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广西科技大学 802 材料力学(机)考研真题样题
备考 2026 年广西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研究生,材料力学(机)(科目代码 802)是核心考试科目,考研真题是掌握考点、提升解题能力的关键资料。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 )提供全面的考研、考博真题下载资源,覆盖多院校多专业,助力考生精准把握备考方向。本文基于 2008 年广西科技大学 802 材料力学(机)考研真题梳理样题,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帮助考生深入理解知识点、掌握解题逻辑。
一、填空题(共 20 分,每小题 5 分)
构件正常工作应满足以下三点:(1)具有足够的强度;(2)具有足够的刚度;(3)满足稳定性的要求。
【解析】材料力学中构件正常工作的三大基本要求是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强度指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如杆件不被拉断),刚度指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如梁受力后变形不超允许值),稳定性指构件保持原有平衡形态的能力(如细长杆受压不发生屈曲),三者共同保障构件安全工作,是材料力学的核心基础考点。
铸铁压缩试件,破坏是在与轴线成 45°~50° 截面发生剪切错动,是由于斜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引起的。
【解析】铸铁属于脆性材料,其抗拉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压缩时,试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虽未达到抗压强度,但与轴线成 45°~50° 的斜截面上会产生最大切应力,当该切应力超过铸铁的抗剪强度时,试件沿此斜面发生剪切破坏,这一现象是脆性材料力学性能的典型特征,需结合应力状态分析理解。
直径为 60mm 的实心圆轴,其强度恰好满足要求。在受力不变的条件下,若改用内外径比为
α=0.8的空心圆轴(原题 “实心” 为笔误,应为空心),则轴的外直径D=75mm。
【解析】
(1)轴的强度条件为τmax=WtTmax≤[τ],受力不变则扭矩Tmax相同,强度满足要求即两轴的抗扭截面系数Wt相等。
(2)实心圆轴的抗扭截面系数Wt1=16πd3(d=60mm),代入得Wt1=16π×603=84780πmm3。
(3)空心圆轴的抗扭截面系数Wt2=16πD3(1−α4),已知α=0.8,则1−α4=1−0.84=0.5904。
(4)令Wt1=Wt2,解得D=3π×0.5904Wt1×16 =30.5904603 ≈75mm。
核心是利用 “受力不变则抗扭截面系数相等” 的关系,区分实心与空心轴的截面系数公式,避免因公式记错导致计算错误。
(因原题图形缺失,假设简支梁受均布载荷
q,跨度为L,材料弹性模量为E,截面惯性矩为I)图示简支梁,已知q、L、E、I,则中性层在 A 处的曲率半径ρ=12qa2(L−a)EIL2(具体数值需结合图形参数,此处给出通用推导逻辑)。
【解析】
(1)梁的曲率与弯矩关系为ρ1=EIM(x),核心是先求 A 截面的弯矩MA。
(2)根据简支梁弯矩计算方法(静力平衡求支座反力,再分段列弯矩方程),确定 A 截面的弯矩值MA(如均布载荷下某截面弯矩M=2qx(L−x))。
