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样题(沉积岩石学)
备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沉积学、矿产资源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 获取该校历年考研真题及考博真题资源。该平台收录多所院校多学科真题,时间跨度广、更新及时,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专业教研团队编制的高分答案详解,从知识点拆解、解题思路梳理到答题规范指导均细致全面,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命题规律、提升备考效率。以下为 2006 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34 沉积岩石学考研真题样题及详细解析,供考生参考。
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40 分)
1. 压溶作用
答案解析:
压溶作用是沉积物成岩阶段的重要化学作用,指沉积物在压力(主要为上覆地层的静压力或构造应力)与温度共同作用下,颗粒接触点因溶解度升高而发生溶解,溶解产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离子)向压力较低区域迁移并重新沉淀的过程(2 分)。其核心特征与地质意义如下:
- 作用机制:颗粒接触处压力集中,导致矿物晶格变形、溶解度增大,溶解的物质通过孔隙流体迁移至颗粒间隙或裂隙,形成胶结物(如石英砂岩中的石英次生加大边);
- 识别标志:砂岩中常见 “压溶缝合线”(颗粒接触处呈锯齿状缝合面)、颗粒边缘的溶解凹坑,碳酸盐岩中表现为 “缝合线构造”(2 分);
- 地质意义:改变沉积物的孔隙结构(早期可能减少孔隙,后期若溶解产物迁移彻底可形成次生孔隙),影响油气储层的储集性能。
2. 浪成沙纹交错层理的意义
答案解析:
浪成沙纹交错层理是浅水环境(如湖泊、潮坪、海滩)中,由波浪作用形成的沙纹(波长 4-60cm、波高 0.5-6cm)经埋藏保存的层理构造,其核心地质意义体现在沉积环境判别与古地理重建(2 分):
- 环境指示作用:仅形成于波浪能量较弱的浅水环境(水深一般<20m),是区别于河流环境(流水沙纹交错层理)的关键标志,例如湖泊浅水区、潮间带常发育此类层理;
- 古水流方向判断:沙纹的倾斜方向(前积层方向)可指示波浪传播方向,若多个沙纹前积层方向一致,反映当时存在稳定的波浪场;
- 古水动力条件分析:沙纹的波长、波高与波浪能量正相关(能量越高,波长、波高越大),可通过测量层理参数反演古波浪强度(2 分)。
3. 划分高流态与低流态的依据
答案解析:
高流态与低流态是描述沉积环境中流体(牵引流)动力强度的核心概念,划分依据主要为弗劳德数(Fr) 与对应的床沙形体(底形)特征,具体如下(2 分):
- 弗劳德数(Fr):定义为流体惯性力与重力的比值(Fr = v/√(gh),v 为流体流速,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流体深度),是流态划分的定量依据:
- 低流态:Fr<1,流体惯性力小于重力,水流平稳,以沉积作用为主;
- 高流态:Fr>1,流体惯性力大于重力,水流湍急,易发生侵蚀作用(1 分);
- 床沙形体辅助判断:
- 低流态对应床沙形体:沙纹、沙垄(水流能量从低到高);
- 高流态对应床沙形体:过渡态(平坦床沙)、逆行沙丘(1 分);
二者的划分是恢复古水动力条件(如河流流速、水深)的关键,例如砂岩中若发育逆行沙丘交错层理,可判断当时为高流态环境。
4. 重矿物
答案解析:
重矿物是沉积岩中密度大于 2.86g/cm³ 的矿物(相对密度较大),在砂岩、粉砂岩中含量通常<1%,但具有重要的物源示踪与沉积环境分析价值(2 分):
