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环境地理学考研真题样题
备战 2026 年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环境地理学考研,历年真题是精准把握考点、提升应试能力的核心资料。考博信息网(
http://www.kaoboinfo.com/)整合了海量考研、考博真题资源,为考生提供权威、全面的备考素材。本次呈现的 2004 年环境地理学考研真题样题,不仅完整还原考试题型与分值分布,还搭配了详细答案解析,且所有年份真题均配备高分答案详解,助力考生深入理解知识点、构建学科思维框架。
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30 分)
- 散射
- 浑浊度
- 土壤自净
- 土壤退化
- 营养信息
- 生物环境异常
- 生态风险评价
- 温室效应
- 酸雨
- 环境地理制图
答案解析
- 散射:指太阳辐射或其他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尘埃、水汽等微小颗粒时,改变传播方向并向各个方向扩散的现象(2 分)。根据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分为瑞利散射(粒子直径远小于波长,如大气分子对蓝光的散射)、米氏散射(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如尘埃对可见光的散射),其对大气能见度、地表辐射平衡有重要影响(1 分)。
- 浑浊度:衡量水体中悬浮颗粒(如泥沙、有机物、微生物)含量的物理指标,反映水体透光能力的强弱(2 分)。浑浊度越高,水体透光性越差,会影响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还可能吸附污染物加剧水体污染,常用 n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NTU)作为单位(1 分)。
- 土壤自净:指土壤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过程,分解、转化或迁移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使土壤环境质量恢复到原有水平的能力(2 分)。具体过程包括:物理吸附与淋溶、化学氧化还原与沉淀、微生物降解(如细菌分解有机污染物),其能力受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活性等因素影响(1 分)。
- 土壤退化:指在自然因素(如气候干旱)或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化肥滥用)作用下,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性质、生物活性发生恶化,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生态功能衰退的现象(2 分)。主要类型包括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酸化、土壤污染等,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1 分)。
- 营养信息: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 / 食物网传递的、与生物营养获取相关的信息,反映生物间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2 分)。例如,植物的叶片形态、气味为植食性动物提供 “可食用” 信号,肉食性动物通过猎物的踪迹、气味定位食物,其是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纽带(1 分)。
- 生物环境异常:指由于自然环境(如火山喷发、地质异常)或人类活动(如污染物排放、 habitat 破坏)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条件偏离正常范围,进而引起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异常的现象(2 分)。例如,水体重金属污染导致鱼类畸形,酸雨导致森林叶片枯黄,其是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生物指示信号(1 分)。
- 生态风险评价:指通过科学方法评估特定环境胁迫因子(如污染物、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的过程(2 分)。核心步骤包括:风险识别(确定胁迫因子与受体)、暴露分析(评估受体接触胁迫因子的程度)、效应分析(分析胁迫因子对受体的危害)、风险表征(量化风险等级),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 分)。
- 温室效应: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吸收地球表面发射的长波辐射(红外辐射),并将部分辐射反射回地表,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2 分)。适度的温室效应维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支撑生命活动;但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森林砍伐)导致温室气体浓度激增,引发 “增强型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1 分)。
- 酸雨:指 pH 值小于 5.6 的降水(包括雨、雪、雾、霜),主要由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水汽结合形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导致(2 分)。酸雨会酸化土壤与水体、破坏森林生态系统、腐蚀建筑材料,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人体健康,是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之一(1 分)。
- 环境地理制图:指运用地理学原理与地图学技术,将环境要素(如污染物分布、生态系统类型、环境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及相互关系以地图形式直观呈现的过程(2 分)。按内容可分为环境质量地图、污染物扩散地图、生态风险地图等,具有空间性、综合性特点,是环境规划、污染防治、生态管理的重要工具(1 分)。
二、填空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
-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①(全球气候变暖)、②(臭氧层破坏)、③(酸雨蔓延)、④(生物多样性减少)、⑤(水体与土壤污染)。
