      2. 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其正确性,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例如,“价值规律” 的认识需回到商品经济实践中,检验其是否符合实际,同时指导企业制定定价策略,实现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因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而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3. 认识的不断深化:由于实践的无限发展和事物本质的多层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 “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 的循环过程,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更深刻、更全面。例如,人类对 “原子” 的认识,从 “不可再分” 到 “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再到 “由夸克构成”,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结果。
    • 解析:理解认识的辩证运动需紧扣 “两次飞跃 + 无限循环”,明确每次飞跃的内涵、条件及意义,结合具体认识案例(如对原子、价值规律的认识),体现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避免将认识视为 “一次性完成”。
  4. 简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答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1. 规律的内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 例如,封建社会后期,生产力发展(如手工业技术进步)要求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促进生产力发展(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初期适应生产力,推动工业革命);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时,阻碍生产力发展(如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生产关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需通过革命推翻)。
      2. 规律的表现形式: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当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社会革命必然发生,旧生产关系被新生产关系取代,使生产关系重新适应生产力 ——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最终会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体现规律的必然性。
    • 解析:简述需分 “内涵” 与 “表现形式”,突出 “决定 + 反作用” 的辩证关系,结合社会形态更替案例(如封建到资本主义),体现规律的客观性与必然性。需强调 “适应是相对的、动态的”,生产关系需随生产力发展不断调整(如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
  5.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影响?
    • 答案:资本周转是指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周转速度(通常用周转时间或周转次数衡量)的快慢,直接影响剩余价值的生产,具体影响如下:
      1.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量是资本家一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周转速度也越快,一年内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越多,剥削的劳动力越多,年剩余价值量越多。例如,甲、乙两企业均有可变资本 100 万元,剩余价值率 100%,甲企业资本周转 1 次 / 年,年剩余价值量 = 100×100%=100 万元;乙企业资本周转 2 次 / 年,年剩余价值量 = 100×100%×2=200 万元,体现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2.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越高。如上例,甲企业年剩余价值率 = 100/100=100%,乙企业年剩余价值率 = 200/100=200%,说明周转速度快的企业,预付可变资本的利用效率更高,剥削程度(从年剩余价值率看)更高。
      3.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减少预付资本:资本周转快,意味着资本回收快,资本家无需投入过多预付资本即可维持生产 —— 例如,周转速度快的企业,可快速回收资金用于再生产,减少闲置资本,提高资本利用效率,间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可能性。
    • 解析:影响需围绕 “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率、预付资本” 三个核心指标,通过具体计算案例(如甲、乙企业对比),让抽象规律具象化。需明确 “可变资本周转速度” 是关键,因为剩余价值仅由可变资本创造,避免混淆 “总资本周转速度” 与 “可变资本周转速度”。
  6. 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 答案:平均利润是资本主义社会各部门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其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具体过程如下:
      1. 部门间利润率差异的存在:不同生产部门因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 / 可变资本)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存在差异 —— 资本有机构成低、周转速度快的部门(如食品工业),可变资本占比高,剥削的剩余价值多,利润率高;资本有机构成高、周转速度慢的部门(如钢铁工业),可变资本占比低,利润率低。例如,食品工业利润率 20%,钢铁工业利润率 10%,形成利润率差异。
      2. 部门间的竞争与资本转移:资本家为追求更高利润率,会将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 例如,钢铁工业资本家将资本转移到食品工业,导致食品工业生产规模扩大,供给增加,商品价格下降,利润率降低;同时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缩小,供给减少,商品价格上升,利润率提高。
      3.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持续进行,直到各部门利润率趋于一致,形成平均利润率(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量 / 全社会预付总资本)。此时,各部门资本家按平均利润率获得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 × 平均利润率)。例如,平均利润率 15%,食品工业与钢铁工业预付资本均 100 万元,均获得 15 万元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形成。
    • 解析:形成过程需紧扣 “差异 — 转移 — 平均” 的逻辑,结合具体部门案例(食品、钢铁工业),说明资本转移如何消除利润率差异。需强调 “部门间竞争” 是核心动力,区别于 “部门内竞争”(形成超额剩余价值),同时指出平均利润的形成掩盖了利润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使剥削关系更隐蔽。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 3 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总计 60 分)