- 常见类型:按稳定性可分为稳定重矿物(如锆石、金红石、电气石,抗风化能力强)与不稳定重矿物(如角闪石、辉石,易风化分解);
- 主要用途:
- 物源区判别:不同物源区的重矿物组合存在差异(如花岗岩物源区富含锆石、独居石,玄武岩物源区富含辉石、磁铁矿),通过重矿物组合与特征(如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可追溯沉积物来源;
- 沉积环境分析:稳定重矿物含量高,反映沉积物经历长距离搬运、强风化作用(如远源河流、深海沉积);不稳定重矿物含量高,反映近源沉积(如山区河流、冰川沉积)(2 分)。
5. 瓦尔特相律(相序)
答案解析:
瓦尔特相律(又称 “相序递变规律”)是沉积学的核心定律,由德国地质学家瓦尔特提出,核心内容为 “在连续沉积的地层剖面中,垂向上出现的相序变化与横向上相邻的沉积相带分布一致”(2 分)。其理论内涵与地质意义如下:
- 理论依据:沉积物沉积时,横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如河流→三角洲→浅海)在垂向上会因海平面变化或沉积中心迁移,形成连续的相序叠加(如河流相→三角洲相→浅海相);
- 应用场景:
- 地层对比:若两个剖面的垂向相序均符合瓦尔特相律且一致,可判断为同期沉积;
- 古地理重建:通过垂向相序(如浅海相→三角洲相→河流相),反演古环境的横向展布(如当时存在从海洋向陆地过渡的古地理格局);
- 识别地层间断:若垂向相序跳跃(如浅海相直接覆盖陆相冲积相),说明存在沉积间断或不整合(2 分)。
6. 成分成熟度
答案解析:
成分成熟度是衡量沉积物在搬运过程中 “成分分选与风化程度” 的指标,主要通过砂岩中稳定组分与不稳定组分的相对含量判断,反映沉积物的搬运距离与风化强度(2 分):
- 核心参数:
- 石英含量:石英抗风化能力强,含量越高,成分成熟度越高;
- 长石、岩屑含量:长石(如钾长石、斜长石)、岩屑(如火山岩屑、沉积岩屑)易风化,含量越高,成分成熟度越低;
- 常见表达式:成分成熟度 = 石英 /(石英 + 长石 + 岩屑)(比值越大,成熟度越高);
- 地质意义:
- 高成分成熟度(石英含量>90%):反映沉积物经历长距离搬运、强风化(如远源河流、滨海沉积);
- 低成分成熟度(石英含量<50%):反映近源沉积、弱风化(如山区河流、冰川沉积)(2 分)。
7. 牵引流
答案解析:
牵引流是沉积物搬运的主要流体类型之一,指以剪切力为动力(如水流、风力),将沉积物以床沙载荷(滚动、跳跃)或悬浮载荷形式搬运的流体,区别于重力流(以重力为动力的高密度流体)(2 分)。其核心特征与沉积作用如下:
- 主要类型:河流、湖泊水流、海洋潮汐流、风成流等;
- 搬运方式:
- 床沙载荷:颗粒沿流体底部滚动或跳跃(如砂岩中的砾石、粗砂);
- 悬浮载荷:细颗粒(如粉砂、黏土)悬浮于流体中搬运;
- 沉积特征:形成的沉积物分选较好(颗粒大小均匀)、磨圆度高(搬运过程中颗粒碰撞磨损),常见层理构造(如交错层理、水平层理),缺乏重力流特有的粒序层理、液化构造(2 分)。
8. 沉积相
答案解析:
沉积相是指 “特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物(岩)特征与生物特征的总和”,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核心用于古环境重建(2 分):
- 构成要素:包括岩性特征(如岩石类型、颜色、结构构造)、生物特征(如化石种类、生态类型)、地球化学特征(如微量元素、同位素组成);
- 分类体系:按规模从大到小可分为:
- 相组(如陆相组、海相组);
- 相(如河流相、三角洲相、浅海相);
- 亚相(如河流相可分为河床亚相、河漫亚相);
- 微相(如河床亚相可分为心滩微相、边滩微相);
- 地质意义:通过沉积相分析,可恢复古气候(如蒸发岩相指示干旱气候)、古水深(如浅海相指示水深<200m)、古水动力条件(如交错层理发育指示强水动力)(2 分)。
9. C-M 图
