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广西民族大学 611 伦理学原理考研真题样题
备考 2026 年广西民族大学伦理学专业研究生,伦理学原理(科目代码 611)是核心考试科目,考研真题是梳理考点、强化理论认知的关键资料。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提供全面的考研、考博真题下载资源,覆盖多院校多学科,助力考生精准把握备考方向。本文基于 2013 年广西民族大学 611 伦理学原理考研真题梳理样题,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帮助考生深入理解伦理学术语、掌握答题逻辑与论述技巧。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5 分,共 6 小题,共 30 分)
-
道德
【答案】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核心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个体内心信念维系,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同时也是个体基于自觉意识形成的道德品质与道德实践活动的统一体。它既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体实现自我完善的精神维度。
【解析】核心需涵盖 “评价标准(善恶)”“维系方式(舆论、习俗、信念)”“调整对象(利益关系)”“双重属性(社会规范与个体品质)” 四大要素,避免仅将道德定义为 “行为规范”,需体现其 “规范与实践、社会与个体” 的双重性,这是伦理学原理的基础定义考点。
-
道德选择
【答案】道德选择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面临多种可能的行为方案时,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价值目标和利益考量,自主选择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路径的过程。它以 “自由意志” 为前提,以 “道德认知” 为基础,需在利益冲突、价值矛盾中权衡善恶,最终承担选择带来的道德责任,是道德实践的核心环节。
【解析】关键是 “自由前提”“准则依据”“选择过程”“责任承担”,需区分道德选择与非道德选择(如功利性选择)的差异 —— 道德选择必然涉及善恶判断与责任归属,避免将其等同于一般的行为决策,这是道德实践论的核心考点。
-
职业道德
【答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特定职业的群体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符合该职业特点与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以 “职业责任” 为核心,以 “服务对象利益” 为导向,具有行业性(如教师的 “教书育人”、医生的 “救死扶伤”)、稳定性和实用性特征,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解析】需突出 “职业特定性”“责任核心”“行业特征”,结合具体职业案例(如教师、医生)可增强定义的具象性,避免泛泛而谈 “职业中的道德”,需明确其是社会道德的分支与实践载体,这是职业道德章节的基础考点。
-
道德内化
【答案】道德内化是指个体通过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实践反思,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它需经历 “认知接纳 — 情感认同 — 意志坚守 — 行为外化” 四个阶段,最终使个体从 “被动遵守道德” 转变为 “主动践行道德”,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机制。
【解析】核心是 “外在到内在的转化” 与 “四阶段过程”,需强调内化的结果是 “形成个体道德品质”,避免将其等同于 “道德学习”(学习是内化的前提,内化是学习的深化),这是个体道德发展理论的核心考点。
-
道德自由
【答案】道德自由并非 “不受道德约束的自由”,而是指个体在充分认识道德必然性(如社会发展规律、道德准则的合理性)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践行道德规范,实现 “意志自由” 与 “道德责任” 统一的状态。它表现为个体在道德选择中既能摆脱外在强制,又能主动承担道德责任,是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
【解析】需澄清 “自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 道德自由以 “认识并遵循道德必然性” 为前提,而非 “绝对自由”,避免陷入 “自由即无约束” 的误区,同时体现其 “自觉与责任统一” 的本质,这是道德价值论的重要考点。
-
道德虚无主义
【答案】道德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道德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性的伦理思潮。它认为 “善恶标准是主观虚构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强加的工具”,否认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甚至主张 “道德无用论”,最终可能导致个体道德冷漠、社会秩序失范,是伦理学中需批判的极端观点。
【解析】关键是 “否定道德的客观性与价值性”,需明确其 “主观唯心” 本质与 “消极后果(冷漠、失范)”,避免仅描述观点而不点明危害,同时区分其与 “道德相对主义”(承认道德存在但否认普遍性)的差异,这是伦理思潮批判章节的考点。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4 小题,共 40 分)
-
简述道德的社会调控功能
【答案】道德的社会调控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规范引导、价值整合等方式,维护社会秩序、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 规范约束功能:道德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批评、传统习俗警示、内心信念自律,约束个体或群体的越轨行为(如欺诈、暴力),明确 “可为” 与 “不可为” 的边界,减少社会冲突,这是道德调控的基础功能。
- 利益协调功能:社会中个体、群体、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差异,道德通过倡导 “公平正义”“互助利他” 等原则,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如劳资关系中的 “合理薪酬”、贫富差距中的 “慈善帮扶”),避免利益矛盾激化,实现利益分配的道德合理性。
