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首都医科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首都医科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首都医科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首都医科大学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研真题样题

备考首都医科大学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研的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获取考研及考博真题下载资源。该平台整合了多所院校口腔医学学科历年真题资料,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由口腔组织病理学专业教研团队依据命题规律与临床病理规范编制,能帮助考生精准掌握牙体组织、牙髓病、口腔肿瘤、黏膜病等核心考点,大幅提升备考效率。以下为 2026 年首都医科大学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研真题样题(基于 2005 年真题整理优化),供考生参考练习。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9 题,共 45 分)

1. merge 与 fuse

答案:
二者均为牙发育过程中上皮或组织的融合现象,核心区别在于融合程度与组织来源:
  • merge(融合):指两个或多个独立的上皮结构(如牙板上皮、缩余釉上皮)在发育过程中逐渐靠近并连接成一个连续结构,但各自的细胞边界仍可区分,未发生细胞层面的完全混合(3 分)。例如牙萌出时,缩余釉上皮与口腔上皮 merge,形成引导牙萌出的上皮通道,融合后仍能追溯各自上皮来源。
  • fuse(联合):指两个或多个组织(可含上皮与间叶组织)不仅结构连接,还发生细胞层面的相互渗透与混合,细胞边界消失,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组织(2 分)。例如胚胎发育中,左右侧的腭板 fuse,上皮与间叶组织融合形成完整的腭部,联合后无法区分原始组织边界。
解析:需紧扣 “结构连接 vs 细胞混合” 的核心差异,结合牙发育实例(如牙萌出、腭部形成),避免混淆 “融合” 与 “联合” 的组织学本质,突出 “细胞边界是否保留” 的判断标准。

2. 龋与静止龋

答案:
二者均为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核心区别在于病变的活动性:
  • 龋(龋齿):指牙体硬组织在细菌(如变形链球菌)、食物(如蔗糖)、宿主(如牙釉质矿化程度)、时间四联因素作用下,发生脱矿与再矿化失衡,形成的进行性破坏病变(3 分)。病变呈动态进展,早期表现为牙釉质白垩色斑点,后期发展为牙本质龋洞,可引发牙髓炎等并发症,需及时治疗。
  • 静止龋:指龋齿发展过程中,因环境改变(如龋洞暴露、口腔卫生改善、食物嵌塞减少),病变停止进展,龋损表面硬化、色泽变深的状态(2 分)。例如邻面龋因邻牙拔除,龋洞暴露于口腔,唾液中的矿物质沉积使龋损表面再矿化,病变不再加深,通常无需激进治疗,但需定期监测。
解析:需明确 “进行性 vs 静止性” 的核心差异,结合病因(四联因素)与病变状态(动态进展 vs 停止进展),用具体病变表现(白垩斑 vs 硬化表面)区分,避免仅描述 “龋洞” 而忽略活动性判断。

3.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

答案: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是指牙本质与牙髓在胚胎发育、结构功能上高度关联的统一整体,核心特征是 “结构相连、功能协同”(2 分):
  • 结构关联:牙本质内的牙本质小管贯穿牙本质全层,一端开口于牙髓腔(与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相连),另一端开口于牙釉质牙本质界或牙骨质牙本质界,使牙髓与牙本质形成解剖学连通(2 分)。
  • 功能协同:当牙本质受到刺激(如龋、磨损)时,牙髓中的成牙本质细胞可通过牙本质小管形成修复性牙本质,保护牙髓;同时,牙髓的营养通过牙本质小管供应牙本质,维持牙本质的矿化与结构稳定(1 分)。例如牙本质龋进展时,牙髓会启动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延缓病变向牙髓蔓延。
解析:需突出 “结构 - 功能” 的协同性,结合解剖结构(牙本质小管)与生理功能(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体现二者 “不可分割” 的关系,避免孤立描述牙髓或牙本质。

4. 死区

答案:
死区是牙本质龋或牙本质磨损后,牙本质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坏死,小管被空气占据形成的组织学区域(2 分):
  • 形成机制:当牙本质受到刺激(如细菌毒素、机械磨损)时,靠近刺激侧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坏死,牙髓无法通过小管为牙本质提供营养,小管内的有机成分分解,最终被空气填充(2 分)。
  • 组织学特征:在显微镜下呈暗黑色裂隙状区域,位于病变牙本质与正常牙本质之间,因空气与牙本质的折射率差异,形成明显的光学反差;死区下方通常伴随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是牙髓的防御反应(1 分)。
解析:需明确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坏死 + 小管空气填充” 的核心机制,结合组织学特征(暗黑色裂隙)与防御反应(修复性牙本质),避免与 “透明牙本质”(小管钙化)混淆。

