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沈阳农业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沈阳农业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沈阳农业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沈阳农业大学 921 林学概论考研真题样题

备考沈阳农业大学 921 林学概论考研的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获取考研及考博真题下载资源。该平台整合了多所院校林学学科历年真题资料,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由林学专业教研团队依据命题规律与林业生产实践规范编制,能帮助考生精准掌握森林培育、林木育种、森林经营、森林保护等核心考点,大幅提升备考效率。以下为 2026 年沈阳农业大学 921 林学概论考研真题样题(基于 2017 年真题整理优化),供考生参考练习。

一、概念题(共 5 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1. 生物多样性

答案: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1 分)。
在林业领域,生物多样性体现为森林生态系统中树种的丰富度、遗传基因的差异,以及森林与周边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关系,是森林生态功能稳定的核心基础(1 分)。
解析:需明确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核心层次,结合林业场景说明其具体体现,避免仅抽象定义,突出与林学的关联。

2. 立地条件

答案:
立地条件是指造林地或林分生长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总和,主要包括气候(光照、温度、降水)、土壤(质地、肥力、pH 值)、地形(海拔、坡度、坡向)、水文(地下水位、排水状况)及生物(植被竞争、病虫害情况)等因素(1 分)。
它直接决定了树种的适宜性与生长潜力,是 “适地适树” 造林原则的核心依据,如阳坡干旱地块更适合喜光耐旱树种(1 分)。
解析:需列举立地条件的关键组成要素,强调其对树种选择与森林培育的指导意义,避免遗漏核心环境因子。

3. 森林病害

答案: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中的林木因受到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病原生物)或非生物(低温、干旱、土壤盐碱化等环境胁迫)因素影响,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结构受损,最终导致生长受阻、产量下降甚至死亡的现象(1 分)。
按致病因素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如松树枯梢病)和非侵染性病害(如苗木冻害),是森林保护的重点防控对象(1 分)。
解析:需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致病因素,明确病害对林木的危害,结合实例体现分类,避免概念片面化。

4. 渐伐

答案:
渐伐是森林主伐方式之一,指在成熟林分中,将符合采伐标准的林木在 1-2 个龄级内(通常 5-20 年)分 2-4 次逐步伐除,同时保留部分林木为天然更新提供种子和遮荫条件的采伐方式(1 分)。
适用于阳性树种为主的异龄林或混交林,能实现 “采伐与更新同步”,如落叶松成熟林的渐伐可保障幼苗在适度遮荫下生长(1 分)。
解析:需明确渐伐的 “分次采伐” 核心特征与适用林分,对比皆伐、择伐的差异,突出其更新优势。

5. 生理休眠

答案:
生理休眠(又称深休眠)是林木种子成熟后,因自身遗传特性或内部生理机制(如种皮坚硬、胚未发育完全、含有抑制萌发物质),即使处于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条件下,也无法正常萌发的状态(1 分)。
需通过特定处理(如低温层积、化学药剂浸种)打破休眠,如红松种子需经低温层积 3-4 个月才能萌发,是林木种苗生产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1 分)。
解析:需区分生理休眠与强迫休眠(环境不适导致的休眠),强调 “自身生理因素” 的核心,结合实例说明打破休眠的必要性。

二、简答题(共 8 题,每题 10 分,共 80 分)

1. 简要回答森林有哪些作用?

答案:
森林的作用可分为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具体如下:
  1. 生态作用(4 分)
    • 涵养水源与保持水土:森林植被通过林冠截留降水、枯枝落叶层吸纳水分,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水土流失(如杉木林的枯枝落叶层可使地表径流减少 50% 以上);
    • 调节气候: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气温,缓解热岛效应,如热带雨林的年蒸腾量可达自身重量的 3-4 倍;
    • 净化环境: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1 公顷阔叶林每天可释放 700 公斤氧气),过滤粉尘、吸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
    • 维护生物多样性:为鸟类、兽类、昆虫等提供栖息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
  2. 经济作用(3 分)
    • 提供木材资源:是造纸、家具、建筑等行业的核心原料,如马尾松、杨树是我国主要商品用材树种;
    • 产出非木质产品:包括林果(苹果、板栗)、林副产品(松脂、橡胶、香菇),形成林业特色产业;
    • 带动生态经济:如森林旅游、林下种植养殖,实现 “不砍树也能致富”。
  3. 社会作用(3 分)
    • 保障生态安全:抵御风沙、减轻洪涝灾害(如三北防护林有效遏制北方沙漠化);
    • 提供就业与增收:林业生产、管护、加工环节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尤其助力山区脱贫;
    • 传承文化:森林是传统民俗、生态文化的载体,如古树名木、森林公园承载历史与教育价值。
解析:需按 “生态 - 经济 - 社会” 分类,结合具体数据与实例(如树种、效益量化),避免空泛表述,体现林学的实践属性。

