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大连理工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大连理工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大连理工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大连理工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研真题样题

一、真题资源获取说明

若需获取大连理工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研真题、考博真题及其他院校城乡规划相关专业真题资源,可访问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该平台收录了多学科、多院校的考研考博真题,资源更新及时且内容准确,能为城市规划原理专业备考提供可靠的真题支持。同时,大连理工大学城市规划原理所有年份考研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详解包含考点定位、解题思路拆解、规划规范依据及实践应用拓展,帮助考生深入理解核心逻辑,高效掌握考试重点知识。

二、填空题(共 30 分)

  1. 居住小区级道路的路面宽度 5 至 8 米,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地区不宜小于______米,非采暖地区不宜小于______米。(2 分)
    • 答案:14;10
    • 解析:该考点源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核心是考虑采暖地区与非采暖地区的市政管线敷设差异。采暖地区需额外铺设供暖管线,对道路两侧建筑控制线间距要求更宽(14 米),以容纳管线及检修空间;非采暖地区无供暖管线需求,间距可适当缩小(10 米),既满足基本管线(给水、排水、电力)敷设,又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实际规划中,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严格执行,确保市政设施与道路功能适配。
  2.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______米时,应设有不小于______米的消防通道。(2 分)
    • 答案:150;4×4
    • 解析: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沿街建筑过长易导致火灾时救援通道受阻,故规定长度超 150 米需设置消防通道。消防通道最小尺寸为 4 米(宽度)×4 米(净高),确保消防车(宽度约 2.5-3.5 米)能顺利通行及展开救援作业。例如,商业街连续商铺长度达 160 米时,需在中间位置设置至少 4×4 米的消防通道,兼顾商业连续性与消防安全。
  3. 居住区中带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______米和面积不小于______平方米的要求。(2 分)
    • 答案:8;400
    • 解析: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带状公共绿地(如沿道路、河流的绿地)需满足 “宽度 + 面积” 双重指标:宽度≥8 米是为保证绿地有足够的横向空间,避免因过窄(如仅 3-5 米)无法开展休闲活动;面积≥400 平方米是为确保绿地能容纳一定数量居民(如设置座椅、儿童游乐设施),发挥公共服务功能。例如,居住区沿河岸规划的带状绿地,宽度 10 米、长度 50 米(面积 500 平方米),既符合规范要求,又能为居民提供散步、休憩空间。
  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______、______、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八类设施。(2 分)
    • 答案:教育;医疗卫生
    • 解析: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需覆盖居民 “全生命周期需求”,教育设施(如幼儿园、中小学)满足子女教育需求,医疗卫生设施(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站)保障居民基本医疗,二者是除文化体育、商业服务外最基础的公共服务类型。例如,新建居住区需按人口规模配套 12 班幼儿园(教育设施)和 1 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卫生设施),确保居民 “就近入学”“就近就医”。
  5.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______米,并应设有不小于______平方米的回车场。(2 分)
    • 答案:120;12×12(或 144)
    • 解析:尽端式道路因只有一个出入口,过长易导致交通拥堵及火灾救援困难,故长度限制为≤120 米。回车场需满足机动车掉头需求,最小尺寸 12×12 米(小型汽车最小转弯半径约 5.5 米,12 米可满足掉头及会车),若道路宽度较窄(如 4 米),回车场需适当扩大(如 15×15 米)。例如,居住区尽端式道路长度 110 米,末端设置 12×12 米硬化回车场,配备反光镜,确保车辆安全掉头。
  6. 住宅区中,高层住宅与各种层数的住宅山墙之间不宜小于______米。(1 分)
    • 答案:13
    • 解析: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高层住宅(≥10 层)与其他层数住宅山墙间距需考虑日照、通风及消防要求。13 米的间距既满足高层住宅对周边建筑的日照遮挡控制(冬季底层住宅获得有效日照),又能避免山墙之间因过近(如 8-10 米)导致通风不畅,同时符合消防防火间距(高层与多层住宅山墙防火间距≥9 米)的更高要求,平衡居住舒适度与安全。
  7. 城市人口构成主要包括______、______、职业构成及其他。(3 分)
    • 答案:年龄构成;性别构成
    • 解析:城市人口构成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数据,年龄构成(如少年儿童、劳动年龄、老年人口比例)直接影响教育、养老设施配套(如老年人口占比高需增加养老院);性别构成(男女比例)影响公共服务设施的性别适配性(如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职业构成(如工业、服务业、农业人口比例)决定城市产业布局与就业岗位规划。三者共同构成人口结构的核心,为城市功能分区、设施配套提供依据。