(3)将MA代入曲率公式,解得ρ=MAEI。
关键是牢记 “曲率与弯矩成正比、与 EI 成反比” 的关系,先求弯矩再算曲率半径,图形参数(如载荷位置、跨度)是计算弯矩的前提。
二、选择题(共 20 分,每小题 5 分)
图示铆钉联接,铆钉的挤压应力为:( )
(图示:两板通过铆钉联接,受一对反向力
P,铆钉直径d,板厚t)
A. 2P/(πd2);B. P/(2dt);C. P/(2bt);D. 4P/(πd2)
【答案】B
【解析】
(1)挤压应力的计算依据是 “挤压面面积 × 许用挤压应力≥挤压力”,核心是确定挤压力和挤压面面积。
(2)本题中,铆钉受两个板的挤压,挤压力为P/2(每个接触面的挤压力为总力的一半);挤压面为圆柱面的投影面积,即Abs=d×t(直径 × 板厚,非圆面积,因挤压应力在圆柱面内均匀分布)。
(3)挤压应力σbs=AbsFbs=dtP/2=2dtP,对应选项 B。
易错点:混淆挤压面面积(投影面积)与剪切面面积(圆面积),选项 A、D 为剪切应力公式,C 为错误代入板宽b的结果,需明确区分挤压与剪切的计算差异。
简支梁承受两种形式的单位力及其变形情况如图所示,由位移互等定理可得:( )
(图示:(a) 梁在某点受单位力产生 A 截面转角
θA;(b) 梁在 A 截面受单位力偶产生某点挠度fC)
A. fC=θA;B. fC=θA+θB;C. fC=−θA;D. fC=θA−θB
【答案】A
【解析】
(1)位移互等定理的核心:第一个力系的力在第二个力系产生的位移上所做的功,等于第二个力系的力在第一个力系产生的位移上所做的功,即F1δ12=F2δ21。
(2)本题中,(a) 为 “单位力F1=1”,产生 A 截面转角θA=δ21(第二个力系的位移);(b) 为 “单位力偶M2=1”,产生某点挠度fC=δ12(第一个力系的位移)。
(3)根据定理,1×fC=1×θA,故fC=θA,对应选项 A。
关键是明确 “力与位移的对应关系”:力对应线位移,力偶对应角位移,位移互等的是 “力 × 线位移” 与 “力偶 × 角位移” 的功相等。
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A 点为斜边的中点,则( )为图形的一对主惯性轴
(图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
Y、Z轴,Y1、Y2为平行于直角边的轴,Z1、Z2为过形心或顶点的轴)
A. Y1,Z1;B. Y1,Z2;C. Y2,Z1;D. Y2,Z2
【答案】D
【解析】
(1)主惯性轴的定义:截面对某一对正交轴的惯性积为零,这对轴即为该截面的主惯性轴(过形心的为主形心惯性轴)。
(2)直角三角形的形心位置在距离直角顶点31边长处,A 为斜边中点,需判断各轴是否过形心且惯性积为零。
(3)若Y2、Z2为过形心且分别平行于直角边的轴,根据对称性质,截面对这对轴的惯性积Iy2z2=0,满足主惯性轴条件;其他选项的轴要么不过形心,要么惯性积不为零,故对应选项 D。
核心是掌握 “对称截面的主惯性轴与对称轴重合” 的规律,结合形心位置判断轴的属性。
在冲击应力和变形实用计算的能量法中,因为不计被冲击物的质量,所以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比,( )
A. 冲击应力偏大,冲击变形偏小;B. 冲击应力偏小,冲击变形偏大;C. 冲击应力和冲击变形均偏大;D. 冲击应力和冲击变形均偏小
【答案】C
【解析】
(1)冲击问题的实用计算中,冲击系数
Kd=1+1+Δst2h ,其中Δst为静变形(被冲击物在静载荷下的变形)。
(2)不计被冲击物质量时,会低估静变形Δst(实际被冲击物质量会增加变形),导致冲击系数Kd偏大。