5. 面间管与细胞间管

答案:
二者均为唾液腺腺泡与导管间的微小通道,核心区别在于分布位置与功能:
  • 面间管(interfacial canaliculi):指连接相邻腺泡细胞顶面的微小通道,位于腺泡细胞之间的顶端区域,直径极细(约 0.1-0.2μm)(2 分)。其功能是协调相邻腺泡细胞的分泌活动,使唾液成分(如黏蛋白、酶类)在分泌前充分混合,确保唾液成分均匀,常见于浆液性腺泡与黏液性腺泡的交界区域。
  • 细胞间管(intercellular canaliculi):指贯穿腺泡细胞之间的通道,从腺泡基底部延伸至顶端,与闰管直接相通(2 分)。其功能是收集腺泡细胞分泌的唾液,将唾液输送至闰管,是唾液分泌的 “初始输送通道”,在浆液性腺泡中尤为发达,便于快速排出酶类分泌物(1 分)。
解析:需从 “分布位置(顶面 vs 全层)”“功能(成分混合 vs 唾液收集)” 区分,结合唾液腺组织学结构(腺泡、闰管),避免因名称相似导致混淆,突出 “分泌协调 vs 输送通道” 的功能差异。

6. 上皮异常增生

答案:
上皮异常增生是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的组织学特征,指上皮组织在细胞形态、结构排列上出现异常改变,但未突破基底膜侵犯间质(2 分):
  • 组织学表现:包括细胞极性紊乱、细胞核增大且染色质增多、核分裂象增多(可见异常核分裂)、细胞层次紊乱(如基底层细胞增生至表层)、棘层增厚或变薄、上皮钉突呈水滴状或锯齿状(2 分)。
  • 临床意义:上皮异常增生是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前期阶段,根据异常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重度异常增生癌变风险极高(50% 以上),需密切监测或干预治疗,常见于白斑病、红斑病等癌前病变(1 分)。
解析:需紧扣 “癌前病变” 定位,列出典型组织学特征(细胞 + 结构异常),强调 “未突破基底膜” 的关键(区别于浸润癌),结合临床意义(癌变风险),避免与 “良性增生”(无细胞异型性)混淆。

7. Fordyce spot

答案:
Fordyce spot(福代斯斑)是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的异位皮脂腺,属于正常生理变异,非病理性改变(2 分):
  • 临床表现:呈淡黄色或白色针尖至粟粒大小的小颗粒,散在或群集分布于唇红部、颊黏膜、口角区,无自觉症状,触之柔软(2 分)。
  • 组织学特征:黏膜上皮下方可见正常结构的皮脂腺小叶,由腺泡与导管组成,腺泡内含脂质成分,导管开口于黏膜表面或隐于上皮内(1 分)。其形成原因是胚胎发育时皮脂腺组织异位至口腔黏膜,无病理意义,无需治疗。
解析:需明确 “生理变异” 属性,结合临床表现(部位、形态)与组织学特征(异位皮脂腺),强调 “无病理意义”,避免与 “口腔白斑”(白色斑块,癌前病变)混淆。

8. 初次矿化和二次矿化

答案:
二者是牙体硬组织(牙釉质、牙本质)矿化的两个阶段,核心区别在于矿化时间与程度:
  • 初次矿化:指牙发育过程中,成釉细胞或成牙本质细胞分泌的基质(如釉原蛋白、牙本质磷蛋白)在细胞调控下,快速形成初始矿化结构的过程(2 分)。牙釉质初次矿化程度约为 90%,牙本质约为 70%,形成基本的牙体硬组织结构,但矿化不均匀,存在微小空隙。
  • 二次矿化:指初次矿化完成后,牙体硬组织通过唾液或牙髓提供的矿物质(如钙、磷),进一步补充矿化,填充初次矿化留下的空隙,提升矿化程度的过程(2 分)。牙釉质的二次矿化主要依赖唾液,牙本质则依赖牙髓,二次矿化可使牙釉质矿化程度提升至 96%-97%,增强牙体的抗龋能力(1 分)。
解析:需从 “发育阶段(牙发育时 vs 发育后)”“矿化程度(初始 vs 补充)” 区分,结合矿化来源(细胞调控 vs 唾液 / 牙髓),避免与 “修复性牙本质”(牙髓刺激后的新生牙本质)混淆。

