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第三军医大学卫生综合考研真题样题
一、真题资源获取说明
若需获取第三军医大学卫生综合考研真题、考博真题及其他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真题资源,可访问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该平台收录了多学科、多院校的考研考博真题,资源更新及时且内容准确,能为卫生综合专业备考提供可靠的真题支持。同时,第三军医大学卫生综合所有年份考研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详解包含考点定位、解题思路拆解、卫生学理论依据及实践应用拓展,帮助考生深入理解核心逻辑,高效掌握考试重点知识。
二、劳动卫生部分
(一)名词解释(6 分,每题 2 分)
-
氧债
- 答案:氧债是指人体在高强度体力劳动或运动时,肌肉耗氧量超过肺和心血管系统的供氧量,导致机体处于 “氧亏” 状态,劳动结束后需继续摄入额外氧气以弥补这一亏空的现象。氧债的偿还过程主要用于恢复肌糖原储备、清除乳酸及修复运动损伤,其大小与劳动强度、持续时间及个体心肺功能密切相关。
- 解析:氧债是劳动生理学中评估机体无氧代谢能力的核心指标,高强度劳动(如搬运重物)时氧债显著增加,长期过量氧债会导致肌肉疲劳、乳酸堆积,是职业劳动中预防过度劳累的重要参考依据。
-
响度级
- 答案:响度级是衡量声音主观响度的物理量,单位为方(phon),以 1000Hz 纯音为基准,将其他频率声音的响度与基准音比较,当人耳主观感觉响度相同时,基准音的声压级即为该声音的响度级。例如,100Hz、60dB 的声音与 1000Hz、50dB 的声音响度相同,其响度级均为 50 方。
- 解析:响度级考虑了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差异(人耳对 1000-4000Hz 声音最敏感),区别于单纯的声压级(客观物理量),是制定噪声卫生标准(如工业噪声、生活噪声)的重要依据。
-
SAR
- 答案:SAR(比吸收率)是衡量电磁辐射对人体组织能量吸收程度的指标,单位为 W/kg,定义为单位质量人体组织所吸收的电磁辐射功率。SAR 值越高,电磁辐射对人体的潜在影响越大,目前国际上多规定公众暴露的 SAR 限值为 2W/kg(平均 10g 组织),职业暴露限值为 10W/kg。
- 解析:SAR 主要用于评估手机、微波炉等电磁辐射源的安全性,是劳动卫生中预防电磁辐射危害的核心指标,需结合暴露时间和频率综合判断健康风险。
(二)选择题(6 分,每题 1.5 分)
-
日常生活环境噪声标准的基本范围是(允许的最大值)( )
A. 50-90dB(A) B. 50-90dB C. 50-115dB(A) D. 50-115dB
- 答案:A
- 解析:日常生活环境(如居民区、办公室)噪声需采用 A 计权声级(dB (A))衡量,其允许最大值范围为 50-90dB (A)(白天≤70dB (A),夜间≤55dB (A));未标注 A 计权的 dB 值(B、D)无法准确反映人耳主观感受,115dB (A)(C)远超日常生活环境限值,故 A 正确。
-
下列哪一波长范围的激光对皮肤的损伤与肤色有关( )
A. <300nm B. 300-2000nm C. 2000-4000nm D. >4000nm
- 答案:B
- 解析:300-2000nm 的激光(可见光与近红外光)易被皮肤色素吸收,肤色越深(色素越多),吸收量越大,损伤越严重(如灼伤、色素沉着);<300nm(A)为紫外光,主要损伤表皮;2000-4000nm(C)及> 4000nm(D)为中远红外光,主要损伤皮下组织,与肤色关联较小,故 B 正确。
-
我国工业企业设计标准规定,车间空气 CO 的最高容许浓度为( )
A. 100mg/m³ B. 50mg/m³ C. 30mg/m³ D. 10mg/m³
- 答案:C
- 解析:根据《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 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车间空气 CO 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为 30mg/m³,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STEL)为 50mg/m³,题目中 “最高容许浓度” 通常指 TWA,故 C 正确。
-
1Lux 是指( )
A. 1 根标准蜡烛光 ×1 米 B. 1 根标准火柴光 ×1 米 C. 1 瓦白炽灯光 ×1 米 D. 海平面晴天圆月光 ×1 米
- 答案:A
- 解析:照度单位 Lux 的定义为 “1 流明(lm)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 1 平方米面积上的照度”,而 1 流明近似等于 1 根标准蜡烛(坎德拉)在 1 米距离处的光通量,故 A 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照度单位的科学定义。
(三)问答题
