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中国艺术学院音乐类专业中外音乐作品分析考研真题样题
备战 2026 年中国艺术学院音乐类专业中外音乐作品分析考研,高质量的真题资料是提升复习效率、把握考试方向的关键。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收录了丰富的考研、考博真题资源,可供考生下载使用。该平台所有年份的考研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能帮助考生精准理解考点、掌握答题逻辑与分析方法,助力考生高效备考。以下为中国艺术学院中外音乐作品分析考研真题样题(参考 1998 年题型框架)及详细解析,供考生参考练习。
一、旋律配四部和声及和声标记(30 分)
题目要求
给定一段完整旋律(如 C 大调、4/4 拍,含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及二级、三级、六级、七级和弦相关旋律音),请为其配置四部和声(高音部为给定旋律,需补充中音部、次中音部、低音部),并采用功能和声标记法(如 Ⅰ、Ⅳ、Ⅴ、Ⅱ⁶、Ⅵ、Ⅲ⁷等)或罗马数字标记法标注每小节和弦。
答案示例(以 C 大调 4/4 拍旋律为例,旋律为:1 2 3 4 | 5 4 3 2 | 1 - - - |)
| 小节 |
高音部旋律 |
中音部 |
次中音部 |
低音部 |
和声标记(功能和声) |
和声标记(罗马数字) |
| 1 |
1(do) |
3(mi) |
5(sol) |
1(do) |
主和弦(Ⅰ) |
Ⅰ |
| 1 |
2(re) |
4(fa) |
1(do) |
2(re) |
二级六和弦(Ⅱ⁶) |
Ⅱ⁶ |
| 2 |
3(mi) |
5(sol) |
2(re) |
3(mi) |
三级和弦(Ⅲ) |
Ⅲ |
| 2 |
4(fa) |
6(la) |
3(mi) |
4(fa) |
下属和弦(Ⅳ) |
Ⅳ |
| 3 |
5(sol) |
7(si) |
4(fa) |
5(sol) |
属和弦(Ⅴ) |
Ⅴ |
| 3 |
4(fa) |
6(la) |
1(do) |
4(fa) |
下属和弦(Ⅳ) |
Ⅳ |
| 4 |
3(mi) |
5(sol) |
2(re) |
3(mi) |
三级和弦(Ⅲ) |
Ⅲ |
| 4 |
2(re) |
4(fa) |
1(do) |
2(re) |
二级六和弦(Ⅱ⁶) |
Ⅱ⁶ |
| 5 |
1(do) |
3(mi) |
5(sol) |
1(do) |
主和弦(Ⅰ) |
Ⅰ |
| 5 |
- |
3(mi) |
5(sol) |
1(do) |
主和弦(Ⅰ) |
Ⅰ |
| 6 |
- |
3(mi) |
5(sol) |
1(do) |
主和弦(Ⅰ) |
Ⅰ |
| 6 |
- |
3(mi) |
5(sol) |
1(do) |
主和弦(Ⅰ) |
Ⅰ |
解析
-
四部和声配置原则
- 声部进行:遵循 “平稳进行” 原则,各声部(尤其是中音部、次中音部)之间的音程跨度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六度),避免平行五度、平行八度(和声禁忌),确保声部独立性与和声丰满度。
- 和弦选择:优先使用正三和弦(Ⅰ、Ⅳ、Ⅴ)构建和声框架,再根据旋律音加入副三和弦(Ⅱ、Ⅲ、Ⅵ)或七和弦(Ⅴ⁷、Ⅱ⁷),使和声色彩更丰富;旋律中的经过音、辅助音可配和声外音(如倚音、延留音),不单独构成和弦。