9. 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与牙髓网状萎缩

答案:
二者均为牙髓退行性改变,核心区别在于病变部位与程度:
  • 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指牙髓近牙本质侧的成牙本质细胞胞质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细胞体积缩小,功能减弱的退行性改变(2 分)。多由牙髓慢性刺激(如龋、磨损)引起,空泡为胞质内细胞器变性溶解形成,严重时成牙本质细胞可脱落,导致牙本质小管暴露,引发牙本质敏感,但牙髓整体结构仍完整。
  • 牙髓网状萎缩:指牙髓组织整体出现广泛的空泡变性,牙髓细胞(成牙本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减少,细胞间形成大量网状空隙,空隙内充满液体或纤维组织的严重退行性改变(2 分)。常见于老年人或长期牙髓慢性炎症,牙髓功能严重衰退,无法形成修复性牙本质,牙齿对刺激反应迟钝,后期可能发展为牙髓坏死(1 分)。
解析:需从 “病变范围(局部细胞 vs 整体组织)”“严重程度(功能减弱 vs 功能衰退)” 区分,结合病因(慢性刺激 vs 衰老 / 慢性炎症),避免因 “空泡变性” 的共性导致混淆,突出 “牙髓整体结构是否完整” 的判断标准。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5 题,共 50 分)

1. 牙源性钙化囊肿是囊肿还是肿瘤?其生物学特征如何?

答案:
牙源性钙化囊肿(odontogenic calcifying cyst,OCC)本质上是牙源性肿瘤(2 分),而非囊肿,因 1992 年 WHO 分类已将其归类为 “牙源性钙化囊性肿瘤”(calcifying cystic odontogenic tumor,CCOT),核心依据是其具有肿瘤的增殖特性与局部侵袭性,而非囊肿的囊壁衬里上皮 + 囊液结构。
其生物学特征主要包括:
  1. 组织学特征(4 分):
    • 肿瘤由上皮成分与间质成分组成,上皮成分包括衬里上皮(含星网状层样细胞、透明细胞)和影细胞(ghost cells,胞质嗜酸性,核消失形成空泡);
    • 间质中可见钙化灶,由影细胞变性钙化形成,部分病例伴随牙本质样结构或成釉细胞瘤样上皮增殖,具有 “上皮 - 间质混合” 的肿瘤特征,无典型囊肿的囊腔结构。
  2. 临床特征(3 分):
    • 好发于青少年,下颌骨多于上颌骨,多为单发病灶,生长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可因肿瘤增大导致颌骨膨隆;
    • 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性或实性病变,内可见钙化点,与牙源性肿瘤(如成釉细胞瘤)相似,与囊肿的单纯囊性影像不同。
  3. 生物学行为(1 分):
    • 良性肿瘤,局部侵袭性较弱,手术完整切除后复发率低(约 10%),极少发生恶变,预后良好,进一步证实其肿瘤属性(非囊肿的良性膨胀性生长)。
解析:需先明确 “肿瘤” 的核心定位,结合 WHO 分类依据,从组织学(上皮 - 间质 + 影细胞)、临床(颌骨膨隆)、生物学行为(局部侵袭)展开,避免因名称含 “囊肿” 导致误判,突出 “肿瘤增殖特性” 的关键证据。

2. 慢性牙髓炎类型及转归?

答案:
慢性牙髓炎是牙髓组织的慢性炎症,多由急性牙髓炎迁延或长期慢性刺激(如龋、磨损)引起,根据病理特征可分为三类,转归因治疗与否存在差异:

(1)慢性牙髓炎的类型(6 分)

  1. 慢性闭锁性牙髓炎(2 分):
    • 组织学特征:牙髓腔未与外界相通,牙髓组织内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伴随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牙髓整体结构完整;
    • 临床表现:无明显自发痛,对冷热刺激敏感,刺激去除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2. 慢性溃疡性牙髓炎(2 分):
    • 组织学特征:牙髓腔通过龋洞与外界相通,牙髓表面形成溃疡,溃疡表面覆盖坏死组织,下方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牙髓深层可见修复性牙本质;
    • 临床表现:有明显冷热刺激痛,进食时食物嵌入龋洞可引发剧烈疼痛,探诊溃疡面敏感出血。
  3. 慢性增生性牙髓炎(2 分):
    • 组织学特征:多见于青少年,牙髓通过大的龋洞向外增生形成息肉状组织(牙髓息肉),息肉由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组成,表面覆盖复层鳞状上皮(来自口腔上皮);
    • 临床表现:无明显疼痛,可见龋洞内红色息肉,探诊柔软易出血,进食时易被咬破出血。