- 简述骨骼肌疲劳的原因(8 分)
- 答案:骨骼肌疲劳是指肌肉在持续收缩后,收缩力下降、速度减慢,无法维持原有运动强度的现象,其发生机制涉及能量代谢、离子平衡、神经调节等多方面,具体如下:
- 能量储备耗竭:肌肉收缩依赖 ATP 供能,高强度劳动时,肌糖原快速分解为乳酸(无氧代谢),ATP 生成不足;同时,肌糖原储备耗尽后,能量供应中断,导致肌肉收缩力下降。
- 乳酸堆积与 pH 下降: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在肌肉内堆积,使细胞内 pH 值降低(酸中毒),抑制磷酸果糖激酶等酶活性,进一步减少 ATP 生成;同时,酸性环境会影响肌钙蛋白与 Ca²⁺的结合,阻碍肌肉收缩偶联。
- 离子平衡紊乱:持续收缩导致肌浆网 Ca²⁺释放减少、再摄取障碍,胞内 Ca²⁺浓度下降,无法有效激活肌纤维收缩;同时,K⁺外流导致细胞外 K⁺浓度升高,膜电位异常,影响神经 - 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
- 神经递质耗竭: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ACh)在持续刺激下耗竭,导致神经冲动无法有效传递至肌肉,引发 “神经源性疲劳”。
- 肌肉结构损伤:长期或过度收缩会导致肌纤维微小损伤(如肌膜破裂、肌丝断裂),启动修复反应,暂时降低肌肉收缩能力,表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
- 解析:需从 “能量 - 代谢 - 离子 - 神经 - 结构” 五个维度展开,每个原因需结合生理机制(如酶活性、离子浓度),避免仅描述现象,体现劳动卫生中 “疲劳预防” 的理论基础(如合理安排劳动间歇,减少乳酸堆积)。
三、营养卫生部分
(一)名词解释(10 分,每题 2 分)
-
TTP 效应
- 答案:TTP 效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效应)是指维生素 K 缺乏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 Ⅱ、Ⅶ、Ⅸ、Ⅹ 的能力下降,导致血液凝血酶原时间(TTP)延长的现象。通过检测 TTP 延长程度,可评估机体维生素 K 营养状况,是诊断维生素 K 缺乏症的重要指标。
- 解析:维生素 K 是凝血因子合成的必需辅酶,TTP 效应直接反映维生素 K 的生物学活性,在营养评估中常用于判断肠道吸收功能(如脂肪泻导致维生素 K 吸收障碍)及药物影响(如华法林拮抗维生素 K)。
-
暗适应功能
- 答案:暗适应功能是指人眼从强光环境进入弱光环境后,视觉敏感度逐渐提高,最终能看清弱光物体的过程,其核心依赖视网膜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与再生。维生素 A 缺乏时,视紫红质合成减少,暗适应时间延长,严重时导致 “夜盲症”。
- 解析:暗适应功能是评估维生素 A 营养状况的特异性指标,通过暗适应仪测量暗适应时间,可早期发现维生素 A 缺乏,是营养监测中常用的功能性指标。
-
营养性贫血
- 答案:营养性贫血是指因缺乏造血必需的营养素(如铁、维生素 B₁₂、叶酸),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的贫血类型,常见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铁缺乏)、巨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 B₁₂或叶酸缺乏)。临床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等,血常规可见红细胞体积缩小(缺铁性)或增大(巨幼细胞性)。
- 解析:营养性贫血的核心是 “营养素缺乏→造血障碍”,区别于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需结合营养素缺乏类型制定干预措施(如补铁、补充叶酸)。
-
营养监测
- 答案:营养监测是指通过系统收集、分析人群的膳食摄入、营养状况、健康结局及社会经济因素等数据,评估人群营养问题,为制定营养政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的公共卫生活动,核心包括膳食监测(如食物消费调查)、生化监测(如血红蛋白检测)、健康监测(如生长发育评估)。
- 解析:营养监测不同于个体营养评估,侧重 “人群水平”,需长期、动态跟踪(如我国国民营养监测体系),为改善公共营养(如营养改善计划)提供科学支撑。
-
肠源性青紫症
- 答案:肠源性青紫症是指因摄入大量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如变质蔬菜、腌制食品),亚硝酸盐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Fe²⁺)氧化为三价铁(Fe³⁺),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导致机体缺氧的中毒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青紫(发绀)、头晕、呼吸困难,严重时危及生命。
