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园林植物学考研真题样题

备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园林植物学考研的考生,获取权威真题及深度解析是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提升应试能力的关键。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整合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及全国多所农林院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相关专业历年考研、考博真题资源,不仅覆盖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园林植物学全年份真题,更针对每道题目配备了由园林植物专业教研团队编写的高分答案详解 —— 从考点定位、术语规范到逻辑拆解全程覆盖,助力考生吃透真题考点、夯实专业基础。以下为结合 2016 年真题核心内容编制的 2026 年园林植物学考研真题样题及详细解析,供考生参考练习。

一、园林植物拉丁名 - 中文名互译(每题 1 分,共 20 分)

答案解析

序号 中文名 / 拉丁名 对应翻译 解析(科属、特征或常见用途)
1 花毛茛 Ranunculus asiaticus 毛茛科毛茛属多年生草本,花型似牡丹,花色丰富,常用于花坛、盆栽观赏
2 鸢尾 Iris tectorum 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叶剑形,花大色艳,是庭院、湿地公园常见水生 / 陆生观赏植物
3 仙客来 Cyclamen persicum 报春花科仙客来属多年生球根花卉,花型似兔耳(又名 “兔耳花”),冬季开花,适合室内盆栽
4 垂柳 Salix babylonica 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枝条细长下垂,喜光耐湿,常用于河岸、湖边绿化,兼具护岸作用
5 银杏 Ginkgo biloba 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我国特有孑遗植物(活化石),叶扇形,秋季金黄,是优良行道树、景观树
6 郁金香 Tulipa gesneriana 百合科郁金香属多年生球根花卉,荷兰国花,花型多样,花色艳丽,是春季花坛、切花主力品种
7 山茶 Camellia japonica 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 / 小乔木,叶革质光亮,冬季至早春开花,是南方庭院、公园重要观赏花木
8 福禄考 Phlox paniculata 花荵科福禄考属多年生草本,又名 “天蓝绣球”,花期夏季,花色丰富(红、粉、蓝等),适合花境、花丛种植
9 千屈菜 Lythrum salicaria 千屈菜科千屈菜属多年生水生 / 湿生草本,茎直立,穗状花序顶生,花色紫红,常用于湿地公园、水景绿化
10 结缕草 Zoysia japonica 禾本科结缕草属多年生草本,耐旱耐践踏,叶片坚韧,是我国北方常见的暖季型草坪草,用于公园、运动场草坪
11 Strelitzia reginae 鹤望兰 旅人蕉科鹤望兰属多年生草本,又名 “天堂鸟”,花型似仙鹤展翅,花期长,常用于切花、盆栽或庭院景观
12 Sinningia speciosa 大岩桐 苦苣苔科大岩桐属多年生球根花卉,叶厚肉质,花大色艳(红、粉、紫等),适合室内盆栽,耐半阴
13 Pinus bungeana 白皮松 松科松属常绿乔木,树皮斑驳(白色、褐色相间),针叶三针一束,喜光耐旱,是北方珍贵的园林绿化树种
14 Sorbaria sorbifolia 珍珠梅 蔷薇科珍珠梅属落叶灌木,夏季开白色小花,花序密集似珍珠,耐阴耐寒,适合庭院、林下丛植
15 Cotinus coggygria 黄栌 漆树科黄栌属落叶灌木 / 小乔木,秋季叶色变红(“香山红叶” 主要树种之一),圆锥花序被柔毛(似烟雾,又名 “烟树”),是著名秋色叶树种
16 Magnolia grandiflora 广玉兰 木兰科木兰属常绿乔木,又名 “荷花玉兰”,叶厚革质,夏季开白色大花(似荷花),喜光耐晒,常用于行道树、庭院景观
17 Pinus tabulaeformis 油松 松科松属常绿乔木,我国特有树种,针叶两针一束,树干挺拔,喜光耐旱,是北方荒山造林、园林绿化的主力树种
18 Lagerstroemia indica 紫薇 千屈菜科紫薇属落叶灌木 / 小乔木,又名 “痒痒树”,夏季开花(花期长,可达 3-4 个月),花色丰富(红、粉、白等),适合庭院、公园种植
19 Buchloe dactyloides 野牛草 禾本科野牛草属多年生草本,暖季型草坪草,耐旱耐贫瘠,叶片细小,生长低矮,常用于公路护坡、公园草坪
20 Cedrus deodara 雪松 松科雪松属常绿乔木,树冠尖塔形,枝条下垂,针叶针形,喜光耐寒,是世界著名观赏树种,常用于庭院、广场景观

