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 中国医科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复试 >> 正文 2026 年 中国医科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考研试卷库
2026 年 中国医科大学考研真题 样题(含答案详解)

2026 年中国医科大学生理学考研真题样题

备战 2026 年中国医科大学生理学考研,高质量的真题资料是提升复习效率的关键。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收录了丰富的考研、考博真题资源,可供考生免费下载使用。该平台所有年份的考研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考点、理清答题思路,助力考生高效备考。以下为 2001 年中国医科大学生理学考研真题样题及详细解析,供考生参考练习。

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40 分)

1. 化学门控通道

  • 答案:又称配体门控通道,是细胞膜上的一种离子通道,其开放与关闭受特定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激素、药物等配体)调控。当配体与通道蛋白上的特异性结合位点结合时,通道蛋白构象发生改变,进而开启或关闭,允许特定离子(如 Na⁺、K⁺、Ca²⁺等)跨膜流动,实现信号的跨膜传递。例如,神经肌肉接头处的 N₂型乙酰胆碱受体通道,当乙酰胆碱与其结合时,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引发终板电位。
  • 解析:化学门控通道是离子通道的重要类型,核心特征是 “配体结合调控通道开关”,主要参与化学信号(如神经递质)的转化的过程,是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生理功能的关键结构。需注意与电压门控通道(受膜电位变化调控)、机械门控通道(受机械刺激调控)的区别,三者共同构成细胞膜上的离子转运调控系统。

2.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 答案:指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发生下沉的特性。通常用血沉(红细胞沉降率,ESR) 来衡量,即单位时间内(1 小时)红细胞在血浆中下沉的距离。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因表面带负电荷(排斥作用)、形态为双凹圆碟形(表面积大,与血浆摩擦力大),悬浮稳定性较高,血沉较慢;当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带正电荷物质增多时,红细胞表面负电荷被中和,易发生聚集,悬浮稳定性下降,血沉加快。
  • 解析: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本质是 “红细胞与血浆间的相互作用平衡”,血沉是临床判断疾病(如炎症、风湿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需明确血沉与悬浮稳定性的关系 —— 悬浮稳定性越高,血沉越慢;反之则越快,同时掌握影响悬浮稳定性的核心因素(血浆成分变化)。

3. 体温

  • 答案:指人体核心部分(如胸腔、腹腔、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温度)的平均温度,而非体表温度。人体核心温度相对稳定,正常成年人腋下温度约 36.0~37.4℃、口腔温度约 36.7~37.7℃、直肠温度约 36.9~37.9℃(最接近核心温度)。体温是机体新陈代谢和酶活性的重要调控因素,体温稳定通过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实现,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属于自主性体温调节。
  • 解析:需区分 “核心温度” 与 “体表温度”(波动大,受环境影响明显),明确体温的生理意义 —— 维持酶活性、保证代谢正常进行,同时理解体温稳定的调控机制(产热器官:肝脏、骨骼肌;散热途径:皮肤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4. 最大复极电位

  • 答案:又称最大舒张电位,是指自律细胞(如窦房结细胞、浦肯野细胞)在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达到的最稳定的膜电位水平。以窦房结细胞为例,其最大复极电位约为 - 60~-65mV,浦肯野细胞约为 - 90mV。该电位是自律细胞产生4 期自动去极化的基础 —— 复极至最大复极电位后,膜电位不再稳定,而是通过离子电流(如窦房结细胞的 If 电流、T 型 Ca²⁺电流)逐渐去极化,当达到阈电位时触发新的动作电位,是心脏自律性的关键指标。
  • 解析:最大复极电位是自律细胞特有的电位特征(非自律细胞复极后为静息电位,稳定不变),其数值大小会影响自律性 —— 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越小(接近阈电位),4 期自动去极化启动越快,自律性越高;反之则自律性越低。需结合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特点(无稳定静息电位)理解该概念。

5. 肺扩散容量

  • 答案:指在单位分压差(1mmHg)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量(单位:mL/(min・mmHg)),是衡量呼吸膜扩散功能的重要指标。肺扩散容量(DL)= 气体扩散速率(V)/ 气体分压差(ΔP),其大小与呼吸膜的面积、厚度、气体溶解度、分子量及通气 / 血流比值(V/Q)相关。正常成年人安静时,O₂的肺扩散容量约为 20mL/(min・mmHg),运动时因呼吸膜面积增大、血流加快,DL 可显著增加;肺部疾病(如肺气肿、肺纤维化)会导致 DL 下降。
  • 解析:肺扩散容量的核心是 “量化呼吸膜的气体交换效率”,需结合菲克定律(气体扩散速率与分压差、面积、溶解度成正比,与厚度、分子量平方根成反比)理解影响 DL 的因素,同时明确其临床意义 —— 评估肺部气体交换功能是否正常。

