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江苏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江苏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江苏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江苏大学 811 农业机械学考研真题 样题

备考江苏大学农业工程相关专业考研的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获取考研及考博真题下载资源,该平台收录多学科历年真题,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考点方向、梳理答题逻辑,提升应试能力。以下为 2026 年江苏大学 811 农业机械学考研真题样题及详细解析,助力考生深化知识理解、高效备考。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1. 土壤坚实度
  2. 犁的入土角
  3. 旋耕机的切土节距
  4. 筛子运动的加速度比
  5. 漂浮速度

答案解析

  1. 土壤坚实度
    解析:土壤坚实度又称土壤硬度或土壤穿透阻力,指土壤抵抗外力挤压或穿透的能力,是反映土壤物理性状的核心指标之一。其本质是土壤颗粒间的黏结力、内摩擦力与孔隙水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通常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kPa 或 MPa)表示,可通过土壤坚实度仪(如圆锥式、柱塞式)测定。
    农业生产中,土壤坚实度直接影响农机作业效率与作物生长:坚实度过高会增加犁耕阻力,导致农机能耗上升、耕作深度不足;还会阻碍作物根系下扎,影响水分与养分吸收;坚实度过低则易导致土壤板结(如农田反复碾压后)或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不同作物对土壤坚实度要求不同,如小麦播种前适宜坚实度通常为 150-250kPa,水稻田插秧前则需较低坚实度以保证秧苗扎根稳定。
  2. 犁的入土角
    解析:犁的入土角指犁体主犁铧的刃口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是决定犁体能否顺利入土及入土深度的关键结构参数,主要由犁体的几何形状(如主犁铧的曲率、犁侧板角度)决定。
    其作用机制为:耕作时,入土角使主犁铧刃口形成向下的分力,当该分力大于土壤对犁体的阻力时,犁体即可自动切入土壤;入土角过大易导致犁体 “扎土过深”,增加牵引阻力,甚至损坏犁铧;入土角过小则犁体难以入土,需额外施加向下的压力(如增加犁的配重),降低作业效率。不同类型的犁(如铧式犁、圆盘犁)入土角不同,铧式犁的入土角通常为 12°-16°,圆盘犁因依赖圆盘滚动切入土壤,入土角略小(8°-12°)。
  3. 旋耕机的切土节距
    解析:旋耕机的切土节距指旋耕刀轴旋转一周时,每把旋耕刀前进的距离,也是相邻两把旋耕刀在土壤中切割轨迹的纵向间距,计算公式为:s = v / (n × z)(其中 s 为切土节距,v 为机组前进速度,n 为刀轴转速,z 为同一截面上的刀片数)。
    切土节距直接决定旋耕机的碎土质量与作业阻力:节距过小(如机组前进速度慢、刀轴转速快)时,刀片切割土壤的次数增多,碎土更细,但会增加刀轴负荷与能耗,且易导致土壤过度翻动;节距过大(如机组前进速度快、刀轴转速慢)时,刀片切割间距大,碎土粗糙,可能出现漏耕现象,无法满足农艺要求(如播种前需细碎土壤)。农业生产中,需根据土壤质地(黏土需小节距,沙土需大节距)与农艺需求(播种前节距通常为 5-8cm,耕地后碎土节距可放宽至 8-12cm)调整切土节距。
  4. 筛子运动的加速度比
    解析:筛子运动的加速度比指筛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g≈9.8m/s²)的比值,用符号 “K” 表示,是评价筛子清选性能的核心动力学参数,主要与筛子的运动形式(如往复直线运动、圆周运动)、振幅与频率相关(计算公式为:K = ω²A /g,其中 ω 为角频率,A 为振幅)。
    加速度比的大小决定筛面对物料的分离效果:K 值过小(通常 K<1.5)时,筛面对物料的作用力不足,物料易堆积在筛面,无法有效分层(轻杂质在上、籽粒在下),清选效率低;K 值过大(通常 K>3.5)时,筛面对物料的冲击力过强,物料易产生剧烈跳动,导致籽粒与杂质混杂,甚至造成籽粒破碎;适宜的加速度比需根据物料特性(如谷物籽粒与秸秆、碎叶的密度差异)调整,谷物清选时 K 值通常为 2-3,既能保证物料分层,又避免籽粒损伤。
  5. 漂浮速度
    解析:漂浮速度又称悬浮速度,指在垂直向上的气流作用下,物料颗粒所受的气流升力与自身重力相等时的气流速度,是气流清选装置(如联合收割机的清选风扇、种子清选机)设计的关键参数,计算公式为:v_t = √(4mg / (ρA))(其中 v_t 为漂浮速度,m 为颗粒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ρ 为空气密度,A 为颗粒迎风面积)。
    漂浮速度的核心作用是实现 “不同物料的气流分离”:密度小、迎风面积大的杂质(如秸秆碎、碎叶)漂浮速度小(通常为 1.5-3m/s),密度大、迎风面积小的籽粒(如小麦籽粒)漂浮速度大(通常为 4-6m/s)。清选时,若气流速度介于杂质与籽粒的漂浮速度之间,杂质会被气流带走,籽粒则因重力作用下落至筛面,实现清选。实际应用中,需根据物料种类(如水稻籽粒漂浮速度略小于小麦)与杂质特性调整气流速度,确保清选效率(通常要求清选后籽粒含杂率 < 0.5%)。