(2)转归(4 分)

  1. 积极转归(2 分):若及时进行根管治疗,清除感染牙髓,根管严密充填,牙髓炎症可彻底消除,牙齿可保留并恢复功能;部分慢性闭锁性牙髓炎若刺激去除,牙髓可通过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实现 “自我修复”,炎症逐渐消退。
  2. 消极转归(2 分):若未治疗,炎症持续进展,可引发:①牙髓坏死(炎症导致牙髓组织全部坏死);②根尖周炎(细菌通过根尖孔扩散至根尖周组织,形成根尖脓肿或肉芽肿);③牙髓钙化(炎症刺激导致牙髓组织钙化,形成髓石),最终可能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解析:类型部分需按 “闭锁性 - 溃疡性 - 增生性” 分类,结合组织学(是否相通、有无息肉)与临床表现(疼痛特点),转归需分 “积极(治疗 / 修复)”“消极(坏死 / 根尖炎)”,避免遗漏 “增生性牙髓炎” 的青少年好发特点。

3. 扁平苔藓和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主要鉴别点?

答案:
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LP)与慢性盘状红斑狼疮(chronic 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DLE)均为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鉴别点从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病理三方面区分:
鉴别维度 扁平苔藓(LP)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DLE)
临床表现 1. 好发于颊黏膜,呈白色网状、条纹状花纹,对称分布;
2. 黏膜充血不明显,偶见糜烂,无皮肤病变或仅见四肢扁平丘疹;
3. 无明显光敏感性,病程反复但无全身症状
1. 好发于唇红部、颊黏膜,呈圆形或椭圆形红斑,中央萎缩呈白色,周边充血隆起,伴鳞屑;
2. 唇红部病变常累及皮肤,形成 “蝴蝶斑”,黏膜糜烂常见;
3. 有光敏感性,暴晒后病变加重,部分患者伴轻微全身症状(如乏力)
组织学特征 1. 上皮不全角化,棘层增厚或变薄,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2. 固有层密集淋巴细胞带状浸润,无血管炎;
3. 无胶原纤维变性
1. 上皮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棘层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更明显;
2. 固有层淋巴细胞散在浸润,伴血管炎(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3. 胶原纤维变性、均质化,是典型特征
免疫病理 直接免疫荧光(DIF):基底膜带可见 IgM 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 “带状” 直接免疫荧光(DIF):基底膜带可见 IgG、IgM、C3 沉积,呈 “颗粒状”,即 “狼疮带试验阳性”,是关键鉴别依据
(每维度 3 分,共 9 分,总结 1 分)
总结:DLE 的 “唇红部红斑 + 皮肤蝴蝶斑”“胶原变性 + 血管炎”“颗粒状免疫沉积” 是与 LP 的核心区别,临床需结合多维度综合判断,避免仅凭白色花纹误诊。
解析:需按 “临床 - 组织学 - 免疫病理” 三维度对比,突出 DLE 的特异性表现(狼疮带试验、胶原变性),LP 的特征(网状花纹、淋巴细胞带状浸润),用表格清晰呈现差异,避免混淆二者的炎症机制(LP 为 T 细胞介导,DLE 为自身免疫)。

4. 成釉细胞瘤和鳃裂囊肿的鉴别?