答案解析:
C-M 图是沉积学中用于判别沉积物搬运方式与沉积环境的图解,由瑞士地质学家帕塞加(Passega)提出,以沉积物的C 值(累计百分含量为 1% 的颗粒直径,代表最粗颗粒粒径)为纵坐标,M 值(累计百分含量为 50% 的颗粒直径,代表平均粒径)为横坐标,通过数据点的分布形态判断沉积环境(2 分):
- 核心原理:不同搬运方式(牵引流、重力流)的 C-M 值关系存在显著差异:
- 牵引流(如河流、浅海潮汐):数据点沿 “牵引流基线” 分布,C 值与 M 值呈正相关,分选较好(颗粒大小差异小);
- 重力流(如浊流、泥石流):数据点离散分布,C 值远大于 M 值,分选差(颗粒大小差异大);
- 应用场景:
- 判别搬运方式:若 C-M 图数据点沿基线分布,为牵引流沉积;若离散分布,为重力流沉积;
- 细分沉积环境:河流沉积的 C-M 图中,“粗粒段”(C 值大)对应河床亚相,“细粒段”(C 值小)对应河漫亚相(2 分)。
10. 床沙形体(底形)
答案解析:
床沙形体(又称底形)是指牵引流作用下,流体底部的沉积物(床沙)因流速变化形成的周期性起伏形态,是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的直接反映,常见于砂岩、粉砂岩中(2 分):
- 主要类型与特征(按流态从低到高):
- 低流态底形:沙纹(波长<60cm,波高<6cm,常见于浅水环境)、沙垄(波长>60cm,波高>6cm,常见于河流、三角洲);
- 过渡态底形:平坦床沙(无明显起伏,高流态初期);
- 高流态底形:逆行沙丘(形态与水流方向相反,常见于急流环境如山区河流、潮道);
- 地质意义:
- 指示水动力强度:沙纹对应低流速,逆行沙丘对应高流速;
- 判别沉积环境:河流环境以沙垄、逆行沙丘为主,浅海环境以沙纹为主(2 分)。
二、论述题(带 * 题任选两题,共 70 分)
1. 试论砂岩的成分 — 成因分类
答案解析:
砂岩的成分 — 成因分类是基于 “砂岩的碎屑成分(反映物源与搬运过程)” 与 “成因环境(反映沉积动力条件)” 的综合分类体系,核心是通过碎屑成分(石英、长石、岩屑)的相对含量,结合沉积环境特征,实现 “成分与成因的双重对应”,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是福克(Folk)分类与佩蒂庄(Pettijohn)分类,具体如下(25 分):
(一)分类的核心依据:碎屑成分与成因关联(8 分)
砂岩的碎屑成分中,石英、长石、岩屑的相对含量直接反映物源区性质与搬运过程,是成因分类的基础:
- 石英(Q):抗风化能力强,含量高反映沉积物经历长距离搬运、强风化(如远源沉积),常见于稳定构造环境(如被动大陆边缘);
- 长石(F):易风化(钾长石较斜长石稳定),含量高反映近源沉积、弱风化,常见于活动构造环境(如板块碰撞带、山区);
- 岩屑(R):抗风化能力最弱(火山岩屑<沉积岩屑<变质岩屑),含量高反映物源区为火山岩或沉积岩分布区,且搬运距离短(如火山碎屑岩发育区)。
三者的关系通常用 “三角图解” 表示(Q-F-R 三角图),通过投点确定砂岩的基本类型。
(二)主流分类方案:福克分类与佩蒂庄分类(12 分)
1. 福克分类(成因导向,1954 年)
福克分类以 “石英 + 硅质岩屑(Q)、长石 + 火成岩屑(F)、其他岩屑(R)” 为三端元,结合杂基含量(基质含量),将砂岩分为三大类,每类对应特定成因环境:
- 石英砂岩类(Q>90%,F+R<10%):
- 特征:杂基含量<5%,成分成熟度高,分选磨圆好;
- 成因环境:稳定构造背景的远源沉积(如滨海沙滩、远源河流);
- 长石砂岩类(F>25%,Q<65%):
- 特征:长石含量高,杂基含量可高可低(杂基高为长石杂砂岩,杂基低为纯净长石砂岩);
- 成因环境:活动构造背景的近源沉积(如山区河流、火山弧附近沉积);
- 岩屑砂岩类(R>25%,Q<65%):
- 特征:岩屑含量高,成分复杂(火山岩屑、沉积岩屑为主);
- 成因环境:物源区为火山岩或沉积岩分布区的近源沉积(如火山碎屑岩发育的河流、三角洲)。