  8. 一般规定,地震烈度______度以下,工程建设不许特殊设防。在______度以上地区不宜作城市用地。(2 分)
    • 答案:6;9
    • 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地震烈度 6 度及以下地区,地震风险较低,工程建设按常规抗震标准设计即可,无需特殊设防;9 度及以上地区地震破坏极强(如地面断裂、建筑物严重倒塌),开发建设成本极高且安全风险大,故不宜作为城市用地,若需开发需采取极端抗震措施(如钢结构、隔震技术),但通常从城市安全角度优先避让。例如,我国青藏高原部分 9 度以上地区,以生态保护为主,避免大规模城市建设。
     9. 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______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______年。(2 分)
  • 答案:20;5
  • 解析: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总体规划需对城市长远发展进行布局,故规划期限设定为 20 年,确保覆盖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如轨道交通、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周期;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阶段性实施安排,5 年期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五年规划)同步,便于统筹年度建设项目与资源配置,例如某城市 2020 年编制的总体规划期限为 2021-2040 年,近期建设规划为 2021-2025 年。
  1. 城市用地分类中,居住用地代码为______,工业用地代码为______。(2 分)
    • 答案:R;M
    • 解析: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居住用地(R)是城市最基础的用地类型,涵盖住宅及配套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M)用于工业生产,按污染程度分为 M1(一类工业用地,无污染)、M2(二类工业用地,轻度污染)、M3(三类工业用地,重度污染)。用地代码的规范统一,便于城市规划图纸绘制、用地统计与管理,例如某城市总体规划图纸中,居住小区标注为 R01,电子工业园区标注为 M1。
  2. 居住区规划中,住宅建筑净密度是指______与______的百分比。(2 分)
    • 答案: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
    • 解析:住宅建筑净密度是衡量居住区用地效率与环境质量的关键指标,基底总面积越小、居住区用地面积越大,净密度越低,居住环境越开阔(如绿地、活动空间更充足)。例如,某居住区用地面积 5 万平方米,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 1.5 万平方米,其住宅建筑净密度 = 1.5/5×100%=30%,符合 “中高层住宅为主的居住区净密度≤30%” 的常规要求,平衡居住容量与环境品质。
  3. 城市道路按功能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______和______四类。(2 分)
    • 答案:次干路;支路
    • 解析:城市道路功能分级需匹配交通需求与服务范围:快速路(如城市绕城高速)服务长距离跨区交通,无平面交叉口;主干路(如城市主干道)连接城市主要片区,承担主要交通流量;次干路辅助主干路,连接片区内部主要节点;支路(如小区周边道路)服务末端交通,直接衔接住宅、商业设施。四类道路形成 “快速路 - 主干路 - 次干路 - 支路” 的交通网络,确保城市交通高效运转,例如某城市 “三横三纵” 主干路系统,搭配次干路与支路,覆盖全市交通需求。
  4. 城市公共绿地包括公园绿地、______、______和其他公共绿地四类。(2 分)
    • 答案:防护绿地;广场绿地
    • 解析:依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公园绿地(如城市综合公园)满足居民休闲游憩需求;防护绿地(如道路防护林、工业区隔离绿地)发挥生态防护功能(降噪、防尘);广场绿地(如城市中心广场)兼具景观与公共活动功能。三类绿地与其他公共绿地共同构成城市绿地系统,例如某城市沿河流规划防护绿地,市中心建设广场绿地,社区周边布局公园绿地,提升城市生态与景观品质。
  5.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容积率是指______与______的比值。(2 分)
    • 答案:总建筑面积;地块用地面积
    • 解析:容积率是控制地块开发强度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地块建筑高度、密度与居住容量。容积率越高,地块开发强度越大(如容积率 2.0 的地块可建设 10 层住宅,容积率 4.0 的地块可建设 20 层住宅)。例如,某商业地块用地面积 1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3 万平方米,容积率 = 3/1=3.0,符合 “城市中心商业用地容积率 2.5-4.0” 的规划要求,平衡商业活力与空间舒适度。
  6. 城市防灾规划主要包括______、防洪规划、______和防震减灾规划四类。(2 分)
    • 答案:消防规划;人防规划
    • 解析:城市防灾规划需覆盖主要灾害类型:消防规划(如消防站布局、消防通道设计)应对火灾风险;防洪规划(如防洪堤建设、河道整治)应对洪水灾害;人防规划(如人防工程建设、疏散通道规划)应对战争及突发公共事件;防震减灾规划(如抗震设防、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应对地震灾害。四类规划共同构建城市安全防线,例如某城市按 “5 分钟消防响应” 布局消防站,沿河流建设 50 年一遇防洪堤,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三、简答题(40 分)(贴合 2003 年真题结构补充,每题 10 分)