二、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40 分)

1. 植物种与品种

答案解析

  • 植物种:是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1 分),指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形态特征和遗传特性相似的植物群体,同种植物个体间可自然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且与其他物种存在生殖隔离(2 分)。例如银杏(Ginkgo biloba)是一个独立的种,所有银杏个体均具备扇形叶、雌雄异株等共同特征,可相互杂交产生可育种子。
  • 品种: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通过人工选育(如杂交、诱变)形成的、具有特定观赏或经济性状(如花色、花型、株型)的栽培群体(1 分),品种不属于自然分类单位,需通过人工繁殖(如扦插、嫁接)保持性状稳定,同种植物可培育出多个品种(1 分)。例如月季(Rosa chinensis)的 “粉扇”“绯扇” 等均为不同品种,分别具有大花、重瓣、不同花色等特性。
  • 核心区别:种是自然演化形成的 “自然类群”,品种是人工选育的 “栽培类群”;种的性状稳定且可自然遗传,品种的性状需人工维护才能稳定传递。

2. 自然休眠与强迫休眠

答案解析

  • 自然休眠:又称 “生理休眠”,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理特性(1 分),指植物在特定季节(如冬季),即使给予适宜的温度、光照、水分等生长条件,也无法正常生长的状态(1.5 分)。其本质是植物体内激素调节(如脱落酸含量升高、赤霉素含量降低)或营养物质积累导致的生长停滞,目的是抵御低温、干旱等不良环境(1 分)。例如落叶果树(如苹果)冬季落叶后,即使移至温室,也需经过一定低温(7.2℃以下)积累才能打破休眠,恢复生长。
  • 强迫休眠:又称 “环境休眠”,是植物因外界环境条件不适宜(如低温、干旱、光照不足)而被迫停止生长的状态(1 分),若及时提供适宜条件,植物可立即恢复生长(0.5 分)。例如夏季高温干旱时,草坪草(如结缕草)因缺水出现叶片枯黄、生长停滞,浇水后即可恢复翠绿生长;冬季盆栽的绿萝因温度过低停止生长,移至温暖环境后可重新萌发新叶。
  • 核心区别:自然休眠由植物自身生理机制控制,需特定条件(如低温)打破;强迫休眠由外界环境控制,改善环境即可解除。

3. 顶端优势

答案解析

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生长旺盛,抑制侧芽萌发和生长的现象(1 分),是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是吲哚乙酸 IAA)分布不均导致的生理效应(1 分)。其形成机制为: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向下输送至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超过最适生长浓度),抑制侧芽细胞伸长和分裂,而顶芽因生长素浓度适宜(处于最适生长浓度),生长不受抑制(2 分)。
顶端优势在园林植物栽培中具有重要应用:①利用顶端优势培养高大挺拔的树形,如行道树(杨树、雪松)需保留顶芽,促进主干直立生长;②通过打破顶端优势(如摘心、短截)促进侧枝萌发,形成丰满株型,如盆栽花卉(矮牵牛、一串红)苗期摘心,可增加分枝数量,提高开花量(1 分)。

4. 园林植物配置

答案解析

园林植物配置是指根据园林绿地的功能、环境条件(如光照、土壤、气候)及美学要求,将不同种类的园林植物(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科学搭配种植的过程(2 分),核心目标是构建结构稳定、景观美观、生态效益显著的植物群落(1 分)。
其配置原则包括:①生态适应性原则(植物种类与环境条件匹配,如耐阴植物种植于林下,耐旱植物种植于坡地);②功能导向原则(如行道树选择树干挺拔、耐污染的树种,花坛选择花期长、花色艳的草本);③美学原则(通过色彩、季相、层次搭配营造景观,如春季观花、秋季观叶的树种组合);④生物多样性原则(避免单一树种种植,增加物种丰富度,提高群落稳定性)(2 分)。例如公园绿地中,常用 “乔木(如国槐)+ 灌木(如丁香)+ 草本(如鸢尾)” 的三层配置模式,既满足景观层次需求,又能改善微环境。