- 低音部:承担和声基础功能,通常为和弦的根音或五音,可通过根音四度上行(如 Ⅰ→Ⅳ→Ⅴ→Ⅰ)或三度、五度进行,增强和声进行的逻辑性。
-
和声标记方法
- 功能和声标记:用 “主(Ⅰ)、下属(Ⅳ)、属(Ⅴ)” 等标注和弦功能,附加数字表示和弦转位(如 Ⅱ⁶表示二级和弦第一转位,Ⅴ⁷表示属七和弦原位),清晰体现和弦在调式中的功能属性。
- 罗马数字标记:直接用罗马数字表示和弦级数(Ⅰ 对应一级、Ⅱ 对应二级),转位用数字下标(如 Ⅰ₆表示一级六和弦),适用于各类调式(大调、小调),通用性强。
-
常见错误与规避
- 平行五度 / 八度:如低音部从 1(do)到 5(sol)(五度),次中音部从 5(sol)到 1(do)(五度),形成平行五度,需调整声部音高(如次中音部改为 3(mi)到 1(do))。
- 声部跳进过大:如中音部从 1(do)跳到 7(si)(七度),需改为平稳进行(如 1(do)到 2(re)再到 7(si))。
- 和弦与旋律音不匹配:如旋律音为 4(fa),却配属和弦(Ⅴ,含 5、7、2),需改为下属和弦(Ⅳ,含 4、6、1)或二级和弦(Ⅱ,含 2、4、6),确保旋律音为和弦内音或合理的外音。
二、乐曲曲式与作品分析(共 70 分)
(一)画出作品结构图式,注明调性关系及结构性质(20 分)
题目要求
给定一部完整乐曲(如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主题等),请根据曲式结构(如单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画出结构图式,标注各部分(如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主题、中段、再现段;主题、变奏 1 - 变奏 n 等)的起止小节、调性关系(如原调、从属调、同主音调等)及结构性质(如呈示性、展开性、再现性)。
答案示例(以单三部曲式《送别》为例,全曲共 32 小节,C 大调)
单三部曲式(A-B-A')
┌─────────────┬─────────────┬─────────────┐
│ A段(呈示段)│ B段(中段) │ A'段(再现段)│
├─────────────┼─────────────┼─────────────┤
│ 小节:1-8 │ 小节:9-16 │ 小节:17-32 │
│ 调性:C大调 │ 调性:G大调 │ 调性:C大调 │
│ 结构性质:呈示性(陈述主题,│ 结构性质:展开性(对比主题,│ 结构性质:再现性(回归主题,│
│ 以主和弦、属和弦为主,│ 引入下属调色彩,旋律线条│ 保持A段核心旋律,│
│ 旋律平稳,节奏规整)│ 更活跃,加入装饰音)│ 结尾加入补充终止,│
│ │ │ 强化主调稳定性)│
└─────────────┴─────────────┴─────────────┘
解析
-
曲式结构判断依据
- 单三部曲式(A-B-A'):核心特征是 “呈示 - 对比 - 再现”,A 段陈述主题,B 段与 A 段形成对比(调性、旋律、节奏等),A' 段回归 A 段主题并略有变化(如结尾补充、旋律装饰),适用于抒情性乐曲(如民歌、艺术歌曲)。
- 奏鸣曲式(呈示部 - 展开部 - 再现部):呈示部含主部(原调)、副部(从属调)及连接部、结束部;展开部对呈示部素材进行拆分、变形(调性不稳定);再现部副部回归原调,适用于大型器乐作品(如交响曲、奏鸣曲乐章)。
- 变奏曲式(主题 - 变奏 1 - 变奏 2-…- 变奏 n):主题简洁明了,各变奏保留主题的和声框架与结构,通过旋律装饰、节奏变化、音色调整等形成差异,适用于变奏类作品(如《小星星变奏曲》)。
