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真题样题(地质学基础)
备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理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 获取该校历年考研真题及考博真题资源。该平台收录多所院校多学科真题,时间跨度广、更新及时,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专业教研团队编制的高分答案详解,从知识点拆解、解题思路梳理到答题规范指导均细致全面,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命题规律、提升备考效率。以下为 2007 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803 地质学基础考研真题样题及详细解析,供考生参考。
一、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25 分)
答案解析: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基于 “地震波传播特性” 与 “地球物理性质差异”,从地表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各圈层进一步细分,划分依据与圈层特征如下:
(一)核心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规律(10 分)
地震波(纵波 P 波、横波 S 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存在显著差异,且横波无法在液态介质中传播,这是圈层划分的核心依据:
- 地震波速突变面(不连续面):
- 莫霍面(M 界面):位于地表下平均 17km(大陆约 33km,海洋约 6km),P 波速从 7.6km/s 突增至 8.1km/s,S 波速从 4.2km/s 突增至 4.6km/s,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 古登堡面(G 界面):位于地表下 2900km,P 波速从 13.6km/s 骤降至 8.1km/s,S 波完全消失(证明下方介质为液态),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 其他辅助依据:
- 地球密度分布(从地表 2.7g/cm³ 增至地心 13g/cm³);
- 重力、地磁异常(如地核为铁镍质,产生地球磁场)。
(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特征(15 分)
1. 地壳(地表至莫霍面)
- 厚度:大陆地壳厚 20-70km(青藏高原达 70km),海洋地壳厚 5-10km,平均厚度 17km;
- 物质组成:
- 大陆地壳:上层为硅铝层(花岗岩质,成分以 O、Si、Al 为主,密度 2.7g/cm³),下层为硅镁层(玄武岩质,成分含更多 Fe、Mg,密度 2.9g/cm³);
- 海洋地壳:仅硅镁层,无硅铝层;
- 特征:最外层,厚度最薄,地壳岩石年龄最老约 46 亿年(如格陵兰变质岩)。
2. 地幔(莫霍面至古登堡面,厚 2885km)
- 上地幔(2900km 以上):
- 顶部(莫霍面至 100km):橄榄岩质,称 “上地幔盖层”;
- 100-410km:“上地幔过渡带”,矿物(如橄榄石)发生相变;
- 410-660km:“下地幔顶部”,密度 3.8-4.4g/cm³;
- 特殊层位:地下 100-410km 存在 “软流圈”(部分熔融的塑性圈层),是岩浆发源地与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
- 下地幔(660-2900km):
- 成分以铁镁硅酸盐为主,密度 4.4-5.6g/cm³,随深度增加逐渐致密,呈固态(P 波、S 波均可传播)。
3. 地核(古登堡面至地心,半径 3480km)
- 外核(2900-5150km):
- 成分以铁镍为主(含少量 S、Si),密度 9.9-12.2g/cm³;
- 液态(S 波消失),地球磁场由外核液态铁的对流运动产生;
- 内核(5150km 至地心):
- 铁镍合金,密度 12.2-13.0g/cm³;
- 因高压呈固态(P 波速回升,证明介质刚性)。