- 影响烟气抬升的因子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①(烟气自身性质,如烟气温度、流速、排放量)、②(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③(地形地貌,如地形起伏、建筑物分布)。
- 天然水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①(温度)、②(颜色)、③(气味)、④(浑浊度)、⑤(透明度)、⑥(导电性)。
- 地球水环境的基本特点是:①(分布不均,如海洋水占比 97% 以上,淡水仅占 2.5%)、②(循环性,通过水文循环实现水体更新)、③(流动性,受重力与地形影响形成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④(关联性,不同水体(海洋、河流、湖泊)通过水文过程相互联系)。
-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干扰通常可分为:①(农业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导致土壤理化性质改变)、②(工业活动,如工业废水排放、固体废弃物堆积导致土壤污染)、③(城市化活动,如土地硬化、建筑占地破坏土壤结构)、④(资源开发,如采矿导致土壤侵蚀与退化)。
- 影响表生带化学元素迁移的因素有:内在因素①(元素自身性质,如原子量、化合价、溶解度)、②(化合物类型,如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迁移能力差异);外在因素:①(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影响溶解与淋溶过程)、②(地形地貌,如坡度影响地表径流与元素沉积)、③(生物活动,如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改变元素形态)、④(人类活动,如污染物排放干扰元素循环)。
- 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因素有:①(土壤物理性质,如质地、孔隙度影响污染物淋溶与扩散)、②(土壤化学性质,如 pH 值、有机质含量影响污染物吸附与解吸)、③(土壤生物活性,如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影响污染物降解)、④(污染物自身性质,如溶解度、稳定性影响迁移能力)、⑤(气候条件,如降水、温度影响污染物挥发与淋溶)。
- 全球变暖的地理意义表现在:①(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②(气候带北移,影响农业种植制度与作物分布)、③(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如暴雨、干旱、热浪频发)、④(生态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⑤(洋流与大气环流异常,影响全球气候格局)。
答案解析
- 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均为全球性或区域性突出问题,核心源于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的干扰,且各问题间存在关联性(如全球变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
- 烟气抬升高度直接影响污染物扩散范围:烟气温度越高、流速越大,抬升能力越强;风速越小、大气越不稳定(如对流旺盛),越利于烟气抬升;平坦地形比复杂地形更利于烟气扩散。
- 天然水的物理性质是判断水质的基础:温度影响水生生物代谢与污染物降解速率;浑浊度与透明度反映水体悬浮颗粒含量,直接关联水质清洁度。
- 地球水环境的特点决定了水资源利用的复杂性:淡水稀缺且分布不均(如南极冰川占淡水 80% 以上,难以利用),水文循环是淡水更新的核心机制,人类活动需遵循水循环规律合理利用水资源。
-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干扰具有多源性:农业活动虽提升土壤生产力,但长期连作与化肥滥用可能导致土壤酸化;工业污染则直接破坏土壤生态功能,二者均需通过科学管理缓解。
- 表生带化学元素迁移是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内在因素决定元素迁移潜力(如易溶性元素更易随水迁移),外在因素则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影响迁移过程(如降水增多促进元素淋溶)。
-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决定污染危害程度:土壤有机质可通过吸附作用固定重金属,减少其生物有效性;微生物则可降解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烃),降低污染风险。
- 全球变暖的地理意义具有复杂性:气候带北移可能使高纬度地区农业产量提升,但低纬度地区可能因干旱减产;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如上海、纽约)威胁显著,需通过减排与适应措施应对。
三、问答题(共 80 分)
- 简述环境地理学的学科地位?(10 分)
- 简述环境监测的特点?(10 分)
- 论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5 分)
- 论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5 分)
- 论述地理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15 分)
- 论述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挑战?(15 分)
答案解析
-
环境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环境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环境科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学科交叉的纽带:环境地理学融合地理学的 “空间视角” 与环境科学的 “污染治理视角”,既研究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如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差异),又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填补了单一学科在 “区域环境问题” 研究中的空白(3 分)。
(2)环境问题研究的核心载体:相较于环境科学侧重实验室分析,环境地理学更关注 “区域尺度” 的环境问题(如流域水污染、区域土壤退化),通过结合地形、气候、水文等地理要素,揭示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变规律,为针对性治理提供区域化方案(3 分)。