6. 水利尿

  • 答案:指大量饮用清水后,机体尿量显著增加的现象。其机制为:大量清水进入体内后,迅速稀释血浆,导致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刺激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渗透压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ADH)合成与释放减少;ADH 减少导致肾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下降,管腔内水的重吸收减少,最终尿量增多,尿液稀释,以排出体内多余水分,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稳定。
  • 解析:水利尿是机体调节体液平衡的重要生理反应,核心环节是 “血浆晶体渗透压→ADH→肾小管重吸收水” 的调控轴。需与 “渗透性利尿”(如注射甘露醇,肾小管内溶质增多,阻碍水重吸收)区分,二者机制不同但均导致尿量增多。

7. 脊髓休克

  • 答案:指当脊髓与高位中枢(如脑干、大脑皮层)突然离断后,脊髓暂时丧失所有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表现为离断水平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降低甚至消失、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排便排尿失禁等。脊髓休克的发生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如脑干网状结构对脊髓反射的增强作用),而非脊髓本身受损;多数动物(如蛙、猫)的脊髓休克可在数天至数周内逐渐恢复,恢复顺序为简单反射(如腱反射)先恢复,复杂反射(如排便反射)后恢复。
  • 解析:脊髓休克的核心是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的暂时性反射抑制”,需明确其表现(反射消失、肌肉松弛)、机制(失去高位中枢易化)及恢复特点(暂时性、顺序性),同时理解脊髓的功能 —— 既有独立反射能力,又受高位中枢调控。

8. 神经激素

  • 答案:指由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激素,这类细胞同时具有神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的特征:一方面接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信号(如神经冲动),另一方面能将神经信号转化为激素信号,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常见的神经激素包括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的抗利尿激素(ADH) 、催产素(经下丘脑 - 垂体束运输至神经垂体释放),以及下丘脑促垂体区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等(经垂体门脉系统运输至腺垂体,调控腺垂体激素分泌)。
  • 解析:神经激素是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桥梁”,其分泌受神经冲动调控,作用方式为体液运输,需区分神经激素与普通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不受神经冲动直接调控)、神经递质(由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距离短)的差异。

9. 膜反应曲线

  • 答案:指反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0 期去极化速度(Vmax)与细胞膜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曲线特征为:当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越大(如 - 90mV),0 期去极化速度越快(Vmax 越大),心肌细胞兴奋性和传导性越高;当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如心肌缺血时,静息电位接近 - 60mV),0 期去极化速度减慢,兴奋性和传导性降低,甚至发生传导阻滞。膜反应曲线可用于评估心肌细胞的传导功能,也是分析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肌传导影响的重要工具。
  • 解析:膜反应曲线的核心是 “静息电位水平决定 0 期去极化速度”,其本质与钠通道的激活状态相关 —— 静息电位绝对值越大,钠通道激活效率越高,0 期 Na⁺内流越快。需结合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0 期为 Na⁺内流)理解该曲线的生理意义,以及其在临床评估心肌功能中的应用。