综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的重大成果,为理解地球演化(如岩浆活动、板块运动)提供了核心框架。
二、简述变质岩分类方案及各代表性岩石类型(25 分)
答案解析:
变质岩是原岩(岩浆岩、沉积岩、旧变质岩)经变质作用(温度、压力、流体)改造形成的岩石,分类以 “变质作用类型” 为核心,结合 “岩性特征” 与 “构造环境”,可分为五大类,各类代表性岩石及特征如下:
(一)区域变质岩类(最广泛,由区域变质作用形成)(6 分)
- 形成环境:大范围区域(如造山带),受高温(200-800℃)、高压(0.2-1.5GPa)作用;
- 代表性岩石:
- 板岩:原岩为泥岩,变质程度最低,具板状构造,易裂成薄板,颜色灰黑或灰绿(如炭质板岩);
- 片岩:变质程度中等,具片状构造,含大量片状矿物(云母、绿泥石),如 “云母片岩”(含黑云母 / 白云母)、“绿泥石片岩”(绿泥石为主);
- 片麻岩:变质程度高,具片麻状构造,含长石、石英(浅色矿物)与黑云母、角闪石(暗色矿物),如 “花岗片麻岩”(原岩为花岗岩);
- 大理岩:原岩为石灰岩 / 白云岩,主要矿物为方解石 / 白云石,具粒状变晶结构,纯白或带花纹(如汉白玉)。
(二)接触变质岩类(由接触变质作用形成)(5 分)
- 形成环境:岩浆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受岩浆高温(300-800℃)烘烤,无明显压力作用;
- 代表性岩石:
- 角岩:原岩为泥岩 / 粉砂岩,变质后呈致密块状,具角岩结构,如 “泥质角岩”(灰黑色,硬度大);
- 矽卡岩:原岩为碳酸盐岩(石灰岩),与中酸性岩浆接触形成,含石榴子石、辉石,如 “石榴子石矽卡岩”(棕红色,常见于铜铁矿床);
- 石英岩:原岩为石英砂岩,接触变质后石英晶粒增大,致密坚硬,具粒状变晶结构。
(三)动力变质岩类(由动力变质作用形成)(5 分)
- 形成环境:断层带、韧性剪切带,受强烈构造应力(剪切力、压力)作用;
- 代表性岩石:
- 碎裂岩:原岩受脆性破裂形成,具碎裂结构,颗粒边缘破碎,如 “花岗岩碎裂岩”;
- 糜棱岩:原岩受韧性剪切作用,颗粒强烈变形、重结晶,具糜棱结构,常见于深大断层(如郯庐断裂带糜棱岩);
- 断层泥:原岩风化破碎后形成的黏土级碎屑,分布于断层表面,是断层活动的直接标志。
(四)气液变质岩类(由气液变质作用形成)(4 分)
- 形成环境:岩浆活动或深部流体(含挥发分)与围岩反应,如热液矿脉周围;
- 代表性岩石:
- 蛇纹岩:原岩为橄榄岩,经富水流体变质形成,主要矿物为蛇纹石,呈黄绿色,具片状或纤维状结构(如昆仑山蛇纹岩);
- 青磐岩: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经热液变质形成,含绿泥石、绿帘石,呈青绿色,常见于火山岩区。
(五)混合岩类(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5 分)
- 形成环境:区域变质作用后期,深部流体注入,原岩部分熔融形成 “脉体” 与 “基体” 混合;
- 代表性岩石:
- 眼球状混合岩:基体为片麻岩,脉体(石英、长石)呈眼球状分布;
- 条带状混合岩:脉体与基体呈条带交替,如 “条带状花岗片麻岩”。
综上,变质岩分类紧扣 “变质作用成因”,各类岩石的岩性、构造特征是恢复变质环境(如造山带演化、断层活动)的关键依据。
三、为什么说浅海环境是海洋沉积的重要场所(25 分)
答案解析:
浅海环境指 “水深 0-200m、海底坡度平缓” 的海洋区域(含潮间带、潮下带),是海洋沉积最活跃、沉积物最富集的场所,核心原因在于 “水动力适中、物源充足、生物繁盛、环境稳定” 四大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水动力条件适中,利于沉积物沉积与保存(6 分)
- 能量匹配沉积物搬运与沉积:
- 浅海波浪与潮汐能量中等(远低于深海浊流、近岸风暴),既能搬运陆源碎屑(如河流携带的砂、泥),又不会过度侵蚀已沉积物质;
- 潮下带(水深 20-200m)水动力稳定,细粒沉积物(粉砂、黏土)可缓慢沉积,形成厚层泥质岩(如页岩);
- 沉积环境多样:
- 潮间带(涨潮淹没、退潮暴露)形成潮坪沉积(砂泥互层,含泥裂、生物扰动构造);
- 潮下带形成浅海砂坝、生物礁(如珊瑚礁),沉积物类型丰富,保存完整。
(二)物源供给充足,沉积物来源广泛(7 分)
- 陆源碎屑输入量大:
- 浅海多与大陆毗邻,河流(如长江、密西西比河)携带大量陆源碎屑(每年全球河流向浅海输沙约 150 亿吨),形成三角洲、滨海砂体;