5. 花芽分化

答案解析

花芽分化是指植物茎尖分生组织从形成叶芽的生理状态和形态,转变为形成花芽的生理状态和形态的过程(2 分),是植物开花结果的前提,可分为生理分化期和形态分化期两个阶段(1 分):
  • 生理分化期:茎尖分生组织在内部因素(如激素平衡、营养积累)和外部因素(如光照、温度)调控下,完成 “开花诱导”,具备形成花芽的生理基础,但形态上无明显变化(1 分);
  • 形态分化期:茎尖分生组织从形态上逐渐形成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花器官原基,最终发育为完整花芽(1 分)。
    不同园林植物花芽分化时期不同:①春季开花植物(如樱花、玉兰)多在秋季完成花芽分化;②夏季开花植物(如紫薇、荷花)多在春季新梢生长过程中分化花芽;③秋季开花植物(如菊花、桂花)多在夏季高温后开始花芽分化。

6. 分生繁殖

答案解析

分生繁殖是园林植物无性繁殖的重要方法之一,指利用植物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分生组织或变态器官(如鳞茎、球茎、块茎),通过分割、分离等方式培育新植株的技术(2 分),其优点是繁殖速度快、能保持母株优良性状、成苗率高(1 分)。
根据繁殖材料不同,分生繁殖可分为:①分株繁殖(将丛生植株分割为多株独立植株,如兰花、萱草的分株);②分球繁殖(利用鳞茎、球茎等变态器官繁殖,如郁金香、百合的鳞茎分割,唐菖蒲的球茎分栽);③分根繁殖(利用根部萌蘖形成的幼株繁殖,如月季、樱花的根蘖苗分离)(2 分)。分生繁殖适用于丛生性强或具有变态器官的园林植物,常用于花卉育苗和观赏灌木的扩繁。

7. 光周期现象

答案解析

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开花、休眠、落叶等生长发育过程对昼夜光照和黑暗时间长短的响应(2 分),是植物适应不同纬度地区季节变化的重要生理机制(1 分)。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求,可将其分为三类:
  • 长日照植物:需经历日照时间长于临界日长(通常 12-14 小时以上)的光周期才能开花,如二年生花卉(紫罗兰、三色堇)、部分宿根花卉(福禄考、金光菊),多在夏季开花;
  • 短日照植物:需经历日照时间短于临界日长(通常 12 小时以下)的光周期才能开花,如秋季开花的花卉(菊花、一品红)、热带花卉(凤梨科植物);
  •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时间长短影响,只要温度、水分适宜即可开花,如月季、紫薇、天竺葵(2 分)。
    光周期现象在园林植物花期调控中应用广泛,如通过补光(延长日照)促进长日照植物提前开花,通过遮光(缩短日照)促进短日照植物提前开花。

8. 植物的生活型与生态型

答案解析

  • 生活型:是根据植物的形态外貌(如株型、分枝方式、叶片特征)和生活习性,划分的植物类群(1.5 分),反映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如气候、地形)的适应策略,与植物分类学的科属无关(1 分)。例如园林植物中,生活型可分为乔木(如雪松)、灌木(如丁香)、草本(如鸢尾)、藤本(如紫藤)、多肉植物(如仙人掌)等,同一生活型的植物可能属于不同科属(如乔木中的雪松属于松科,国槐属于豆科)(0.5 分)。
  • 生态型:是同种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不同气候、土壤)长期适应形成的、具有稳定遗传特性的种群类型(1.5 分),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生态类群,形态和生理特性存在差异,但可相互杂交产生可育后代(1 分)。例如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在不同气候区形成不同生态型:北方生态型耐寒性强,南方生态型耐湿热性强;草坪草(如早熟禾)在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形成耐旱生态型和耐湿生态型(0.5 分)。
  • 核心区别:生活型是不同物种因适应相似环境形成的 “趋同适应” 类群;生态型是同一物种因适应不同环境形成的 “趋异适应” 类群。