- 价值凝聚功能:道德通过传递共同的价值理念(如爱国、诚信、友善),形成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增强群体归属感与凝聚力(如民族危机中的集体奉献、灾难中的互助精神),为社会稳定提供精神支撑,这是道德调控的深层功能。
【解析】需按 “基础(规范)— 核心(利益)— 深层(价值)” 的逻辑分层,每一层面结合具体社会案例(如欺诈行为的舆论批判、慈善帮扶的利益协调),体现功能的 “实践性”,避免仅罗列功能名称而缺乏具体阐释,这是道德社会作用章节的核心考点。
-
简评社会道德评价中的唯动机论
【答案】唯动机论是社会道德评价中的一种理论倾向,其核心观点是 “道德评价仅以行为动机的善恶为唯一标准,忽视或否定行为结果的道德意义”,代表人物如康德,对其评价需从合理性与局限性两方面辩证分析:
- 合理性:唯动机论强调 “动机是道德行为的内在依据”,肯定了个体道德意识的重要性。例如,若个体出于 “助人” 的善良动机行动,即使因客观条件失败(如救助者能力不足导致被救者仍受伤),其行为仍具有道德价值,这避免了 “以结果论英雄” 的功利主义偏差,保护了个体的道德自觉性。
- 局限性:① 脱离结果的动机评价具有主观性,动机存在 “隐蔽性”(如虚假的 “善意” 难以判断),仅靠动机无法全面衡量行为的道德价值;② 道德的本质是 “实践的”,动机需通过行为结果转化为现实的道德价值,若忽视结果(如出于 “好心” 却造成严重伤害),会导致 “好心办坏事” 的道德困境,甚至为不负责任的行为辩护;③ 完整的道德评价应是 “动机与结果的统一”,需结合动机的善恶、结果的好坏及行为过程的合理性综合判断。
综上,唯动机论凸显了动机的重要性,但因脱离实践结果而存在片面性,合理的道德评价需坚持 “动机与结果辩证统一” 的原则。
【解析】需遵循 “定义 — 合理性 — 局限性 — 结论” 的逻辑,结合康德的理论背景与具体案例(如助人失败、好心办坏事),避免绝对化批判或肯定,体现辩证思维,这是道德评价理论章节的高频考点。
-
简述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
【答案】个体道德发展是一个从 “被动遵守” 到 “主动践行”、从 “外部约束” 到 “内在自觉” 的渐进过程,结合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伦理学基本原理,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前道德阶段(婴幼儿期):个体无明确的道德意识,行为受本能、欲望驱动(如幼儿争抢玩具),不理解善恶标准,道德调控依赖成人的外在强制(如家长的奖惩),此阶段无真正的道德判断。
- 他律道德阶段(儿童期):个体开始接受社会道德规范,但将道德视为 “外在权威的命令”(如法律、家长或老师的要求),判断行为善恶仅看结果(如 “打碎碗就是坏孩子”),缺乏对规范合理性的思考,道德行为具有被动性。
- 自律道德阶段(青少年期):个体通过道德认知与实践,逐渐理解道德规范的本质(如 “诚信是为了维护信任”),开始以 “内心信念” 为道德判断依据,能结合动机与结果综合评价行为,道德行为从 “被动遵守” 转向 “主动选择”,但仍需外部价值引导。
- 道德成熟阶段(成年期):个体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如诚信、勇敢),能将道德规范内化为 “人格特质”,在复杂的利益冲突中自主践行道德原则(如面对诱惑仍坚守诚信),实现 “道德意志” 与 “道德行为” 的统一,甚至能基于道德理想反思并完善现有规范,达到 “道德自觉” 的境界。
【解析】需按 “年龄阶段 + 道德特征 + 核心变化” 分层,结合科尔伯格理论但不局限于其阶段划分,突出 “从他律到自律、从外在到内在” 的核心逻辑,避免仅描述阶段而不体现 “发展性”,这是个体道德发展理论的核心考点。
-
简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新特质
【答案】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传统人道主义 “尊重人、关爱人” 的内核,同时结合社会主义制度与实践,形成了区别于资本主义人道主义的新特质,具体表现为:
- 阶级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承认 “人具有社会性与阶级性”,反对抽象的 “人类之爱”,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首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劳动者的权益、弱势群体的帮扶),同时倡导 “全体社会成员的平等尊重”,避免资本主义人道主义 “形式平等而实质不平等” 的局限。
- 实践性与制度性的结合:它不仅是一种道德理念,更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如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教育公平政策)转化为现实的民生实践,例如脱贫攻坚、疫情中的全民防控,将 “关爱人” 从口号落实为具体的制度保障,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最鲜明的特质。
- 集体性与个体性的协调: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倡导 “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辩证统一”,既强调 “个体需融入集体,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也重视 “集体需保障个体的尊严与权利”(如尊重个体的价值选择、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避免资本主义人道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 或传统集体主义 “忽视个体” 的偏差。
- 历史性与未来性的衔接:它以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为终极目标,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如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指向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通过逐步完善社会制度、提升个体道德水平,推动人类解放,体现了 “现实关怀” 与 “理想追求” 的统一。
【解析】需紧扣 “社会主义” 的制度属性,从 “阶级性、实践性、集体性、历史性” 四个维度对比资本主义人道主义,结合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现实案例,体现 “理论与实践结合” 的特质,避免泛泛而谈 “人道主义”,这是社会主义伦理思想章节的核心考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2 小题,共 30 分)
- 结合道德运行的历史类型,论述你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识。