- 解析:肠源性青紫症的关键是 “亚硝酸盐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区别于缺氧性发绀(如心肺疾病),治疗需使用亚甲蓝(还原高铁血红蛋白),预防需避免食用变质含亚硝酸盐的食物。
(二)简答题(10 分,每题 5 分)
-
简述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 答案:人体能量消耗测定是评估营养需求的核心,主要方法包括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生活观察法及公式估算法,具体如下:
- 直接测热法:通过特殊实验室(测热室)测量人体在一定时间内散发的热量,直接反映能量消耗。该方法准确但设备复杂、成本高,仅用于科研(如代谢研究)。
- 间接测热法:基于 “能量代谢与气体交换相关” 的原理,测量人体消耗的 O₂量和产生的 CO₂量,通过呼吸商(RQ=CO₂/O₂)计算能量消耗。常用设备为代谢车,适用于临床(如重症患者营养评估)和科研。
- 生活观察法(活动记录法):记录受试者 24 小时内的各项活动(如睡眠、工作、运动)及持续时间,结合各活动的能量消耗系数(如睡眠 1.0kcal/kg・h,跑步 8.0kcal/kg・h),计算总能量消耗。该方法简便易行,适用于人群调查。
- 公式估算法:通过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基础数据,代入经验公式估算能量消耗,如 Mifflin-St Jeor 公式(男性:10× 体重 + 6.25× 身高 - 5× 年龄 + 5;女性:10× 体重 + 6.25× 身高 - 5× 年龄 - 161)。该方法快速但精度较低,适用于初步评估。
- 解析:需按 “准确性从高到低” 排序,说明各方法的原理、适用场景,体现 “科研 - 临床 - 人群” 的不同需求,避免仅罗列方法名称。
-
简述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 答案: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自身无法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α- 亚麻酸),其生理功能贯穿细胞膜结构、代谢调节、免疫功能等,具体如下:
- 构成细胞膜:必需脂肪酸是细胞膜磷脂的重要成分,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确保细胞信号传递、物质交换正常进行,缺乏时细胞膜脆性增加,易受损。
- 合成活性物质:亚油酸可转化为花生四烯酸,进一步合成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类脂介质,调节炎症反应、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参与心血管健康维护。
- 促进生长发育:必需脂肪酸对胎儿和婴幼儿的大脑发育、视网膜发育至关重要,缺乏时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视力障碍(如干眼症)。
- 维持皮肤健康:必需脂肪酸参与皮肤屏障(如皮脂膜)的形成,减少水分流失,预防皮肤干燥、脱屑,同时增强皮肤对紫外线的抵抗力。
- 调节脂质代谢:必需脂肪酸可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 解析:需结合 “结构 - 功能 - 健康” 的逻辑,每个功能需明确具体机制(如转化为类脂介质),避免抽象描述,体现必需脂肪酸在营养支持中的核心地位(如肠内营养制剂需添加必需脂肪酸)。
四、环境卫生学部分
名词解释(共 22 分)
-
有效氯(2 分)
- 答案:有效氯是指含氯消毒剂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氯含量,以 Cl₂的质量分数表示,包括次氯酸(HClO)、次氯酸根(ClO⁻)等具有氧化作用的氯形态。有效氯含量越高,消毒剂杀菌能力越强,例如含氯消毒片的有效氯含量通常为 500mg / 片。
- 解析: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漂白粉)消毒效果的关键指标,需通过滴定法检测,是环境卫生中饮水消毒、环境消毒的重要参考。
-
超量消毒法(2 分)
- 答案:超量消毒法是指在常规消毒剂量的基础上,增加消毒剂用量或延长消毒时间,以确保彻底杀灭病原微生物(包括抵抗力强的芽孢、病毒)的消毒方法,常用于传染病疫点、污染严重环境的消毒(如新冠疫情终末消毒)。
- 解析:超量消毒法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消毒剂残留危害),区别于常规消毒(针对普通污染),是环境卫生应急处置的重要措施。
-
生物富集(2 分)
- 答案:生物富集是指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农药)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例如水中的汞经浮游植物→小鱼→大鱼→鸟类富集,鸟类体内汞浓度可达水中的数万倍。