(3)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支撑:环境地理学通过评估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力、生态敏感性,为国土空间规划(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资源合理配置(如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环境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是连接环境研究与政策实践的桥梁(4 分)。
-
环境监测的特点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环境要素的定期或连续监测,掌握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过程,具有以下核心特点:
(1)综合性:监测对象涵盖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多类环境要素,监测手段融合物理(如传感器监测)、化学(如实验室分析)、生物(如生物指示物监测)方法,需综合分析多要素间的关联(3 分)。
(2)连续性:环境质量具有时间动态性(如大气污染物浓度昼夜变化、水体污染季节变化),需通过长期连续监测(如自动监测站实时数据采集)才能捕捉变化规律,避免单次监测的偶然性(3 分)。
(3)区域性: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如平原与山区、城市与农村)导致环境问题存在显著差异,监测方案需结合区域特点定制(如工业区侧重大气颗粒物监测,农业区侧重土壤化肥残留监测)(2 分)。
(4)准确性与精密性:监测数据直接用于环境质量评价与决策,需通过标准化方法(如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校准仪器设备确保数据准确,同时控制监测误差在允许范围内(2 分)。
-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阳光、水、土壤)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其结构与功能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系统稳定。
(1)生态系统的结构(7 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结构与生物结构:
- ① 非生物结构(非生物成分):指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要素,包括阳光(能量来源)、大气(提供 CO₂与 O₂)、水(物质循环载体)、土壤(提供养分与栖息地),是生物群落生存的基础(2 分)。
- ② 生物结构(生物成分):按营养方式分为三类:
- 生产者(如绿色植物、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2 分);
- 消费者(如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依赖生产者或其他消费者获取能量,分为初级消费者(植食性)、次级消费者(肉食性)、三级消费者(顶级肉食性),构成食物链 / 食物网(2 分);
- 分解者(如细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与排泄物,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如 CO₂、无机盐),回归非生物环境,完成物质循环(1 分)。
(2)生态系统的功能(8 分)
生态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者共同维持系统平衡:
- ① 能量流动:能量沿食物链 / 食物网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传递效率约 10%-20%),起点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终点为生物呼吸消耗的热能,无法循环利用(3 分);
- ② 物质循环:物质(如碳、氮、磷、水)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循环流动,例如碳循环:生产者吸收 CO₂合成有机物,消费者摄食后传递,分解者分解遗体释放 CO₂回归大气,实现 “无机环境→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的循环(3 分);
- ③ 信息传递:通过物理信息(如光、声)、化学信息(如植物激素、动物信息素)、行为信息(如动物求偶行为)传递生态系统内的关联信号,调节生物间的捕食、竞争、共生关系,维持系统稳定(2 分)。
-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且利用效率偏低,具体特点如下:
(1)总量丰富,人均短缺:我国水资源总量约 2.8 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 6 位,但因人口基数大(约 14 亿),人均水资源量仅约 2000 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属于 “水资源短缺国家”(3 分)。
(2)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南方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 80% 以上,北方地区(黄河流域、海河流域)仅占 20% 以下,且北方人口与耕地占比高(耕地占全国 60%),形成 “北粮南运” 与 “南水北调” 的供需格局(3 分);
- 东部季风区降水充沛(年降水量 400mm 以上),水资源丰富;西部非季风区(如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不足 200mm),水资源极度短缺,依赖高山冰雪融水补给(2 分)。
(3)时间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 我国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6-9 月降水量占全年的 60%-80%,易引发汛期洪水;冬春季降水少,北方地区常出现冬春干旱(3 分);
- 年际降水变率大(如华北地区年际降水差异可达 2-3 倍),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波动,加剧旱涝灾害风险(2 分)。
(4)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
- 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仅约 40%(远低于发达国家 70% 以上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 60%,浪费现象突出(1 分);