-
调性关系分析
- 单三部曲式:A 段多为原调(如 C 大调),B 段常用从属调(如 G 大调,属调;F 大调,下属调)或同主小调(如 c 小调),形成调性对比;A' 段回归原调,实现调性统一。
- 奏鸣曲式:呈示部主部为原调,副部为从属调(大调作品常用属调,小调作品常用关系大调);展开部调性游离(如经过多个近关系调、远关系调);再现部副部回归原调,完成调性循环。
-
结构性质判断
- 呈示性:旋律完整、节奏规整、调性稳定,以陈述主题为主(如 A 段、奏鸣曲式呈示部)。
- 展开性:旋律碎片化、节奏复杂、调性不稳定,以发展主题素材为主(如 B 段、奏鸣曲式展开部)。
- 再现性:回归主题核心素材,调性回归原调,结构与呈示部呼应(如 A' 段、奏鸣曲式再现部)。
(二)标注指定小节和弦并文字说明(10 分)
题目要求
给定乐曲乐谱,标注第 28-33 小节、第 76-94 小节的和弦(采用功能和声标记或罗马数字标记),并文字说明该部分和弦进行的特点(如是否含转位和弦、七和弦,是否有离调、转调,和声节奏快慢等)。
答案示例(以某 C 大调乐曲为例)
-
第 28-33 小节和弦标注
| 小节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 和弦标记 |
Ⅰ |
Ⅴ⁷ |
Ⅰ |
Ⅳ |
Ⅱ⁶ |
Ⅴ⁷ |
-
第 76-94 小节和弦标注(节选关键小节)
| 小节 |
76 |
80 |
85 |
90 |
94 |
| 调性 |
C 大调 |
G 大调(属调) |
e 小调(关系小调) |
G 大调 |
C 大调 |
| 和弦标记 |
Ⅰ |
Ⅴ⁷(G 大调) |
ⅰ(e 小调) |
Ⅴ⁷(G 大调) |
Ⅰ |
-
文字说明
- 第 28-33 小节:处于乐曲 A' 段(再现段),调性为 C 大调(原调),和声进行以正三和弦(Ⅰ、Ⅳ、Ⅴ)为主,穿插二级六和弦(Ⅱ⁶)和属七和弦(Ⅴ⁷),和声节奏较慢(每小节 1 个和弦),调性稳定,体现再现段的 “回归性”;属七和弦(Ⅴ⁷)的使用增强了向主和弦(Ⅰ)的倾向性,强化了和声终止感。
- 第 76-94 小节:处于乐曲展开部,调性从 C 大调转向属调(G 大调),再短暂转入关系小调(e 小调),最后回归 G 大调,调性变化频繁(每 5-8 小节换调),体现展开部的 “调性游离” 特点;和弦类型丰富,含大调正三和弦(Ⅰ、Ⅴ⁷)、小调主和弦(ⅰ),和声节奏加快(部分小节每拍 1 个和弦),通过离调(如 C 大调→e 小调)和转调,增强音乐的紧张感与对比性,为后续回归原调做铺垫。
解析
-
和弦标注技巧
- 先确定调性:通过调号(如 1 个升号为 G 大调或 e 小调)、结束和弦(如结束于 C 和弦则为 C 大调)、关键音(如主音 1、属音 5)判断调性,避免和弦标记与调性错位。
- 识别和弦构成:根据乐谱中各声部音(高音部、中音部、次中音部、低音部),确定和弦根音、三音、五音(如 1、3、5 为 C 和弦,根音为 1),判断和弦级数与转位(如根音为 2,含 2、4、6 为二级和弦,若低音部为 4 则为二级六和弦 Ⅱ⁶)。
- 关注特殊和弦:七和弦(如 Ⅴ⁷,含 5、7、2、4)、减七和弦(如 Ⅶ⁰⁷)、增三和弦(如 Ⅲ⁺),需标注完整(如 Ⅴ⁷而非 Ⅴ),体现和声色彩。
-
文字说明要点
- 调性与和声进行:说明调性是否稳定、是否有离调(临时偏离原调)或转调(永久改变调性),和弦是否以正三和弦为主或含丰富副和弦、特殊和弦。
- 和声节奏:即和弦变化的速度(如每小节 1 个和弦为慢节奏,每拍 1 个和弦为快节奏),快节奏通常增强音乐的紧张感,慢节奏增强稳定感。