- 解析:生物富集的核心是 “食物链放大效应”,是环境卫生中评估污染物生态风险(如鱼类重金属污染)和人体健康风险(如食用富集污染物的食物)的重要依据。
-
靶器官(2 分)
- 答案:靶器官是指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后,优先作用并造成损害的特定器官或组织,例如铅的靶器官是神经系统、肾脏,甲醛的靶器官是呼吸道、眼睛。靶器官的选择与污染物的代谢途径、组织亲和力密切相关。
- 解析:明确靶器官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如铅的血铅限值)、开展健康监测(如肾脏功能检查)的前提,避免盲目评估全身健康风险。
-
剂量 - 效应关系(2 分)
- 答案:剂量 - 效应关系是指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剂量与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例如随铅暴露剂量增加,儿童血铅水平升高,智商下降程度加剧。根据效应类型可分为剂量 - 反应关系(效应为 “发生 / 不发生”,如肿瘤发生率)和剂量 - 效应关系(效应为 “连续变量”,如血压变化)。
- 解析:剂量 - 效应关系是环境卫生中判断污染物毒性、制定暴露限值的核心依据(如基于剂量 - 反应关系确定甲醛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
毒物的安全系数(3 分)
- 答案:毒物的安全系数是指在毒理学研究中,为避免人群暴露于毒物时发生健康风险,将动物实验得出的 “无观察到有害效应水平(NOAEL)” 或 “最低观察到有害效应水平(LOAEL)” 除以一个安全系数(通常为 10-1000),得到的人体可接受暴露水平。例如,某毒物的动物 NOAEL 为 10mg/kg,安全系数取 100,则人体安全暴露水平为 0.1mg/kg。
- 解析:安全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毒理学数据的可靠性(如动物种属差异、暴露人群敏感性),是环境卫生标准制定中 “保护人群健康” 的关键安全屏障。
-
污水的三级处理(3 分)
- 答案:污水的三级处理是指对二级处理(生物处理)后的污水进一步处理,去除剩余污染物(如氮、磷、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使其达到排放标准或回用标准的过程,具体包括:
- 物理化学处理:如混凝沉淀(去除磷、悬浮物)、吸附(活性炭去除有机物)、离子交换(去除重金属);
- 生物深度处理:如生物脱氮(硝化 - 反硝化去除氮)、生物除磷;
- 消毒处理:如紫外线、臭氧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
- 解析:三级处理区别于一级处理(物理处理,去除悬浮物)、二级处理(生物处理,去除有机物),主要用于水质要求高的场景(如再生水回用、排入敏感水体),是环境卫生中水污染控制的高级阶段。
-
水的净化与消毒(2 分)
- 答案:水的净化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去除水中悬浮物、胶体、有机物等杂质的过程(如混凝、沉淀、过滤),改善水质的物理性状;水的消毒是指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的过程(如氯消毒、紫外线消毒),预防介水传染病。二者结合是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核心环节。
- 解析:净化侧重 “改善水质外观和物理性质”,消毒侧重 “杀灭病原微生物”,需同步进行(如自来水厂的 “混凝 - 沉淀 - 过滤 - 消毒” 工艺),是环境卫生中饮水安全的基础措施。
-
多环芳烃(2 分)
- 答案:多环芳烃(PAHs)是指由两个或多个苯环稠合而成的有机化合物(如苯并芘、萘),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的燃烧(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食物烤制。部分多环芳烃(如苯并芘)具有强致癌性,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诱发肺癌、胃癌等疾病。
- 解析:多环芳烃是环境卫生中重点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检测与控制(如废气处理、食物烤制卫生)是预防癌症的重要措施。
五、流行病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10 分,每题 2 分)
-
疾病监测