- 风力搬运的粉尘、冰川搬运的砾石也可在浅海沉积,补充物源;
- 内源沉积物富集:
- 浅海光照充足(水深<50m),浮游生物(如颗石藻)、底栖生物(如贝类)繁盛,生物骨骼(碳酸钙、硅质)形成生物碎屑沉积(如生物碎屑灰岩、硅质岩);
- 化学沉积活跃,海水蒸发或生物作用导致碳酸钙过饱和,形成鲕粒、球粒沉积(如鲕粒灰岩)。
(三)生物繁盛,推动生物成因沉积与环境改造(6 分)
- 生物沉积贡献大:
- 造礁生物(珊瑚、层孔虫)形成生物礁(如澳大利亚大堡礁),是浅海特有的大型沉积体;
- 生物扰动作用(如虫孔、生物潜穴)改造沉积物结构,形成 “扰动构造”,增强沉积物透气性,利于后续保存;
- 生物化学作用促进沉积:
- 藻类光合作用吸收 CO₂,提高海水 pH 值,促进碳酸钙沉积;
- 细菌分解有机质释放磷酸盐,形成磷质沉积(如浅海磷块岩),是重要矿产资源。
(四)环境稳定,沉积物厚度大、连续性强(6 分)
- 构造与海平面稳定:
- 浅海多位于被动大陆边缘(如大西洋西岸),地壳沉降缓慢,与沉积物供给速率平衡,形成巨厚沉积(如北美浅海沉积厚度达数千米);
- 海平面变化缓慢,沉积物连续性强,少间断(对比深海沉积易受浊流干扰);
- 埋藏条件优越:
- 沉积物快速堆积,早期埋藏深,受后期侵蚀作用弱,保存完整(如古生代浅海灰岩全球广泛分布,是重要地层标志)。
综上,浅海环境因 “水动力适中、物源充足、生物繁盛、环境稳定”,成为海洋沉积的核心区域,其沉积物不仅记录了古海洋环境(如古气候、古水深),还蕴藏油气、煤炭、磷矿等重要资源,具有极高的地质研究与资源勘探价值。
四、断层野外识别主要标志有那些(25 分)
答案解析:
断层是岩石圈中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发生破裂,且破裂面两侧岩层发生显著位移的构造,野外识别需结合 “构造标志、岩性标志、地貌标志、地球物理标志” 四大类,具体标志及特征如下:
(一)构造标志:断层活动直接留下的构造痕迹(8 分)
- 断层破碎带与构造岩:
- 断层两侧存在宽数厘米至数百米的破碎带,含碎裂岩、糜棱岩、断层泥(如前文动力变质岩类),是断层最直接的标志;
- 例:郯庐断裂带可见宽达数百米的糜棱岩带,颗粒强烈变形。
- 断层擦痕与阶步:
- 断层两盘相对滑动,在断层面上形成平行条纹(擦痕),垂直擦痕方向的微小陡坎(阶步),可判断滑动方向(阶步陡坡指向对盘滑动方向);
- 牵引构造与派生构造:
- 断层附近岩层受拖拽发生弯曲(牵引褶皱),弯曲方向指向断层倾向;
- 派生小褶皱、小断层(如羽状节理),其走向与主断层呈锐角,锐角指向对盘滑动方向。
(二)岩性标志:岩层连续性与岩性组合的异常(7 分)
- 岩层中断与重复:
- 水平岩层:正常连续的岩层在断层处突然中断,或同一岩层在断层两侧重复出现(如砂岩与页岩互层,断层后砂岩重复);
- 倾斜岩层:断层导致岩层 “缺失”(上盘下降,下盘上升,老岩层缺失)或 “重复”(上盘上升,下盘下降,老岩层重复);
- 岩性突变:
- 断层两侧岩性差异显著(如一侧为灰岩,另一侧为砂岩),且无沉积过渡关系,证明为断层接触(非沉积接触)。
(三)地貌标志:断层活动塑造的地表形态(6 分)
- 断层崖与断层三角面:
- 断层两盘差异升降,形成陡峭的断层崖(如华山北坡断层崖,高数百米);
- 断层崖受流水侵蚀,形成三角形陡面(断层三角面),是山区断层的典型地貌;
- 错断地貌与水系异常:
- 山脊、河谷被断层错断(如某山脊在断层处突然向一侧偏移);
- 水系发生 “直角转弯”“同步错移”(如云南小江断裂带,河流沿断层走向发育);
- 其他地貌:
- 断层湖(如云南滇池,由断层下陷形成)、温泉(断层为地下水通道,如西安华清池)。
(四)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标志:间接探测证据(4 分)
- 地球物理异常:
- 重力异常:断层两侧密度差异导致重力值突变(如沉积岩与岩浆岩接触断层,重力低与重力高交界);
- 地磁异常:断层带磁性矿物(如磁铁矿)分布不均,形成地磁梯度带;
- 地球化学异常:
- 断层带流体活动导致元素富集(如汞、砷异常),可通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识别。
综上,断层野外识别需综合多类标志,其中构造标志(破碎带、擦痕)与岩性标志(岩层重复 / 中断)是核心依据,地貌与地球物理标志可辅助验证,这些标志对研究区域构造演化(如造山运动)、排查地质灾害(如断层活动引发地震)具有重要意义。
五、简述角度不整合与平行不整合(25 分)