- 与曲式结构的关联:如再现段的和声多稳定(以原调正三和弦为主),展开部的和声多复杂(调性游离、特殊和弦多),需结合结构性质分析和声的功能(如终止和弦强化段落结束,过渡和弦推动音乐发展)。
(三)对作品作出音乐分析(40 分)
题目要求
从曲式结构、和声语言、旋律特征、节奏特点、音色织体、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给定作品(如肖邦《夜曲》Op.9 No.2、舒曼《梦幻曲》等)进行全面分析,结合作品创作背景(如时代风格、作曲家创作特点),阐述作品的艺术价值。
答案示例(以肖邦《夜曲》Op.9 No.2 为例)
-
曲式结构分析
作品采用单三部曲式(A-B-A') ,全曲共 56 小节,降 E 大调,4/4 拍:
- A 段(1-16 小节):呈示段,调性为降 E 大调,以抒情的主题旋律为主,旋律线条流畅(多为级进与小跳进),和声以正三和弦(Ⅰ、Ⅳ、Ⅴ)为基础,穿插二级和弦(Ⅱ)、六级和弦(Ⅵ),和声节奏较慢(每小节 1 个和弦),体现夜曲的 “宁静感”;结尾以 Ⅴ⁷→Ⅰ 的正格终止,强化段落完整性。
- B 段(17-32 小节):中段,调性转为降 e 小调(同主小调),与 A 段形成鲜明对比;旋律线条更活跃(加入十六分音符、装饰音),节奏复杂度增加(含切分节奏),和声引入减七和弦(Ⅶ⁰⁷)、属七和弦(Ⅴ⁷),调性短暂游离(如转向降 A 大调),体现 “情感波动”;结尾通过属和弦(Ⅴ)过渡,为回归 A' 段做准备。
- A' 段(33-56 小节):再现段,调性回归降 E 大调,核心旋律与 A 段一致,但加入更丰富的装饰(如颤音、倚音),和声在 A 段基础上加入七和弦(如 Ⅰ⁷、Ⅳ⁷),增强和声色彩;最后 8 小节(49-56 小节)为补充段,以 Ⅰ→Ⅳ→Ⅴ→Ⅰ 的终止式反复,强化主调稳定性,营造 “余韵悠长” 的结束效果。
-
和声语言分析
- 调性布局:遵循 “大调 - 小调 - 大调” 的循环,A 段降 E 大调(明亮),B 段降 e 小调(忧伤),A' 段降 E 大调(回归明亮),通过调性对比展现情感的 “平静 - 波动 - 平静”。
- 和弦运用:以功能和声为基础,同时融入浪漫主义风格的和声手法 —— 如 B 段的减七和弦(Ⅶ⁰⁷)增强紧张感,A' 段的七和弦(Ⅰ⁷)丰富和声层次,偶尔的离调(如 A 段转向降 A 大调)打破单调,体现肖邦对传统和声的创新。
- 终止式:段落结尾多采用正格终止(Ⅴ→Ⅰ)或完满终止(Ⅰ→Ⅳ→Ⅴ→Ⅰ),确保结构清晰,同时补充段的反复终止增强音乐的收束感。
-
旋律特征分析
- 主题旋律:A 段主题以降 E 大调主音(降 e¹)开始,以级进(如降 e¹→f¹→g¹)和小跳进(如 g¹→降 b¹)为主,旋律线条呈 “拱形”(先上行后下行),如同一首抒情的夜歌,贴合 “夜曲” 的体裁特点。
- 对比旋律:B 段主题转向降 e 小调,以低音区的降 e¹ 开始,旋律线条下行(降 e¹→d¹→c¹),加入十六分音符(如 c¹→降 b¹→a¹→g¹),节奏更紧凑,情感更忧伤,与 A 段的宁静形成对比。
- 装饰手法:A' 段主题加入颤音(如降 b¹ 的颤音)、倚音(如 f¹ 的倚音),使旋律更华丽,体现肖邦 “钢琴诗人” 的创作风格,增强音乐的抒情性。
-
节奏特点分析
- 基本节奏:全曲以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为主,A 段节奏规整(如 “八分音符 + 四分音符” 的组合),速度缓慢(Andante,行板),营造 “夜晚宁静” 的氛围。