- 答案:疾病监测是指长期、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疾病的发生、分布及影响因素数据,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为制定疾病防控策略、评价防控效果提供依据的公共卫生活动,核心包括传染病监测(如新冠疫情监测)、慢性病监测(如高血压监测)。
- 解析:疾病监测区别于个案调查,侧重 “长期动态跟踪”,需建立完善的报告系统(如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是流行病学防控的核心手段。
-
分析流行病学
- 答案:分析流行病学是指通过对比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疾病发生风险,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因果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病例对照研究(由果及因)和队列研究(由因及果),用于验证病因假设(如吸烟与肺癌的关联)。
- 解析:分析流行病学区别于描述流行病学(描述疾病分布),核心是 “比较分析”,是流行病学中验证病因、制定预防措施的关键步骤。
-
出生队列分析
- 答案:出生队列分析是指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群作为一个队列,随访观察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疾病发生风险,以分析年龄、出生年代、暴露因素对疾病的综合影响,常用于研究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长期趋势(如不同年代出生人群的癌症发生率差异)。
- 解析:出生队列分析能有效区分 “年龄效应” 和 “队列效应”(如不同年代的环境暴露差异),是流行病学中研究慢性病病因的重要方法。
-
自然疫源性
- 答案:自然疫源性是指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中无需人类参与,可在野生动物间长期循环传播(如鼠疫在鼠类与跳蚤间传播),人类进入疫区后可被感染的特性,这类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
- 解析: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重点是 “控制传染源(野生动物)、切断传播途径”,是流行病学中传染病防控的特殊领域(需结合生态学调查)。
-
移民流行病学
- 答案:移民流行病学是指通过比较移民人群、原籍人群、迁入地人群的疾病发生率或死亡率,分析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例如比较日本本土居民、日本移民至美国的居民、美国本土居民的胃癌发生率,发现移民后胃癌发生率下降,提示环境因素(如饮食)对胃癌的影响更大。
- 解析:移民流行病学的核心是 “移民这一自然实验”,能有效区分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作用,是流行病学中研究慢性病病因的重要方法。
(二)计算题
- 为研究百日咳菌苗的预防效果,观察百日咳患者同时接触者的发病情况,得到资料(见表)。请通过计算,求出百日咳菌苗保护率和效果指数,从而评价该菌苗的效果(5 分)
接种情况 |
接触人数 |
发病例数 |
全程接种组 |
400 |
4 |
未接种组 |
100 |
6 |
(注:题干中 “44°C” 为排版错误,修正为 “4 例”)
(三)简答题
- 简述疫情预测的方法有哪些?(5 分)
- 答案:疫情预测是指根据历史疫情数据、影响因素(如气候、人口流动),通过科学方法预测未来疫情发生趋势(如发病率、流行范围)的过程,常用方法包括:
- 数学模型法:如回归模型(通过历史发病率与气候因素建立回归方程)、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如 SEIR 模型,模拟易感者、暴露者、感染者、康复者的转化过程),适用于定量预测(如预测未来 1 个月的病例数)。
- 趋势外推法:基于疫情的历史趋势(如季节性、周期性),通过曲线拟合(如线性回归、指数平滑)预测未来趋势,适用于疫情规律稳定的疾病(如流感的季节性流行)。
- 专家判断法:组织流行病学专家结合历史数据、现场调查(如人群免疫水平),通过德尔菲法(多轮匿名咨询)综合判断疫情趋势,适用于数据不足或突发疫情(如新型传染病)。
- 因子分析法:分析影响疫情的关键因素(如人口流动、疫苗接种率),通过因子得分预测疫情风险,适用于多因素影响的疾病(如新冠疫情与春运人口流动的关联)。
- 机器学习法:利用大数据(如百度搜索指数、交通数据)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如决策树、神经网络),预测疫情发生风险,适用于数据量大、因素复杂的场景。
- 解析:需按 “定量 - 定性 - 综合” 排序,说明各方法的原理、适用场景,体现疫情预测的 “数据驱动 + 专家经验” 结合,避免仅罗列方法名称,需关联实际应用(如 SEIR 模型在新冠疫情预测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