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40 分)

  1. 犁体外载(空间测力)的表示方法有______和______。
  2. 按农艺要求,播种可分为______、和。
  3. 按耙组的配置形式,圆盘耙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4. 常用的往复式割刀的传动机构有______和______。
  5. 根据对作物脱粒过程的物理现象,归纳起来,脱粒可以靠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原理进行。

答案解析

  1. 直角坐标系法;极坐标系法
    解析:犁体外载是犁体耕作时受到的土壤阻力(空间力),需通过特定方法表示以指导犁的设计与性能测试。直角坐标系法以犁的前进方向为 x 轴、垂直方向为 z 轴、水平侧向为 y 轴,将外力分解为 x(牵引阻力)、y(侧向阻力)、z(垂直阻力)三个分力,便于计算农机牵引功率;极坐标系法以犁体某一基准点为原点,用径向力(沿犁体曲面法线方向)与切向力(沿犁体曲面切线方向)表示外力,更贴合犁体与土壤的接触受力特性,常用于犁铧强度设计。
  2. 撒播;条播;穴播(点播)
    解析:播种的农艺要求核心是 “保证作物合理密植、出苗均匀”,不同播种方式对应不同作物需求:撒播(如水稻直播、牧草播种)是将种子均匀撒在地表,优点是效率高,缺点是种子分布不均、易受鸟害;条播(如小麦、玉米播种)是将种子按一定行距播成条带,优点是通风透光好、便于田间管理,是最常用的播种方式;穴播(如棉花、花生播种)是将种子按一定株行距播成穴状(每穴 2-3 粒),优点是节省种子、保证株距,适用于大粒种子或需精量播种的作物。
  3. 对置式;偏置式
    解析:圆盘耙的耙组配置形式决定其耕作时的侧向力平衡与作业幅宽:对置式指左右两组耙片对称布置,旋转方向相反,侧向力相互抵消,避免机组跑偏,适用于拖拉机牵引的中型圆盘耙(如 24 片对置圆盘耙),作业幅宽均匀;偏置式指左右两组耙片偏向一侧布置,侧向力无法完全抵消,需通过拖拉机转向调整,优点是作业幅宽可灵活调整(如通过增减耙片数量),适用于小型圆盘耙或不规则地块耕作(如田埂边缘)。
  4. 曲柄连杆机构;摆环机构
    解析:往复式割刀是收割机(如小麦收割机、水稻收割机)的核心工作部件,需通过传动机构实现 “往复直线运动” 以切割作物:曲柄连杆机构由曲柄、连杆、割刀架组成,曲柄旋转时通过连杆带动割刀往复运动,优点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适用于中小型收割机(如小型麦稻收割机);摆环机构由摆环、偏心轴、滑块组成,摆环旋转时通过滑块带动割刀往复运动,优点是运动平稳、惯性力小,可实现高速切割(割刀速度可达 1.5-2m/s),适用于大型联合收割机。
  5. 冲击;揉搓;梳刷;碾压
    解析:脱粒是将作物籽粒从穗部(或荚部)分离的过程,依赖不同物理作用实现:冲击指利用脱粒元件(如脱粒滚筒的纹杆)对穗部的瞬时冲击力,使籽粒脱落(如小麦脱粒);揉搓指脱粒元件与凹板之间的相对运动,对穗部产生揉搓作用,适用于韧性较强的作物(如水稻);梳刷指利用梳齿状脱粒元件(如齿式脱粒滚筒)梳理穗部,将籽粒从穗轴上刷下,适用于穗型松散的作物(如燕麦);碾压指利用脱粒元件的压力碾压穗部,使籽粒脱落,适用于籽粒与穗轴结合紧密的作物(如大豆)。实际脱粒装置(如联合收割机的脱粒滚筒)通常结合多种原理,以提高脱粒效率(要求脱粒率 > 98%)。