答案:
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是牙源性肿瘤,鳃裂囊肿(branchial cleft cyst)是先天性囊性病变,二者在起源、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上差异显著,主要鉴别点如下:
鉴别维度 成釉细胞瘤 鳃裂囊肿
起源与性质 牙源性上皮来源,良性肿瘤(局部侵袭性) 鳃裂残余上皮来源,先天性囊肿(良性非肿瘤性)
临床表现 1. 好发于下颌骨磨牙区及升支部,青壮年多见;
2. 颌骨膨隆明显,生长缓慢,后期可导致牙齿松动、移位;
3. 影像学:多房性囊性病变,呈 “肥皂泡样”,边界清晰,可见牙根吸收
1. 好发于颈部侧方(下颌角至锁骨上窝),青少年多见;
2. 无痛性肿块,质地柔软,活动度好,无颌骨侵犯;
3. 影像学:单房性囊性病变,边界光滑,无牙根吸收,常位于颈部软组织内
组织学特征 1. 肿瘤由成釉器样上皮结构组成,可见 “上皮岛”“条索状上皮”,上皮细胞呈 “极性排列”(外周柱状细胞,中央星网状细胞);
2. 无囊腔结构,间质为纤维结缔组织,可见玻璃样变性;
3. 具有局部侵袭性,可侵犯颌骨实质
1. 囊肿壁衬里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少数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下可见淋巴组织浸润,有时形成淋巴滤泡;
2. 囊腔内充满淡黄色清亮液体,含胆固醇结晶;
3. 无肿瘤细胞增殖,囊壁薄,无侵袭性
生物学行为 良性但局部侵袭性强,手术不彻底易复发(复发率 20%-30%),极少恶变 良性病变,手术完整切除后复发率低(<5%),无恶变风险
(每维度 2.5 分,共 10 分)
解析:需从 “性质(肿瘤 vs 囊肿)”“部位(颌骨 vs 颈部)”“组织学(上皮岛 vs 囊壁)”“行为(侵袭性 vs 良性)” 区分,突出成釉细胞瘤的 “牙源性 + 颌骨侵犯” 与鳃裂囊肿的 “先天性 + 颈部软组织” 特征,避免因均为 “囊性影像” 导致误诊。

5. 列举两种口腔大疱类疾病并予以鉴别?

答案:
口腔大疱类疾病以黏膜或皮肤出现水疱、大疱为特征,常见类型为天疱疮(pemphigus)与类天疱疮(pemphigoid),二者鉴别如下:

(1)疾病选择: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与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2 分)

(2)鉴别要点(8 分)

鉴别维度 寻常型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
发病机制 自身抗体(抗桥粒芯糖蛋白 3)攻击上皮细胞间桥粒,导致上皮内水疱 自身抗体(抗基底膜带 BP180/BP230)攻击基底膜带,导致上皮下水疱
临床表现 1. 好发于中年人,口腔黏膜先受累(颊、腭黏膜),后累及皮肤;
2. 水疱薄而易破,形成糜烂面,边缘扩展阳性(尼氏征阳性);
3. 糜烂面疼痛明显,愈合慢,易继发感染
1. 好发于老年人,皮肤先受累(躯干、四肢),口腔黏膜受累少且轻;
2. 水疱厚而坚韧,不易破,尼氏征阴性;
3. 口腔黏膜水疱破后形成糜烂面,疼痛较轻,愈合较快
组织学特征 1. 上皮内水疱,位于棘层中下部,水疱内可见 “天疱疮细胞”(变性的棘层细胞,呈圆形,核大染色深);
2. 上皮细胞间水肿,桥粒破坏,无基底膜带损伤
1. 上皮下水疱,位于上皮与固有层之间,水疱完整,无天疱疮细胞;
2. 基底膜带断裂,固有层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上皮细胞间结构正常
免疫病理 直接免疫荧光(DIF):上皮细胞间可见 IgG、C3 沉积,呈 “网状”;
间接免疫荧光(IIF):血清中可检测到抗桥粒芯糖蛋白抗体
直接免疫荧光(DIF):基底膜带可见 IgG、C3 沉积,呈 “线状”;
间接免疫荧光(IIF):血清中可检测到抗基底膜带抗体
解析:需选择临床最常见的两种大疱病,从 “发病机制(上皮内 vs 上皮下)”“临床(尼氏征、好发人群)”“组织学(水疱位置、天疱疮细胞)”“免疫病理(沉积部位)” 鉴别,突出天疱疮的 “上皮内水疱 + 尼氏征阳性” 与类天疱疮的 “上皮下水疱 + 尼氏征阴性” 核心差异,避免遗漏免疫病理这一关键依据。

三、论述题(每题 20 分,共 3 题,共 60 分)

1.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瘤与腺样囊性癌

答案: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瘤(polymorphous low-grade adenocarcinoma,PLGA)与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均为唾液腺恶性肿瘤,但在生物学行为、组织学特征、临床预后上差异显著,需从多维度系统鉴别:

(一)组织学特征(8 分)