10. 感受器电位

  • 答案:指感受器(如视网膜感光细胞、耳蜗毛细胞、皮肤机械感受器)受到适宜刺激后,细胞膜产生的局部、非传导性的电位变化,属于局部电位。其产生机制为:刺激导致感受器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或关闭,引起离子跨膜流动,产生电位差;感受器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刺激越强,幅度越大),具有总和效应(时间总和、空间总和),但不能像动作电位那样沿细胞膜传导,只能以电紧张扩布的方式向感受器的神经末梢传递,当达到阈电位时,触发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实现感觉信号的转化与传导。
  • 解析:感受器电位是 “感觉信号转化的关键环节”,需明确其局部电位的特征(幅度随刺激强度变化、可总和、无全或无现象、电紧张扩布),以及其与动作电位的关系 —— 感受器电位是动作电位的 “触发信号”,只有当感受器电位总和达到阈电位时,才会产生动作电位。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 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 答案:人体视网膜存在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分别负责不同的视觉功能,具体区别如下:
    1. 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
      • 组成:由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组成,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数量多(约 1.2 亿个)。
      • 功能:对光的敏感度高,能感受弱光(如夜间或暗光环境),但不能分辨颜色,对物体细节的分辨能力差(视物模糊),属于 “暗视觉” 系统。
      • 换能机制:视杆细胞内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弱光照射下,视紫红质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同时激活视杆细胞内的信号通路,导致细胞膜上的 Na⁺通道关闭,Na⁺内流减少,细胞膜超极化,产生感受器电位,进而通过双极细胞传递至神经节细胞,触发动作电位。
    2. 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
      • 组成:由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组成,视锥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中央凹处,数量少(约 600 万个),中央凹处甚至一个视锥细胞连接一个双极细胞和一个神经节细胞(单线联系)。
      • 功能:对光的敏感度低,仅能感受强光(如白天),但能分辨颜色(红、绿、蓝三色视觉),对物体细节的分辨能力强(视物清晰),属于 “明视觉” 系统。
      • 换能机制:视锥细胞内的感光色素为视锥色素(分三种,分别对红、绿、蓝光敏感),强光照射下,视锥色素分解,激活类似视杆细胞的信号通路,导致细胞膜超极化,产生感受器电位,通过单线联系快速、精准地传递视觉信号,实现颜色分辨和细节感知。
  • 解析:两种感光系统的核心区别在于 “感光细胞类型、分布、功能及换能色素”,需结合视觉现象(如夜间看不清颜色、中央凹视物最清晰)理解其生理意义,同时明确视紫红质的分解与合成(暗环境下合成增加,维持暗视觉)是暗适应和明适应的基础。

2. 简述骨骼肌收缩的滑行学说内容及其证明

  • 答案:
    1. 滑行学说内容
      该学说认为,骨骼肌的收缩并非肌丝本身缩短,而是肌原纤维中的粗肌丝(主要成分为肌凝蛋白) 与细肌丝(主要成分为肌动蛋白、原肌凝蛋白、肌钙蛋白) 相对滑行的结果。具体过程为:
      • 静息时,细肌丝上的肌动蛋白结合位点被原肌凝蛋白掩盖,肌凝蛋白(粗肌丝)的横桥无法与肌动蛋白结合;
      • 当神经冲动传来,Ca²⁺从肌浆网释放进入肌浆,Ca²⁺与细肌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使肌钙蛋白构象改变,牵拉原肌凝蛋白移位,暴露肌动蛋白的结合位点;
      • 肌凝蛋白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横桥 - 肌动蛋白复合物,横桥发生构象变化(向 M 线方向摆动),牵拉细肌丝向粗肌丝的 M 线方向滑行,导致肌节缩短,骨骼肌收缩;
      • 横桥摆动后,与肌动蛋白分离,在 ATP 供能下恢复原构象,准备下一次结合,如此反复(横桥循环),实现持续收缩。
    2. 学说证明(主要实验证据)
      • 形态学证据: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骨骼肌收缩时,肌原纤维的肌节长度缩短,而粗肌丝(长度约 1.6μm)和细肌丝(长度约 1.0μm)的长度不变;同时,暗带(粗肌丝所在区域)长度不变,明带(细肌丝未与粗肌丝重叠区域)长度缩短,H 带(粗肌丝未与细肌丝重叠区域)甚至消失,符合 “肌丝滑行” 的特征(细肌丝向 M 线滑行,重叠区域增加)。
      • 生物化学证据:骨骼肌收缩时,肌浆中 Ca²⁺浓度显著升高(从静息时的 10⁻⁷mol/L 升至 10⁻⁵mol/L),Ca²⁺浓度降低时收缩停止,证明 Ca²⁺是触发肌丝滑行的关键信号;同时,收缩过程中 ATP 被消耗(横桥循环需 ATP 供能),若缺乏 ATP,骨骼肌会出现强直收缩(横桥无法分离),进一步支持滑行学说。
  • 解析:滑行学说的核心是 “肌丝相对滑行而非缩短”,需明确肌节的结构(暗带、明带、H 带)与肌丝的对应关系,以及 Ca²⁺在收缩中的 “开关作用”(调控原肌凝蛋白移位),实验证据需从形态(肌节长度变化)和生化(Ca²⁺、ATP 作用)两方面理解,体现学说的科学性。