1. 简述城市居住区规划中 “人车分流” 交通组织模式的内涵及优势

  • 答案:“人车分流” 是居住区交通组织的核心模式,指通过道路系统与空间布局,将机动车交通与行人交通完全分离,实现 “机动车在外部通行,行人在内部活动” 的布局逻辑,具体内涵及优势如下:
    1. 核心内涵:
      • 道路分层:居住区入口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机动车直接进入地下车库,不进入居住组团内部;组团内部仅设置步行道、非机动车道,禁止机动车通行;
      • 空间隔离:通过绿地、景观小品、围栏等设施,分隔机动车道与步行空间,形成独立的步行环境(如步行庭院、景观步道)。
    2. 主要优势:
      • 提升安全性:避免机动车与行人混行导致的交通事故(如儿童在组团内玩耍时的安全风险),尤其适用于有老人、儿童的居住区;
      • 改善居住环境:减少机动车噪音(如发动机噪音、刹车噪音)与尾气污染,提升组团内部空气质量与声环境品质,同时为步行空间配套绿化、座椅等设施,增强居住舒适度;
      • 优化空间利用:地下车库节省地面空间,可用于建设绿地、儿童游乐设施,提升居住区绿地率与公共活动空间占比,例如某居住区通过人车分流,地面绿地率提升至 35%,远超 “居住区绿地率≥30%” 的基本要求。
  • 解析:该考点源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交通组织的要求,“人车分流” 是现代居住区规划的主流模式,需结合空间布局与实际效益展开,体现对居住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双重保障,避免仅停留在 “道路分离” 的表层理解。

2. 简述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及意义

  • 答案: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乃至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与主要职能,其确定需基于多维度依据,对城市规划具有核心指导意义,具体如下:
    1. 确定依据:
      • 区域背景:结合城市所在区域的发展定位(如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保定定位为 “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地”),分析城市在区域分工中的角色;
      • 资源禀赋:依托城市独特资源(如自然资源:青岛的港口资源、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明确城市核心职能(青岛为 “海洋经济强市”,西安为 “历史文化名城”);
      • 产业基础:基于现有产业结构(如上海的金融、贸易产业,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判断城市主导产业与发展方向;
      • 政策导向:依据国家及地方政策(如 “一带一路” 倡议、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明确城市的战略定位(如郑州定位为 “国家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
    2. 核心意义:
      • 指导规划布局:城市性质决定城市功能分区(如工业城市需预留充足工业用地,旅游城市需重点布局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枢纽城市需强化铁路、航空枢纽);
      • 明确发展方向:避免城市发展 “同质化”(如避免所有城市均追求 “金融中心” 定位),引导城市聚焦核心职能(如苏州依托制造业基础,定位为 “先进制造业基地”);
      • 统筹资源配置:确保城市资源(如土地、资金)向核心职能倾斜(如文化名城将资源优先用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
  • 解析:城市性质是城市总体规划的 “灵魂”,需结合区域、资源、产业、政策多维度分析,避免单一依据;意义部分需紧扣规划实践,体现对城市发展的宏观指导作用,而非抽象理论阐述。

3. 简述城市用地选择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 答案:城市用地选择是城市规划的基础环节,需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安全保障等因素,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自然条件适配原则:
      • 地形地貌:优先选择地势平坦(坡度≤15%)、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无滑坡、泥石流、溶洞)的用地,避免占用基本农田、林地等生态敏感用地;例如平原城市(如北京、郑州)依托平坦地形布局,山地城市(如重庆)选择河谷、阶地等适宜用地;
      • 水文条件:避开洪水淹没区(如河流两岸 50 年一遇洪水线以下用地),远离水源保护区,确保用地不受洪水威胁且不破坏水资源。
    2. 社会经济协调原则:
      • 区位适配:用地需与城市现有功能布局衔接(如工业用地靠近交通干线,居住用地靠近公共服务设施),避免功能脱节(如将居住区布局在远离商业、教育设施的郊区);
      • 成本可控:考虑土地开发成本(如避免选择需大规模土方工程、基础设施配套成本高的用地),确保用地开发经济可行。
    3. 安全保障优先原则:
      • 防灾避险: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地震烈度 9 度以上地区、严重污染场地(如重金属污染农田),确保用地安全;
      • 公共卫生:远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污染源,避免用地受污染影响居住、公共服务功能。
    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节约集约:优先利用存量用地(如城市更新中的旧厂区改造),避免盲目扩张占用耕地;
      • 生态保护:保留生态廊道(如河流、绿地),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例如某城市在用地选择中,保留贯穿城市的河流生态廊道,避免用地侵占导致生态破坏。
  • 解析:城市用地选择直接决定城市发展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需结合自然、经济、安全、生态多维度,每个原则搭配具体案例(如地形、水文案例),体现规划实践中的可操作性,避免空泛论述。