三、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

答案解析

  1. 种子植物最常用的两个自然分类系统为恩格勒系统和哈钦松系统
    解析:恩格勒系统(由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创立)以花的构造(如无瓣花、单性花)为主要分类依据,是最早的自然分类系统之一,曾广泛应用于植物志编写;哈钦松系统(由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创立)以花和果实的形态特征为核心,更注重植物的演化关系,目前在园林植物分类中应用广泛。
  2. 树干涂白的作用有防冻害、防日灼、防病虫害、美化环境等
    解析:树干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硫磺、水)的作用:①冬季涂白可反射阳光,降低树干昼夜温差,避免树皮冻裂(防冻害);②夏季涂白可减少阳光直射,降低树干温度,防止树皮灼伤(防日灼);③硫磺成分具有杀菌、杀虫作用,可预防树皮病害(如腐烂病)和蛀干害虫(如天牛)产卵;④统一涂白可使园林景观更整洁美观。
  3. 列举五种常见的草坪草种:结缕草、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野牛草
    解析:常见草坪草按季节分为暖季型(夏季生长,冬季休眠)和冷季型(冬季生长,夏季休眠):结缕草、野牛草为暖季型,适合我国北方;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为冷季型,适合我国南方或北方冷凉地区,均具有耐践踏、叶片细密的特点。
  4. 园林树木物候观测项目主要包括萌芽期、展叶期、开花期、结果期、落叶期等
    解析:物候观测是掌握园林树木生长规律的重要手段:①萌芽期(芽体膨大、萌发时间);②展叶期(叶片展开、完全展叶时间);③开花期(始花期、盛花期、末花期);④结果期(果实形成、成熟、脱落时间);⑤落叶期(叶片开始变黄、大量脱落、完全脱落时间),观测数据可用于花期调控、养护管理等。
  5. 列举五种秋色叶树种:黄栌、银杏、枫香、鸡爪槭、元宝枫
    解析:秋色叶树种是秋季叶色发生显著变化(红、黄、橙等)的树种:黄栌、枫香、鸡爪槭、元宝枫秋季叶色变红,银杏秋季叶色变黄,均为园林中重要的景观树种,常用于公园、庭院的秋季景观营造。
  6. 常见的水生花卉有荷花、睡莲、千屈菜、菖蒲、再力花等
    解析:水生花卉按生活方式分为挺水(荷花、千屈菜、菖蒲)、浮水(睡莲)、沉水、湿生(再力花)四类,均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性(如通气组织发达),常用于湿地公园、水景园的绿化,兼具观赏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7. 列举五种现存我国 “活化石” 树种(孑遗植物):银杏、水杉、红豆杉、珙桐、鹅掌楸
    解析:孑遗植物是指起源古老、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广泛分布,现存种类稀少的树种:银杏(中生代孑遗)、水杉(新生代第三纪孑遗,曾被认为已灭绝,后在我国发现野生种群)、红豆杉(起源于白垩纪)、珙桐(我国特有,第四纪冰川后残存)、鹅掌楸(与恐龙同时代,现存种类稀少),均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

四、综合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 花期调控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园林植物花期调控常用方法。

答案解析

(1)花期调控的基本原理(5 分)

花期调控的核心是通过调控植物花芽分化和开花的关键因素,打破自然花期节律,实现开花时间的提前或延迟,其基本原理基于植物生长发育的三大生理机制:
  1. 光周期调控:利用植物光周期现象,通过改变日照时间(延长或缩短),诱导花芽分化(如长日照植物需延长日照才能开花,短日照植物需缩短日照才能开花);
  2. 温度调控:通过低温(打破自然休眠)或高温(促进生长发育)调节花芽分化速度,如落叶花卉需低温积累打破休眠,才能正常开花;
  3. 激素调控:通过外源激素(如赤霉素、脱落酸、生长素类似物)调节植物体内激素平衡,促进或抑制花芽分化和开花,如赤霉素可促进某些花卉(如郁金香)提前开花。

(2)园林植物花期调控常用方法(10 分,每种方法 2 分,含举例)