三、问答题(共 80 分)

  1. 作简图分析高度调节法和力调节法对耕深稳定性的影响。(20 分)
  2. 简述植物保护的常用方法及其特点。(20 分)
  3. 常用的物料清选装置有哪几种?各自的特点是什么?(20 分)
  4. 综述谷物联合收割机的特点及技术发展。(20 分)

答案解析

  1. 高度调节法和力调节法对耕深稳定性的影响(含简图逻辑)
    解析:耕深稳定性指犁在耕作过程中保持预设耕深的能力,高度调节法与力调节法是拖拉机悬挂犁的两种核心耕深调节方式,其原理与稳定性差异如下:

    (1)高度调节法(基于 “地轮高度定位”)

    • 工作原理:通过调节犁的地轮高度设定耕深(地轮高度降低,耕深增加;反之则减小),耕作时地轮沿地表滚动,通过连杆机构保持犁体与地轮的相对高度,从而维持耕深。
    • 简图逻辑:绘制 “拖拉机 - 悬挂机构 - 犁体 - 地轮” 示意图,标注 “地轮高度 H”“耕深 h”“悬挂点”,箭头表示地轮随地表起伏的运动方向 —— 当地表凸起时,地轮上升,带动犁体上升,耕深 h 减小;当地表凹陷时,地轮下降,带动犁体下降,耕深 h 增大。
    • 稳定性影响:耕深稳定性依赖地表平整度,地表起伏较大时(如坡地、有土块的地块),地轮随地表剧烈运动,导致耕深波动大(误差可达 ±3cm);但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于地表平整的地块(如平原麦田)或对耕深精度要求不高的作业(如深耕改土)。

    (2)力调节法(基于 “土壤阻力反馈”)

    • 工作原理:通过传感器检测犁体耕作时的土壤阻力(如牵引阻力或垂直阻力),当土壤阻力变化时(如遇到硬土层,阻力增大),控制系统调节悬挂机构的升降:阻力大于设定值时,犁体上升,耕深减小,阻力降低;阻力小于设定值时,犁体下降,耕深增大,阻力回升,实现 “阻力恒定 - 耕深稳定” 的闭环控制。
    • 简图逻辑:在高度调节法简图基础上,增加 “阻力传感器”“控制器”“液压执行机构”,标注 “设定阻力 F0”“实际阻力 F”,箭头表示阻力信号传递方向 —— 当 F>F0 时,控制器指令液压机构提升犁体;当 F<F0 时,指令液压机构下降犁体。
    • 稳定性影响:耕深稳定性不依赖地表平整度,仅与土壤阻力相关,即使地表起伏,只要土壤阻力均匀(如均质土壤),耕深波动小(误差可控制在 ±1cm 内);但结构复杂(需液压系统、传感器)、成本高,适用于地表不平整的地块(如丘陵地)或对耕深精度要求高的作业(如播种前的精细耕地)。