3. 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及其机制如何

  • 答案:
    1. 影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升高会显著增强呼吸运动,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通气量增加;若 PaCO₂升高超过一定限度(如超过 80mmHg),则会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减弱甚至停止(CO₂麻醉)。
    2. 机制:PaCO₂升高通过以下途径调控呼吸运动,其中中枢化学感受器途径是主要机制:
      • ①中枢化学感受器途径(主导作用):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脑脊液中的 H⁺敏感。PaCO₂升高时,CO₂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与脑脊液中的 H₂O 结合生成 H₂CO₃,H₂CO₃解离为 H⁺和 HCO₃⁻,脑脊液中 H⁺浓度升高,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产生兴奋信号,传入延髓呼吸中枢,使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强,呼吸加深、加快,通气量增加,促进 CO₂排出,降低 PaCO₂。
        (注:血液中的 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此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脑脊液中 H⁺的变化,而脑脊液中 H⁺主要来源于 CO₂的转化)
      • ②外周化学感受器途径(辅助作用):
        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对 PaCO₂、H⁺浓度、PaO₂变化敏感。PaCO₂升高时,血液中 CO₂分压升高,直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信号经窦神经(颈动脉体)和迷走神经(主动脉体)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增强呼吸运动。该途径的敏感性低于中枢化学感受器,仅在 PaCO₂急剧升高时发挥较明显作用。
      • ③CO₂麻醉的机制:当 PaCO₂过高(>80mmHg)时,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会因严重缺氧和 CO₂蓄积导致抑制,此时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反而下降,呼吸运动减弱,甚至出现呼吸停止。
  • 解析:PaCO₂对呼吸的调控是 “双向的”—— 适度升高促进呼吸,过高则抑制,需明确中枢化学感受器的 “敏感性和主导地位”,以及 CO₂通过血脑屏障转化为 H⁺的过程(关键环节),同时区分外周化学感受器的辅助作用,该机制也是临床中通过调节 CO₂浓度改善呼吸功能的理论基础(如呼吸机参数设置)。

4. 简述排尿反射

  • 答案:排尿反射是一种脊髓反射,但受大脑皮层等高位中枢的调控,属于复杂的内脏反射,其过程如下:
    1. 感受器与传入神经
      膀胱壁上分布有牵张感受器(感受膀胱内压变化),当膀胱内尿量达到一定量(成人约 400~500mL,儿童约 200~300mL)时,膀胱壁扩张,牵张感受器受刺激而兴奋,兴奋信号经盆神经传入脊髓骶段(S₂~S₄)的排尿反射中枢。
    2. 反射中枢与传出神经
      脊髓骶段为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同时与大脑皮层(额叶)、脑干等高位中枢存在神经联系(接受高位中枢的调控)。初级中枢兴奋后,产生的传出信号经两条途径传递:
      • ①盆神经(副交感神经):传出信号经盆神经到达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内括约肌,使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
      • ②阴部神经(躯体神经):传出信号经阴部神经到达尿道外括约肌,使尿道外括约肌舒张(尿道外括约肌受意识控制,可暂时抑制排尿)。
    3. 效应器与反射效应
      逼尿肌收缩(增加膀胱内压)、尿道内括约肌舒张(解除膀胱出口的内源性阻力)、尿道外括约肌舒张(解除外源性阻力),三者协同作用,使膀胱内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完成排尿。
    4. 高位中枢的调控作用
      大脑皮层可通过下行神经纤维调控脊髓初级中枢:当环境适宜时,大脑皮层抑制脊髓初级中枢的 “抑制信号”,允许排尿反射进行;当环境不适宜时,大脑皮层增强对脊髓初级中枢的抑制,同时兴奋阴部神经,使尿道外括约肌收缩,暂时阻止排尿(憋尿);若膀胱过度充盈(超过 800mL),牵张感受器过度兴奋,高位中枢的抑制作用被突破,即使环境不适宜,也可能出现不自主排尿(尿失禁)。
  • 解析:排尿反射的核心是 “脊髓初级中枢与高位中枢的协同调控”,需明确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以及尿道内括约肌(自主神经控制,非意识)与外括约肌(躯体神经控制,可意识控制)的区别,同时理解尿失禁(高位中枢损伤或膀胱过度充盈)和尿潴留(脊髓初级中枢损伤)的病理机制。