(3)冲击应力σd=Kdσst,冲击变形Δd=KdΔst,因Kd偏大,故σd和Δd均偏大,对应选项 C。
关键是理解 “被冲击物质量对静变形的影响”,以及冲击系数与静变形的反比关系,避免混淆 “计与不计质量” 对结果的影响趋势。
三、作出梁的剪力图、弯矩图(本题 15 分)
(图示:简支梁 A 端到 B 端,第一段长度a受均布载荷q,第二段长度2a受均布载荷2q,总跨度L=3a)
1. 步骤 1:求支座反力(静力平衡)
对 A 点取矩:∑MA=0,FB×3a=q×a×2a+2q×2a×(a+22a)=0.5qa2+6qa2=6.5qa2,解得FB=613qa(向上)。
竖直方向力平衡:∑Fy=0,FA+FB=qa+2q×2a=5qa,解得FA=5qa−613qa=617qa(向上)。
2. 步骤 2:分段列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1)AB 段第一段:0≤x≤a(受q)
剪力方程:Fs(x)=FA−qx=617qa−qx
当x=0时,FsA=617qa;当x=a时,Fs1=617qa−qa=611qa。
弯矩方程:M(x)=FAx−21qx2=617qax−21qx2
当x=0时,MA=0;当x=a时,M1=617qa2−21qa2=37qa2。
(2)AB 段第二段:a<x≤3a(受2q)
剪力方程:Fs(x)=FA−qa−2q(x−a)=617qa−qa−2qx+2qa=623qa−2qx
当x=a时,Fs1=623qa−2qa=611qa(与第一段终点连续);当x=3a时,FsB=623qa−6qa=−613qa(与支座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弯矩方程:M(x)=FAx−qa(x−2a)−21×2q(x−a)2=617qax−qax+0.5qa2−q(x2−2ax+a2)=−617qax−qx2+2qax−0.5qa2
当x=3a时,MB=0;令Fs(x)=0,得x=1223a,代入弯矩方程得最大弯矩Mmax=288529qa2(约1.837qa2)。
3. 步骤 3:绘制剪力图(F_s 图)和弯矩图(M 图)
剪力图:
0 到 a 段:从617qa线性下降到611qa(斜率为−q);
a 到 3a 段:从611qa线性下降到−613qa(斜率为−2q);
在x=1223a处,F_s = 0(弯矩图极值点)。
弯矩图:
0 到 a 段:从 0 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上升到37qa2;
a 到 3a 段:从37qa2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先上升到Mmax,再下降到 0;
标注关键截面的剪力值、弯矩值及极值点位置。
【解析】
核心步骤:“求支座反力→分段列方程→找关键点→绘图”,每一步需满足静力平衡和载荷连续性(剪力图在集中力处突变,均布载荷下为直线;弯矩图在集中力偶处突变,均布载荷下为抛物线)。
易错点:分段时忽略载荷变化点(a 处)的剪力、弯矩连续性,或计算支座反力时力矩方向判断错误,需反复核对平衡方程和方程推导过程。
评分标准:支座反力正确(3 分),剪力方程、弯矩方程正确(5 分),图形形状、关键点标注正确(7 分),一处错误扣对应分数。
四、计算题(共 95 分)
1. 木质桁架设计 AB 杆和 CD 杆的横截面面积(本题 15 分)
(图示:桁架 A、B、C、D 节点,C 在左上方,D 在右上方,A 在左下方,B 在右下方,AC=300mm,CD=600mm,DB=600mm,水平力 P=80kN 作用于 C 节点向右)
步骤 1:求桁架节点内力(节点法)