    (3)对比总结

    调节方式 核心依据 耕深稳定性(地表起伏时) 结构复杂度 适用场景
    高度调节法 地轮高度 差(波动大) 简单 平整地块、低精度耕作
    力调节法 土壤阻力 好(波动小) 复杂 不平整地块、高精度耕作
  2. 植物保护的常用方法及其特点
    解析:植物保护指预防和控制植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危害的措施,核心目标是 “减少损失、保障作物产量与品质”,常用方法分为 5 类,各有特点:
    (1)农业防治法
    • 原理:通过调整农业生产措施,创造不利于有害生物生存、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从源头减少危害。
    • 具体措施:合理轮作(如水稻与油菜轮作,减少水稻纹枯病)、深耕改土(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如蛴螬)、选用抗病虫品种(如抗虫棉)、调整播种期(避开害虫高发期,如早播小麦避开蚜虫危害)。
    • 特点:环保无残留,符合绿色农业要求;但见效慢,需长期坚持,仅适用于预防或轻度危害,无法应急防治(如突发大面积虫害)。
    (2)物理防治法
    • 原理:利用物理手段(如光、热、机械)直接杀灭或阻隔有害生物。
    • 具体措施:灯光诱杀(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蛾类害虫)、高温消毒(如种子暴晒杀灭病菌)、机械除草(如除草机切割杂草)、防虫网阻隔(如大棚防虫网防止蚜虫进入)。
    • 特点:操作简单、成本低,对环境无污染;但防治范围有限(如灯光诱杀仅适用于夜间活动的害虫),需配合其他方法使用,不适用于大规模农田。
    (3)生物防治法
    • 原理:利用生物间的 “捕食、寄生、拮抗” 关系,控制有害生物数量,实现 “以虫治虫、以菌治菌”。
    • 具体措施:天敌防治(如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微生物防治(如喷施苏云金杆菌(Bt)防治鳞翅目害虫)、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防治蚜虫)。
    • 特点:环保、可持续,不会导致害虫抗药性;但防治效果受环境影响大(如温度、湿度影响天敌活性),见效慢(通常需 7-10 天),不适用于急性病虫害防治。
    (4)化学防治法
    • 原理:使用化学农药(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直接杀灭有害生物,是应急防治的主要手段。
    • 具体措施:喷雾防治(如喷施吡虫啉防治蚜虫)、拌种防治(如种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虫)、熏蒸防治(如仓库用磷化铝熏蒸防治储粮害虫)。
    • 特点:见效快、防治范围广,可快速控制大规模病虫害;但易造成农药残留(危害人体健康)、害虫抗药性(需不断更换农药品种)、环境污染(如土壤农药积累),需严格按照剂量与安全间隔期使用。
    (5)物理机械防治法(农机结合型)
    • 原理:利用农业机械的特定功能,实现有害生物防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 具体措施:植保无人机喷雾(高效覆盖大面积农田,减少人工)、激光除草机(利用激光能量杀灭杂草,无残留)、种子清选机(去除混杂的杂草种子,减少草害源头)。
    • 特点:效率高、适用性强,可结合规模化农业生产;但设备投入成本高(如植保无人机单价数万元),需专业操作维护,适用于大型农场或集约化种植基地。
    综上,植物保护需遵循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原则,通常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作为基础,物理防治作为辅助,化学防治作为应急手段,农机结合型防治作为规模化生产的补充,以实现 “环保与效率的平衡”。