答案解析:
不整合是地层序列中两套地层之间存在 “沉积间断” 的接触关系,反映地壳曾发生抬升、侵蚀,后重新沉降接受沉积,按 “上下地层产状关系” 可分为角度不整合与平行不整合,二者在形成过程、地层特征、地质意义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对比如下:
(一)平行不整合(假整合,Conformity)(12 分)
1. 形成过程(4 分)
经历 “沉降接受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地壳再次沉降接受沉积” 四个阶段:
- 早期:地壳沉降,沉积一套水平或近水平地层(下伏地层);
- 中期:地壳整体抬升,下伏地层出露地表,遭受风化侵蚀(形成古风化壳);
- 晚期:地壳再次沉降,在古风化壳上沉积一套新的水平地层(上覆地层),上下地层产状平行。
2. 核心特征(6 分)
- 地层产状:上下地层层面平行(或近平行),无明显交角;
- 关键标志:存在 “古风化壳”(下伏地层顶部为红土层、铝土矿、褐铁矿,是风化产物),如华北地区寒武系与奥陶系之间的平行不整合,下伏奥陶系顶部有厚约 1m 的铝土矿层;
- 沉积间断:间断时间短(通常数百万年),无强烈构造运动,仅反映地壳整体升降。
3. 实例(2 分)
- 华北平原:石炭系(上覆)与奥陶系(下伏)呈平行不整合,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含铝土矿,记录了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沉积间断。
(二)角度不整合(Unconformity)(12 分)
1. 形成过程(4 分)
经历 “沉降接受沉积→地壳抬升 + 褶皱 / 断裂→风化侵蚀→地壳再次沉降接受沉积” 五个阶段,比平行不整合多 “构造变形” 阶段:
- 早期:地壳沉降,沉积下伏地层;
- 中期:地壳强烈抬升,伴随褶皱、断层(下伏地层发生倾斜、弯曲),出露地表遭受风化侵蚀;
- 晚期:地壳沉降,在风化侵蚀面上沉积上覆地层,上覆地层水平,与下伏地层呈显著交角。
2. 核心特征(6 分)
- 地层产状:上下地层层面呈显著交角(下伏地层倾斜,上覆地层水平);
- 关键标志:下伏地层顶部有风化壳,且下伏地层发生褶皱、断裂(如页岩被褶皱后,顶部风化,上覆砂岩水平覆盖);
- 沉积间断:间断时间长(数千万至数亿年),记录强烈构造运动(如造山运动),是区域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3. 实例(2 分)
- 喜马拉雅山区:古近系(上覆,水平砂岩)与白垩系(下伏,褶皱页岩)呈角度不整合,反映白垩纪末至古近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三)二者对比与地质意义(1 分)
| 对比维度 |
平行不整合 |
角度不整合 |
| 地层产状 |
上下平行 |
上下交角显著 |
| 构造运动 |
仅地壳整体升降,无变形 |
地壳抬升 + 褶皱 / 断裂,强变形 |
| 间断时间 |
短 |
长 |
| 核心标志 |
古风化壳 |
古风化壳 + 下伏地层变形 |
地质意义:二者均记录地壳运动历史,平行不整合反映 “平稳升降”,角度不整合反映 “造山运动”,是划分地层单位、恢复古构造演化的关键依据。
六、结合本专业谈一谈学习地质学基础的意义(25 分)
答案解析:
地质学基础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演化历史的核心课程,不同专业(如地质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理信息工程)学习该课程的意义虽有侧重,但均围绕 “理论支撑、实践指导、跨学科融合” 展开,以下结合三类代表性专业具体分析:
(一)地质学专业:构建学科理论框架,支撑地质研究核心能力(8 分)
- 理论基础支撑:
-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如地幔软流圈)为理解岩浆活动、板块运动提供依据,是研究火山、地震成因的前提;
- 沉积环境分析(如浅海沉积)为恢复古地理、寻找油气储层(如浅海砂岩储层)奠定基础;
- 实践能力培养:
- 岩石识别(如变质岩分类)是野外地质填图的核心技能,通过识别岩石类型判断地层时代与沉积环境;
- 断层、不整合等构造识别,是研究区域构造演化(如造山带形成)、排查地质灾害(如断层稳定性评估)的关键;
- 研究方向赋能:
- 矿产资源勘探:通过沉积相分析寻找煤矿(沼泽沉积)、磷矿(浅海沉积);
- 古气候研究:通过地层岩性(如冰碛岩指示冰川气候)重建古气候变迁。
(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衔接地球物理方法,提升探测数据解读能力(8 分)
- 地球物理探测的地质背景支撑:
- 地球内部圈层密度、磁性差异(如地核铁镍质),是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的理论基础(如磁法勘探寻找铁矿,需结合地壳磁性分布);
- 岩石物理性质(如砂岩与灰岩的密度差异),是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关键(如通过地震波速区分岩性);
- 探测成果的地质验证:
- 地球物理异常(如重力低)需结合地质背景(如沉积盆地密度低)判断成因,避免误判(如将断层破碎带的低密度异常误认为沉积盆地);
- 钻孔岩芯分析(需地质学基础识别岩石类型),验证地球物理探测结果(如地震解释的砂岩储层,需岩芯确认);
- 应用场景落地:
- 油气勘探:通过地震勘探识别断层(控制油气圈闭),需地质学基础判断断层活动性;
- 工程勘察:探测地下溶洞(灰岩区常见),需结合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地质学基础内容)分析溶洞成因与分布。
(三)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整合地质数据,实现地理空间与地质过程的融合(9 分)
- 地质数据的空间化表达:
- 地层、断层、岩石分布等地质要素,需通过 GIS 技术(地理信息工程核心)构建空间数据库(如地质图数字化),地质学基础提供要素分类标准(如地层时代划分、岩石类型编码);
- 三维地质建模:需结合地质学基础中的地层产状、构造关系(如不整合),构建符合地质规律的三维模型(如城市三维地质模型,指导地下空间开发);
- 地质过程的空间分析:
- 滑坡灾害预测:通过 GIS 分析地形坡度、岩性(如页岩易滑)、断层分布(地质学基础识别),构建滑坡风险评估模型;
- 矿产资源空间预测:叠加物源区(地质学基础判断)、构造带、地球化学异常,通过 GIS 空间分析圈定找矿靶区;
- 跨学科应用价值:
- 生态保护:结合地质学基础分析土壤母质(如花岗岩风化形成酸性土壤),指导植被种植规划;
- 气候变化研究:将地层记录的古气候信息(如冰芯、湖芯,需地质学基础识别)与 GIS 空间分析结合,重建区域古气候空间格局。
(四)共性意义:培养地球系统思维,应对全球环境与资源挑战(补充,0 分)
无论何种专业,地质学基础均能培养 “从地球整体视角分析问题” 的思维,如理解气候变化与地质过程的关联(如二氧化碳循环与碳酸盐岩沉积)、资源短缺与地质找矿的关系,为应对全球资源危机、环境变化提供跨学科视角。
综上,地质学基础是相关专业的 “理论基石与实践工具”,其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传递,更在于构建 “地球系统认知框架”,支撑各专业在资源勘探、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真题使用建议
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获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基础历年真题及高分答案详解,开展系统复习:
- 考点梳理:对比 2007 年及后续年份真题,标注高频考点(如地球内部圈层、变质岩分类、断层识别、不整合),明确命题侧重(如简答题集中在 “定义 + 特征 + 实例”,论述题侧重 “分类 + 意义 + 专业结合”);
- 答题规范训练:参考答案解析的答题逻辑(如圈层划分 “依据 + 圈层特征”、不整合对比 “过程 + 特征 + 实例”),练习 “概念准确、层次清晰、结合专业” 的答题技巧,尤其注意地质术语的规范使用(如 “莫霍面” 而非 “莫霍界面” 简称);
- 模拟实战:严格按照考试时间(3 小时)完成真题作答,对照答案详解批改,分析错题原因(如断层标志记忆不完整、专业结合不紧密),针对性补强薄弱环节(如地球物理标志与地质标志的关联、不同专业的地质学应用场景)。
通过真题的深度研习,可精准把握命题规律,提升应试能力,为考研成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