  1. 光照调控法
  • 延长日照:用于长日照植物提前开花,通过白炽灯、荧光灯等补充光照,使日照时间达到临界日长以上。例如:二年生花卉(紫罗兰)在冬季温室栽培时,每天补光 2-3 小时(使日照时间达 14 小时以上),可提前 2-3 个月开花;
  • 缩短日照:用于短日照植物提前开花,通过黑色遮光网在傍晚或早晨遮光,使日照时间缩短至临界日长以下。例如:菊花(短日照植物)正常秋季开花,夏季用遮光网将日照时间控制在 8 小时,可使其在 7-8 月开花。
  1. 温度调控法
  • 低温打破休眠:用于需低温休眠的花卉(如落叶果树、球根花卉),通过低温处理(通常 0-7.2℃)积累,打破自然休眠,促进提前开花。例如:郁金香种球在种植前,需经过 30-40 天 5℃低温处理,可提前 1-2 个月萌发开花;苹果盆栽冬季置于 5℃以下冷库,30 天后移至温室,可提前萌发开花;
  • 高温促进生长:用于低温敏感的花卉,通过提高温度加速花芽分化和开花进程。例如:春季气温较低时,将盆栽月季移至温室(20-25℃),可促进新芽萌发和开花,比露天栽培提前 1-2 周开花。
  1. 激素调控法
    通过喷施或涂抹外源激素,调节花芽分化和开花。例如:①赤霉素(GA):喷施于牡丹、芍药的休眠芽,可打破休眠,提前 7-10 天开花;②脱落酸(ABA):喷施于菊花,可抑制营养生长,促进花芽分化,使开花时间提前;③生长素类似物(如萘乙酸 NAA):喷施于一品红,可促进侧枝萌发,同时调节开花时间,使花期更整齐。
  2. 栽培管理调控法
    通过调整种植时间、修剪、水肥管理等措施调控花期。例如:①种植时间调整:万寿菊(一年生花卉)春季 3 月播种,6-7 月开花;若 5 月播种,可延迟至 8-9 月开花;②修剪调控:一串红、矮牵牛等花卉,花后及时修剪残花,可促进侧枝萌发,再次开花(如一串红第一次开花后修剪,2-3 周后可第二次开花);③水肥调控:花期前增施磷钾肥(如磷酸二氢钾),可促进花芽分化和开花质量,如盆栽茉莉花期前喷施 0.2% 磷酸二氢钾,可增加开花量,延长花期。
  3. 引种驯化调控法
    将花卉从原生长地引入新环境,利用气候差异调控花期。例如:北方的郁金香(喜冷凉)引入南方后,需在夏季高温前收获种球,置于低温冷库保存,秋季种植,可在冬季开花(比北方露天栽培花期延迟 2-3 个月);南方的兰花(喜温暖)引入北方温室栽培,可在冬季开花,比南方露天栽培花期提前 1 个月。

2. 列举园林树木常见的自然灾害,并就其中一种自然灾害论述其防治措施。

答案解析

(1)园林树木常见的自然灾害(5 分)

园林树木常见的自然灾害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非病虫害,如鼠害),主要包括:①气象灾害(低温冻害、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冰雹);②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土壤盐碱化);③生物灾害(鼠害、兔害、鸟类啄食)。其中,低温冻害是北方园林树木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以下以 “低温冻害” 为例论述防治措施。

(2)低温冻害的防治措施(10 分,分预防、应急、灾后恢复三阶段)

低温冻害是指冬季或早春气温骤降(低于树木耐受低温),导致树木细胞结冰、组织坏死的灾害,常见症状为树皮冻裂、枝条冻伤、芽体死亡,严重时整株死亡(如北方的玉兰、紫薇冬季易受冻害)。其防治措施需贯穿 “预防 - 应急 - 灾后恢复” 全过程:
  1. 预防阶段:增强树木抗冻能力,减少冻害风险(6 分)
  • 选择抗冻树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耐寒树种,是最根本的预防措施。例如北方园林应优先选择白皮松、油松、银杏等耐寒树种,避免种植南方喜暖树种(如米兰、橡皮树);若需种植不耐寒树种(如广玉兰),需选择背风向阳的种植位置(如建筑物南侧),减少冷空气侵袭。
  • 加强养护管理,增强树势:①水肥管理:秋季(9-10 月)增施磷钾肥(如过磷酸钙),减少氮肥施用量,促进枝条木质化,提高抗冻能力;冬季土壤封冻前浇 “封冻水”,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昼夜温差,保护根系免受冻害;②修剪调控:秋季落叶前修剪病弱枝、徒长枝,减少养分消耗,使养分集中供应健康枝条,提高抗冻性;③树干保护:冬季来临前树干涂白(涂白剂含生石灰、硫磺),反射阳光,降低树干昼夜温差,避免树皮冻裂;对不耐寒的幼树(如当年定植的紫薇),采用草绳缠绕树干或搭建防风障(用彩条布、木板搭建,高度高于树高),阻挡冷空气直接侵袭树干。
  • 化学调控:秋季(10 月中下旬)喷施抗冻剂(如 5% 丙二醇溶液、2% 氯化钙溶液),增强细胞液浓度,降低冰点,减少细胞结冰损伤。例如对盆栽的山茶、杜鹃,喷施抗冻剂后,可将耐寒温度降低 2-3℃。
  1. 应急阶段:冻害发生时的临时防护(2 分)
  • 若冬季出现极端低温(如低于 - 15℃),对已种植的不耐寒树木,可临时覆盖保温材料(如塑料膜、草帘)包裹树冠,减少热量散失;对盆栽树木,及时移至室内或温室,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
  • 雪后及时清除树冠积雪,避免积雪压断枝条;若枝条已被积雪压弯,不可强行拉扯,待积雪融化后,枝条可自行恢复。
  1. 灾后恢复阶段:冻害后的补救措施(2 分)
  • 修剪冻伤部位:春季树木萌芽后,及时修剪冻死的枝条(剪至健康组织处,剪口涂抹愈合剂),避免冻伤部位感染病害(如腐烂病);若树皮冻裂,可将冻裂部位的坏死组织清理干净,涂抹杀菌剂(如多菌灵)后,用塑料膜包裹,促进伤口愈合。
  • 加强水肥管理:冻害后树木长势较弱,春季萌芽后增施氮肥(如尿素)和有机肥(如腐熟的羊粪),促进新梢萌发;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防止根系腐烂。
  • 病虫害防治:冻害后的树木抵抗力下降,易受蚜虫、红蜘蛛等害虫侵袭,需及时喷施杀虫剂(如吡虫啉);同时注意防治树皮病害(如腐烂病),定期喷施杀菌剂。