2. 我国的林种包括哪些类?每类各举出 5 个北方地区的代表树种。

答案:
我国林种按《森林法》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大类,北方地区(东北、华北、西北)代表树种如下:
  1. 用材林(2 分):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代表树种有: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杨树(毛白杨)、榆树(白榆)。
  2. 防护林(2 分):以防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代表树种有:油松(水土保持)、侧柏(固沙)、杨树(农田防护林)、柳树(护岸林)、沙棘(防风固沙)。
  3. 经济林(2 分):以生产果品、工业原料等为目的,代表树种有:苹果(红富士)、梨(鸭梨)、板栗、核桃、枣树(金丝小枣)。
  4. 薪炭林(2 分):以生产燃料为目的,代表树种有:沙棘、柳树(旱柳)、刺槐、柽柳、荆条(耐旱耐贫瘠,生物量高)。
  5. 特种用途林(2 分):以科研、保护、国防等为目的,代表树种有:红松(种子园,科研)、银杏(古树名木,保护)、侧柏(烈士陵园,纪念)、云杉(植物园,科研)、油松(森林公园,观赏)。
解析:需准确区分五大林种的功能定位,北方树种选择需符合地域气候特点(耐寒、耐旱),避免列举南方特有树种(如橡胶、杉木),确保实例与林种匹配。

3. 何谓碳汇林业?如何加快碳汇林业的发展?

答案:

(1)碳汇林业的定义(4 分)

碳汇林业是指通过培育森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利用森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森林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林业活动(2 分)。
它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森林碳汇具有成本低、生态协同效益(如改善环境)的优势,是我国 “双碳” 目标的核心支撑之一(2 分)。

(2)加快碳汇林业发展的措施(6 分)

  1. 优化森林结构,提升碳汇能力:扩大混交林比例(如针阔混交林碳储量比纯林高 20%-30%),延长森林轮伐期,增加森林生物量积累;
  2. 加强森林培育与修复:开展人工造林(如三北防护林工程)、退化林分改造(如低产林更新)、森林抚育(如疏伐改善生长空间),扩大森林面积与质量;
  3. 完善政策与市场机制:建立碳汇交易市场(如林业碳汇项目纳入全国碳市场),出台补贴政策(如造林碳汇补贴),激励企业与农户参与;
  4. 强化科技支撑:研发速生高碳汇树种(如速生杨、杉木),推广精准造林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建立碳汇监测体系(如卫星遥感 + 地面调查)。
解析:需先明确碳汇林业的 “固碳” 核心功能,措施部分需覆盖 “技术、政策、市场、科技”,结合数据与工程实例,避免泛泛而谈,体现可行性。

4. 如何理解森林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答案:
森林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是指森林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随气候、地形等因素变化呈现的规律性分布,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是林业区划与树种选择的重要依据(2 分),具体如下:
  1. 纬度地带性(3 分):随纬度升高,热量逐渐减少,森林类型从热带向寒带递变(1 分)。
    • 我国从南到北的典型分布:热带雨林(海南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江南丘陵)→温带落叶阔叶林(华北平原)→寒温带针叶林(东北大兴安岭)(2 分),体现热量对森林类型的决定作用。
  2. 经度地带性(3 分):随经度变化,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森林类型从湿润向干旱递变(1 分)。
    • 我国从东到西的典型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北东部)→温带草原(内蒙古中部)→温带荒漠(西北内陆),仅在局部湿润地区(如天山)有针叶林分布(2 分),体现降水对森林分布的制约。
  3. 垂直地带性(2 分):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降水变化,森林类型随海拔呈垂直分层(1 分)。
    • 如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海拔每升高 1000 米,温度下降 6℃左右,直接影响树种的垂直分布(1 分)。
解析:需分别解释三向地带性的驱动因素(热量、降水、海拔),结合我国具体森林类型分布实例,避免仅理论描述,突出空间分布规律与林学实践的关联。

5. 在生产中低温层积催芽如何实施?