2. 佩蒂庄分类(实用导向,1972 年)
佩蒂庄分类简化端元,以 “石英(Q)、长石 + 岩屑(F+R)” 为二元,结合颗粒大小,将砂岩分为:
- 石英砂岩(Q>95%):对应稳定环境远源沉积;
- 亚长石砂岩 / 亚岩屑砂岩(Q=75%-95%,F 或 R 占优):对应过渡环境沉积;
- 长石砂岩 / 岩屑砂岩(Q<75%,F 或 R>25%):对应活动环境近源沉积。
该分类更简洁,适合野外快速鉴定与初步成因判断。
(三)分类的地质意义与应用(5 分)
- 物源区重建:通过砂岩类型反演物源区岩性(如长石砂岩指示花岗岩物源,岩屑砂岩指示火山岩物源);
- 构造背景判别:石英砂岩常见于被动大陆边缘,长石 / 岩屑砂岩常见于活动大陆边缘(如安第斯型造山带);
- 储层评价:石英砂岩杂基含量低、孔隙发育,易成为优质油气储层;长石 / 岩屑砂岩若经历强烈成岩作用(如压实、胶结),储层性能较差。
综上,砂岩的成分 — 成因分类实现了 “微观成分” 与 “宏观成因” 的关联,是沉积相分析、古地理重建与资源勘探的核心工具(25 分,需明确分类依据、方案及应用,逻辑连贯)。
2. 划分成岩作用阶段的主要依据?
答案解析:
成岩作用是沉积物沉积后至变质作用前,在温度、压力、流体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通常按 “作用强度、矿物变化、孔隙演化” 分为同生阶段、成岩阶段(早成岩期、晚成岩期)、后生阶段,划分依据主要包括物理标志、化学标志、孔隙演化特征三大类(25 分):
(一)物理标志:沉积物的结构构造变化(8 分)
物理标志是划分成岩阶段的直观依据,反映沉积物的压实与颗粒接触关系变化:
- 颗粒接触关系:
- 同生阶段:颗粒松散堆积,以 “点接触” 为主,孔隙发育(孔隙度>40%);
- 早成岩期:压实作用增强,颗粒变为 “线接触”,孔隙度降至 20%-40%;
- 晚成岩期:强烈压实或压溶作用,颗粒呈 “凹凸接触” 或 “缝合线接触”,孔隙度<20%;
- 后生阶段:构造应力作用下,颗粒可能发生破碎,形成碎裂结构。
- 胶结物特征:
- 早成岩期:胶结物以泥质、早期碳酸盐胶结为主,晶体细小(如微晶方解石);
- 晚成岩期:胶结物为晚期碳酸盐、石英次生加大边,晶体粗大(如粗晶方解石);
- 后生阶段:可能出现热液矿物胶结(如黄铁矿、萤石)。
(二)化学标志:矿物的溶解与转化(10 分)
化学标志反映成岩环境的温压变化与流体活动,是划分阶段的核心依据:
- 黏土矿物转化(最常用的化学标志):
- 同生阶段:以蒙脱石为主(未发生转化);
- 早成岩期(深埋<1500m,温度<60℃):蒙脱石向伊利石 / 绿泥石混层矿物转化;
- 晚成岩期(深埋 1500-3000m,温度 60-150℃):混层矿物向伊利石或绿泥石纯矿物转化;
- 后生阶段(温度>150℃):黏土矿物可能发生重结晶(如伊利石结晶度提高)。
- 不稳定矿物的溶解与稳定矿物的形成:
- 早成岩期:长石、岩屑开始轻微溶解,形成少量次生孔隙;
- 晚成岩期:长石、岩屑大量溶解,石英、方解石发生次生加大,次生孔隙发育达到高峰;
- 后生阶段:可能出现热液溶解或矿物交代(如方解石交代石英)。
- 同位素与地球化学参数:
- 碳氧同位素:早成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 δ¹³C、δ¹⁸O 值较高(低温环境),晚成岩期因温度升高,δ¹⁸O 值降低;
- 有机质成熟度:镜质体反射率(Ro)<0.5% 为早成岩期,0.5%-2.0% 为晚成岩期,>2.0% 为后生阶段。
(三)孔隙演化特征:孔隙类型与孔隙度变化(7 分)
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强度直接相关,可作为辅助划分依据:
- 同生阶段:以原生孔隙(颗粒间孔隙)为主,孔隙度>40%;
- 早成岩期:原生孔隙因压实与早期胶结减少,孔隙度 20%-40%,少量次生孔隙(矿物溶解形成);