  1. 用本质和现象关系原理,说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 答案: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与现象既对立又统一,这一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论述如下:
      一、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
      1. 对立性: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现象显露在事物外部,易变、表面,二者存在明显差异 —— 例如,商品的 “价值” 是本质(隐藏在交换现象背后),“价格” 是现象(随供求变化波动),价格不等于价值,但反映价值。
      2. 统一性: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不同侧面反映本质,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不通过现象表现的本质 —— 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现象,其本质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一个人的言行是现象,其思想品质是本质,言行反映思想品质。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必要性
      1. 现象的复杂性易误导认识:现象包括真象(正面反映本质)和假象(歪曲反映本质),若仅停留在现象层面,易被假象迷惑 —— 例如,资本主义 “工资” 看似是 “劳动的报酬”(假象),实则是 “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本质),若不透过工资现象看本质,会误认为资本家与工人是 “平等交换”,掩盖剥削关系。
      2. 认识的目的是把握本质: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而只有把握本质,才能制定正确的实践策略 —— 例如,只有认识到 “新冠肺炎的本质是病毒感染”,才能采取 “抗病毒治疗” 的正确措施;若仅停留在 “发热、咳嗽” 的现象层面,可能采取错误的治疗方法(如仅退烧不抗病毒)。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1. 积累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现象是认识本质的基础,需通过观察、实践收集大量现象(如研究社会问题,需收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现象),避免 “以偏概全”。
      2. 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加工材料:通过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例如,从 “商品交换、资本积累、经济危机” 等现象中,抽象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的本质,需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四、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例如,分析 “经济全球化” 现象,需看到其本质是 “资本的全球扩张”,既带来发展机遇,也加剧贫富差距;看待 “互联网经济”,需透过 “便捷、高效” 的现象,认识其 “数据垄断、平台剥削” 的本质,才能制定合理的监管政策,避免盲目乐观或悲观。
      综上,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决定了认识必须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关键。
    • 解析:论述需分 “关系 — 必要性 — 方法 — 意义”,结合自然、社会案例(如商品价值、新冠疫情、经济全球化),体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需避免将 “透过现象看本质” 视为 “否定现象”,而是强调 “现象是入口,本质是目标”,二者不可割裂。
  2. 结合现实,谈谈如何理解并做到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 答案: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如 “地球围绕太阳转”),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如 “粮食满足人饱腹的需要”)。在实践中,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具体理解与实践路径如下:
      一、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1. 相互区别:真理侧重 “主观符合客观”,回答 “是什么” 的问题,具有客观性、一元性(对同一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价值侧重 “客观满足主观”,回答 “有什么用” 的问题,具有主体性、多元性(同一事物对不同人价值不同)。例如,“新冠疫苗能预防新冠病毒” 是真理(主观符合客观),“新冠疫苗对老人的价值大于年轻人” 是价值判断(因老人感染风险更高),二者指向不同。
      2. 相互联系:
        • 真理是价值实现的前提:只有掌握真理(如 “疫苗的作用机制”),才能正确指导实践,实现价值(如通过接种疫苗保护健康);若违背真理(如 “相信疫苗无用论”),则无法实现价值,甚至产生危害。
        • 价值是真理探索的动力:人的实践活动受价值需求驱动,对价值的追求推动人们探索真理 —— 例如,“治疗癌症的需求” 推动人们探索 “癌症发病机制” 的真理,“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 推动人们探索 “气候规律” 的真理。
        • 实践是二者统一的基础: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只有在实践中,真理与价值才能真正统一 —— 例如,“杂交水稻技术” 的真理,通过农业实践,既检验了技术的正确性(真理),又实现了 “解决粮食短缺” 的价值,体现二者在实践中的统一。
      二、在实践中做到真理与价值统一的路径
      1. 坚持真理优先,避免价值凌驾于真理之上: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真理为基础,不能为追求价值而违背真理 —— 例如,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价值),生产 “假冒伪劣疫苗”,违背 “疫苗安全有效” 的真理,不仅无法实现价值,还会危害公众健康,这是价值与真理的对立,需坚决反对。
      2. 立足人民利益,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价值具有主体性,只有以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价值导向,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 例如,我国 “脱贫攻坚” 实践,既遵循 “贫困产生的规律”(真理),又以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为价值目标,通过精准扶贫实践,既检验了脱贫理论的真理,又实现了 “消除绝对贫困” 的价值,是二者统一的典范。
      3. 在实践中动态调整,实现二者具体历史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需随实践发展调整 —— 例如,“环境保护” 实践,过去认为 “经济发展优先”(价值导向),忽视 “生态规律”(真理),导致环境污染;如今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遵循 “生态规律”(真理),又追求 “经济与生态双赢”(价值),实现了二者在新时代的统一。