  1.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瘤(PLGA):
    • 结构多样性:肿瘤细胞呈多种形态排列,包括管状、条索状、乳头状、筛状(类似腺样囊性癌,但无典型 “圆柱瘤样结构”),结构虽多样但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罕见(2 分);
    • 细胞特征:肿瘤细胞为立方状或柱状,胞质嗜酸性,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均匀,无明显核仁;间质为疏松纤维结缔组织,可见黏液样或玻璃样变性(2 分);
    • 关键特征:肿瘤边界相对清晰,无明显侵袭性生长,罕见神经侵犯,是 “低度恶性” 的组织学依据(1 分)。
  2. 腺样囊性癌(ACC):
    • 典型结构:以 “筛状结构”“管状结构”“实性结构” 为主,筛状结构是特征性表现 —— 肿瘤细胞形成大小不一的囊腔,囊腔内充满黏液样物质,呈 “圆柱瘤样” 外观(2 分);
    • 细胞特征:肿瘤细胞分为导管上皮细胞(立方状,胞质嗜酸性)与肌上皮细胞(梭形,胞质淡染),细胞异型性中等,核分裂象可见,实性结构区域异型性更明显(1 分);
    • 关键特征:肿瘤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易侵犯神经、血管,间质可见玻璃样变性,是 “中度恶性” 的组织学依据(1 分)。

(二)临床特征(6 分)

  1. PLGA:
    • 好发部位:90% 发生于小唾液腺,尤其腭部,大唾液腺罕见;
    • 好发人群:中年女性多见,生长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表现为腭部无痛性肿块,质地中等,活动度好,无神经症状(如疼痛、麻木);
    • 影像学:边界清晰的实性肿块,无骨质破坏,与良性肿瘤相似。
  2. ACC:
    • 好发部位: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与小唾液腺均可见,舌下腺 ACC 恶性程度最高;
    • 好发人群:中年男性略多,生长速度中等,早期可出现神经症状(如面瘫、舌麻木),因易侵犯神经;
    • 影像学:边界不清的浸润性肿块,常伴骨质破坏,部分可见 “沿神经扩散” 的特征。

(三)生物学行为与预后(6 分)

  1. PLGA:
    • 恶性程度:低度恶性,局部侵袭性弱,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5%),无远处转移;
    • 治疗与预后:手术完整切除即可,无需术后放化疗,复发率低(约 10%),5 年生存率 > 95%,预后极佳(3 分)。
  2. ACC:
    • 恶性程度:中度恶性,局部侵袭性强,易发生神经侵犯与远处转移(肺转移常见),淋巴结转移率约 10%-20%;
    • 治疗与预后:需手术扩大切除 + 术后放化疗,复发率高(约 30%-40%),5 年生存率约 60%-70%,10 年生存率显著下降(约 40%),预后较差(3 分)。

(四)总结(0 分,自然收尾)

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 “恶性程度与侵袭性”:PLGA 以 “结构多样、低度恶性、预后好” 为特征,ACC 以 “筛状结构、中度恶性、神经侵犯、预后差” 为特征,临床需结合组织学、影像学与神经症状综合判断,避免因 “多形性” 或 “囊性结构” 导致误诊。
解析:需按 “组织学 - 临床 - 生物学行为” 三维度对比,突出 PLGA 的 “低度恶性 + 小唾液腺” 与 ACC 的 “中度恶性 + 神经侵犯”,结合治疗与预后,体现 “鉴别诊断对临床决策的指导意义”,避免孤立描述病理特征。

2. 口腔癌从组织病理学可分为几类及判断其生物学特性的依据?

答案:
口腔癌是口腔黏膜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为主,从组织病理学可分为五大类,其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侵袭性、预后)可通过组织学特征判断,具体如下:

(一)口腔癌的组织病理学分类(10 分)

  1.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占口腔癌的 90% 以上,根据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分化:
    • 高分化 SCC:角化明显,可见角化珠与细胞间桥,核分裂象少,恶性程度低;
    • 中分化 SCC:角化中等,细胞间桥不明显,核分裂象增多,恶性程度中等;
    • 低分化 SCC:无角化,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可见异常核分裂),恶性程度高(3 分)。
  2. 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SCC 的特殊亚型,呈外生性疣状生长,组织学可见大量角化珠,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罕见,恶性程度极低,局部侵袭性弱,无转移(2 分)。
  3. 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罕见亚型,由基底样细胞(小而深染)与鳞状细胞组成,结构呈巢状或条索状,核分裂象多,易侵犯神经血管,恶性程度高,预后差(2 分)。
  4. 梭形细胞癌(spindle cell carcinoma):由鳞状细胞与梭形细胞组成,梭形细胞呈肉瘤样形态,易误诊为肉瘤,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2 分)。
  5. 腺癌(adenocarcinoma):唾液腺来源,少见,包括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组织学可见腺管结构,恶性程度因亚型而异(如黏液表皮样癌高分化恶性低,腺样囊性癌恶性中等)(1 分)。