- 晚成岩期:原生孔隙基本消失,以次生孔隙为主(长石溶解孔隙、粒间溶孔),孔隙度 5%-20%;
- 后生阶段:孔隙可能因胶结或充填作用进一步减少,若有构造裂隙发育,可形成裂隙型孔隙。
综上,成岩作用阶段的划分需综合物理、化学、孔隙演化标志,其中黏土矿物转化、颗粒接触关系、有机质成熟度是最关键的依据,该划分对油气储层评价(如晚成岩期次生孔隙发育带是优质储层有利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5 分,需分标志详细阐述,体现阶段差异)。
3. 影响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地质因素?
答案解析:
三角洲是河流入湖或入海处,因水流速度降低,沉积物大量堆积形成的三角形沉积体,其形成与发育受 “物源供给、水动力条件、构造背景、海平面变化” 四大类因素控制,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三角洲的规模、形态与演化(30 分):
(一)物源供给因素:沉积物的数量与性质(8 分)
物源供给是三角洲形成的物质基础,直接决定三角洲的规模与类型:
- 沉积物供给量:
- 高供给量(如亚马逊河、黄河):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年输沙量>1×10⁸t),三角洲快速进积,规模大(如黄河三角洲面积年均增长 2-3km²);
- 低供给量(如刚果河):输沙量小(年输沙量<1×10⁸t),三角洲发育缓慢,甚至被海洋侵蚀(刚果河因输沙量低,三角洲不明显)。
- 沉积物粒度:
- 粗粒沉积物(砂、砾)为主:形成建设性三角洲(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河口坝、分流河道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富集;
- 细粒沉积物(泥、粉砂)为主:形成破坏性三角洲(如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泥质沉积占比高,三角洲前缘砂体不发育。
- 物源区性质:
- 大陆物源(如河流流域为陆源碎屑岩):形成碎屑岩三角洲(最常见类型);
- 碳酸盐岩物源(如河流流域为碳酸盐岩):形成碳酸盐岩三角洲(如巴哈马地区三角洲)。
(二)水动力条件:河流、波浪、潮汐的相互作用(10 分)
水动力条件决定三角洲的形态与沉积结构,按主导动力可分为三大类型:
- 河流主导型三角洲(鸟足状三角洲,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 河流能量>波浪、潮汐能量,河流携带的泥沙快速堆积,分流河道向海延伸,形成鸟足状形态;
- 沉积特征: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呈长条状分布。
- 波浪主导型三角洲(弧形三角洲,如尼罗河三角洲):
- 波浪能量>河流能量,波浪对河口泥沙进行改造,三角洲前缘砂体被波浪搬运形成弧形砂坝;
- 沉积特征:前缘砂坝呈弧形连续分布,分流河道不明显,泥质沉积较少。
- 潮汐主导型三角洲(港湾状三角洲,如恒河三角洲):
- 潮汐能量>河流能量,潮汐强烈改造河口泥沙,形成潮道、潮坪沉积;
- 沉积特征:潮道砂体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呈透镜状,常见双向交错层理(潮汐成因)。
(三)构造背景:区域构造稳定性与沉降速率(6 分)
构造背景控制三角洲的沉积空间与保存条件:
- 构造稳定性:
- 稳定构造背景(如被动大陆边缘,如大西洋西岸):地壳沉降缓慢,三角洲持续进积,形成巨厚三角洲沉积(如美国墨西哥湾三角洲,厚度>1000m);
- 活动构造背景(如主动大陆边缘,如太平洋西岸):地壳升降频繁,三角洲沉积易被侵蚀,保存不完整(如日本沿海三角洲)。
- 沉降速率:
- 沉降速率与沉积物供给速率平衡:三角洲持续发育,沉积厚度与沉降幅度相当,孔隙发育(有利油气储层);
- 沉降速率>沉积物供给速率:三角洲被淹没,形成 “水下三角洲”(如珠江口外水下三角洲);
- 沉降速率<沉积物供给速率:三角洲快速进积,形成陆上三角洲平原(如黄河三角洲平原)。
(四)海平面变化:相对海平面升降的影响(6 分)
海平面变化控制三角洲的演化阶段,分为 “海侵” 与 “海退” 两个阶段:
- 海侵阶段(相对海平面上升):
- 海平面上升速度>三角洲进积速度,海水向陆地方向推进,三角洲被淹没,沉积相带向陆迁移(“退积序列”,如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 沉积特征:泥质沉积为主,砂体不发育。
- 海退阶段(相对海平面下降):
- 海平面下降速度<三角洲进积速度,三角洲向海推进,沉积相带向海迁移(“进积序列”,如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
- 沉积特征:砂体富集(三角洲前缘砂、分流河道砂),是油气储层的主要发育阶段。
综上,三角洲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物源供给是基础,水动力条件是关键,构造背景与海平面变化控制演化过程。明确这些因素,对三角洲沉积相分析、油气资源勘探(三角洲前缘砂体是重要油气储层)具有重要意义(30 分,需分因素详细阐述,结合实例说明)。
4. 河流沉积的分类与其主要识别特征?
答案解析:
河流沉积是陆相沉积的重要类型,按 “河道形态、水动力条件、沉积环境” 可分为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三大类,各类河流的沉积特征(岩性、结构构造、垂向序列)存在显著差异,是野外识别与室内分析的核心依据(30 分):
(一)河流沉积的分类:基于河道形态与水动力(12 分)
分类的核心指标包括 “河道弯曲度(河道长度 / 河谷宽度)、分流河道数量、砂体发育程度”:
- 辫状河(游荡性河,如黄河上游、亚马逊河部分河段):
- 河道特征:弯曲度<1.5,河道宽浅,分流河道多(呈辫状交织),心滩(辫状坝)发育;
- 水动力:流速快、流量变化大,以床沙载荷(粗砂、砾石)搬运为主;
- 沉积环境:多发育于山区或河流上游,物源充足、地形坡度大。
- 曲流河(蛇曲河,如长江中下游、密西西比河):
- 河道特征:弯曲度>1.5,河道窄深,单河道为主,边滩(点沙坝)发育;
- 水动力:流速中等、流量稳定,床沙载荷与悬浮载荷并存;
- 沉积环境: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地形坡度小、物源供给稳定。
- 网状河(交织河,如多瑙河下游、湄公河三角洲上游):
- 河道特征:弯曲度 1.5-2.0,河道窄深,多河道(呈网状分布),河间湿地(沼泽、湖泊)发育;
- 水动力:流速慢、流量稳定,以悬浮载荷(泥、粉砂)为主;
- 沉积环境:发育于河流下游或三角洲平原,地形平坦、沉积物细粒。
(二)各类河流沉积的主要识别特征(15 分)
识别特征从 “岩性、结构、构造、垂向序列、生物化石” 五个维度展开:
1. 辫状河沉积特征
- 岩性:以粗粒碎屑岩为主(砾岩、粗砂岩),细粒沉积(泥岩、粉砂岩)少;
- 结构:分选中等,磨圆中 - 差(搬运距离较短),粒度概率曲线以 “跳跃总体” 为主(占比 70%-80%);
- 构造: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心滩沉积),底部常见冲刷面(河道迁移形成);
- 垂向序列:“正粒序”(底部粗、顶部细),无明显泥质夹层,心滩砂体厚(>10m);
- 化石:几乎无化石(水动力强,生物难以保存)。
2. 曲流河沉积特征
- 岩性:砂泥岩互层,砂岩以中细砂为主,泥岩发育(河漫沉积);
- 结构:分选好,磨圆中 - 好(搬运距离长),粒度概率曲线 “跳跃总体 + 悬浮总体”(跳跃总体占比 60%-70%);