4. 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五线” 管制的内容及作用

  • 答案: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 “五线” 是指对城市用地与空间进行刚性管制的五类控制线,包括红线、绿线、蓝线、黄线、紫线,具体内容及作用如下:
    1. 红线(道路红线):
      • 内容:界定城市道路用地的边界线,包括道路路面、人行道、绿化带等用地范围;
      • 作用:控制道路宽度、走向及两侧建筑退线(如道路红线两侧建筑退线≥5 米),确保道路通行功能与景观品质,避免建筑侵占道路用地。
    2. 绿线(城市绿线):
      • 内容:界定城市各类绿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的边界线;
      • 作用:严格保护绿地面积,禁止任何非绿化建设项目侵占绿线范围,确保城市绿地率达标(如居住区绿线内绿地不得改作停车场、商业用地)。
    3. 蓝线(城市蓝线):
      • 内容:界定城市河流、湖泊、水库、湿地等水域及岸线保护范围;
      • 作用:保护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控制水域周边建设(如蓝线两侧建筑退线≥10 米),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确保城市水安全与生态功能。
    4. 黄线(城市黄线):
      • 内容:界定城市基础设施(如变电站、消防站、污水处理厂、轨道交通线路)用地的边界线;
      • 作用:保障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禁止随意占用黄线用地建设非基础设施项目(如在变电站黄线用地内建设住宅),确保城市基础设施正常运行。
    5. 紫线(城市紫线):
      • 内容:界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
      • 作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控制紫线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如禁止在历史建筑周边建设高度超过 10 米的建筑),避免历史文化资源被破坏。
  • 解析:“五线” 管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刚性手段,需明确每类控制线的 “界定内容” 与 “管制作用”,结合具体设施案例(如道路、绿地、水域),体现对城市用地与空间的严格管控,确保规划落地的严肃性与可执行性。

四、论述题(30 分)(每题 15 分,贴合 2003 年真题风格)

1. 论述城市居住区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 “分级配置” 原则及实践要点

  • 答案: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 “分级配置” 是指根据居住区人口规模、服务半径及设施服务能力,将设施分为不同层级(如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实现 “就近服务、高效覆盖”,其原则及实践要点如下:
    一、分级配置的核心原则
    1. 人口规模适配原则:设施层级与居住区人口规模挂钩,规模越大,设施层级越高、种类越全:
      • 居住区级(人口 3-5 万人):配置中学、综合医院、大型超市、文化活动中心等服务范围广、规模大的设施;
      • 小区级(人口 1-1.5 万人):配置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型超市、幼儿园等服务中等范围的设施;
      • 组团级(人口 3000-5000 人):配置社区便利店、老年活动站、儿童游乐设施等服务小范围的设施。
    2. 服务半径优化原则:设施服务半径需符合居民 “步行可达” 需求,避免服务范围过大导致不便:
      • 居住区级设施服务半径≤1500 米(可通过自行车、公交接驳);
      • 小区级设施服务半径≤800 米(步行 10 分钟内可达);
      • 组团级设施服务半径≤300 米(步行 5 分钟内可达),例如组团级便利店服务半径 200 米,确保居民日常购物无需长距离步行。
    3. 功能互补协同原则:不同层级设施功能衔接,避免重复或缺失:
      • 居住区级中学与小区级小学衔接,满足 “九年一贯制” 教育需求;
      • 居住区级综合医院与小区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衔接,形成 “大病去医院,小病在社区” 的医疗服务体系。
    二、实践要点
    1. 刚性与弹性结合:
      • 刚性:核心设施(如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严格按人口规模配置,确保 “应配尽配”(如每 1.2 万人配置 1 所 6 班小学);
      • 弹性:非核心设施(如便利店、健身设施)可根据居住区实际需求(如老龄化程度、消费习惯)调整,例如老龄化程度高的居住区可增加老年食堂、康复设施。
    2. 空间布局集中与分散结合:
      • 集中:居住区级、小区级设施集中布局(如居住区级设施集中在居住区中心,形成 “公共服务核心”),便于居民集中使用;
      • 分散:组团级设施分散布局在组团内部,贴近居民生活(如每个组团设置 1 处老年活动站),避免 “集中布局导致末端服务不足”。
    3. 与交通系统衔接:
      • 设施需靠近步行道、非机动车道,居住区级设施需靠近公交站点,方便居民到达(如小区级小学靠近组团出入口,步行道直接衔接);
      • 避免设施布局在机动车流量大的道路两侧,减少噪音、尾气对设施使用的影响(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离主干道)。
    三、现实意义
    在当前城市发展中,“分级配置” 原则可解决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不足”“距离过远” 等问题 —— 例如某新建居住区按 “居住区级(3 万人)- 小区级(1.2 万人)- 组团级(4000 人)” 分级,配置中学 1 所、小学 2 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 所、组团级便利店 3 处,既满足居民 “就近入学、就医、购物” 需求,又避免设施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是提升居住区品质的关键规划手段。
  • 解析:论述需紧扣 “分级” 核心,从原则(规模、半径、功能)、实践(刚性弹性、空间布局、交通衔接)、意义三方面展开,结合具体人口规模、服务半径数据及案例,体现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避免抽象理论阐述。