【答案】道德运行的历史类型是指道德随社会形态演变而形成的不同表现形式,依据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的差异,可分为原始社会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和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作为最新的历史类型,既继承了前序类型的合理内核,又基于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独特本质,需结合历史演进与自身特质展开论述:
一、道德运行历史类型的演进逻辑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历史定位
- 前资本主义道德的局限性:原始社会道德以 “集体主义” 为核心,但受生产力低下限制,仅局限于部落内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道德以 “等级制” 为特征(如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封建礼教的 “三纲五常”),维护剥削阶级利益;资本主义道德倡导 “自由、平等、博爱”,但受资本逻辑支配,存在 “形式平等与实质不平等”(如贫富差距、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的内在矛盾。
- 社会主义道德的历史超越性:社会主义道德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以 “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为目标,克服了前资本主义道德的 “等级性” 与资本主义道德的 “虚伪性”,是首个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道德类型,体现了道德发展的历史进步性。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特质(基于历史对比的独特性)
- 价值核心: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区别于原始社会 “绝对集体主义”(忽视个体)、资本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漠视集体),社会主义道德倡导 “集体利益优先,兼顾个人正当利益”,例如 “个人奉献推动集体发展,集体发展保障个人权益”(如抗疫中的个体配合与国家保障的结合),实现了集体与个体的价值平衡。
- 评价标准: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以 “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否符合人民根本利益” 为根本标准,既反对 “脱离现实的道德理想主义”(如封建礼教的 “禁欲”),也反对 “唯利是图的道德虚无主义”(如资本主义的 “金钱至上”),例如 “诚信经营” 既符合道德要求,也能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体现了 “道德与实践” 的统一。
- 实践路径:制度保障与个体自觉的结合:前资本主义道德依赖 “习俗与权威”,资本主义道德依赖 “市场与法律”,而社会主义道德既通过制度(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道德模范评选、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外在保障,又强调个体的 “道德内化”(如通过教育培养内心信念),形成 “制度引导 — 个体践行 — 社会反馈” 的良性运行机制,例如 “见义勇为” 的制度奖励与个体道德自觉的相互促进。
三、社会主义道德的现实意义与发展方向
- 现实意义: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道德通过倡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国家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的社会价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的个人价值,解决了利益多元化带来的价值冲突(如贫富差距中的 “慈善帮扶”、人际关系中的 “诚信重建”),为社会稳定提供了精神支撑。
- 发展方向:社会主义道德并非静态的,需随社会发展不断完善,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拓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道德内涵,在科技发展中规范 “人工智能伦理”,始终以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为目标,推动道德与社会进步的同步发展。
综上,社会主义道德是道德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它既继承了人类道德的优秀成果,又基于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内核与实践路径,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解析】论述需遵循 “历史定位 — 核心特质 — 现实意义” 的逻辑,先梳理前序道德类型的局限,再突出社会主义道德的超越性,每一部分结合具体案例(如抗疫、诚信经营),避免仅谈理论而脱离历史与现实,体现 “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 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章节的重点论述考点。
- 中国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请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提出的意义。
【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核,是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旗帜,其基本内容由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与时代意义,具体论述如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四位一体的有机统一)