答案:
低温层积催芽是打破林木种子生理休眠(如红松、山楂种子)的常用技术,核心是通过低温、湿润、通气条件促进种子胚发育与抑制物质分解,具体步骤如下:
  1. 种子预处理(2 分):
    • 筛选健康种子,去除杂质与破损粒;用温水(40-50℃)浸种 1-2 天,使种子充分吸水(含水量达 40%-50%),避免干种直接层积导致发芽率低。
  2. 层积材料准备(2 分):
    • 选用洁净河沙(粒径 0.5-1mm)或泥炭土作为层积基质,消毒(暴晒或福尔马林喷洒)后调节湿度(手握成团、松开不散),基质与种子比例为 3:1。
  3. 层积操作(3 分):
    • 选择阴凉通风的室内或地下窖,先铺 5-10cm 厚基质,再按 “种子 + 基质” 交替分层堆放,每层种子厚度不超过 5cm,总高度不超过 1.5m;
    • 中间插入通气束(如秸秆捆),防止缺氧;表层覆盖 10cm 厚基质,覆盖塑料膜保湿,定期检查(每周 1 次),及时补充水分,防止霉变。
  4. 层积条件控制(2 分):
    • 温度控制在 0-5℃(最适 2-3℃),避免温度波动过大;层积时间根据树种调整,红松需 90-120 天,山楂需 60-90 天。
  5. 催芽结束判断(1 分):
    • 当种子胚根露出(露白率达 30% 以上)时,结束层积,即可播种;未露白种子可置于 15-20℃环境中催芽,提高发芽整齐度。
解析:需按 “预处理 - 材料 - 操作 - 条件 - 判断” 分步说明,结合具体参数(温度、比例、时间),避免步骤遗漏,体现生产实操性。

6. 何谓造林整地?造林整地的形式和作用有哪些?

答案:

(1)造林整地的定义(2 分)

造林整地是指在造林前,对造林地进行的土壤翻耕、清除杂草灌木、改良立地条件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是植苗造林、直播造林的基础环节(2 分)。

(2)造林整地的形式(4 分)

按整地范围与形状,主要分为:
  1. 全面整地:对造林地全部土壤进行翻耕,适用于平坦地块(如平原农田防护林),优点是改善土壤条件彻底,缺点是成本高、易水土流失;
  2. 局部整地:仅对种植点周围土壤整地,适用于山地、丘陵,包括:
    • 带状整地:沿等高线开挖带状沟(宽 0.5-1m,深 0.3-0.5m),如山地杉木造林常用;
    • 块状整地:按种植点开挖方形或圆形坑(边长 0.5-1m,深 0.4-0.6m),如经济林定植常用;
    • 鱼鳞坑整地:半圆形坑穴(直径 0.8-1.2m),沿等高线排列,适用于陡坡(25° 以上),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3)造林整地的作用(4 分)

  1. 改善土壤条件:疏松土壤、增加通气性与透水性,提高土壤肥力(如翻耕可使土壤孔隙度增加 10%-15%);
  2. 清除竞争植被:去除杂草、灌木,减少与幼苗的水分、养分竞争;
  3. 调节微环境:提高地温(春季整地后地温可升高 2-3℃),截留降水,为种子萌发与苗木生长创造适宜条件;
  4. 提高造林成活率:减少病虫害(如翻耕暴晒可杀死部分土壤害虫),为根系生长提供疏松空间,降低生理干旱风险。
解析:需先定义,再按 “全面 - 局部” 分类说明整地形式,作用部分结合土壤、植被、微环境、成活率,避免仅罗列,体现对造林的实际价值。