(二)判断口腔癌生物学特性的组织病理学依据(10 分)

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恶性程度、侵袭性、转移潜力,判断依据集中在以下五方面:
  1. 细胞分化程度(3 分):
    • 高分化癌(如高分化 SCC):细胞形态接近正常上皮,角化明显,核分裂象少,恶性程度低,侵袭性弱,转移率低;
    • 低分化癌(如低分化 SCC、BSCC):细胞异型性显著,无角化,核分裂象多(含异常核分裂),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转移率高。
  2. 生长方式(2 分):
    • 外生性生长(如疣状癌):肿瘤向表面生长,边界清晰,无明显浸润,侵袭性弱;
    • 浸润性生长(如中低分化 SCC):肿瘤向深层组织(间质、肌肉、骨)浸润,边界不清,侵袭性强。
  3. 神经与血管侵犯(2 分):
    • 神经侵犯(如腺样囊性癌、低分化 SCC):肿瘤细胞围绕神经束生长或侵犯神经纤维,导致临床神经症状(疼痛、麻木),提示侵袭性强,复发率高;
    • 血管侵犯: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内,形成癌栓,是远处转移的重要标志(如肺转移),预后差。
  4. 核分裂象与坏死(2 分):
    • 核分裂象数量:正常上皮无核分裂,高分化癌偶见,低分化癌多见,异常核分裂(如多核、不对称分裂)是恶性程度高的关键指标;
    • 肿瘤坏死:肿瘤中央出现大片坏死,提示肿瘤生长迅速、血供不足,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5. 间质反应(1 分):
    • 间质纤维化:肿瘤周围间质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形成 “纤维包膜”,提示肿瘤生长缓慢,侵袭性弱(如高分化 SCC);
    • 间质炎症: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提示机体免疫反应,可能改善预后,但低分化癌的炎症反应通常较弱。

(三)总结(0 分,自然收尾)

口腔癌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其生物学特性的判断需综合 “细胞分化、生长方式、侵犯情况、核分裂、间质反应”,组织病理学特征是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手术范围、放化疗与否)与判断预后的核心依据,精准分类与评估对改善患者生存至关重要。
解析:分类需突出 “鳞状细胞癌为主 + 特殊亚型”,生物学特性依据需紧扣 “组织学指标与恶性程度的关联”,结合具体例子(如疣状癌的外生性生长、BSCC 的高恶性),避免抽象论述,体现 “病理指导临床” 的核心逻辑。

3. 白色肿物的鉴别

答案:
口腔黏膜白色肿物是临床常见表现,可能为良性病变、癌前病变或恶性肿瘤,需从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预后三方面综合鉴别,以下为常见类型的鉴别体系:

(一)良性白色肿物(6 分)

  1. 口腔白斑病(良性增生型):
    • 临床表现:好发于颊、舌黏膜,白色斑块,边界清晰,表面光滑或粗糙,无自觉症状,不可擦去;
    • 组织学特征:上皮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棘层增厚,细胞无异型性,固有层少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无上皮异常增生;
    • 预后:良性,去除刺激(如戒烟、调磨锐利牙尖)后可消退,无癌变风险。
  2. 白色海绵状斑痣(white sponge nevus):
    • 临床表现:先天性疾病,好发于颊、唇黏膜,白色海绵状增厚,表面柔软,可擦去表面假膜,无自觉症状;
    • 组织学特征:上皮明显增厚,棘层松解,细胞空泡变性,核分裂象正常,无炎症反应;
    • 预后:良性,终身存在,无癌变风险,无需治疗。
  3. Fordyce spot(福代斯斑):
    • 临床表现:唇红部、颊黏膜的淡黄色或白色小颗粒,散在分布,触之柔软,无自觉症状;
    • 组织学特征:黏膜下异位皮脂腺,由腺泡与导管组成,无上皮增生或异型性;
    • 预后:生理变异,良性,无需治疗。