-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它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回答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发展、如何发展” 的根本问题。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具体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方向。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共同理想是指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紧密结合,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指向未来的宏伟目标,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动力。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①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包括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如抗日战争中的民族凝聚力、脱贫攻坚中的奋斗精神),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② 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特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如改革开放的探索精神、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与创造力。两者共同构成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支撑,实现了 “民族传统” 与 “时代创新” 的统一。
- 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以 “八荣八耻”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它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的道德判断标准,覆盖个人、集体、国家等多个层面,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 “可为” 与 “不可为” 的行为指南,是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生根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重大意义
- 理论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社会主义价值有原则性论述,但缺乏具体的当代中国实践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 “价值体系” 从抽象理论转化为 “四位一体” 的具体内容,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价值建设领域的空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成果。
- 实践意义:解决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维护社会稳定: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利益多元化、价值多样化(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导致部分社会成员价值迷茫、道德失范(如诚信缺失、道德冷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提供共同的价值标准与理想目标,整合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如企业的 “社会责任” 与个人的 “敬业精神”),减少价值冲突,增强社会凝聚力,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精神保障。
- 时代意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的渗透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如集体主义、共同富裕),既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又彰显了中国文化特色,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如国际社会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认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 个体意义:促进个体道德完善与价值实现: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层面的规范,也为个体发展提供了价值坐标。例如,“爱国” 引导个体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敬业” 激励个体在职业中实现自我价值,“诚信” 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推动个体从 “道德遵守者” 成长为 “价值创造者”,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精神脊梁”,其基本内容构成了有机统一的价值整体,提出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更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建设与个体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解析】论述需先明确 “四位一体” 的内容及各部分的定位(灵魂、主题、精髓、基础),再从 “理论 — 实践 — 时代 — 个体” 四个维度分析意义,每一部分结合具体案例(如脱贫攻坚、诚信缺失、西方价值观渗透),避免仅罗列内容而缺乏意义阐释,体现 “内容与意义” 的逻辑关联,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章节的重点论述考点。
四、材料作文题(50 分)
材料内容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道德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是人的道德觉悟和水平的提高,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全国各族人们捐钱捐物、同心同德,出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另一方面是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增多,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道德冷漠的现象,比如佛山的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扶的现象,等等。对这种情况,你是如何认识的,你认为当今社会,人的道德是提升了,还是降低了?
写作要求
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从伦理学的某一个角度,写一篇论文,立意和题目自拟。要求:分析中肯,观点明确,论文格式正确。字数在 1000-1500 之间。
高分作文示例