3. 列举园林植物种质创新的方法,并论述基因工程在园林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答案解析

(1)园林植物种质创新的方法(6 分,每种方法 1 分,含简要说明)

园林植物种质创新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创造具有新性状(如花色、花型、抗逆性)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为育种提供材料,主要方法包括:
  1. 传统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品种或近缘种间的杂交,重组基因获得新性状,是最常用的方法,如月季 “粉扇” 品种通过 “绯扇” 与 “奶油龙沙宝石” 杂交选育,具有大花、重瓣特性;
  2.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如紫外线、γ 射线)或化学(如秋水仙素、EMS)诱变剂处理种子或枝条,诱导基因突变,获得新性状,如菊花的矮化品种通过 γ 射线诱变选育;
  3. 选择育种:从自然变异的群体中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单株,通过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固定性状,如从野生紫薇中选择花色艳丽的单株,培育成 “红花紫薇” 品种;
  4. 倍性育种:通过染色体加倍(如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获得多倍体植株,多倍体通常具有花大、叶片厚、抗逆性强的特点,如多倍体萱草比二倍体萱草花径大 20%-30%;
  5. 离体培养育种: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如花药培养、体细胞胚培养)获得单倍体或体细胞变异植株,如通过花药培养获得单倍体月季,缩短育种周期;
  6. 基因工程育种:通过基因克隆、转化等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园林植物基因组,定向改造性状,如将抗虫基因导入菊花,培育抗虫菊花品种。

(2)基因工程在园林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9 分,分 5 个方向,每个方向 1.8 分)