(二)癌前病变白色肿物(7 分)

口腔白斑病(异常增生型):
  • 临床表现:与良性增生型相似,但白色斑块更厚,表面粗糙呈颗粒状或疣状,部分伴糜烂,好发于舌缘、口底;
  • 组织学特征:上皮过度角化,棘层增厚,细胞极性紊乱,核增大染色深,核分裂象增多(无异常核分裂),可见上皮异常增生(轻、中、重度);
  • 预后:癌前病变,重度异常增生癌变风险高(50% 以上),需定期监测(每 3-6 个月复查),必要时手术切除。

(三)恶性白色肿物(7 分)

  1. 鳞状细胞癌(高分化):
    • 临床表现:好发于舌缘、口角,白色斑块伴溃疡或增生,质地硬,边界不清,疼痛明显,可伴牙齿松动或颌骨膨隆;
    • 组织学特征:上皮角化不均,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含异常核分裂),突破基底膜侵犯间质,可见角化珠与细胞间桥(高分化特征);
    • 预后:恶性,早期手术切除 + 放化疗,5 年生存率约 60%-70%,晚期预后差。
  2. 疣状癌:
    • 临床表现:好发于牙龈、腭部,白色疣状增生,表面粗糙呈乳头状,边界清晰,生长缓慢,无明显疼痛;
    • 组织学特征:上皮显著增生,大量角化珠,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罕见,呈局部侵袭性生长,无转移;
    • 预后:恶性程度极低,手术完整切除后复发率低(<10%),5 年生存率> 95%。

(四)鉴别要点总结(0 分,自然收尾)

类型 核心鉴别点(临床 + 病理) 癌变风险 / 恶性程度
良性 表面光滑 / 柔软,无细胞异型性,无侵袭 无癌变风险
癌前病变 颗粒状 / 疣状,上皮异常增生,无侵袭 重度异常增生癌变风险高
恶性 溃疡 / 硬质地,细胞异型性 + 间质侵犯 恶性,高分化恶性低,低分化恶性高
临床鉴别需遵循 “先排除良性,再警惕癌前与恶性” 的原则,对持续不消退的白色肿物,需及时活检明确病理诊断,避免漏诊恶性肿瘤。
解析:需按 “良性 - 癌前 - 恶性” 分类,每类结合 “临床(外观、症状)”“病理(细胞异型性、侵袭)”“预后(癌变风险)”,用总结表清晰呈现核心差异,突出 “病理活检” 的金标准地位,避免仅凭临床外观误诊,体现 “早发现、早诊断” 的临床意义。

四、备考建议

  1. 构建 “病变类型 - 组织学 - 临床” 三维知识体系:口腔组织病理学核心考点围绕 “牙体组织病变、牙髓病、口腔肿瘤、黏膜病” 展开,需按 “病变分类(如牙髓炎分急慢性)→组织学特征(如细胞异型性、炎症浸润)→临床表现(如疼痛、肿物形态)” 梳理,例如学习口腔癌时,关联 “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特征→临床预后”,避免知识碎片化。
  2. 聚焦 “真题高频考点”,强化鉴别诊断能力:从 2005 年真题可见,名词解释侧重 “易混淆概念(merge/fuse、死区 / 透明牙本质)”,简答题侧重 “疾病分类与转归(慢性牙髓炎、大疱病)”,论述题侧重 “肿瘤鉴别(PLGA/ACC、白色肿物)”。考博信息网的真题高分答案详解可帮助考生掌握 “对比式答题结构”(如表格对比、分点鉴别),提升鉴别诊断的精准性。
  3. 重视 “组织学特征与临床的关联”: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核心是 “病理指导临床”,例如 “上皮异常增生” 提示癌前病变,需定期监测;“神经侵犯” 提示肿瘤侵袭性强,需扩大手术范围。备考时需将每一个组织学特征(如核分裂象、角化珠)与临床决策(治疗方案、预后判断)关联,避免孤立记忆病理表现。
  4. 模拟训练 “病理描述规范”,提升答题专业性:考试中需使用规范的病理术语(如 “上皮内水疱”“间质浸润”“异常核分裂”),避免口语化表述(如 “长了个疙瘩”)。建议通过真题模拟,训练 “先定位病变类型,再描述组织学特征,最后关联临床” 的答题逻辑,确保答案符合病理报告规范,避免因术语不规范丢分。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