2. 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论述城市规划中如何协调 “城市扩张” 与 “生态保护” 的关系

  • 答案: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扩张”(满足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需求)与 “生态保护”(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矛盾日益突出,协调二者关系需从规划理念、空间布局、管控措施三方面构建系统性方案,具体如下:
    一、树立 “生态优先” 的规划理念,明确扩张边界
    1.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通过 “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界定禁止开发的生态敏感区域(如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城市扩张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例如某城市将市域内 50% 的面积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禁止城市建设用地侵占。
    2. 推行 “紧凑城市” 发展模式:避免 “摊大饼” 式无序扩张,优先利用城市存量用地(如旧厂区、城中村改造),通过 “容积率提升”“功能混合”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 例如深圳通过城市更新,将旧工业区改造为 “产城融合” 社区,新增居住与产业用地的同时,避免占用生态用地,实现 “扩张减量、效率提升”。
    二、优化空间布局,构建 “扩张 - 保护” 协同格局
    1. 组团式布局隔离生态空间:采用 “组团式” 城市结构,各组团之间通过生态廊道(如河流、绿地、农田)隔离,避免组团连片扩张 —— 例如重庆 “一城多组团” 布局,各组团之间保留山体、河流生态廊道,既满足各组团发展需求,又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
    2. 生态优先配置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城市扩张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需优先考虑生态影响,例如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减少硬化地面面积,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新建道路两侧配套防护林带,发挥降噪、防尘生态功能。
    三、强化规划管控与实施保障,确保协调落地
    1. 刚性管控扩张规模与强度:通过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控制地块容积率、建筑密度,避免扩张区域开发强度过高(如生态敏感区周边地块容积率≤1.5),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压力。
    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城市扩张占用的非生态红线内的生态用地(如一般林地、坑塘),要求建设单位通过 “异地补建”“缴纳生态补偿金” 等方式弥补生态损失 —— 例如某城市扩张占用 10 公顷一般林地,要求建设单位在市域其他区域补建 15 公顷林地,确保生态总量不减少。
    3. 引入公众参与与监督:在城市扩张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公开规划方案,征求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见,同时建立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如卫星遥感监测、公众举报),及时纠正突破生态保护要求的扩张行为。
    四、现实意义
    协调 “城市扩张” 与 “生态保护”,是我国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关键 —— 例如杭州通过 “城市扩张与西湖、西溪湿地保护协同”,既实现城市建成区面积适度增长,又保护了核心生态资源,成为 “生态优先、适度扩张” 的典范。未来城市规划需进一步强化生态约束,让城市扩张始终在生态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 解析:论述需结合我国 “紧凑城市”“三线一单”“城市更新” 等现实政策与案例,从理念、布局、管控三方面提出具体协调路径,避免空泛理论;需突出 “矛盾 - 方案 - 案例 - 意义” 的逻辑,体现对我国城市发展实际的针对性,符合城市规划原理的核心考点与实践导向。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