多维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的 “提升与挑战”—— 基于道德现象的伦理学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从 “计划经济” 到 “市场经济” 的转型,社会道德也呈现出 “进步与问题并存” 的复杂图景:汶川地震中的全民互助彰显了道德觉悟的提升,小悦悦事件中的冷漠则暴露了道德建设的短板。若简单以 “提升” 或 “降低” 评判,易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从伦理学视角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本质上是 “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 碰撞下的 “螺旋式上升”,需从道德主体、道德环境、道德实践三个维度辩证分析。
一、道德主体:从 “被动遵守” 到 “主动参与”,道德自觉意识显著提升
道德的核心是个体的自觉践行,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主体的变化,集中体现为 “道德参与从‘集体强制’转向‘个体自觉’”。改革开放前,道德实践多依赖集体组织的动员(如集体劳动中的互助),个体道德行为具有被动性;而当下,个体的道德选择更源于内心信念与价值认同,具体表现为两大趋势:
- 公益参与的常态化:汶川地震中,全国民众自发捐款捐物、志愿者奔赴灾区,展现了 “利他主义” 的道德自觉;日常社会中,“蚂蚁森林” 的生态公益、社区志愿者的养老服务,体现了个体从 “旁观者” 到 “参与者” 的转变,这是道德觉悟提升的直接证明。
- 道德判断的理性化:随着教育水平提高,个体不再盲目服从传统道德习俗,而是基于 “正义、公平” 等原则自主判断(如对 “扶老人被讹” 事件的讨论,既关注 “助人” 的道德义务,也重视 “自我保护” 的权利),这种 “理性化” 并非道德冷漠,而是道德认知深化的体现 —— 个体开始思考 “如何在复杂现实中践行道德”,而非简单的 “道德冲动”。
从伦理学 “动机论” 视角看,个体道德行为的 “自觉化” 与 “理性化”,本质是道德主体的成熟,标志着社会道德从 “外在规范” 向 “内在品质” 的转化,这是道德提升的核心依据。
二、道德环境:转型期的 “利益分化” 与 “价值多元”,道德建设面临挑战
道德的实现离不开环境的支撑,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 “社会转型期的环境变化与道德机制滞后”,而非道德本质的降低。具体而言,两大环境因素导致道德实践面临困境:
- 利益分化导致的道德冲突: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个体利益诉求多元化,部分群体将 “利益最大化” 凌驾于道德之上(如商家的虚假宣传、个人的诚信缺失),而社会缺乏完善的 “道德奖惩机制”(如失信者的成本过低),导致 “道德失范” 现象增多。小悦悦事件中 18 位路人的冷漠,除个体因素外,更与 “怕被讹诈” 的利益顾虑相关,这是环境压力下的道德选择困境,而非个体道德水平的下降。
- 价值多元带来的道德共识弱化:传统社会的道德共识建立在 “单一价值观” 基础上(如儒家伦理),而当下,西方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涌入,与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碰撞,部分个体陷入 “价值迷茫”(如对 “成功” 的定义从 “奉献” 转向 “金钱”),导致 “道德标准模糊”,进而出现 “道德冷漠” 现象。
从伦理学 “环境论” 视角看,道德问题的本质是 “环境变化快于道德机制建设”,而非道德本身的降低。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 “德性源于习惯”,当社会缺乏 “奖善惩恶” 的习惯养成机制时,道德实践自然面临挑战,但这并不否定道德主体的觉悟提升。
三、道德实践:构建 “制度保障 + 个体自觉” 的良性机制,推动道德螺旋式上升
判断社会道德的发展趋势,不能仅看 “现象”,更要看 “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的 “提升”,不仅体现在积极现象的增多,更体现在对道德问题的应对与解决 —— 通过构建 “制度保障 + 个体自觉” 的机制,社会正在逐步化解道德困境,推动道德螺旋式上升。
- 制度层面:道德建设的法治化与规范化:近年来,《民法典》明确 “好人法”(保护救助者权益),减少 “扶老人被讹” 的顾虑;“诚信黑名单” 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增强 “诚信” 的道德约束力。这些制度通过 “外在保障” 降低道德实践的成本,为个体道德行为提供支撑,体现了社会对道德问题的主动应对。
- 文化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如道德模范评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诚信、友善” 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帮助个体在价值多元中建立共识,减少 “价值迷茫”。例如,媒体对 “最美医生”“最美教师” 的报道,为个体提供了可效仿的道德榜样,推动 “道德自觉” 转化为普遍实践。
从伦理学 “实践论” 视角看,道德的发展本就是 “问题与解决” 的循环过程。当代中国社会既存在道德提升的积极面,也面临道德问题的挑战,但通过 “制度补位” 与 “文化引领”,社会正在形成 “问题 — 应对 — 进步” 的良性循环,这正是道德螺旋式上升的典型特征。
结语
综上,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既非 “单纯提升”,也非 “整体降低”,而是 “主体觉悟提升与环境挑战并存” 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从伦理学视角看,道德的本质是 “实践的”,判断其发展需关注 “个体是否更自觉、社会是否更有能力解决道德问题”。当下,个体道德自觉意识的增强、社会道德制度的完善,已证明社会道德的进步趋势。未来,只需进一步完善 “制度保障道德实践、文化凝聚道德共识” 的机制,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必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析】
- 立意与结构:立意明确 “螺旋式上升”,避免非此即彼的判断,结构采用 “主体 — 环境 — 实践” 的逻辑,符合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的论文格式,引言、正文、结语完整,层次清晰。
- 伦理学视角运用:紧扣 “动机论”“环境论”“实践论” 等伦理学理论,分析道德现象时结合理论(如用动机论论证个体自觉的重要性),避免泛泛而谈社会现象,体现 “伦理学分析” 的要求。
- 论证与案例:论证过程中既有汶川地震、诚信黑名单等具体案例,又有亚里士多德等伦理学家的理论支撑,做到 “理论与实践结合”;对道德问题的分析不回避(如小悦悦事件),但从 “环境与机制” 角度解释,体现辩证思维,符合 “分析中肯” 的要求。
- 语言与字数:语言正式流畅,符合论文格式;字数约 1400 字,在要求范围内,无冗余内容,观点明确,论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