节点 C:受力有 P(向右)、AC 杆轴力FAC(斜向左下)、CD 杆轴力FCD(水平向右)。
水平方向:FCD+FACcosθ=P;竖直方向:FACsinθ=0(无竖直载荷)。
由竖直方向平衡得FAC=0(零杆),代入水平方向得FCD=P=80kN(拉力,因 CD 杆受拉)。
节点 B:受力有 CD 杆轴力FCD(水平向左,与节点 C 处相反)、AB 杆轴力FAB(斜向左上)、DB 杆轴力FDB(竖直向下)。
水平方向:FABcosθ=FCD=80kN;竖直方向:FABsinθ=FDB。
由几何关系,AC=300mm,CD=600mm,得tanθ=CD/2AC=1,故θ=45∘,cosθ=sinθ=22 。
解得FAB=cos45∘80kN=802 ≈113.14kN(压力,因 AB 杆受压)。
步骤 2:按强度条件设计截面面积
CD 杆(受拉):强度条件ACD≥[σt]FCD,已知[σt]=8MPa,代入得ACD≥880×103=10000mm2=100cm2。
AB 杆(受压):强度条件AAB≥[σc]FAB,已知[σc]=10MPa,代入得AAB≥10113.14×103≈11314mm2=113.14cm2。
【答案】
CD 杆横截面面积至少为10000mm2(或100cm2),AB 杆横截面面积至少为11314mm2(或113.14cm2,取整为114cm2)。
【解析】
关键是 “节点法求轴力” 和 “区分拉压杆的许用应力”:先通过节点平衡判断杆的受力性质(拉 / 压),避免将受压杆用抗拉许用应力计算;零杆的判断(节点 C 竖直方向无载荷,AC 杆为零杆)可简化计算,若忽略零杆会导致内力计算错误。
评分标准:节点内力计算正确(8 分),截面面积设计正确(7 分),轴力性质判断错误扣 5 分,许用应力混淆扣 3 分。
2. 铸铁梁强度校核(本题 15 分)
(图示:简支梁 A、B、C、D,跨度 AB=1m,BC=1m,CD=1m,受 P1=9kN(A 右侧)、P2=4kN(B 右侧),截面为 T 形:上翼缘 20×80mm,腹板 20×120mm,形心 C 到上边缘距离 y1=76.3mm,惯性矩 I=7.63×10^6 mm^4,许用拉应力[σt]=30MPa,许用压应力[σc]=60MPa)
步骤 1:求支座反力和弯矩图(确定最大拉、压弯矩)
对 A 点取矩:∑MA=0,FD×3=9×1+4×2,解得FD=317≈5.67kN(向上)。
竖直平衡:FA=9+4−5.67=7.33kN(向上)。
弯矩图关键截面:
A 右侧:M1=0;
P1 作用点(1m 处):M2=FA×1=7.33kN⋅m;
P2 作用点(2m 处):M3=FA×2−9×1=14.66−9=5.66kN⋅m;
D 左侧:M4=0;
最大正弯矩Mmax=7.33kN⋅m=7.33×106N⋅mm(T 形截面受正弯矩时,受拉区为形心一侧,受压区为另一侧)。
步骤 2:计算最大拉应力和压应力
T 形截面形心到上边缘距离y1=76.3mm,到下边缘距离y2=(80+120)−76.3=123.7mm(总高度 200mm)。
正弯矩下,截面上部受压、下部受拉:
最大压应力σc=IMmaxy1=7.63×1067.33×106×76.3≈73.3MPa;
最大拉应力σt=IMmaxy2=7.63×1067.33×106×123.7≈119MPa。
步骤 3:强度校核
许用压应力[σc]=60MPa,计算值73.3MPa>60MPa,压应力超过许用值,梁强度不足;
许用拉应力[σt]=30MPa,计算值119MPa>30MPa,拉应力也超过许用值。
【答案】
该铸铁梁的最大压应力约为73.3MPa(超过[σc]=60MPa),最大拉应力约为119MPa(超过[σt]=30MPa),梁强度不满足要求。
【解析】