7. 在生产中林木良种繁育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
林木良种繁育是通过技术手段扩大优良品种(优树、优良家系)数量,保持其优良特性的过程,核心途径包括以下 4 类:
  1. 种子园繁育(3 分):
    • 选择优树无性系或子代家系建立种子园(如马尾松种子园),通过人工授粉、疏花疏果,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种子;
    • 优点是种子遗传增益高,适用于针叶树(如松、杉),是用材林良种的主要来源。
  2. 采穗圃繁育(2 分):
    • 建立专门培育优良无性系插穗或接穗的圃地,如杨树采穗圃;通过平茬、修剪促进萌条生长,提供大量优质无性繁殖材料;
    • 适用于扦插或嫁接易成活的树种(杨、柳、核桃),繁殖速度快。
  3. 无性繁殖育苗(3 分):
    • 包括扦插(硬枝扦插如柳树、嫩枝扦插如杉木)、嫁接(劈接如苹果、芽接如板栗)、组培(如桉树组培苗);
    • 能完全保留母本优良性状,适用于经济林(如果树)或难结实树种,缺点是成本较高。
  4. 母树林改良(2 分):
    • 对天然林或人工林进行疏伐,保留优良林木(优树),去除不良木,改善林分通风透光条件,促进优良林木结实;
    • 成本低、操作简单,适用于良种需求迫切但种子园未建成的情况,遗传增益低于种子园。
解析:需按 “种子 - 无性 - 母树” 分类,说明各途径的技术特点、适用树种与优缺点,避免混淆不同繁育方式,体现生产中的针对性选择。

8. 行道树种在选择时有哪些要求?请设计 3 种行道树配置方案,并做简要设计说明。

答案:

(1)行道树选择要求(4 分)

  1. 生态适应性:耐干旱、贫瘠、污染(如汽车尾气),抗风、耐寒(北方需耐 - 20℃以下低温),如国槐耐盐碱、杨树抗风;
  2. 生长特性:生长健壮、寿命长(10 年以上),树冠开阔(不遮挡交通信号),无飞絮、无刺、无异味(避免扰民),如银杏无飞絮、悬铃木需定期修剪控制果毛;
  3. 景观与功能:树形美观(如馒头柳树形整齐),落叶树种冬季不遮挡阳光,常绿树种可提供常年绿荫;
  4. 安全性:根系不破坏路面(如浅根性的泡桐不宜选),枝条不易折断(避免台风或积雪压断伤人)。

(2)行道树配置方案(6 分)

  1. 方案 1:北方城市主干道(如沈阳青年大街)
    • 配置:国槐(乔木层)+ 紫叶李(灌木层);
    • 说明:国槐为北方乡土树种,耐盐碱、抗污染,树冠伞形美观,冬季落叶不遮挡交通;紫叶李作为下层灌木,春季开粉花、秋季叶变红,丰富景观层次,适用于车流量大、污染较重的主干道。
  2. 方案 2:居住区行道(如沈阳某小区)
    • 配置:银杏(乔木层)+ 冬青卫矛(绿篱层);
    • 说明:银杏为珍贵树种,树形挺拔、秋季叶金黄,无飞絮无异味,适合居住区;冬青卫矛绿篱可分隔人行道与绿化带,阻挡行人踩踏,同时四季常绿,提升居住环境舒适度。
  3. 方案 3:公园步道(如沈阳北陵公园)
    • 配置:白桦(乔木层)+ 金银木(灌木层)+ 鸢尾(地被层);
    • 说明:白桦树干洁白、树形优美,适合公园景观;金银木夏季开白花、秋季结红果,吸引鸟类;鸢尾作为地被植物,春季开蓝花,形成 “乔 - 灌 - 地被” 三层结构,提升生态与景观价值,适用于休闲步道。
解析:选择要求需覆盖 “生态 - 生长 - 景观 - 安全”,配置方案需结合北方地域特点,说明树种选择理由与功能,避免方案脱离实际环境。

三、论述题(共 3 题,每题 20 分,共 60 分)

1. 生产中常见的苗木繁殖方法有哪些?分别加以解释并列举其中一种说明其技术要点。

答案:
生产中苗木繁殖方法分为有性繁殖(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营养繁殖)两大类,具体如下:

(一)常见繁殖方法及解释(12 分)