  3. 常用的物料清选装置及各自特点
    解析:物料清选装置用于分离作物籽粒与杂质(如秸秆、碎叶、泥土),核心目标是 “提高籽粒纯度、减少损失”,常用装置有 4 类,特点如下:
    (1)气流清选装置
    • 工作原理:利用 “不同物料漂浮速度差异”,通过垂直或水平气流将轻杂质(漂浮速度小)与籽粒(漂浮速度大)分离,核心部件为风扇、导风板、沉降室。
    • 特点:
      • 优点: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除风扇外),维护方便;可分离轻质杂质(如碎叶、秸秆绒),清选效率高(轻杂质去除率可达 90% 以上)。
      • 缺点:对重杂质(如小土块、石子)无效,需配合其他装置;气流速度控制要求高,速度过大易带走籽粒(损失率 > 1%),速度过小则杂质分离不彻底。
    • 适用场景:联合收割机的初步清选(如脱粒后的籽粒与秸秆分离)、种子清选机的轻杂质去除。
    (2)筛子清选装置
    • 工作原理:利用 “不同物料颗粒大小差异”,通过筛面的振动(如往复直线运动、圆周运动)使籽粒(小于筛孔)从筛孔漏下,杂质(大于筛孔)从筛面末端排出,核心部件为筛面(如冲孔筛、编织筛)、振动机构。
    • 特点:
      • 优点:可分离不同粒度的杂质(如大秸秆、小土块),籽粒纯度高(清选后含杂率 < 0.5%);可通过更换不同筛孔尺寸的筛面,适配不同作物(如小麦用 5mm 筛孔,玉米用 8mm 筛孔)。
      • 缺点:筛面易堵塞(如潮湿物料黏附筛孔),需定期清理;振动机构惯性力大,易导致设备振动噪声(需加装减振装置)。
    • 适用场景:联合收割机的精细清选(气流清选后的籽粒与重杂质分离)、种子精选机的粒度分级。
    (3)比重清选装置
    • 工作原理:利用 “不同物料密度差异”,在倾斜的振动筛面(或台面)上,通过气流与振动的共同作用,使高密度的籽粒(如饱满籽粒)下沉至筛面底部,向一侧运动;低密度的杂质(如瘪粒、虫蛀粒)上浮至表面,向另一侧运动,实现分离,核心部件为比重筛面、风机、振动电机。
    • 特点:
      • 优点:可分离粒度相近但密度不同的物料(如饱满籽粒与瘪粒),清选精度极高(瘪粒去除率可达 95% 以上);适用于种子精选(如良种繁育中的籽粒分级)。
      • 缺点:结构复杂(需同时控制振动与气流),成本高;处理量小(通常为 0.5-2t/h),不适用于大规模联合收割机。
    • 适用场景:种子清选机的精选环节(如小麦良种、玉米良种的纯度提升)、粮食加工厂的籽粒分级。
    (4)磁选清选装置
    • 工作原理:利用 “磁性杂质(如铁钉、铁丝)与非磁性物料(籽粒)的磁性差异”,通过永磁体(如永磁滚筒、磁选机)吸附物料中的磁性杂质,实现分离,核心部件为永磁体、输送带、杂质收集槽。
    • 特点:
      • 优点:专门针对磁性杂质,分离效率接近 100%;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无能耗(除输送带电机外);可避免磁性杂质损坏后续设备(如粉碎机、榨油机)。
      • 缺点:仅能分离磁性杂质,对非磁性杂质无效;永磁体需定期清理(吸附的杂质过多会降低磁性)。
    • 适用场景:粮食加工厂的预处理(如小麦、水稻加工前的磁性杂质去除)、饲料加工厂的原料清选(避免铁钉混入饲料危害畜禽)。
    实际应用中,清选装置通常 “组合使用” 以提升效果:如联合收割机采用 “气流清选 + 筛子清选”(先气流去除轻杂质,再筛子去除重杂质);种子清选机采用 “气流清选 + 筛子清选 + 比重清选”(先去轻杂,再去粒度杂质,最后精选饱满籽粒),确保清选后物料满足农艺或加工要求。
  4. 谷物联合收割机的特点及技术发展
    解析:谷物联合收割机(简称 “联合收割机”)是集 “收割、输送、脱粒、清选、秸秆处理” 于一体的农业机械,是规模化谷物生产的核心设备,其特点与技术发展如下:

    (1)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核心特点

    1. 作业效率高,实现 “一条龙” 生产
      传统谷物收获需 “人工收割→运输→脱粒→清选” 多环节,联合收割机可一次性完成所有工序,作业效率可达 0.5-2hm²/h(根据机型大小),是人工收获的 20-50 倍,大幅缩短收获周期,避免谷物因延误收获霉变(如小麦收获期遇雨易发芽)。
    2. 功能集成度高,适配多种作物
      联合收割机通过更换 “割台、脱粒滚筒、筛面” 等部件,可适配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多种谷物:小麦收获用 “挠性割台 + 纹杆滚筒”,水稻收获用 “刚性割台 + 钉齿滚筒”,玉米收获用 “玉米割台 + 摘穗辊”,实现 “一机多用”,降低农户设备投入成本。
    3. 损失率低,保障产量
      现代联合收割机通过优化结构(如流线型脱粒滚筒、双风道清选)与智能控制(如喂入量自动调节),可将收获损失率控制在 2% 以内(国家标准为≤3%):切割损失(漏割作物)<0.5%,脱粒损失(未脱净籽粒)<0.5%,清选损失(籽粒随杂质排出)<1%,远低于人工收获的损失率(通常 5%-10%)。
    4. 对作业条件要求高,依赖配套设备
      联合收割机机身重(大型机型可达 10t 以上)、作业幅宽宽(可达 6-12m),需在平整、开阔的地块作业,不适用于丘陵山地或小块农田;同时需配套运输车辆(如拖拉机挂车)及时转运籽粒,否则会因粮箱满溢影响作业。

    (2)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技术发展趋势

    1. 智能化:从 “人工操作” 到 “自动控制”
      核心技术包括:① 喂入量自动调节(通过传感器检测作物密度,自动调整前进速度与滚筒转速,避免过载堵塞);② 导航自动驾驶(采用 GPS 或北斗导航,实现 “直线行驶、自动转弯”,作业精度可达 ±5cm,减少漏耕与重耕);③ 故障诊断与预警(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发动机、液压系统参数,异常时实时报警,降低故障率)。例如,约翰迪尔 C230 联合收割机配备 “AutoTrac” 自动驾驶系统,可实现 24 小时连续作业,人工干预减少 50%。
    2. 绿色化:从 “高能耗、高污染” 到 “节能、环保”
      发展方向包括:① 动力升级(采用国四排放标准发动机,比国三发动机减排 30% 以上;部分机型试点电动驱动,如中联重科电动联合收割机,零排放);② 秸秆综合利用(加装秸秆粉碎还田装置,将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替代化肥提升土壤肥力;或加装秸秆打捆装置,将秸秆压缩成捆用于饲料或发电);③ 减少农药残留(部分机型集成 “收获 - 清选 - 杀菌” 一体化功能,收获后通过紫外线杀菌减少籽粒农药残留,提升食品安全)。
    3. 大型化与轻量化并存,适配不同种植模式
      • 大型化:针对规模化农场(如东北国营农场),发展作业幅宽 10m 以上、喂入量 15kg/s 以上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如克拉斯 Lexion 8900),配合大马力拖拉机(500 马力以上),实现 “高效收割 - 规模化生产”。
      • 轻量化:针对丘陵山地或小块农田(如南方丘陵水稻田),发展机身轻(<5t)、作业幅宽 2-3m 的小型联合收割机(如久保田 4LZ-3.0),采用履带式行走(适应泥泞地块),满足小农户需求。
    4. 信息化:从 “单机作业” 到 “智慧农业集成”
      核心发展包括:① 物联网数据采集(收割机配备物联网终端,实时采集作业面积、收获产量、籽粒水分等数据,上传至云端平台);② 大数据分析(农场管理者通过云端平台查看各地块收获数据,优化种植方案,如根据产量差异调整施肥量);③ 远程运维(厂家通过云端监测设备状态,提供远程故障诊断与维护指导,减少维修等待时间)。例如,中国一拖 “东方红” 联合收割机接入 “智慧农业平台” 后,运维响应时间缩短至 2 小时以内。
    综上,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发展正朝着 “更智能、更环保、更适配、更互联” 的方向推进,以满足现代农业 “规模化、绿色化、精准化” 的生产需求。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