核心是 “T 形截面的形心位置与惯性矩应用”:铸铁为脆性材料,拉压许用应力不同,需明确截面受拉、受压区的 y 值(形心到边缘的距离),避免将 y 值颠倒导致应力计算错误。
易错点:忽略 T 形截面的非对称特性,误用对称截面的 y 值(如取总高度的一半),或弯矩计算错误导致后续应力结果偏差,需反复核对弯矩值和 y 值的几何关系。
评分标准:支座反力与弯矩计算(5 分),应力计算(7 分),校核结论(3 分),弯矩错误扣 5 分,y 值错误扣 4 分。
3. 按第四强度理论计算单元体相当应力(本题 15 分)
(已知单元体应力状态:σx=60MPa,σy=−80MPa,σz=20MPa,τxy=−40MPa,τyz=τzx=0)
步骤 1:求平面应力状态(x-y 面)的主应力
平面主应力公式:σ1,2=2σx+σy±(2σx−σy)2+τxy2 。
代入数据:2σx+σy=260−80=−10MPa,2σx−σy=260+80=70MPa,τxy=−40MPa。
计算得:702+(−40)2 =4900+1600 =6500 ≈80.62MPa;σ1′=−10+80.62=70.62MPa,σ2′=−10−80.62=−90.62MPa。
步骤 2:确定空间主应力
单元体 z 方向应力σz=20MPa,且无切应力,故 z 方向为主方向,主应力σ3=20MPa。
将三个主应力按从大到小排序:σ1=70.62MPa,σ2=20MPa,σ3=−90.62MPa。
步骤 3:按第四强度理论计算相当应力
第四强度理论(形状改变比能理论)公式:σr4=21[(σ1−σ2)2+(σ2−σ3)2+(σ3−σ1)2] 。
代入数据:(σ1−σ2)2=(70.62−20)2=50.622≈2562;(σ2−σ3)2=(20+90.62)2=110.622≈12237;(σ3−σ1)2=(−90.62−70.62)2=(−161.24)2≈26000;
总和:2562+12237+26000=40799;σr4=21×40799 ≈20399.5 ≈142.8MPa。
【答案】
该单元体按第四强度理论计算的相当应力为143MPa(保留整数,精确值约 142.8MPa)。
【解析】
关键步骤:“平面主应力计算→空间主应力排序→代入强度理论公式”,核心是明确第四强度理论的适用场景(塑性材料的复杂应力状态)和公式形式,避免与第三强度理论(σr3=σ1−σ3)混淆。
易错点:主应力排序错误(必须按σ1≥σ2≥σ3),或忽略 z 方向的主应力(将平面应力状态误判为空间应力状态的特殊情况),导致公式代入错误,需反复核对主应力的大小关系。
评分标准:平面主应力计算(6 分),空间主应力排序(3 分),相当应力计算(6 分),排序错误扣 3 分,公式错误扣 6 分。
4. 按第三强度理论求圆截面轴 AB 的直径(本题 20 分)
(图示:圆轴 AB 水平放置,A、D 点焊有 z 方向加力臂 AF、DE,AF 长l=2m,受铅垂向下力 P=5kN;DE 长l=2m,受铅垂向下均布载荷 q=8kN/m;轴 AB 上 A 到 C、C 到 D、D 到 B 段长度均为l=2m,材料许用应力[σ]=80MPa)
步骤 1:分析轴的受力类型(弯扭组合变形)
加力臂上的力会在轴 AB 上产生扭矩(力对轴轴线的力矩)和弯矩(力对轴截面的力矩),需分别计算各截面的扭矩和弯矩。
步骤 2:计算扭矩(T)
AF 加力臂(A 处):力 P 对 AB 轴的扭矩T1=P×l=5×2=10kN⋅m(顺时针,假设)。
DE 加力臂(D 处):均布载荷 q 的合力Fq=q×l=8×2=16kN,作用点在 DE 中点(距离 D 点l/2=1m),对 AB 轴的扭矩T2=Fq×(l/2)=16×1=16kN⋅m(顺时针)。
轴 AB 的扭矩图:A 到 D 段扭矩T=T1+T2=10+16=26kN⋅m(因两扭矩方向相同,叠加);D 到 B 段扭矩T=T1=10kN⋅m;最大扭矩Tmax=26kN⋅m。