      三、现实意义
      在当代中国,做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贯彻 “实事求是” 与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的关键 —— 例如,科技创新需以 “科学规律”(真理)为指导,以 “服务国家战略、人民需求”(价值)为目标;社会治理需以 “社会发展规律”(真理)为依据,以 “提升人民幸福感”(价值)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综上,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辩证统一,理解二者关系需把握 “区别与联系”,做到二者统一需坚持 “真理优先、人民导向、实践调整”,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要求,也是指导现实实践的重要原则。
    • 解析:论述需结合 “新冠疫苗、脱贫攻坚、环境保护” 等现实案例,避免抽象理论;路径部分需具体可行(如真理优先、人民导向),体现 “如何做”;现实意义需紧扣当代中国实践(如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增强论述的针对性。
  3.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 答案:剩余价值规律是指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是追求剩余价值,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发展方向和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具体原因如下:
      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是 “剩余价值的生产”,而非 “满足社会需求的生产”,资本家从事生产的唯一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例如,资本家开设工厂、雇佣工人,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而是为了通过工人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 即使商品积压,只要能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仍会继续生产;若无法获得剩余价值,即使社会有需求,资本家也会停止生产,体现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均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
      1. 生产环节:资本家通过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日)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化榨取剩余价值 —— 例如,工业革命后,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如蒸汽机)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更多相对剩余价值。
      2. 分配环节:资本主义分配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瓜分,资本家集团(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土地所有者)按资本份额瓜分剩余价值,形成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工人仅获得劳动力价值(工资),体现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规律。
      3. 交换环节:商品交换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资本家生产的商品需通过交换出售,才能将商品中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货币 —— 例如,资本家将商品卖给消费者,获得货币,实现剩余价值,若商品卖不出去,剩余价值无法实现,生产会陷入危机。
      4. 消费环节:资本主义消费分为资本家消费(挥霍剩余价值)和工人消费(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为继续生产剩余价值提供条件),工人消费完全从属于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必要环节,体现消费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从属关系。
      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
      1.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推动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生产力发展 —— 例如,为获得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投入资本研发新技术(如电力技术、信息技术),推动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使资本主义在短期内创造了巨大生产力。
      2. 决定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导致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的基本矛盾 —— 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生产社会化),同时将生产资料和剩余价值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私人占有),这一矛盾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如 2008 年金融危机),且随着剩余价值剥削的加剧,矛盾会不断激化,最终决定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
      四、剩余价值规律区别于其他经济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规律
      其他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均存在(如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商品交换,价值规律起作用),而剩余价值规律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有规律,它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剥削工人),区别于社会主义 “满足人民需求” 的基本经济规律,进一步证明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综上,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主要环节、发展方向和矛盾,是贯穿资本主义始终的根本规律,因此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认识这一规律,有助于我们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历史局限性,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
    • 解析:论述需分 “实质、主要方面、发展矛盾、特有性” 四个维度,结合 “绝对 / 相对剩余价值、经济危机” 等案例,体现规律的决定性作用;需强调 “基本经济规律” 的核心是 “决定作用”,区别于其他非基本规律(如价值规律);最后需结合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灭亡),提升论述的深度,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