三、论述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试述不同睡眠时相的特点与生理意义

  • 答案:正常睡眠分为慢波睡眠(SWS,又称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 和快波睡眠(FWS,又称快速眼动睡眠,REM) 两个时相,二者交替出现(成人每晚约交替 4~5 次),各有时相特点和生理意义:
    1. 慢波睡眠(SWS)
      • 时相特点:
        ①脑电图特征:呈现同步化慢波(δ 波为主,频率 0.5~3Hz,幅度高),因此又称 “同步睡眠”;
        ②生理功能变化: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呼吸变慢变深、代谢率降低(比清醒时低 10%~25%)、体温轻度下降;骨骼肌紧张性降低(但未完全松弛);眼球运动缓慢,无快速眼球运动;唾液、汗液分泌减少,胃液分泌增多;
        ③持续时间:成人每次 SWS 持续约 80~120 分钟,占总睡眠时间的 75%~80%,前期以浅慢波睡眠(Ⅰ、Ⅱ 期)为主,后期以深慢波睡眠(Ⅲ、Ⅳ 期)为主。
      • 生理意义:
        ①促进体力恢复:SWS 期间代谢率降低,机体能量消耗减少,同时肝脏合成糖原、蛋白质合成(尤其是肌肉蛋白)增加,有助于修复白天体力活动造成的组织损伤,恢复体力;
        ②促进生长发育:SWS 期间(尤其是深慢波睡眠期),垂体分泌生长激素(GH) 显著增加(GH 是促进生长发育、修复组织的关键激素),因此儿童青少年的 SWS 时间更长,对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③促进睡眠稳定:浅慢波睡眠是从清醒到深睡眠的过渡,深慢波睡眠则能维持睡眠深度,减少觉醒次数。
    2. 快波睡眠(FWS)
      • 时相特点:
        ①脑电图特征:呈现去同步化快波(β 波为主,频率 14~30Hz,幅度低),与清醒时类似,因此又称 “去同步睡眠” 或 “异相睡眠”;
        ②生理功能变化:心率、血压、呼吸出现不规则波动(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浅快),代谢率升高(接近清醒时水平);骨骼肌紧张性显著降低(全身肌肉松弛,尤其是维持姿势的肌肉,防止睡眠中肢体活动影响睡眠);眼球出现快速水平运动(每分钟 50~60 次);多数人(约 80%)在此期醒来会报告做了梦;唾液、汗液分泌减少,胃液分泌减少;
        ③持续时间:成人每次 FWS 持续约 15~30 分钟,占总睡眠时间的 20%~25%,随着睡眠进程,每次 FWS 持续时间逐渐延长(最后一次可达 60 分钟)。
      • 生理意义:
        ①促进脑力恢复:FWS 期间,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活跃(去同步化快波),但骨骼肌松弛,有助于大脑处理白天获取的信息(如记忆巩固,尤其是程序性记忆),清除脑内代谢废物(如通过胶质淋巴系统),恢复脑力,避免大脑过度疲劳;
        ②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FWS 期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得到一定程度的 “锻炼”,若长期剥夺 FWS(如频繁觉醒打断 FWS),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易怒、焦虑)、免疫力降低,甚至出现幻觉;
        ③促进神经发育:婴幼儿的 FWS 占比更高(约 50%),可能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如突触形成、神经环路构建)密切相关。
    3. 两个时相的关系
      睡眠开始时,先进入 SWS(从 Ⅰ 期到 Ⅳ 期),约 80~120 分钟后转入 FWS,持续 15~30 分钟后再转回 SWS,如此循环。随着睡眠加深,SWS 中的深慢波睡眠(Ⅲ、Ⅳ 期)时间逐渐缩短,FWS 时间逐渐延长,体现了机体对 “体力恢复” 和 “脑力恢复” 的动态需求。
  • 解析:不同睡眠时相的核心区别在于 “脑电图特征、生理功能变化及生理意义”,需结合睡眠周期(交替出现)理解其协同作用 ——SWS 侧重 “体力修复与生长”,FWS 侧重 “脑力修复与神经功能维持”,同时明确睡眠剥夺(尤其是 FWS 剥夺)的危害,为理解睡眠障碍(如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2. 进食时,胰液分泌是如何进行调节的?