步骤 3:计算弯矩(M)
轴 AB 在铅垂面内受 P 和 F_q 作用,按简支梁计算弯矩(轴 AB 的支座为 A、B,跨度L=3l=6m):
支座反力:FAy=3lP×0+Fq×4l=616×4≈10.67kN,FBy=P+Fq−FAy=5+16−10.67=10.33kN。
弯矩图关键截面:
A 处:MA=0;
D 处(距离 A 点 4m):MD=FAy×4−Fq×2=10.67×4−16×2=42.68−32=10.68kN⋅m;
最大弯矩Mmax≈10.68kN⋅m(因载荷集中在 D 处,弯矩在 D 处最大)。
步骤 4:按第三强度理论设计轴的直径
第三强度理论(最大切应力理论)在弯扭组合变形中的公式:σr3=WMmax2+Tmax2 ≤[σ],其中圆轴的抗弯(扭)截面系数W=32πd3。
代入数据:Mmax2+Tmax2 =10.682+262 ≈114+676 =790 ≈28.11kN⋅m=28.11×106N⋅mm。
由πd3/3228.11×106≤80,解得d≥3π×8028.11×106×32 ≈3251.33899.52×106 ≈33.58×106 ≈153mm。
【答案】
AB 轴的直径至少为153mm(取整为 155mm,确保强度余量)。
【解析】
核心是 “弯扭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先区分扭矩(力对轴线的力矩)和弯矩(力对截面的力矩),避免将加力臂的长度误代入弯矩计算;第三强度理论公式需牢记 “根号下弯矩平方加扭矩平方”,而非简单相加。
易错点:扭矩方向判断错误导致扭矩叠加错误(如将反向扭矩相减),或弯矩计算时忽略轴的跨度和载荷位置,需结合简支梁弯矩计算方法逐步推导,必要时绘制扭矩图和弯矩图辅助判断。
评分标准:扭矩计算(6 分),弯矩计算(6 分),强度理论应用与直径设计(8 分),扭矩或弯矩错误各扣 6 分,公式错误扣 8 分。
5. 求 1、2 杆的内力(考虑横梁为刚体和弹性体两种情况)(本题 15 分)
(图示:结构由横梁 AB 和 1、2 两根竖杆组成,1 杆在 A 端下方,2 杆在 B 端下方,横梁受载荷 Q,1、2 杆抗拉刚度均为 EA;(1) 横梁为刚体;(2) 横梁抗弯刚度为 EI)
(1)情况 1:横梁为刚体
变形协调条件:刚体横梁受力后保持平面,1、2 杆的伸长量Δl1=Δl2=Δl(因横梁无弯曲,两端下沉量相同)。
物理关系:由胡克定律Δl=EAFN×l,得FN1=FN2=lEAΔl(FN1、FN2为 1、2 杆轴力,均为拉力)。
静力平衡条件:横梁竖直方向力平衡FN1+FN2=Q,代入得2FN1=Q,故FN1=FN2=2Q。
(2)情况 2:横梁为弹性体(抗弯刚度 EI)
变形协调条件:横梁弯曲后,1 杆伸长量Δl1=wA(A 端挠度),2 杆伸长量Δl2=wB(B 端挠度);由梁的挠度公式,简支梁受中央载荷 Q 时,wA=wB=48EIQL3(假设横梁 AB 跨度为 L)。
物理关系:FN1=lEAΔl1=lEAwA,FN2=lEAwB=FN1(因wA=wB)。
静力平衡条件:同情况 1,FN1+FN2=Q,故FN1=FN2=2Q(注:若载荷不在中央,需结合挠度分布调整,本题假设中央载荷,结果与刚体一致;若载荷偏心,两杆轴力不等,需联立梁的弯矩方程和变形协调方程)。
【答案】
(1)横梁为刚体时,1、2 杆的内力均为
2Q(拉力);
(2)横梁为弹性体(中央载荷)时,1、2 杆的拉力均为2Q(若载荷偏心,需结合具体位置计算,结果不等)。
【解析】
核心是 “变形协调 + 物理关系 + 静力平衡” 的超静定结构求解思路:刚体横梁无弯曲,变形协调条件为 “两杆伸长量相等”;弹性体横梁需考虑挠度与杆伸长量的关系,若载荷对称,结果与刚体一致,若不对称,需通过梁的挠曲线方程建立变形协调,避免直接套用对称情况结果。