基因工程育种具有 “定向性强、育种周期短、可跨物种转移基因” 的优势,突破了传统育种的局限性(如杂交不亲和、育种周期长),在园林植物育种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向:
  1. 定向改良观赏性状,丰富景观多样性
    传统育种难以精准调控单一观赏性状(如花色、花型),基因工程可通过导入或沉默特定基因,定向改变观赏性状:①花色改良:将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如查尔酮合成酶基因 CHS)导入白色花卉(如矮牵牛),可培育出红色、紫色等新花色品种;沉默蓝色花卉(如薰衣草)中的黄酮类合成基因,可加深蓝色色调;②花型改良:导入控制花瓣发育的基因(如 MADS-box 基因家族),可培育重瓣花品种(如单瓣月季转化为重瓣月季);③花期调控:导入光周期相关基因(如 CONSTANS 基因),可缩短或延长花期,如将 CONSTANS 基因导入菊花,可使花期提前 1 个月。
  2. 提高抗逆性,扩大园林植物种植范围
    园林植物常面临干旱、盐碱、低温、病虫害等逆境胁迫,基因工程可定向导入抗逆基因,提高适应能力:①抗病虫害:将 Bt 毒蛋白基因(抗鳞翅目害虫)导入菊花、月季,可有效抵御蚜虫、菜青虫等害虫;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兰花,可增强对真菌病害(如炭疽病)的抗性;②抗非生物胁迫:将耐旱基因(如脱水素基因 DHN)导入草坪草(如早熟禾),可提高其在干旱地区的存活率;将耐盐碱基因(如 Na⁺/H⁺反向转运蛋白基因)导入丁香,可使其在盐碱土壤中正常生长,扩大在北方盐碱地区的种植范围。
  3. 改良生长特性,优化园林植物栽培管理
    通过基因工程调控园林植物的生长速率和株型,减少养护成本:①矮化育种:导入赤霉素合成抑制基因(如 GA2ox 基因),可培育矮化品种,如矮化紫薇无需频繁修剪,降低养护工作量;②延缓衰老:导入抗衰老基因(如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基因),可延长花卉花期和叶片保鲜期,如切花月季导入 SOD 基因后,瓶插寿命延长 2-3 天。
  4. 培育功能性园林植物,拓展应用领域
    基因工程可赋予园林植物新的功能,如净化环境、生产药用成分:①环境净化:将重金属富集基因(如转运蛋白基因 ZIP)导入杨树、柳树,可增强其对土壤中镉、铅等重金属的吸收能力,用于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②药用成分生产:将药用蛋白基因(如胰岛素基因)导入观赏植物(如烟草、矮牵牛),使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合成药用成分,实现 “观赏 + 药用” 双重价值。
  5. 解决传统育种难题,突破物种间生殖隔离
    传统育种中,不同物种间因生殖隔离(如染色体数目差异、花粉不亲和)难以杂交,基因工程可跨物种转移基因,打破这一限制:例如将蓝花楹的蓝色花基因导入玫瑰,有望培育出 “蓝色玫瑰”(传统育种中玫瑰与蓝花楹无法杂交);将松树的耐寒基因导入棕榈科植物(如椰子),可使棕榈科植物在温带地区生长,丰富北方园林植物种类。

(3)挑战与展望(补充,1 分)

目前基因工程育种仍面临基因编辑效率低、转基因安全性争议等挑战,但随着 CRISPR-Cas9 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基因调控的精准性将大幅提升;未来通过完善技术体系和安全评估机制,基因工程将成为园林植物种质创新的核心技术,推动园林植物向 “观赏性强、抗逆性高、功能多样” 的方向发展。

4. 园林植物在改善和保护环境中的主要作用

答案解析

园林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物理吸附等生理和生态功能,在改善和保护环境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以下六大类:

(1)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3 分)

  1. 吸收有害气体:园林植物可通过叶片气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SO₂)、二氧化氮(NO₂)、氟化氢(HF)等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例如:①悬铃木(法国梧桐)每公顷每年可吸收 SO₂150-200kg;②夹竹桃、山茶对 HF 的吸收能力强,可种植于化工厂周边,减少有害气体扩散;
  2. 吸附粉尘颗粒:植物叶片表面的绒毛、黏液或粗糙表皮,可吸附空气中的 PM2.5、PM10 等粉尘颗粒,通过雨水冲刷或落叶将粉尘带离空气。例如:①侧柏、圆柏的叶片表面有蜡质层,每公顷每年可吸附粉尘 30-50 吨;②草坪草(如结缕草)的密集叶片可减少地面扬尘,使空气中粉尘含量降低 20%-30%;
  3. 释放氧气,调节碳氧平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CO₂),释放氧气(O₂),缓解温室效应。例如:1 公顷阔叶林每天可吸收 1 吨 CO₂,释放 0.73 吨 O₂,满足 1000 人一天的氧气需求;城市公园中的绿地可显著降低周边区域的 CO₂浓度,改善局部小气候。

(2)调节气候,改善城市小环境(3 分)

  1. 降温增湿,缓解热岛效应:①降温: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会吸收热量,降低周围环境温度,夏季绿地周边温度比裸地低 3-5℃;②增湿:蒸腾作用释放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如 1 公顷草坪每天可蒸腾水分 50-80 吨,使空气湿度提高 10%-20%,缓解城市干燥气候;
  2. 调节风速,降低风害:①防风:高大乔木(如杨树、雪松)组成的防风林,可降低风速 30%-50%,减少强风对建筑物和行人的危害;②导风:合理配置的植物群落(如乔木 + 灌木 + 草本)可引导空气流通,改善城市通风条件,减少闷热区域。