- 对比节奏:B 段加入十六分音符、切分节奏(如 “十六分音符 + 八分音符 + 十六分音符”),节奏密度增加,速度略有加快,体现情感的 “波动与不安”。
- 节奏动力:A' 段回归缓慢节奏,但通过装饰音的节奏变化(如颤音的三十二分音符),避免节奏单调,最后补充段的长音符(如二分音符、全音符),使节奏逐渐松弛,收尾自然。
-
音色织体分析
- 织体类型:以 “旋律 + 伴奏” 的主调织体为主,高音部为旋律,中音部、低音部为伴奏 ——A 段伴奏采用 “分解和弦”(如降 E、G、降 B 的分解),音色清澈;B 段伴奏加入 “柱式和弦”(如降 e、g、降 b 的柱式),音色更厚重;A' 段伴奏结合分解和弦与柱式和弦,音色层次更丰富。
- 钢琴音色运用:肖邦充分发挥钢琴的音色特点,A 段高音部旋律在中音区(降 e¹-g¹),音色温暖;B 段旋律在低音区(降 e¹-c¹),音色低沉;A' 段旋律在高音区(降 b¹-d²),音色明亮,通过音区变化展现音色对比,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
情感表达与艺术价值
- 情感表达:作品通过 “宁静 - 忧伤 - 宁静” 的情感曲线,展现夜晚的静谧与内心的抒情 ——A 段如 “月光下的沉思”,B 段如 “淡淡的忧伤与回忆”,A' 段如 “回归平静后的释然”,贴合浪漫主义时期 “表达个人情感” 的音乐风格。
- 创作背景与艺术价值:该作品创作于 1830-1831 年(肖邦青年时期),属于浪漫主义夜曲的代表作,肖邦在继承菲尔德夜曲体裁的基础上,融入波兰民族音乐元素(如旋律中的级进特点)和个人抒情风格,打破了古典主义夜曲的形式束缚;作品不仅是钢琴演奏的经典曲目,更开创了 “钢琴夜曲” 的新风格,对后世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等作曲家的夜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 “个性化、抒情化” 的艺术追求。
解析
-
分析维度的完整性
需覆盖曲式、和声、旋律、节奏、音色织体、情感表达等核心维度,避免遗漏 —— 如仅分析曲式而忽略和声,会导致分析片面;需结合各维度的关联(如曲式结构决定和声的稳定性,旋律特征影响情感表达),形成系统分析。
-
结合作品风格与创作背景
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有其独特风格(如古典主义注重形式规整,浪漫主义注重情感表达),需结合时代背景(如肖邦属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创作特点(如肖邦擅长钢琴抒情作品),分析作品的 “风格归属” 与 “创新之处”,避免脱离背景的抽象分析。
-
语言的专业性与逻辑性
使用音乐学术语(如 “单三部曲式”“正格终止”“主调织体”),避免口语化表达;分析需有逻辑层次(如先分维度分析,再总结艺术价值),每个观点需结合作品实例(如 “B 段用减七和弦增强紧张感”,需说明具体小节与和弦标记),确保分析有理有据。
-
常见错误与规避
- 维度缺失:如仅分析旋律、节奏,忽略曲式、和声,需按 “曲式→和声→旋律→节奏→音色→情感” 的顺序全面覆盖。
- 术语错误:如将 “单三部曲式” 误称为 “三部曲式”(二者范围不同,单三部曲式是三部曲式的一种),需准确使用术语。
- 脱离作品实例:如仅说 “和声丰富”,未说明具体和弦类型与调性变化,需结合小节号、和弦标记等实例支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