- 构造:边滩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河漫沉积发育水平层理、泥裂;
- 垂向序列:经典 “二元结构”(下部为河道砂体,上部为河漫泥岩),砂体厚度中等(3-10m);
- 化石:河漫泥岩中可能出现植物化石碎片、介形虫化石。
3. 网状河沉积特征
- 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砂岩(分流河道砂)呈透镜状分布;
- 结构:分选好,磨圆好(搬运距离最长),粒度概率曲线以 “悬浮总体” 为主(占比 50%-60%);
- 构造:分流河道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河间湿地发育水平层理、泥炭层(沼泽沉积);
- 垂向序列:“细粒为主,砂体夹层”,砂体薄(1-3m)、分布零散;
- 化石:河间湿地常见植物根系、泥炭层(指示还原环境)。
(三)分类与识别的地质意义(3 分)
- 古环境重建:辫状河指示山区或上游高能环境,曲流河指示中下游中等能量环境,网状河指示下游低能环境;
- 储层评价:辫状河心滩砂体、曲流河边滩砂体厚度大、孔隙发育,是优质油气储层;网状河砂体差,储层性能弱;
- 地层对比:曲流河的 “二元结构” 是陆相地层对比的标志层。
综上,河流沉积的分类基于河道形态与水动力,识别特征聚焦岩性、构造与序列,二者结合可精准判断古河流类型与沉积环境,为地质研究与资源勘探提供依据(30 分,需分类清晰、特征具体,结合实例)。
5. 简述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类型?
答案解析:
碳酸盐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的成岩作用是其从沉积物转化为岩石的关键过程,受 “流体活动、温压变化、生物作用” 影响,形成多样的孔隙类型,孔隙发育程度直接决定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性能(30 分):
(一)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与特征(18 分)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贯穿同生期至后生期,主要包括以下 7 种类型,按作用性质可分为建设性(形成孔隙)与破坏性(减少孔隙)作用:
1. 同生作用(沉积后至埋藏前)
- 同生胶结作用(破坏性):沉积物表面因海水蒸发或藻类活动,形成文石、高镁方解石胶结物,填充原生孔隙(如潮坪沉积的 “鸟眼构造” 被胶结);
- 同生溶解作用(建设性):潮上带沉积物因淡水淋滤,文石溶解形成 “针孔状孔隙”(如颗粒灰岩中的溶孔)。
2. 成岩作用(埋藏阶段)
- 压实作用(破坏性):上覆地层压力使沉积物颗粒重新排列,原生孔隙减少(如鲕粒灰岩中鲕粒被压平);
- 胶结作用(破坏性):孔隙流体中的碳酸钙过饱和,在颗粒间隙形成方解石、白云石胶结物(如亮晶方解石胶结的砂岩状灰岩);
- 溶解作用(建设性):孔隙流体酸性增强(如有机质成熟产生 CO₂),溶解碳酸盐颗粒或胶结物,形成次生孔隙(最主要的储层孔隙类型,如粒间溶孔、铸模孔);
- 白云石化作用(中性 - 建设性):硫酸镁溶液与方解石反应,方解石转化为白云石(“白云石交代方解石”),因白云石体积比方解石小(约 13%),可形成晶间孔隙(如白云岩的晶间孔);
- 重结晶作用(中性):碳酸盐矿物在温压作用下晶粒增大(如微晶方解石重结晶为粗晶方解石),若晶粒增大后未被胶结,可保留晶间孔隙。
3. 后生作用(深埋或构造活动阶段)
- 构造破裂作用(建设性):构造应力使岩石产生裂隙(如节理、断层),形成裂隙型孔隙(如石灰岩中的构造裂隙);
- 热液作用(中性 - 破坏性):热液流体携带的矿物质(如萤石、黄铁矿)填充孔隙或交代碳酸盐矿物,可能减少孔隙,也可能因热液溶解形成次生孔隙。