  1. 有性繁殖(种子繁殖)(3 分)
    • 定义:通过林木种子萌发培育苗木的方法,如油松、落叶松播种育苗;
    • 特点:繁殖量大、成本低、苗木根系发达、适应性强,但易产生遗传变异(如子代性状分离),适用于用材林大规模育苗。
  2. 无性繁殖(营养繁殖)(9 分)
    • 扦插繁殖:利用林木枝条(硬枝、嫩枝)、根、叶等营养器官扦插生根培育苗木,如杨树硬枝扦插、杉木嫩枝扦插;特点是遗传性状稳定、繁殖速度快,适用于易生根树种。
    • 嫁接繁殖:将优良品种的接穗嫁接到砧木上,如苹果劈接、核桃芽接;特点是保留接穗优良性状,利用砧木适应性(如用山桃作砧木嫁接碧桃,增强抗寒性),适用于经济林与观赏树种。
    • 组培繁殖:在无菌条件下,利用林木组织(芽、茎段)在培养基上培养成苗,如桉树、兰花组培;特点是繁殖效率极高、苗木无病毒,适用于珍稀树种或难繁殖树种,但成本较高。
    • 分株繁殖:利用林木萌蘖或丛生特性,将母株分割成多株苗木,如丛生竹分株、月季分株;特点是操作简单、成活率高,适用于丛生灌木或萌蘖性强的树种。

(二)扦插繁殖(杨树硬枝扦插)的技术要点(8 分)

以北方杨树(如毛白杨)硬枝扦插为例,关键步骤如下:
  1. 插穗采集与处理(2 分):
    • 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采集 1-2 年生健壮枝条(直径 0.8-1.5cm),剪成长 15-20cm 的插穗,每穗保留 2-3 个饱满芽,上切口平剪(距芽 1-2cm)、下切口斜剪(增加生根面积);
    • 插穗用 500mg/L 萘乙酸(NAA)溶液浸泡基部 2-4 小时,促进生根,浸泡后晾干表面水分。
  2. 扦插时间与方法(2 分):
    • 春季土壤解冻后(北方 3-4 月)扦插,此时地温回升(5cm 地温达 10℃以上),利于生根;
    • 扦插时插穗垂直插入苗床,深度为插穗长度的 2/3(露出 1 个芽),株行距为 20cm×30cm,避免插穗过浅导致干旱或过深导致缺氧。
  3. 扦插后管理(4 分):
    • 水分管理:扦插后立即浇透水,保持苗床湿润(土壤含水量 60%-70%),避免干旱(影响生根)或积水(导致烂根),生根后减少浇水频率;
    • 温度管理:春季覆盖地膜提高地温(可提高 3-5℃),促进生根,夏季搭建遮阳网(遮光率 50%),避免高温灼伤幼苗;
    • 除草与施肥:扦插后 1 个月内人工除草(避免损伤幼根),生根后(约 1 个月)追施氮肥(如尿素),促进幼苗生长;
    • 病虫害防治:定期喷洒多菌灵(防治根腐病),人工捕捉地老虎(危害幼苗根系)。

(三)总结(0 分,自然收尾)

不同繁殖方法各有适用场景,种子繁殖适用于大规模用材林,无性繁殖适用于经济林与观赏树种,掌握具体技术要点是提高苗木质量与成活率的核心。
解析:需先分类解释繁殖方法,突出特点与适用场景,再选择典型无性繁殖方法(扦插),按 “采集 - 扦插 - 管理” 分步说明技术要点,结合参数与实例,体现生产实操性,避免仅理论描述。

2. 在植苗造林中,苗木的成活原理是什么?应采取哪些保护和处理措施?

答案:
植苗造林的核心是保证苗木栽植后根系能快速恢复吸水能力,平衡地上部分蒸腾失水与地下部分吸水,最终实现 “水分平衡”,这是苗木成活的根本原理,具体及保护处理措施如下:

(一)苗木成活原理(6 分)

  1. 水分平衡是核心:苗木起苗后根系受损(尤其是须根大量脱落),吸水能力大幅下降,而地上部分(枝叶)仍通过蒸腾作用失水;若失水速度大于吸水速度,苗木会因 “生理干旱” 死亡(1 分);
  2. 根系恢复是关键:只有当新根萌发(通常需 7-15 天)、根系吸水能力恢复后,苗木才能实现水分平衡,进入正常生长(2 分);
  3. 环境适配是保障:适宜的土壤湿度(田间持水量 60%-80%)、温度(15-25℃)、通气性(土壤孔隙度 30% 以上),能促进根系萌发,加速水分平衡建立(3 分)。