  • 答案: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含消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酶),其分泌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调控,且以体液调节为主,进食时的调节分为三个时期:头期、胃期、肠期,各时期调控机制不同但相互协同。
    1. 头期胰液分泌
      • 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为主):
        当看到、闻到、吃到食物时,食物的视觉、嗅觉、味觉信号经传入神经(如迷走神经、三叉神经)传入延髓的消化中枢,中枢兴奋后,通过迷走神经(胆碱能纤维) 传出信号,作用于胰腺的腺泡细胞和导管细胞:
        • ①直接作用: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与腺泡细胞上的 M 受体结合,促进胰液中酶类(如胰蛋白酶原、胰脂肪酶、胰淀粉酶) 的分泌(水和碳酸氢盐分泌较少);
        • ②间接作用:迷走神经同时支配胃窦部的 G 细胞,促进 G 细胞分泌胃泌素,胃泌素经血液运输至胰腺,也能促进胰液(主要是酶类)分泌,但作用较弱。
      • 分泌特点:分泌量较少(约占进食后总分泌量的 20%),但酶含量高,反应迅速(进食后数分钟开始,持续数分钟至 1 小时),受情绪影响大(如焦虑、紧张会抑制头期分泌)。
    2. 胃期胰液分泌
      • 调节机制(神经调节 + 体液调节):
        食物进入胃后,通过以下途径调控胰液分泌:
        • ①神经调节:食物扩张胃壁,刺激胃壁的牵张感受器,兴奋经迷走 - 迷走反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为迷走神经)传入延髓消化中枢,再经迷走神经传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酶类为主);
        • ②体液调节: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产物(如多肽、氨基酸)刺激胃窦部 G 细胞分泌胃泌素,胃泌素经血液运输至胰腺,促进胰液(酶类和少量水、碳酸氢盐)分泌;同时,胃内酸性物质(如盐酸)可间接刺激小肠释放促胰液素,但胃期盐酸浓度较低,作用较弱。
      • 分泌特点:分泌量中等(约占总分泌量的 10%~30%),酶含量低于头期,水和碳酸氢盐含量略高于头期,持续时间较长(约 3~4 小时)。
    3. 肠期胰液分泌
      • 调节机制(体液调节为主,核心为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
        食物进入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后,小肠内的刺激物(主要是盐酸、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消化产物)是触发肠期胰液分泌的关键,通过释放两种核心激素调控:
        • ①促胰液素(Secretin):当小肠内盐酸浓度升高(pH<4.5)时,刺激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 S 细胞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经血液运输至胰腺,主要作用于胰腺的导管细胞,促进水和碳酸氢盐(HCO₃⁻)的大量分泌(中和小肠内的盐酸,为胰酶活性提供适宜 pH 环境),对酶类分泌的促进作用较弱;
        • ②缩胆囊素(CCK,又称促胰酶素):小肠内的蛋白质消化产物(多肽、氨基酸)、脂肪消化产物(脂肪酸、甘油一酯)刺激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 I 细胞分泌 CCK,CCK 经血液运输至胰腺,主要作用于胰腺的腺泡细胞,促进胰液中酶类(胰蛋白酶原、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的大量分泌(为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提供充足酶类),同时能促进胆囊收缩、Oddi 括约肌舒张,协助胆汁排出;
        • ③神经调节的辅助作用:小肠扩张刺激牵张感受器,通过迷走 - 迷走反射进一步促进胰液分泌,但作用弱于体液调节。
      • 分泌特点:分泌量最多(约占总分泌量的 50%~70%),酶含量高(CCK 作用),水和碳酸氢盐含量也高(促胰液素作用),持续时间最长(约 6~8 小时),是进食时胰液分泌的主要时期。
    4. 调节的协同作用
      促胰液素和 CCK 在调节胰液分泌时具有协同作用—— 单独作用时,促胰液素主要促进水和碳酸氢盐分泌,CCK 主要促进酶类分泌;二者共同作用时,促进胰液分泌的效应远大于单独作用之和,确保胰液的成分和量能满足食物消化的需求(如蛋白质和脂肪多则酶类分泌增加,盐酸多则水和碳酸氢盐分泌增加)。
  • 解析:胰液分泌调节的核心是 “分时期、分机制(神经 + 体液)”,需明确各时期的刺激物、调控通路及分泌特点,尤其要掌握肠期的两种关键激素(促胰液素、CCK)的作用靶点(导管细胞 vs 腺泡细胞)和功能差异,以及二者的协同作用,这是理解食物消化(尤其是蛋白质、脂肪消化)的关键,也是临床中胰腺疾病(如胰腺炎)饮食调控的理论基础。

3. 在家兔血压实验中,刺激心迷走神经外周端,血压如何变化,其变化机制如何?