(二)碳酸盐岩孔隙类型(12 分)
碳酸盐岩孔隙按 “成因” 可分为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两大类,按 “形态” 可进一步细分,不同孔隙的发育机制与储集意义不同:
1. 原生孔隙(沉积期形成,占比少)
- 粒间孔隙:颗粒(如鲕粒、生物碎屑)间的原始孔隙,未被胶结物完全填充,常见于颗粒灰岩(如鲕粒灰岩);
- 生物骨架孔隙:珊瑚、层孔虫等造礁生物的骨骼间隙,形成 “骨架孔隙”(如礁灰岩的礁体孔隙);
- 鸟眼孔隙:潮坪沉积中因藻类腐烂或气泡逸出形成的小型孔隙,多被胶结填充,储集意义小。
2. 次生孔隙(成岩期形成,储集意义大)
- 粒间溶孔:颗粒间胶结物或基质被溶解形成的孔隙,最常见的储层孔隙(如石灰岩中的粒间溶孔);
- 铸模孔隙:碳酸盐颗粒(如鲕粒、生物碎屑)被完全溶解,保留颗粒形态的孔隙(如鲕粒铸模孔);
- 晶间孔隙:白云石化或重结晶后,矿物晶粒间的孔隙(如白云岩的晶间孔,储集性能好);
- 裂隙孔隙:构造作用或溶解作用形成的裂隙(如节理、溶蚀裂隙),可连通其他孔隙,改善储层渗透性;
- 溶蚀孔洞:大规模溶解作用形成的大型孔洞(如溶洞、溶沟),常见于碳酸盐岩风化壳(如奥陶系马家沟组风化壳)。
(三)成岩作用与孔隙的关系及储层意义(补充,0 分)
建设性成岩作用(溶解、白云石化、构造破裂)是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关键,其中 “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 与 “白云石化形成的晶间孔隙” 是油气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破坏性成岩作用(压实、胶结)则会降低储层性能。因此,研究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类型,是油气勘探中寻找优质储层的核心任务。
综上,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多样,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二者的关联是碳酸盐岩储层评价的核心,对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0 分,需成岩作用与孔隙类型对应,突出储集意义)。
真题使用建议
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获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沉积岩石学历年真题及高分答案详解,开展系统复习:
- 考点梳理:对比 2006 年及后续年份真题,标注高频考点(如砂岩分类、成岩作用、沉积相识别、孔隙类型),明确命题侧重(如论述题集中在 “分类 + 特征 + 意义”,名词解释侧重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应用);
- 答题规范训练:参考答案解析的答题逻辑(如名词解释 “定义 + 特征 + 意义”、论述题 “分类 + 依据 + 实例 + 应用”),练习 “概念准确、特征具体、逻辑连贯” 的答题技巧,尤其注意结合岩石学实例(如具体岩石类型、沉积环境)增强说服力;
- 模拟实战:严格按照考试时间(3 小时)完成真题作答,对照答案详解批改,分析错题原因(如成岩作用阶段划分依据记忆不完整、沉积相特征混淆),针对性补强薄弱环节(如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的关联、河流沉积的识别标志)。
通过真题的深度研习,可精准把握命题规律,提升应试能力,为考研成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