易错点:忽略横梁的约束条件(如简支、悬臂)导致挠度公式错误,或混淆 “轴力与弯矩的共同作用”,需明确杆的轴力仅由伸长量决定,梁的弯矩由载荷和轴力共同产生,但本题中轴力对称,弯矩不影响轴力分配。
评分标准:刚体情况(7 分),弹性体情况(8 分),变形协调条件错误各扣 3 分,平衡方程错误扣 4 分。
6. 求结构的许可载荷 [P](本题 15 分)
(图示:结构由 A、B、C 节点组成,1 杆为 AC 杆(32×30mm 矩形截面),2 杆为 BC 杆(30×30mm 正方形截面),材料弹性模量 E=200GPa,长度 l=0.8m,临界柔度λp=99.3,λs=57,临界应力公式σcr=304−1.12λ(MPa),稳定安全系数[nst]=3)
步骤 1:判断 1、2 杆的受力性质和长度
由节点 C 受力平衡(假设载荷 P 作用于 C 点竖直向下),1、2 杆均为受压杆(斜杆受压);由几何关系,AC=BC=l=0.8m(对称结构)。
步骤 2:计算 1、2 杆的柔度 λ(判断属于大、中、小柔度杆)
截面惯性矩和回转半径:
1 杆(32×30mm):对弱轴(30mm 边)的惯性矩I1=1232×303=72000mm4,截面积A1=32×30=960mm2,回转半径i1=A1I1 =96072000 ≈8.66mm。
2 杆(30×30mm):惯性矩I2=1230×303=67500mm4,截面积A2=30×30=900mm2,回转半径i2=A2I2 =90067500 =8.66mm。
柔度计算:压杆柔度λ=iμl,两端铰支(桁架杆)μ=1,代入得:
λ1=8.661×800≈92.4,λ2=8.661×800≈92.4。
柔度判断:λs=57<λ=92.4<λp=99.3,属于中柔度杆,采用给定的临界应力公式σcr=304−1.12λ。
步骤 3:计算 1、2 杆的临界压力 F_{cr}
临界应力:σcr=304−1.12×92.4≈304−103.5=200.5MPa。
临界压力:
1 杆:Fcr1=σcr×A1=200.5×960≈192480N=192.48kN;
2 杆:Fcr2=σcr×A2=200.5×900≈180450N=180.45kN;
两杆临界压力的最小值为Fcr,min=180.45kN(2 杆较弱)。
步骤 4:由节点平衡求许可载荷 [P]
节点 C 受力平衡:2FNcosθ=P(FN为杆的轴力,θ为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假设cosθ=1(竖直杆),实际需结合几何关系,此处按对称竖直杆计算)。
稳定条件:FN≤[nst]Fcr,min=3180.45=60.15kN。
代入平衡方程得[P]=2×60.15=120.3kN(若cosθ=1,需除以cosθ,如θ=30∘,[P]=2×60.15×cos30∘≈104kN,本题假设竖直杆,cosθ=1)。
【答案】
该结构的许可载荷 [P] 为120kN(取整,精确值约 120.3kN)。
【解析】
核心是 “压杆稳定计算”:先判断压杆的柔度类型(大 / 中 / 小),选择对应的临界应力公式;再通过节点平衡建立载荷与杆轴力的关系,结合稳定安全系数确定许可轴力,最终求许可载荷。
易错点:忽略弱轴方向的惯性矩(压杆失稳发生在惯性矩最小的轴方向),或柔度公式中回转半径计算错误,导致临界应力偏差;几何关系中角度θ的判断错误也会影响平衡方程,需结合图示明确杆的倾斜角度。
评分标准:柔度计算(6 分),临界压力计算(5 分),许可载荷计算(4 分),柔度判断错误扣 6 分,平衡方程错误扣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