  • 答案:在家兔血压实验中,刺激心迷走神经外周端(靠近心脏的一端,切断神经后,外周端与心脏相连),会导致血压下降,具体变化表现为: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心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心输出量减少,最终动脉血压降低,且血压下降以舒张压降低更为明显(因心率减慢导致舒张期延长,外周血管内血液回流增加,舒张压下降)。其机制如下:
    1. 心迷走神经的神经递质与受体
      心迷走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其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ACh) ,心脏细胞膜上存在 ACh 的特异性受体 ——M 型胆碱能受体(M 受体) ,主要分布于窦房结(起搏细胞)、房室交界区(传导细胞)和心肌细胞(工作细胞)。
    2. 刺激外周端对心脏的作用(核心机制)
      刺激心迷走神经外周端,神经末梢释放的 ACh 增多,ACh 与心脏 M 受体结合,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心脏功能,进而导致血压下降:
      • ①负性变时作用(心率减慢):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其 4 期自动去极化主要依赖 If 电流(Na⁺内流)和 T 型 Ca²⁺电流。ACh 与窦房结细胞的 M 受体结合后,激活细胞膜上的 K⁺通道(IK-ACh 通道),使 K⁺外流增加,导致窦房结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更远离阈电位);同时,ACh 抑制 If 电流和 T 型 Ca²⁺电流,使 4 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减慢。二者共同作用,导致窦房结起搏频率降低,心率减慢。
      • ②负性变力作用(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肌收缩力取决于心肌细胞兴奋时胞浆内 Ca²⁺的浓度(Ca²⁺浓度越高,收缩力越强)。ACh 与心肌细胞的 M 受体结合后,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使细胞内 cAMP 浓度降低,进而抑制 L 型 Ca²⁺通道的开放,导致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2 期(平台期)的 Ca²⁺内流减少;同时,ACh 促进心肌细胞内 Ca²⁺的回收(通过肌浆网 Ca²⁺泵),使胞浆内 Ca²⁺浓度降低。Ca²⁺内流减少和回收加快,导致心肌细胞收缩力减弱,每搏输出量减少。
      • ③负性变传导作用(房室传导速度减慢,次要作用):
        ACh 与房室交界区细胞的 M 受体结合,同样抑制 Ca²⁺内流,使房室交界区细胞动作电位 0 期去极化速度减慢、幅度降低,导致房室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出现房室传导阻滞),但该作用对血压的影响较小,主要影响心率和收缩力。
    3. 对血压的最终影响
      动脉血压的形成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血压 = 心输出量 × 外周血管阻力)。刺激心迷走神经外周端后:
      • 心率减慢→心动周期延长(尤其舒张期延长),每分钟心脏跳动次数减少;
      • 心肌收缩力减弱→每搏输出量(每次心跳射出的血量)减少;
      • 心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 × 心率,因此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均减少,导致心输出量显著降低;
      • 外周血管阻力在此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心迷走神经主要支配心脏,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极弱),因此心输出量降低成为血压下降的主要原因,最终动脉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下降,且舒张压下降更明显(因心率减慢,舒张期血液回流增加,外周血管内压力降低更显著)。
    4. 与刺激心迷走神经中枢端的区别(补充说明)
      若刺激心迷走神经中枢端(靠近中枢的一端),由于中枢端与心脏不直接相连,刺激后释放的 ACh 无法作用于心脏,而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部位,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血压变化(或仅因中枢反射导致轻微变化);而刺激外周端,ACh 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引发明确的血压下降,因此实验中需明确刺激的是外周端(而非中枢端)。
  • 解析:该实验现象的核心是 “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负性效应(变时、变力、变传导)”,需明确神经递质(ACh)、受体(M 受体)及细胞内信号通路(K⁺外流增加、Ca²⁺内流减少)如何影响心脏功能,进而通过 “心输出量→血压” 的逻辑链解释血压下降的机制,同时区分外周端与中枢端刺激的差异(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这是理解心血管神经调节(副交感神经作用)的经典案例,也是临床中使用 M 受体激动剂(如毛果芸香碱)降低心率和血压的理论基础。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