(二)苗木保护与处理措施(14 分)

按 “起苗 - 运输 - 栽植 - 栽后” 全流程,措施如下:
  1. 起苗时的保护(2 分)
    • 起苗时间:选择苗木休眠期(秋季落叶后或春季萌芽前),此时蒸腾作用弱,根系损伤小;
    • 根系保护:采用带土球起苗(针对大苗或珍贵树种,土球直径为地径的 6-8 倍)或裸根起苗(针对小苗,保留主根长度 20cm 以上),避免根系暴晒或长时间裸露(裸露超过 2 小时需浸水处理)。
  2. 运输过程的保护(3 分)
    • 保湿:裸根苗用湿草帘包裹根系,土球苗用草绳缠绕(防止散球),运输车厢铺垫湿锯末,定期喷水(保持根系湿润);
    • 遮荫:夏季运输搭建遮阳网,避免高温蒸腾导致失水;
    • 轻装轻卸:避免挤压损伤根系或土球,减少机械损伤。
  3. 栽植前的处理(4 分)
    • 根系修剪:剪去腐烂、劈裂的根系(剪口平滑),促进新根萌发;
    • 浸根处理:裸根苗用清水浸泡 12-24 小时(补充水分),或用生根粉(如 ABT 生根粉)溶液浸泡基部(促进生根);
    • 枝叶修剪:修剪病弱枝、过密枝(如杨树修剪保留 3-5 个饱满芽),减少蒸腾面积(可降低蒸腾失水 30%-50%);
    • 浆根处理:北方干旱地区,裸根苗用黄泥浆(加少量磷肥)蘸根,形成保护膜,减少根系失水。
  4. 栽植时的技术措施(3 分)
    • 栽植深度:比苗木原土痕深 2-3cm(北方寒冷地区可深 5cm,防冻害),避免过浅(干旱)或过深(缺氧);
    • 根系舒展:栽植时将根系自然舒展,避免窝根(影响吸水),分层填土压实(每层土压实度达 85% 以上),确保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
    • 栽后浇水:立即浇透定根水(第一次浇水必须浇透,使土壤与根系无空隙),2-3 天后浇第二次水(巩固水分)。
  5. 栽后的管护措施(2 分)
    • 覆盖保墒:浇水后覆盖地膜或秸秆(厚度 5-10cm),减少土壤蒸发(可减少蒸发量 40% 以上);
    • 支撑固定:针对高大苗木(如杨树、松树),用三角架支撑(避免风吹倒伏,损伤新根),支撑点用软布包裹(防止损伤树皮);
    • 病虫害防治:栽后 1 个月内喷洒多菌灵防治根腐病,人工捕捉地老虎(危害根系)。

(三)总结(0 分,自然收尾)

植苗造林的成活关键是围绕 “水分平衡”,通过全流程保护减少根系损伤与失水,创造适宜根系恢复的环境,这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核心保障。
解析:原理部分需紧扣 “水分平衡” 与 “根系恢复”,措施部分按 “起苗 - 运输 - 栽植 - 栽后” 流程,结合具体技术参数(如浸泡时间、栽植深度),避免泛泛而谈,体现对生产细节的掌握。

3. 试述抚育间伐的种类及作用。

答案:
抚育间伐(简称抚育)是在未成熟林分中,根据林分生长状况与经营目标,定期伐除部分林木的措施,按目的与强度分为透光伐、疏伐、生长伐三类,具体种类及作用如下:

(一)抚育间伐的种类(10 分)

  1. 透光伐(3 分)
    • 适用阶段:幼林期(林分郁闭度 0.7 以上,林木树高 3-5m),尤其是混交林或天然更新林;
    • 采伐对象:非目的树种(如杂灌木)、病弱木、过密木,保留目的树种(如用材林保留松树、杉木);
    • 强度:轻度采伐,伐后郁闭度保持 0.6-0.7,避免过度透光导致杂草滋生。
  2. 疏伐(4 分)
    • 适用阶段:中龄林(林分郁闭度 0.8 以上,林木进入速生期);
    • 采伐对象:根据 “林木分级法”(如克拉夫特分级),伐除 V 级木(濒死木)、IV 级木(被压木),部分 III 级木(中庸木),保留 I 级木(优势木)、II 级木(亚优势木);
    • 强度:中度采伐,伐后郁闭度 0.6-0.7,分 2-3 次进行(间隔 5-8 年),避免一次性采伐强度过大。
  3. 生长伐(3 分)
    • 适用阶段:近熟林(林分接近成熟,直径生长开始下降);
    • 采伐对象:生长缓慢的林木、干形不良木(如弯曲、分叉木),保留生长健壮、干形通直的林木;
    • 强度:轻度至中度采伐,伐后郁闭度 0.5-0.6,目的是为保留木提供充足生长空间,促进直径生长与材质提升。