-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流失)导致部分河流、湖泊水质恶化(如长江中下游部分支流、华北地下水污染),进一步减少可用水资源量(1 分)。
- 地理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其要素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要素通过 “环境 - 人体” 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影响健康:
- ① 气候要素:高温天气易引发中暑、心血管疾病;低温天气增加呼吸道疾病(如流感)、关节疾病风险;高湿度地区(如南方梅雨季节)易滋生霉菌,诱发哮喘等过敏性疾病(3 分);
- ② 水文与土壤要素:土壤与水体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影响人体健康,如:
- 碘缺乏地区(如内陆山区)易导致甲状腺肿大;
- 氟含量过高地区(如华北部分平原)易引发氟斑牙、氟骨症;
- 水体重金属污染(如铅、汞)通过饮水或食物链富集,损害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4 分);
- ③ 生物要素:不同区域的生物群落差异导致疾病分布不同,如:
- 热带、亚热带地区(如南方省份)蚊虫滋生,易传播疟疾、登革热;
- 森林地区(如东北林区)易接触蜱虫,传播莱姆病(2 分)。
(2)人文地理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如城市化、产业分布、生活方式)通过改变自然环境或生活条件影响健康:
- ① 城市化与环境污染: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易产生大气污染(如 PM2.5)、噪声污染,加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城市热岛效应改变局部气候,影响人体代谢(3 分);
- ② 产业分布与职业健康:工业区(如化工区、采矿区)的污染物排放(如废气、废水)增加周边居民的癌症、呼吸系统疾病风险;特定职业(如矿工、化工工人)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易患职业性疾病(2 分);
- ③ 生活方式与地理差异: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居民饮食中脂肪、盐分摄入较高,高血压、高血脂发病率高于南方;南方地区饮食偏清淡,但潮湿气候导致的风湿性疾病发病率较高(1 分)。
(3)地理环境与疾病的 “区域性分布”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导致疾病呈现 “地方病” 或 “区域高发” 特征,如:
- 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沼泽地区(钉螺滋生环境);
- 食管癌在华北太行山地区(如河南林州)高发,与当地饮食习惯、土壤微量元素缺乏相关(2 分)。
- 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挑战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资源,但我国耕地资源在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方面面临多重挑战,具体如下:
(1)耕地数量持续减少,供需矛盾加剧
- ① 城市化与工业化占用耕地:近几十年来,城市扩张(如新城建设、房地产开发)、工业占地(如工业园区建设)导致大量优质耕地(如东部平原耕地)被占用,2000-2020 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约 1 亿亩(3 分);
- ② 生态退耕与自然灾害损毁:为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如西北黄土高原、西南石漠化地区),每年退耕耕地约数百万亩;同时,洪涝、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年均损毁耕地约 100 万亩(2 分);
- ③ 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增加:我国人口约 14 亿,人均耕地面积仅 1.3 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40%),随着人口增长与饮食结构升级(如肉蛋奶需求增加),粮食需求持续上升,耕地数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2 分)。
(2)耕地质量退化,生产力下降
- ① 土壤侵蚀与沙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 356 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西南山地,导致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西北干旱区(如新疆、内蒙古)的耕地沙化面积年均增加,土壤肥力下降(3 分);
- ② 土壤酸化与盐碱化: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如氮肥)导致我国约 1/3 耕地出现不同程度酸化(如南方红壤区),降低土壤 pH 值,影响作物吸收养分;华北平原、西北干旱区的耕地盐碱化面积约 1 亿亩,高盐分抑制作物生长(2 分);
- ③ 土壤污染与质量安全问题:工业废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堆积、化肥农药滥用导致耕地污染,据调查,我国受污染耕地面积约 1.5 亿亩,其中重金属污染(如镉、汞)耕地约 3000 万亩,不仅降低作物产量,还通过 “耕地 - 作物 - 人体” 食物链威胁粮食安全与人体健康(2 分)。
(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利用效率偏低
- ① 空间分布与需求错配:我国优质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如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但这些地区也是城市化、工业化集中区域,耕地占用压力大;西部非季风区耕地质量差、灌溉条件不足,生产力低(2 分);
- ② 耕地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部分地区存在 “撂荒” 现象(如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耕地闲置);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部分耕地种植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加剧水资源与耕地资源浪费(1 分)。