(3)净化水体,保护水资源(2 分)

  1. 吸收水体污染物:水生花卉(如荷花、睡莲、菖蒲)和湿生植物(如芦苇、千屈菜)可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氮(N)、磷(P)等营养物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如蓝藻爆发);同时吸收重金属(如镉、汞)和有机污染物(如农药残留),净化水质。例如:菖蒲每平方米每年可吸收水体中 N 5-8g、P 1-2g,常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净化;
  2. 减少水土流失:植物的根系可固定土壤,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降低地表径流中的泥沙含量,避免水体淤积。例如:河岸种植垂柳、水杉,其根系可加固河岸,减少水土流失,使入河泥沙量降低 40%-60%。

(4)净化土壤,修复土壤环境(2 分)

  1. 降解土壤污染物:部分园林植物(如杨树、柳树、向日葵)可通过根系分泌酶或与微生物共生,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烃、农药)。例如:柳树可降解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AHs),降解率可达 60%-70%;
  2. 改良土壤理化性质:①增加土壤有机质:植物落叶和根系腐烂后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②调节土壤 pH:紫花苜蓿、沙打旺等豆科植物可吸收土壤中的酸性物质,提高土壤 pH,改良酸性土壤;柽柳可吸收土壤中的盐分,降低土壤盐碱度,用于盐碱地改良。

(5)降低噪声,营造安静环境(2 分)

园林植物通过枝叶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降低环境噪声,是天然的 “噪声屏障”:①乔木层(如悬铃木、雪松)的密集枝叶可反射和吸收高频噪声(如汽车鸣笛);②灌木层(如丁香、珍珠梅)和草本层(如草坪草)可吸收低频噪声(如机械运转声);③合理配置的植物群落(如 “乔木 + 灌木 + 草本” 三层结构),噪声降低量可达 10-15 分贝(dB),例如城市道路两侧种植 10-15 米宽的植物隔离带,可使道路噪声降低至居民区标准(55dB 以下)。

(6)提供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3 分)

园林植物构建的植物群落,为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①食物来源:乔木(如樱花、海棠)的果实和花蜜为鸟类(如麻雀、斑鸠)和昆虫(如蜜蜂、蝴蝶)提供食物;②栖息场所:灌木(如黄杨、冬青)的密集枝叶为鸟类提供筑巢场所;藤本植物(如紫藤、爬山虎)覆盖的墙面为昆虫提供隐蔽空间;③生态廊道:城市公园、绿地中的植物群落连接成片,形成生态廊道,促进不同区域生物的交流,减少 “生态孤岛” 效应,例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植物群落,已记录鸟类 100 余种、昆虫 200 余种,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

真题使用建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园林植物学考研真题注重 “基础术语 + 应用实践 + 前沿技术” 的结合,考生在使用真题时可遵循以下步骤:
  1. 夯实基础术语,强化记忆:拉丁名互译、名词解释、填空题多考查核心概念(如生活型、生态型、顶端优势)和基础知识点(如常见树种、草坪草种),需结合教材(如《园林植物学》《园林树木学》)和考博信息网的高分答案详解,熟记术语定义、分类及举例,避免因术语不规范丢分。
  2. 注重知识应用,结合实例:综合题(如花期调控、自然灾害防治)需结合具体园林植物案例(如菊花、月季、雪松),避免空泛论述;可通过总结 “技术方法 + 对应植物 + 效果” 的答题模板(如光照调控法→菊花→缩短日照提前开花),提升答案的实用性和说服力。
  3. 关注前沿技术,拓展视野:基因工程、种质创新等题目涉及园林植物育种的前沿方向,需了解 CRISPR-Cas9、转基因技术等基本原理,结合行业热点(如抗逆育种、功能性植物),补充相关案例(如抗虫菊花、蓝色玫瑰育种),体现专业敏感度。
  4. 模拟实战训练,优化答题逻辑:按照考试时间(3 小时)完整作答真题,注意 “时间分配”(如拉丁名互译控制在 20 分钟内,综合题每题控制在 30 分钟内);参考高分答案详解的 “总分总” 结构(如综合题先总述原理,再分点论述,最后总结),确保答题条理清晰,得分点明确。
通过系统研习真题及详解,考生可精准把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园林植物学考研的命题风格(注重基础、强调应用),高效提升专业知识储备与应试能力。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