(二)抚育间伐的作用(10 分)

  1. 调整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3 分)
    • 伐除过密木与不良木,改善林分通风透光条件(如疏伐后林内光照强度可提高 30%-50%),增加保留木的水分、养分供应,加速直径生长(如杨树中龄林疏伐后,年胸径生长量可提高 0.2-0.3cm);
    • 优化林分组成,使目的树种占比从 70% 提升至 90% 以上,提高林分质量。
  2. 提高林分稳定性,增强抗逆能力(2 分)
    • 改善林分通风条件,降低林内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如松材线虫病在密林中发病率比疏伐林高 20%-30%);
    • 伐除弱木,保留健壮木,增强林分抗风、抗雪能力(如针叶林疏伐后,雪压倒伏率可降低 40%)。
  3. 获取中间收益,优化经营周期(2 分)
    • 抚育间伐可获得中小径材(如造纸材、薪材),提前获取经济效益,弥补造林成本(如杉木中龄林疏伐,每公顷可获木材 10-15m³);
    • 延长林分主伐周期(如用材林主伐年龄可从 25 年延长至 30 年),培育大径材,提高最终收益。
  4. 改善生态功能,协调多效益(3 分)
    • 适度抚育可维持林分郁闭度在 0.5-0.7,兼顾木材生产与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能力比密林高 15%-20%);
    • 为林下植被生长提供空间,增加生物多样性(如疏伐后林下灌木种类可增加 5-10 种),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总结(0 分,自然收尾)

抚育间伐是森林经营的核心措施,不同种类对应林分不同生长阶段,其作用涵盖生长促进、稳定性提升、经济效益与生态功能协调,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
解析:种类部分需明确 “适用阶段、采伐对象、强度”,作用部分覆盖 “生长、稳定、经济、生态”,结合数据(如生长量、发病率),避免抽象表述,体现抚育间伐的实践价值。

四、备考建议

  1. 构建 “基础概念 - 技术流程 - 实践应用” 知识体系:林学概论知识点与林业生产紧密结合,需按 “森林培育(造林、抚育)、林木育种(良种繁育、催芽)、森林保护(病害、虫害)、森林经营(主伐、间伐)” 模块梳理,每个模块下关联核心概念(如立地条件、渐伐)、技术步骤(如低温层积催芽)、实际案例(北方树种选择),避免碎片化记忆。
  2. 聚焦 “真题高频考点”,强化答题规范:从 2017 年真题可见,概念题侧重 “核心定义 + 林学关联”,简答题侧重 “分类 + 实例”,论述题侧重 “原理 + 技术要点”。考博信息网的真题高分答案详解可帮助考生掌握答题结构(如论述题 “总 - 分 - 总”,结合数据与实例),避免 “只谈理论不结合生产”,提升答案的专业性。
  3. 结合 “北方林业特色”,突出地域针对性:沈阳农业大学 921 林学概论侧重北方林业实践,备考时需重点掌握北方树种(如落叶松、国槐)、北方立地条件(干旱、低温、坡地)、北方林业技术(低温层积催芽、防冻害措施),避免大量列举南方特有树种或技术(如橡胶、杉木造林),确保答案贴合地域需求。
  4. 模拟训练 “限时答题”,优化时间分配:真题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80 分钟,需合理分配时间(概念题 10 分钟、简答题 80 分钟、论述题 90 分钟)。建议在备考后期,按真题题型模拟,训练 “快速提炼考点、分步书写技术要点” 的能力,尤其注意论述题的步骤完整性(如扦插育苗的全流程),避免因时间不足导致答题不充分。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